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低氧亚低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低压低氧亚低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一、低压缺氧和亚低温复合因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时晓东[1](2019)在《HIF-1α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过表达对创伤性脑损伤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为神经外科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是由直接或间接的对脑的机械破坏所引起,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近几年的统计资料显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脑损伤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使临床上颅脑损伤的诊治和相关的基础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该病造成的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依然居高不下。因此寻求行而有效的治疗TBI的手段极为重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作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一种,为一种多能干细胞,其自身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因此BM-MSCs为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理想种子细胞。BM-MSCs移植入宿主体内后能够继续存活并向神经细胞分化,分化后的神经元具有相应的生物学活性,从而能够替代死亡的神经元,同时BM-MSCs还能够迁移至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区域,并在该处参与损伤修复过程,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增强内源性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生成、减少病灶区域等。BM-MSCs移植已被证实能在包括创伤性脑损伤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中发挥有益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改造BM-MSCs以过表达其中有益于治疗的基因以增强BM-MSCs移植的疗效。BM-MSCs治疗已是TBI细胞治疗的热点之一,如何使BM-MSCs过表达对治疗有益的基因,以增强治疗效果更是TBI治疗的新兴方向,即以BM-MSCs作为有效的基因载体,用某种病毒等转染BM-MSCs,以使BM-MSCs能过表达有益治疗的基因,然后将转染后的BM-MSCs移植入脑内以达到加强TBI的治疗疗效。国内外已有学者把基因治疗与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用于TBI模型动物中,并取得·定的可喜的成效。但口前尚无通过改造BM-MSCs过表达HIF-1α基因以增强TBI治疗效果的相关研究。大量研究表明,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由缺氧所导致的细胞应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IF-1α是一种转录因子,可以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转录过程,同时对血管生成和神经再生均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有效调控糖酵解途径,促进红细胞生成,提高细胞的生存能力,最终发挥神经保护作用。VEGF是内皮细胞的促分裂原,能够具有通过与酪氨酸激酶受体识别并结合,进而发挥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新血管形成的作用。有报道显示,VEGF还能够在体外和体内刺激神经元前体细胞增殖。还有研究发现,将外源性VEGF作用于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能够显着增加脑室下区和周围皮质中增殖细胞的数量,同时还能在创伤性脑损伤后减小病变体积。EPO为生物机体中的一种与造血相关的生长因子,可以在组织细胞缺氧期间增加氧气的利用率。有研究证实,EPO在血管生成和神经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过去的研究发现,EPO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并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强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中受损皮层和海马的血管生成和神经再生。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和功能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同时,HIF-1α mRNA和蛋白的含量在发生创伤性脑损伤后也显着上调,提示HIF-1α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具有保护作用,但MSCs与HIF-1α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需进一步验证。在本实验中,我们首次选取BM-MSCs,非其他来源的MSCs,作为治疗的干细胞,通过腺病毒转染BM-MSCs并使其过表达HIF-Iα基因后移植入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旨在探讨BM-MSCs对TBI模型小鼠的神经功能是否有修复作用以及过表达HIF-1α基因能否促进上述效应。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腺病毒转染BM-MSCs并使其过表达HIF-Iα基因后移植入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探讨BM-MSCs对TBI模型小鼠的神经功能是否有修复作用以及过表达HIF-lα基因能否促进上述效应。1.探讨能否通过腺病毒转染的方法在BM-MSCs中过表达HIF-1α基因;2.探讨BM-MSCs能否作为TBI模型小鼠的种植细胞;3.探讨BM-MSCs移植入TBI模型小鼠后,TBI模型小鼠在各时期的行为学改变、神经再生及细胞增殖情况;4.探讨BM-MSCs移植入TBI模型小鼠后,TBI模型小鼠在各个时期脑组织病变体积、脑含水量变化及VEGF、EPO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5.探讨过表达HIF-1α的BM-MSCs移植入TBI模型小鼠后,TBI模型小鼠在各时期的行为学改变、神经再生及细胞增殖情况;6.探讨过表达HIF-1α的BM-MSCs移植入TBI模型小鼠后,TBI模型小鼠在各个时期脑组织病变体积、脑含水量变化及VEGF、EPO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实验动物与方法设计并构建含HIF-1α的腺病毒载体及相应对照载体,分别将之转染293细胞,收集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腺病毒并转染BM-MSCs,检测细胞中HIF-1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证实HIF-1α过表达的BM-MSCs构建成功。我们用体重相近的若干只BALB/c小鼠(6-8周龄)作为实验动物,采用脑皮质撞击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中度脑损伤),小鼠完全清醒后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αl severity score,mNSS)(附图表 1)评估各组小鼠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为7-12分为中度脑损伤,并表示建模成功;在模型建立6h后经尾静脉注入HIF-1α过表达的BM-MSCs,同时设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注射BM-MSCs组,在第1、3、7、10、14天时检测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TBI建立后第7天时处死小鼠,检测大脑含水量和病变体积。分别采用BrdU和和BrdU/NeuN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中BrdU-L和BrdU/NeuN+细胞数量,明确HIF-1α过表达的BM-MSCs对TBI后细胞增殖和神经再生的影响。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VEGF、EPO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本研究所有的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x±s)。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并使用Tukey检验的事后对比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比较多组的参数。P<0.05被认为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HIF-1α在BM-MSCs中的过表达情况我们把HIF-1α转染入BM-MSCs后,用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分别检测各组的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如图1、2所示。图1显示,Ad.HIF-1α组的HIF-1α mRNA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d.null组。图2显示Ad.HIF-1α组的HIF-1α蛋白的表达量是最高的,蛋白定量分析进一步显示,Ad.HIF-1α组的HIF-1α蛋白含量是对照组和Ad.null组的3.5倍左右。这些结果证实,HIF-1α成功转染到BM-MSCs中,并导致HIF-1α蛋白水平升高。即HIF-1α过表达的BM-MSCs构建成功。2.TBI小鼠移植治疗后神经功能及脑损伤的改变TBI模型小鼠体内被注射入过表达HIF-1α的BM-MSCs,然后通过mNSS评分评估其神经功能变化。在移植后的1,3,7,10,14天评估TBI模型小鼠的mNSS评分。在四组(空白对照组、Vehicle、MSC组和HIF-1α MSC组)的对照中,我们发现过表达HIF-1α的HIF-1α MSC组的TBI模型小鼠的mNSS评分改善最明显,提示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最大,其次是MSC组(如图3所示),而HIF-1α MSC组与MSC组的mNSS评分也出现显着性差异。这些结果显示,BM-MSCs可改善TBI模型小鼠的神经功能,而过表达的HIF-1α可促进这一效应。各组小鼠处死后取脑,分别测量脑损伤体积及大脑含水量。在四组中,Vehicle组的病变体积及含水量均为最大,MSC组和HIF-1α MSC组依次下降,并且损伤脑组织体积与损伤脑组织含水量呈同步性(图4、5)。实验结果提示:BM-MSCs移植能起到减小脑损伤体积、减轻脑水肿等保护脑组织的功能,而HIF-1α在BM-MSCs中的过表达可增强BM-MSCs对TBI诱导的脑损伤的保护作用。3.TBI小鼠移植治疗后神经发生及细胞增殖的变化TBI主要导致脑细胞缺失及神经坏死。在TBI小鼠移植治疗7天后,对脑组织进行染色,来评估移植的BM-MSCs对神经元及神经细胞增殖产生的影响。为了分析血管生成,在损伤边界区和齿状回中计数BrdU+细胞。为了分析神经再生,我们计算齿状回及其子区域中的BrdU+细胞和NeuN/BrdU+共标记细胞。阳性细胞的定量显示,MSC组有更多的阳性细胞,几乎是Vehicle组中的2倍(如图6所示)。同时,HIF-1α MSC组与MSC组相比,阳性细胞数量也存在显着性差异(如图7所示)。这些结果提示BM-MSCs移植能引起损伤区神经元及神经细胞增殖相关的阳性细胞的增多,而此种效应在HIF-1 α MSC组中最为明显,意味着过表达HIF-1α能够促进TBI模型小鼠神经元的再生及神经细胞的增殖。4.TBI小鼠移植治疗后VEGF、EPO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部分实验指出,BM-MSCs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改善损伤区域微循环而起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为验证BM-MSCs是否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我们通过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VEGF、EPO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Vehicle组相比,MSC组与HIF-1α MSC组的VEGF、EPO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5),而HIF-1α MSC组的差异性更明显(如图8、9所示)。因此,HIF-1α过表达能够加增强BM-MSC对VEGF和EPO表达的诱导功能。研究结论1.BM-MSCs移植入TBI小鼠脑内后,mNSS评分下降,细胞增殖及神经再生增多,提示其可作为TBI模型小鼠的种植细胞并能起到修复神经作用。2.BM-MSCs移植入TBI小鼠脑内后,TBI模型小鼠脑组织的病变体积和脑含水量降低,同时,同侧皮质中VEGF、EPO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增高,提示BM-MSCs移植后通过刺激血管生成和神经再生降低脑损伤程度。3.HIF-1α过表达的BM-MSCs移植入TBI模型小鼠脑内后,mNSS评分进一步下降,细胞增殖及神经再生继续增多,小鼠脑组织的病变体积和脑含水量下降及VEGF、EPO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的增高较BM-MSCs明显,证明HIF-1α可以在BM-MSCs中过表达,并且HIF-1α基因修饰的BM-MSCs具有更高的增殖活力,能够显着提高BM-MSCs的治疗效果。4.HIF-1α过表达的BM-MSCs移植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方法,也可作为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细胞、基因联合治疗的科研基础。同时,提示我们可以通过病毒感染等方法人为上调MSCs中有益于治疗的基因,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邝婷婷[2](2019)在《基于HIF-1α信号通路和代谢组学研究藏药蔓菁多糖抗高原低氧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由于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紫外线辐射强等气候特征,当机体进入高原,肺泡吸入氧分压(PaO2)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增加,过度通气,组织代谢障碍,导致微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神经细胞凋亡,人体出现头痛、头晕、气促、心悸、恶心、食欲缺乏等症状,严重者头部剧痛、共济失调、呼吸困难,引发各种急性高原病。HIF-1是专一调节氧稳态的关键介质,当机体处于低氧环境时,HIF-1能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红细胞生成素(EPO)、细胞色素氧化酶(COX)等一系列下游靶基因的转录而进行低氧适应。藏医认为隆型、培根型、隆培型等三类高原病易感人群,当进入高原时,由于高原气候具有“寒”“糙”的性质,加重了“隆”型人员“糙”“寒”的性质以及“培根”型人员的胃火虚弱,导致气机紊乱,从而使血气紊乱,导致高原病的发生。藏药蔓菁味甘性温,具有滋补、解毒,经“三胃火”消化后,化味甘,治隆病、赤巴病,而“水、土”偏盛的“甘”味能治疗“隆”引起的气机紊乱,从而治疗高原病。现代研究表明,蔓菁中的“甘”味成分多糖具有抗氧化、抗高原低氧的作用,对藏医“腊毒”症(高原病)引起组织损伤有保护作用。目的:1、建立蔓菁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和纯化分离蔓菁多糖;2、采用慢性高原低氧模型小鼠和急性高原低氧模型大鼠评价蔓菁多糖对高原低氧的保护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作用机制;3、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低氧保护作用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及关键通路,为蔓菁多糖预防高原低氧提供研究思路和奠定基础。方法:1、蔓菁药材质量控制的建立:收集不同来源的蔓菁样品,采用DNA Barcoding技术鉴定蔓菁药材,进行显微、薄层等鉴别,检查水分、灰分等,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测定总多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并建立了特征图谱。2、蔓菁多糖的纯化分离:考察了 Sevag脱蛋白和大孔吸附树脂脱蛋白脱色的方法,采用DEAE纤维素和Sephadex G100等柱层析法对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GPC)测定纯化多糖的纯度和分子量。3、蔓菁多糖对慢性高原低氧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模拟海拔7000m(7days)建立慢性高原低氧小鼠模型,记录造模期间小鼠的体重变化、饲料消耗量、观察心、脑、肺、肾等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各组织的氧化应激指标,以及采用ELISA方法测定HIF-1α、EPO、VEGF蛋白的表达。4、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低氧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采用急性高原低氧(9000m,24h)大鼠,记录造模期间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采用H&E、Nissl、TUNEL等病理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和皮质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技术检测ISCU1/2、COX10、Caspase-3在海马区和皮质的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 HIF-1α、Bax、Bc1-2、Caspase-3 的蛋白水平,采用 qRT-PCR 检测 microRNA 210、ISCU 1/2、COX 10、Caspase-3 基因的表达。5、采用UPLC-MS代谢组学技术,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蔓菁多糖给药组大鼠的脑组织代谢差异物,采用PCA、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组间差异,鉴别差异代谢物,寻找与差异代谢物密切相关的关键代谢通路,并对关键代谢通路进行了验证。结果:1、ITS2序列有效的区分蔓菁与其常见混伪品。对12批次蔓菁样品进行了测定,水分为10.40~16.32%、总灰分为7.18~10.22%、酸不溶性灰分在0.10~0.59%、浸出物在30.32~53.75%、总多糖含量8.79~4.76%,葡萄糖含量在10.32~21.43%。2、考察了大孔吸附树脂脱蛋白法,动态吸附优于静态吸附,动态吸附工艺为采用D301R树脂,在25℃,用1 BV/h,5 mg/ml pH=6蔓菁多糖溶液60 ml,以流速1 BV/h进行吸附,多糖保留率81.12%,脱色素率65.96%,脱蛋白率为53.86%。经DEAE-52纤维素、Sephadex G100等柱层析法,梯度洗脱后蔓菁多糖(回流提取)得到4个组分,分别为DEAE-52纤维素0.6 mol/1氯化钠溶液洗脱组分BRP-3B(重均分子量Mw:14254 Da)、BRP-4B(重均分子量Mw:16312 Da)和Sephadex G-100分离蒸馏水洗脱组分BRP-1B(重均分子量Mw:380883 Da)、BRP-2B(重均分子量Mw:227089 Da);蔓菁多糖(冷浸提取)得到5个组分,分别为DEAE纤维素0.3 mol/ml洗脱组分BRP-5C(重均分子量Mw:39606 Da,Sephadex G-100分离蒸馏水分离组分BRP-1C(重均分子量Mw:1540 Da)和BRP-2C(重均分子量Mw:25454 Da),0.1 mol/L氯化钠溶液洗脱组分BRP-3C(重均分子量 Mw:74182 Da)、BRP-4C(重均分子量 Mw:36518 Da)。3、蔓菁多糖对慢性高原低氧小鼠具有保护作用。与CHH模型对照组比较,蔓菁多糖能显着改善血清和心、脑、肺、肾组织的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含量,以及调控心、脑、肺、肾组织组织中HIF-1α、VEGF、EPO的表达。4、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高原缺氧大鼠具有保护作用,能升高AHH大鼠血清中SOD、GSH的水平,降低MDA、GSSG和LDH的含量,减少了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细胞的凋亡,降低Capase-3、Bax蛋白的表达,提高HIF-1α的蛋白和miR-210基因表达的水平,提高了 ISCU1/2、COX10基因和蛋白表达,说明蔓菁多糖减少低压缺氧下大鼠神经元的凋亡,激活HIF-1α/microRNA 210/ISCU 1/2(COX 10)信号通路,改善了线粒体的功能,达到脑保护作用。5、采用UPLC-MS技术检测空白对照组、AHH模型对照组、蔓菁多糖高剂量给药组大鼠的脑组织代谢物:空白对照组与AHH模型对照组比较共鉴定出了16个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12个,AHH模型对照组与BRP给药组比较共鉴定出了 41个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25个。BRP给药后显着回调的差异代谢物有7个,分别是半乳糖鞘氨醇、鞘氨醇、鞘氨醇-1-磷酸、肉豆蔻酰基肉碱、1-棕榈酰溶血磷脂酸、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6:1(9Z)/0:0)、丙酮酸等,相关的5条通路为鞘脂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TCA循环)、糖酵解或糖异生、丙酮酸代谢。通过分析表明,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低氧引起的脑损伤的保护机制与鞘氨醇-1-磷酸、鞘氨醇、半乳糖鞘氨醇所属的鞘脂代谢调节HIF-1的表达,并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线粒体蛋白细胞色素C释放、减少caspase激活;BRP能调节丙酮酸的柠檬酸循环(TCA循环)、糖酵解或糖异生、丙酮酸代谢等通路与HIF-1的激活密切相关,通过HIF-1α调节低氧下细胞代谢,降低了 TCA循环减少,降低ROS对线粒体的损伤,已达到低氧保护的作用。通过验证试验表明蔓菁多糖能激活鞘脂代谢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结论:本课题结合“味性化味”和物质精微代谢的藏医理论,开展了蔓菁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并对其“甘”味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围绕HIF-1 α信号通路和能量代谢,从蛋白水平、代谢组学层面解释了藏药蔓菁“甘”味成分蔓菁多糖抗高原低氧的作用机制,为蔓菁多糖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创新点:1.首次采用HPLC法测定了蔓菁药材中葡萄糖的含量并建立了特征图谱,并对冷浸提取的蔓菁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2.开展蔓菁多糖改善慢性高原低氧所致的慢性高原病的药效和机制研究,由于慢性高原病由于体内的长期的代偿性反应造成心、脑血管系统改变,而本研究表明,蔓菁多糖具有良好改善各组织抗氧化应激,并能调节HIF-1α、VEGF、EPO表达的作用。3.以神经元细胞凋亡为切入点,开展蔓菁多糖预防急性高原低氧引起的脑损伤的研究,阐明了蔓菁多糖通过激活HIF-1a/microRNA210/ISCU 1/2(COX 10)信号通路以达到脑保护的作用。4.结合蔓菁“甘”味成分蔓菁多糖经“三胃火”消化后能治疗“隆”病和“赤巴”病,并改变机体代谢的藏医理论,采用UPLC-MS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低氧大鼠的脑组织的差异性代谢产物及其代谢通路,从代谢物层面揭示了藏药蔓菁多糖预防AHH引起脑损伤的机制。

叶宏[3](2019)在《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观察自主跑轮预适应、缺血后适应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有无差异,结合氧化应激指标、细胞凋亡因子的检测,探寻可能的潜在调控机制。[方 法]实验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实验动物小鼠分为5组:1.假手术组。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3.缺血后适应组。4.自主跑轮预适应组。5.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在第一部分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设定第二部分实验分组:小鼠分为3组:1.假手术组。2.缺血后适应组。3.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为验证第一、二部分的实验推论,将第三部分实验动物分为4组:1.缺血后适应组。2.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3.自主跑轮预适应+后适应-PI3K抑制剂组。4.自主跑轮预适应+后适应-STAT3抑制剂组。实验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检测小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水迷宫检测认知功能;TTC实验检测脑梗死灶体积;分子生物学系列实验检测氧化应激生化指标以及神经元凋亡情况;细胞免疫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结 果]第一部分实验: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自主跑轮预适应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的作用不明显,后适应显着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进一步增强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的作用,明显强于单独的预适应或后适应。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预适应略有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降低丙二醛(MDA)含量的作用,后适应能显着升高脑组织中S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升高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明显强于单独的自主跑轮预适应或后适应。与模型组比较,自主跑轮预适应减少缺血区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凋亡数量不明显,后适应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数量,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明显强于单独的自主跑轮预适应或后适应。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其中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表达减弱,自主跑轮预适应或缺血后适应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抗凋亡因子Bcl-2的蛋白表达,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表达增强,自主跑轮预适应或缺血后适应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实验:Western blot检测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其中PI3K、STAT3的蛋白表达,缺血后适应升高PI3K、STAT3活性。自主跑轮预适应和后适应联合干预提升PI3K、STAT3通路活性强于单独的后适应。第三部分实验:分别使用PI3K抑制剂LY294002、STAT3抑制剂SH454后,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明显减弱,表现为: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认知功能减退,脑梗死体积增大,TUNEL检测的凋亡细胞数量增多,促凋亡因子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增强,抗凋亡因子胞质内细胞色素C、Bcl-2的蛋白表达减弱。[结 论]1.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能进一步增强上述作用。2.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增强可能依赖于激活抗氧化、抗凋亡的PI3K和STAT3信号通路。3.分别使用PI3K、STAT3抑制剂后,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明显减弱。

王昊[4](2018)在《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新型气动式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目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轻度至重度的颅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学表现是不同的。为研究TBI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生理学机制,目前有几种啮齿类动物颅脑损伤的模型包括液压冲击(Fluid percussion impact,FPI)、可控皮层冲击系统(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 systems,CCI)和落锤撞击模型(weight-drop models)用来模拟和研究颅脑损伤。虽然这些模型可以模拟人类TBI后的某些病理特征,但没有一种较好的动物模型可用来再现人类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本研究旨在改变以往的致伤方式,建立以气动冲击产生加速装置的一种新可分级的大鼠闭合性颅脑撞击伤(closed head impacts,CHI)模型,以模拟人类真实环境下的颅脑撞击伤后产生的颅脑及神经功能损伤。方法:选择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75只,平均体质量(200±20)g,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Sham)、0.5、0.6、0.7和0.8 MPa组,每组15只。应用自制空气驱动装置产生加速度撞击大鼠头部致伤,气压范为0.5-0.8兆帕(MPa),对应的冲击力和加速度分别为:I组(0.5 Mpa):785.3±14.12牛顿(N)、5.71米/秒(m/s);II组(0.6 MPa):837.72±10.41 N、6.06 m/s;III组(0.7 MPa):857.65±11.11 N、6.25 m/s;IV组(0.8 MPa):955.6±16.35 N、6.67 m/s。致伤过程中的运动参数由力学传感器和高速摄像机记录。伤后检测死亡率、昏迷时间(翻正反射时间)、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脑含水量(BWC)。HE染色和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病理改变。结果:随缸内气压的升高,力学输出也随之升高,导致大鼠损伤程度加重。0.5、0.6、0.7和0.8 MPa组的翻正反射时间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CHI后24 h检测mNSS评分、BWC值和MRI定量分结果发现CHI伤后24 h时0.8 MPa组损伤程度明显高于0.6和0.7 MPa组,但后两组又明显高于0.5 MPa组(P<0.05),0.6与0.7 MPa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检测CHI大鼠脑内APP时发现在大脑皮层、胼胝体和脑干区域其表达增加,这也明确提示在模拟CHI后脑组织出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表现。随气压的提高产生的加速度也越大,造成的损伤也逐渐加重,因此可根据给予0.5/0.6-0.7/0.8 MPa的来进行伤情分级。结论:本实验建立的CHI大鼠模型是一种操作简便、可控性强、重复性好的模拟不同程度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CHI所致的损伤程度与气缸内压力改变引起的冲击速度变化呈正相关,可根据调节气压来控制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本研究为不同损伤程度的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式提供了有用的实验模型。第二部分: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对伤情的影响目的:由于高原地区的特殊的地理环境,目前对低压、低氧后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伤情及病理生理变化仍未有深入的了解。发生损伤后的不适当运输会对患者健康带来危害,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旨在观察急进高原地区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mild-to-moderate closed head injury,mmCHI)急性期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下的伤情变化并提出救治策略,以期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而提高生存质量。方法:健康平原饲养的雄性SD大鼠108只,首先称量基础体质量。模拟海拔6,000m持续低压、低氧处理24 h后再次称体质量。采用气动式撞击装置制作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观察大鼠致伤后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分,随机分为3个不同海拔高度组[ND(Non-descending altitude)、D-4,500m(descent to 4,500m altitude)、D-3,000 m(descent to 3,000 m altitude)]进行观察,并分别对相应海拔高度下大鼠在mmCHI后6 h、12 h、24 h的NSS评分、体质量(body weight,BW)、脑含水量(brain water content,BWC)、脑含水量与体质量的比值(BWC/BW)及颅脑核磁(MRI)检查。结果:急进高原mmCHI大鼠在致伤后6 h各海拔高度组mNSS评分减少值明显低于伤后12 h、24 h评分减少值,P<0.05;伤后快速下降的D-3,000 m组大鼠体质量下降最少,与伤后滞留于6,000m的ND组及下降海拔高度的D-4,500 m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各海拔高度组脑含水量(BW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伤后计算各组脑含水量占体质量(BWC/BW)的比值发现,伤后快速下降的D-3,000 m组大鼠BWC/BW的值高于伤后D-4,500 m组且低于滞留于海拔6,000m(ND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在mmCHI后6 h、12 h、24 h的动态MRI检查后定量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伤后下D-4,500 m组的大鼠在胼胝体水肿及脑室扩张程度明显低于其他海拔高度组,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结论:高海拔极限环境下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24 h内伤情变化在不同海拔高度下表现不同,急进高原mmCHI后可引起较严重的脑水肿和体重减轻,应予以高度高重视。在伤后应尽早改善通气、补液、缓解脑水肿,同时进行早期、阶段转运至低海拔地区治疗,避免大跨度降低海拔高度,有利于缓解脑外伤后的继发性损伤,早期动态进行MRI检查可提示脑组织损伤程度,对预后判断及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第三部分: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脑损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脑组织GFAP及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目的:急进高原mmCHI后大鼠免疫应激反应及继发性脑损伤的机制尚未澄清。急性缺氧和颅脑损伤均可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是继发性颅脑损伤的机制之一。为研究在相同致伤因素下不同低压、缺氧条件对颅脑损伤伤情影响的可能机制。本研究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致伤后不同低压、缺氧状态下脑组织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情况,研究其在急性低压、缺氧大鼠颅脑损伤后不在同海拔高度下表现的关系及炎症反应过程中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索高原颅脑损伤后早期转运对伤情变化的影响及继发性脑损伤可能机制。方法:将健康SD大鼠18只模拟海拔6,000 m持续低压、低氧处理24 h后采用气动式撞击装置制作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致伤后按的海拔高度[6,000m(ND)、4,500 m(D-4,500 m)、3,000 m(D-3,000 m)]随机按分成三个组(n=6/组),ND组作为阳性对照。将致伤后大鼠置于低压舱内,自由饮食、水,于伤后24 h时进行头部MRI扫描后处死,取大鼠脑组织作GFAP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检测伤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急性低压、缺氧状态的脑损伤后24 h,各组大鼠脑内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表及炎症因子达量明均显增多。定量分析发现,D-3,000 m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比率(45.32±4.17)显着高于D-4,500 m组(36.26±3.55),但明显低于ND组(56.88±5.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4,500 m和D-3,000 m组IL-1β和TNF-α水平分别为:IL-1β/GAPDH:0.69±0.07、0.78±0.08;TNF-α/GAPDH:0.72±0.06、0.84±0.08,与ND组(IL-1β/GAPDH:1.00±0.09;TNF-α/GAPDH:1.00±0.10)相比显着降低(P<0.05)。同时,D-4,500 M组IL-1β和TNF-α水平与D-3,000m组比较也有所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NF-κB phospho-p65和p65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发现D-4,500 m和D-3,000 m组phospho-p65和p65水平分别为:0.62±0.06、0.76±0.07;0.48±0.05、0.78±0.08,与ND组(phospho-p65/GAPDH:1.00±0.09;p65/GAPDH:1.00±0.10)相比显着降低(P<0.05)。同时,D-4,500 m组phospho-p65和p65的水平也显着低于D-3,000 m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量可作为一种判断急进高原mmCHI严重程度以及指导临床在伤后转运中判断伤情变化的标志物之一。低压、缺氧性颅脑损伤后NF-κB的激活参与了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调控,与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有关,NF-κB的抑制或激活与不同的低压、缺氧状态有关。调节低压、缺氧状态将对减轻高原颅脑损伤后的脑继发脑性损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徐斌,梅丹,王典瑞,孙新奇[5](2003)在《低压缺氧和亚低温复合因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研究模拟高空低压缺氧和亚低温复合环境 ,对小鼠血浆神经肽含量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放免法检测高空缺氧和亚低温复合因素作用下 ,小鼠血浆 β 内啡肽 (β EP)和亮氨酸脑啡肽 (L EK)的含量 ;采用MTT法检测ConA或LPS诱导的脾细胞增殖反应 ,胸腺细胞IL 1和脾细胞IL 2的活性 .结果 :7km高空缺氧室温组 (2 2± 2 )℃血浆β EP含量 (ng·L-1)显着高于地面室温组 (395± 6 6vs 2 71±37,P <0 .0 1) ,7km 5℃组血浆 β EP含量显着低于 7km室温组 (2 83± 5 9vs 2 71± 37,P <0 .0 1) .地面 5℃组血浆L EK含量显着高于相应的室温组 (5 75± 88vs 4 0 5± 6 5 ,P <0 .0 1) .7km 10℃组ConA或LPS诱导的脾细胞增殖 (MBq)反应显着低于 7km室温组 (6 2 .5± 6 .8vs 2 .1± 0 .2 ,5 8.8± 8.1vs 30 .6± 3.9,P <0 .0 1) ;7km 5℃组ConA或LPS诱导的脾细胞增殖反应显着高于地面 5℃组 (2 3.3± 3.8vs 4 4 .8±4 .4 ,31.9± 0 .5vs 6 6 .0± 2 .7,P <0 .0 1) .7km 10℃组IL 1活性显着高于 7km室温组 (2 .88± 0 .4 9vs1.5 1± 0 .31,P <0 .0 1) ,7km 5℃组IL 1活性显着低于 7km室温组 (1.2 8± 0 .32vs 1.5 1± 0 .31,P <0 .0 1) .7km 10℃和 5℃组小鼠IL 2活性低于 7km室温组 ,但无显着差异 .结论 :缺氧 1

廖晓艳[6](2005)在《湿热环境下创伤兔应用低温输液疗法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来源:总后勤部“十五”攻关课题资助项目No.01Z100。总课题名称:特殊环境下战创伤护理技术与装备研究。 背景:我军把长江以南的东南沿海省域,如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以及江苏南部、云南南部和西南部海拔在1500m以下的谷地划为热带地区,属湿热气候。这一特殊环境下,创伤感染率高,应激刺激强度大,机体损伤程度重。随着新时期国际局势的变化及我军战略重点的转移,高温高湿环境下战创伤的救治与护理成为我军医疗护理工作的重点。此外,我们所处的广东地区长夏暖冬,夏季炎热多湿,太阳辐射强,平均气温28℃,极端气温38℃~41℃,相对湿度可达85%~98%。尤其是南海诸岛,四周环海,处于典型的湿热海洋气候,空气中的相对湿度高达100%,常年气温30℃以上多达8个月,而且本地区经济发达,工伤交通事故多。因此,加强高温高湿环境下战创伤的救护技术研究有重要的军事和社会意义。 高温、高湿复合因素不仅增加了机体的代谢消耗,较易发生内环境紊乱,还降低了机体在创伤后的应激和抵抗能力,使战创伤的伤情更加严重和复杂。另外,由于高温造成体内水分大量丢失,在伤后失血的基础上,更加重了循环血容量的不足,造成全身各脏器灌注不足。因此,有必要及时给予补液和有效降温措施。而目前现有的降温措施存在着降温效果不稳定(如酒精擦浴、冰帽)、体积大,不易携带(如降温机)或是不易操作(如体外血液冷却法、腹腔低温

冷怀明[7](2002)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谭桂春[8](2002)在《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2年第13卷索引》文中指出

胡亚婕[9](2021)在《冷暴露下O-GlcNAc糖基化修饰影响小鼠骨骼肌IL-6表达的机制》文中认为气候环境是影响畜牧养殖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冬季时间长、气温低,极易诱导动物机体产生冷应激,进而引起能量代谢、神经内分泌、免疫和行为等异常。骨骼肌作为能量储存与利用的重要组织之一,可以维持低温环境下机体的运动和产热。此外,骨骼肌作为分泌器官在应对环境和代谢变化时分泌多种肌细胞因子,其分泌的IL-6能够参与骨骼肌葡萄糖和脂质代谢。同时,由OGT和OGA介导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是一种高度动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类型,在应激与代谢过程中起着“应激和营养感受器”的作用,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因此,本研究旨在明确急性冷暴露下小鼠骨骼肌中IL-6表达变化,探讨急性冷暴露下O-GlcNAc糖基化修饰与骨骼肌IL-6的潜在联系,阐明急性冷暴露下小鼠骨骼肌中O-GlcNAc糖基化修饰影响IL-6表达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探究冷应激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首先以小鼠成肌细胞系(C2C12)为研究对象,将细胞分为对照组(37℃)和冷暴露组(32℃亚低温处理3 h、6 h、9 h、12 h组),Western bolt检测IL-6蛋白表达和OGT、OGA蛋白表达及O-GlcNAc糖基化修饰变化,确定体外冷暴露时间。然后分离小鼠骨骼肌原代细胞,并用体外冷暴露模型条件处理,qRT-PCR检测IL-6及O-GlcNAc糖基化相关酶转录水平变化。使用OGT抑制剂四氧嘧啶(Alloxan)和OGA抑制剂Thiamet G(TMG)调控C2C12中蛋白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水平。Western bolt检测OGT、OGA蛋白表达,O-GlcNAc糖基化,IL-6表达变化以及p38-MAPK、JNK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NF-κB信号通路蛋白及下游信号蛋白表达变化,以验证冷暴露下O-GlcNAc糖基化修饰对IL-6表达的影响。同时检测了细胞质和细胞膜中GLUT-4蛋白表达,AMPK、GS表达及磷酸化水平。此外本研究构建了骨骼肌条件性Ogt敲除小鼠,并以其为研究对象体内回溯验证。将野生型(WT)和骨骼肌条件性Ogt敲除(KO)小鼠分为常温对照组和冷暴露组。采集骨骼肌进行PAS染色及IL-6免疫组化检测,并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对IL-6、OGT、OGA表达和O-GlcNAc糖基化修饰水平以及NF-κB信号通路相关代表及其磷酸化水平。并使用s WAG-Agarose处理小鼠骨骼肌蛋白,Western blot检测p65蛋白糖基化水平。结果显示:与常温对照组相比,亚低温3 h下OGT表达显着升高(P<0.05),亚低温6 h下OGA表达显着升高(P<0.05);亚低温3 h下O-GlcNAc糖基化修饰和IL-6表达极显着升高(P<0.01),并且不同时长的亚低温处理下IL-6表达变化与同时间段O-GlcNAc糖基化修饰趋势相同。因此,构建了条件为32℃亚低温处理3 h的体外冷暴露模型。抑制OGT导致IL-6表达显着下降(P<0.05),抑制OGA导致IL-6表达显着增加(P<0.05)。同时,炎症相关因子IL-1β、TNF-α蛋白表达增加,但抑制OGT和OGA对IL-1β、TNF-α表达影响并不显着(P>0.05)。并且冷暴露激活了p38-MAPK/NF-κB途径。当OGT被抑制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p65表达下降(P<0.05),OGA抑制后,p65表达升高(P<0.05),且p65核位移显着增加(P<0.05)。此外使用sWAG-Agarose吸附发生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的蛋白,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急性冷暴露增加了C2C12中p65蛋白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而OGT或者OGA被抑制之后,p65蛋白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也随之改变。在冷暴露条件下,小鼠骨骼肌糖原含量显着低于常温组小鼠,而在小鼠骨骼肌条件性敲除Ogt基因后,骨骼肌糖原含量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骨骼肌IL-6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冷暴露组较对照组IL-6增加,KO小鼠骨骼肌IL-6少于WT小鼠。体内实验也发现冷暴露引起小鼠骨骼肌中IL-6、OGT、OGA蛋白表达及O-GlcNAc糖基化修饰显着增加。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KO小鼠与之相反。冷暴露下WT小鼠骨骼肌p65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显着增加,KO小鼠骨骼肌p65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显着低于WT小鼠。因此体内试验同样证明冷暴露引起IL-6表达增加,并且其表达受到OGT介导NF-κB p65亚基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影响。综上所述,急性冷暴露可诱导小鼠骨骼肌中整体O-GlcNAc糖基化修饰和IL-6表达上调,调节葡萄糖代谢;急性冷暴露下OGT介导NF-κB p65亚基O-GlcNAc糖基化修饰,促进p65活性及核转位,从而引起下游蛋白IL-6表达上调。

黄粤琪[10](2021)在《预防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复合高原肺水肿的肺吸入西地那非脂质体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是由于在高海拔地区肺动脉压力升高,血管内液体向肺组织渗出形成,发生快,致死率高。在现代特种作战中,烟雾弹是常用的特种装备之一。烟雾弹产生的烟雾中主要含有氧化铝、氯化锌等有毒物质,吸入毒烟可导致肺血管通透性增高,产生肺间质和肺泡的水肿,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将发展成致死性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西地那非(Sildenafil,SIL)可扩张肺内血管,具有预防高原肺水肿的作用,但目前只有口服片剂和注射液剂型,存在给药剂量大、使用不便、全身副作用大等问题。本文制备了西地那非脂质体(Liposomal sildenafil,LS),并考察其肺部给药后对于高原肺水肿、烟雾吸入性肺损伤以及高原环境复合烟雾吸入性肺损伤的预防效果。(1)西地那非脂质体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LS,正交试验筛选处方,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得包封率约100%。脂质体最优处方为蛋黄卵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1:5,西地那非与磷脂的摩尔比为1:9,硫酸铵溶液浓度为0.3 mol/L。电镜显示LS为类球形颗粒,粒径为116.97 nm,Zeta电位为﹣30.93 m V,雾化后微细颗粒比(FPF)为29.79%,且稳定性好。(2)LS预防高原肺水肿的研究将给药剂量(3 mg/kg)相同的SIL、LS及空白脂质体分别灌胃给药和经气管喷入小鼠肺中,将模型组和各给药组小鼠置于模拟5 000 m海拔的低压氧舱中1 h后取出。模型组小鼠在旷场实验中运动总路程降低,不动时间升高,同时血氧饱和度(Sp O2)降低,肺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正常组小鼠高,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比正常组小鼠低;给药组中口服西地那非没有明显改善小鼠的生命体征和活动能力,而肺吸入LS却明显改善小鼠活动能力,与模型组相比,血氧饱和度升高,TNF-α和GSH水平均接近正常水平。将给药剂量(3 mg/kg)相同的SIL混悬液和LS经气管喷入小鼠肺中,将模型组及给药组小鼠置于低压氧舱中不同时间后取出。模型组小鼠血液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比正常组小鼠高,而给药后下降,其中LS组更低,接近正常水平。造模1 h及造模48 h的LS组小鼠血液中IL-1β水平比SIL组低(P<0.05)。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升高,给药后HIF-1α表达降低接近正常水平,LS组的HIF-1α表达比SIL组更低,其中造模48 h的HIF-1α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1)。肺吸入西地那非脂质体是一种有潜力的预防高原肺水肿制剂。(3)LS预防烟雾吸入性肺损伤的研究将给药体积相同的LS与布地奈德(BUD)经气管喷入小鼠肺中,将模型组及给药组小鼠置于发烟罐中,3 g发烟弹发烟,待烟雾充满整个发烟罐后开始计时3min后取出,一部分置于常压环境48 h。模型组运动总路程及掉落潜伏期显着减少,不动时间及掉棒次数显着增加,左肺组织湿干比显着升高,NF-κB、TNF-α、IL-1β、MDA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给药后小鼠各项生命体征和活动能力均有改善,其中LS组改善能力更强,LS组小鼠掉落潜伏期、左肺湿干比及氧化应激水平均比BUD组有显着性差异(P<0.001)。LS是一种新型的用于预防烟雾吸入性肺损伤的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从而扩张血管来降低肺动脉压,进而减轻肺水肿。(4)LS预防高原环境复合烟雾吸入性肺损伤的研究将给药体积相同的LS与BUD经气管喷入小鼠肺中,将模型组及给药组小鼠置于发烟罐中,3 g发烟弹发烟,待烟雾充满整个发烟罐后开始计时3 min后取出,置于低压氧舱4000 m高原环境中48 h。模型组运动总路程及掉落潜伏期显着减少,不动时间及掉棒次数显着增加,左肺组织湿干比、NF-κB、TNF-α、IL-1β及MDA水平均显着升高,SOD水平降低,给药后小鼠各项生命体征和活动能力均有改善,其中LS组改善能力更强,LS组小鼠5 min内的总路程、小鼠肺组织的NF-κB及小鼠血清中NO含量均与BUD组有差异(P<0.05)。LS组小鼠血液的炎症因子、肺组织的MDA水平及INOS均与BUD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成功建立了烟雾吸入复合HAPE小鼠模型,LS可通过影响NO-c GMP通路,抑制c GMP分解,扩张血管,降低肺动脉压,从而减轻肺水肿。烟雾吸入后高原组(HAPE post-smoke,SH)组血氧饱和度比Smoke组升高,氧化应激水平减轻;高原后烟雾吸入组(Smoke post-HAPE,HS)组比HAPE组肺部湿干比降低,血氧饱和度升高。说明烟雾吸入与高原环境在血氧饱和度水平中起到了相互抑制的作用。Smoke组的TRPM7表达降低,而HAPE表达升高,TRPM7与烟雾中的大量锌离子结合后,表达降低,而HAPE由于缺血缺氧导致TRPM7表达升高。本课题针对高原部队作战环境,将高原环境与烟雾吸入损伤结合在一起,寻找了一种可用于治疗的药物,并获得了较好疗效,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发现了高原低压氧环境可缓解吸烟小鼠的肺水肿、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水平,NO含量也可恢复至正常水平,是一个新发现,可能对高原地区烟雾吸入性肺损伤的救治有积极意义。

二、低压缺氧和亚低温复合因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压缺氧和亚低温复合因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HIF-1α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过表达对创伤性脑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附英文文章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HIF-1α信号通路和代谢组学研究藏药蔓菁多糖抗高原低氧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思路
第一章 蔓菁药材的质量控制及其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蔓菁多糖对慢性高原低氧小鼠的药理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低氧大鼠的药理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蔓菁多糖对急性高原低氧大鼠的脑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1 总结
    2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PI3K、STAT3信号通路介导了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脑部缺血预适应的诱发因素、机制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运动与学习和记忆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新型气动式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伤情变化的观察
    3.1 材料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脑损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脑组织GFAP及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血清GFAP蛋白的变化与伤情及预后的Meta分析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高原颅脑创伤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低压缺氧和亚低温复合因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IL-1活性测定
        1.2.2 IL-2活性测定
2 结果
3 讨论

(6)湿热环境下创伤兔应用低温输液疗法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湿热环境下静脉滴注低温生理盐水对创伤兔生理指标的影响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1.6 小结
    1.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湿热环境下静脉滴注低温生理盐水对创伤兔凝血功能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2.7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湿热环境下静脉滴注低温生理盐水对创伤兔血清中组织释放酶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3.7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湿热环境下静脉滴注低温生理盐水对创伤兔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4.7 参考文献
全文图片及说明
全文结论
综述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原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9)冷暴露下O-GlcNAc糖基化修饰影响小鼠骨骼肌IL-6表达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冷应激
        1.1.1 冷应激的概述
        1.1.2 冷应激的影响
    1.2 O-GlcNAc糖基化修饰
        1.2.1 O-GlcNAc糖基化修饰与应激
        1.2.2 O-GlcNAc糖基化与能量代谢
    1.3 肌源性细胞因子IL-6
        1.3.1 肌源性IL-6 的概况
        1.3.2 骨骼肌分泌IL-6 的研究现状
        1.3.3 肌源性IL-6 所诱导的生化代谢反应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体外急性冷暴露模型的建立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统计分析
    2.2 急性冷暴露下O-GlcNAc糖基化修饰水平对IL-6 表达及代谢的影响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统计分析
    2.3 急性冷暴露下小鼠骨骼肌Ogt条件性敲除验证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3.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外急性冷暴露模型的建立
        3.1.1 不同时长冷暴露下C2C12 蛋白表达变化
        3.1.2 小鼠骨骼肌原代细胞分离及鉴定
        3.1.3 急性冷暴露对小鼠骨骼肌原代细胞的影响
    3.2 急性冷暴露下O-GlcNAc糖基化修饰调控IL-6 表达
        3.2.1 抑制剂模型构建
        3.2.2 冷暴露和O-GlcNAc糖基化修饰水平对IL-6 表达的影响
        3.2.3 急性冷暴露下p38、JNK表达及磷酸化水平
        3.2.4 急性冷暴露下O-GlcNAc糖基化修饰对p65 表达的影响
        3.2.5 O-GlcNAc糖基化修饰调控p65 活性
        3.2.6 急性冷暴露对IL-1β、TNF-α水平的影响
        3.2.7 急性冷暴露下C2C12中GLUT-4 膜转位
        3.2.8 急性冷暴露下对C2C12中AMPK、GS的影响
    3.3 冷暴露下小鼠骨骼肌Ogt条件性敲除验证
        3.3.1 mKO小鼠在冷暴露下IL-6 表达与糖原变化
        3.3.2 冷暴露下mKO小鼠骨骼肌蛋白表达变化
        3.3.3 mKO小鼠在冷暴露下O-GlcNAc糖基化修饰调控p65 活性
4 讨论
    4.1 体外急性冷暴露模型的建立
    4.2 急性冷暴露下O-GlcNAc糖基化修饰通过NF-κB通路调控IL-6 表达
    4.3 急性冷暴露下小鼠骨骼肌Ogt条件性敲除验证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预防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复合高原肺水肿的肺吸入西地那非脂质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高原肺水肿概述及治疗进展
        1.1 高原肺水肿概述
        1.2 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制
        1.3 高原肺水肿的防治药物
    2 烟雾吸入性肺损伤研究进展
        2.1 损伤机制
        2.2 烟雾吸入性肺损伤的药物治疗
    3 西地那非的研究进展
    4 脂质体载药方法的研究进展
        4.1 被动载药法
        4.2 主动载药法
    5 肺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6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1章 西地那非脂质体的制备
    1.1 材料与仪器
        1.1.1 试剂材料
        1.1.2 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西地那非脂质体包封率测定
        1.2.2 西地那非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筛选
        1.2.3 西地那非脂质体正交设计
        1.2.4 粒径电位测定及电镜观察
        1.2.5 西地那非及其制剂肺部沉积率及空气动力学粒径的测定
        1.2.6 西地那非药物释放曲线的测定
        1.2.7 西地那非脂质体的稳定性考察
    1.3 结果与讨论
        1.3.1 西地那非脂质体制备方法的选择
        1.3.2 西地那非脂质体的最优处方
        1.3.3 西地那非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1.3.4 微细粒子比例及空气动力学粒径测定
        1.3.5 西地那非释放曲线
        1.3.6 西地那非脂质体的稳定性考察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肺吸入西地那非及其制剂预防高原肺水肿的药效学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剂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动物
    2.2 方法
        2.2.1 高原肺水肿动物模型建立及给药
        2.2.2 西地那非对于不同高原时间的药效学实验
        2.2.3 血氧饱和度检测
        2.2.4 转棒实验
        2.2.5 旷场实验
        2.2.6 动物取材
        2.2.7 左肺组织湿干比测定
        2.2.8 肺组织H&E染色及病理观察
        2.2.9 HIF-1α免疫组化方法
        2.2.10 血清及组织匀浆采集
        2.2.11 ELISA试剂盒检测TNF-α、IL-1β及 GSH
        2.2.12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肺组织外观、病理特征及小鼠的运动轨迹
        2.3.2 肺吸入西地那非增强小鼠运动能力
        2.3.3 肺吸入西地那非增加小鼠血氧饱和度
        2.3.4 肺吸入西地那非减轻小鼠肺部氧化应激
        2.3.5 肺吸入西地那非减轻小鼠炎症反应
        2.3.6 肺吸入西地那非脂质体可减轻不同造模时间下的高原肺水肿
        2.3.7 肺吸入西地那非脂质体降低肺组织HIF-1α的表达
        2.3.8 肺吸入西地那非脂质体增强小鼠运动能力
        2.3.9 西地那非的抗炎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地那非脂质体预防烟雾吸入性肺损伤的研究
    3.1 试剂与仪器
        3.1.1 试剂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1.3 动物
    3.2 方法
        3.2.1 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建立及给药
        3.2.2 转棒实验
        3.2.3 旷场实验
        3.2.4 动物取材
        3.2.5 肺部湿干比
        3.2.6 肺组织H.E.染色及病理观察
        3.2.7 NF-κB及 IFN-γ免疫组化方法
        3.2.8 血清及组织匀浆采集
        3.2.9 Elisa试剂盒检测TNF-α、IL-1β、MDA和 SOD
        3.2.10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肺组织外观及病理特征
        3.3.2 西地那非可减轻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小鼠的肺部水肿
        3.3.3 西地那非可增强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小鼠的运动能力
        3.3.4 西地那非减轻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小鼠的炎症水平
        3.3.5 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小鼠的免疫反应
        3.3.6 西地那非减轻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小鼠的氧化应激反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地那非脂质体预防低压低氧环境复合烟雾吸入性肺损伤的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试剂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1.3 动物
    4.2 方法
        4.2.1 高原低压低氧复合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建立及给药
        4.2.2 高原与烟雾吸入间的相互作用-动物分组及模型建立
        4.2.3 血氧饱和度检测
        4.2.4 转棒实验
        4.2.5 旷场实验
        4.2.6 动物取材
        4.2.7 肺部湿干比
        4.2.8 肺组织H.E.染色及病理观察
        4.2.9 NF-κB、INOS免疫组化方法
        4.2.10 血清及组织匀浆采集
        4.2.11 Elisa试剂盒检测TNF-α、IL-1β、MDA、SOD及 TRPM7
        4.2.12 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
        4.2.13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肺组织外观及病理特征
        4.3.2 环境和药物对复合疾病小鼠肺水肿程度的影响
        4.3.3 环境和药物对复合疾病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
        4.3.4 环境和药物对复合疾病小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4.3.5 环境和药物对复合疾病小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4.3.6 环境和药物对复合疾病小鼠血清中NO含量的影响
        4.3.7 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对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小鼠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4.3.8 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对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小鼠TRPM7 表达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四、低压缺氧和亚低温复合因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HIF-1α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过表达对创伤性脑损伤的影响[D]. 时晓东. 山东大学, 2019(02)
  • [2]基于HIF-1α信号通路和代谢组学研究藏药蔓菁多糖抗高原低氧的作用机制[D]. 邝婷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3]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D]. 叶宏.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4]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D]. 王昊.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5]低压缺氧和亚低温复合因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 徐斌,梅丹,王典瑞,孙新奇.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01)
  • [6]湿热环境下创伤兔应用低温输液疗法的可行性研究[D]. 廖晓艳. 第一军医大学, 2005(04)
  • [7]《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J]. 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2(12)
  • [8]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2年第13卷索引[J]. 谭桂春.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02(04)
  • [9]冷暴露下O-GlcNAc糖基化修饰影响小鼠骨骼肌IL-6表达的机制[D]. 胡亚婕.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
  • [10]预防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复合高原肺水肿的肺吸入西地那非脂质体的研究[D]. 黄粤琪. 军事科学院, 2021

标签:;  ;  ;  ;  

低压低氧亚低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