让生活走进作文

让生活走进作文

温晓娈(齐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德州251114)

《红楼梦》中有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指对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有全面细致的观察了解和认识;“人情练达”指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情世故有着深切的体验和领悟。由于教育的功利性,很多学生忙于“三点一线”的紧张学习,无暇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于是只能跑到各类作文选中去寻找和积累素材,结果出现了千文一面、假大空式的作文,而缺少学生自己的东西,这不能不引起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反思。

一、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为了摸清学生的写作功底,我曾多次在学生第一次作文课上让他们写《我的父亲》或《我的母亲》,此类话题较为简单,且能表达学生的真实情感,但有很多学生只是笼统地写父母是如何辛劳,如何疼爱自己,缺少生动鲜活的细节,或总是“我”生病了,父母是如何背我去医院,写的多了就显“俗”。于是趁学生放假之际,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作业:回家后首先注意一下父母见到自己时的表情;在家里做几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农活,再注意一下父母的语言表情;留心父母和邻居的交往言行;观察父母工作劳动时的情境;尽量通过一件小事发现父母和其他人在处事为人上的不同之处;最后留心自己返校离家时父母的言行表情。等学生返校后,我再一次让学生写自己的父母,这次写出的作文,多数充满了生活气息,且都较好地写出了个性。

要让学生更好地写好记人叙事类文章,每次作文最好都要运用好恰当的情境导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素材,挖掘素材,如:妈妈的精心呵护,让我们似春风掠过;老师的谆谆教诲,拨亮我们迷茫的双眸。为了亲情,亲人可以舍已相帮;为了友情,同学可以倾囊相助。陌路人伸手指引,让山重之境柳暗花明;过路者挺身而出,使孤苦者枯木逢春,等等。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生活中开阔眼界

由于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对生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从刚一懂事起,他们就被送入校园。在学校整天沉浸在文山题海中;在家庭则多数泡在电视前,过着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独特”的条件使学生对家庭、对社会知之甚少,对生活则更是不解其味,这就很难写出思想深刻的高水平文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触生活,了解生活,笔者曾多次和学校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放寒假时,让农村学生写围绕以下课题写出调查报告:你的家庭一共几亩地,每亩的投入大约多少(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柴油、雇用机械和基本农田水利费等),每亩的收入大约多少,每年家庭总收入是多少,纯收入是多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多少,再加上对家长劳动强度的观察,从而对家长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辛做出最恰当的评价。返校后,学生不但交上了一份合格的作业,而且也在调查实践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加深了对家庭和社会的了解。

三、积极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生活中可写的素材很多,不过很多学生却或熟视无睹,或缺乏灵感,或认识浅薄。有时候,一个很好的素材出现在眼前,他们却抓不住,失之交臂。这就需要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认请事物、分析事理。

笔者曾遇到生活中这样一个事例:一次因校园改造,学校伐了很多树,几个工人把挖出来手树根拉出去当柴禾卖。在校门口一位爱好根雕的老师看到一个树根造型奇特,就用相当于柴禾的几元钱买下了那块树根,经过三弯两折,稍加加工,一条“千禧龙”跃然而生,并在全市根雕艺术展中获奖,有人拿八百元购买他都没卖。我把这一生活中的事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想。开始时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于是我就结合学生学过的《题西林壁》加以点拨:“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得出不同的效果或答案,在工人眼里看树根是柴禾,而在艺术家眼里它则是艺术品;再用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去引导,千里马再能跑,没遇到伯乐,它也只不过是“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罢了。再让学生多角度充分展开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思维异常活跃,又得出是金子就会发光等结论。

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春华秋实,风霜雨雪,真善美,假丑恶,爱恨情仇,生活中有太多值得品味、感动和反思的东西。教师要让学生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真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只有当他们看到了花开,听见了鸟语,嗅出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品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能促进他们积极的情感体会,从而产生写作灵感和激情,为写作铺设感情基础。他们才会在习作中创造性地再现生活,这样创作出来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标签:;  ;  ;  

让生活走进作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