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化研究

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化研究

论文摘要

道德法律化是中国古代社会法制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趋势,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中国传统法律起源之时。作为法的渊源之一的“礼”,对古人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是中国古代社会行为规范体系的核心,为整个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确定了“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的行为标准。“礼”兼具伦理道德的内容和法律的外在形式特征,为道德法律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道德法律化的第一历史阶段为礼治盛行的夏、商、西周三代,礼和法的理论逐步丰富和完善,礼与法呈现出最初的融合趋向。周公制礼,巧妙地将温和的道德与威严的刑罚结合起来,产生了最初的以礼为本、刑罚为用的思想,后世的德主刑辅理论由此而萌芽,道德法律化的理论和实践始自这一时期。春秋战国至秦为道德法律化的第二历史阶段,这一阶段奠定了道德法律化的理论依据和社会根基。在剧烈的社会变革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璀璨的历史一幕——百家争鸣应运而生,出现了儒家与法家的大争论。儒家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道德核心作用,指出在司法中,即使有良法,还须有良人和美德;而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主张“不务德而务法”。秦相商鞅在变法时提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强调重法和崇法,在一定程度上轻视道德。但儒、法两家的争论很快就被儒、法的合流趋势所代替。尽管法家理论在秦王朝得以全面实施,暂时放慢了道德法律化的进程,但道德法律化的理论体系却在实践中继续发展和充实,铸就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为后世道德法律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和推动力。尤其是儒家学派“非礼无法”、“隆礼重法”等主张,强调不合乎礼(道德原则)的法律根本就不能成为法,极力要求立法须合乎儒家道德,法律成为维护儒家道德的工具,这些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引领道德法律化发展与演进的基础理论。第三个历史阶段是道德法律化全面发展的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自汉武帝时,由于大一统集权政治体制建设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面上推行“扬儒抑法”,实际上却是“外儒内法”,使得礼与法从理论到实践实质性地走向合流。尤其是“引经注律”和“春秋决狱”,使儒家道德理念和礼制传统开始顺利而全面地渗入法律,向制度化与法律化迈进。三国以后,儒士控制了立法权,他们在立法活动中进一步推动了道德法律化的进程。第四个历史阶段是唐代以后,这一时期道德法律化进入了成熟演进的完备时期。唐初的律学家在《唐律》制定中坚持“一准乎礼”的原则,以道德指引立法,引礼入律,封建道德和法律达到了较好的统一,最终实现了礼与法的融合,以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被进一步法典化、制度化。以礼入法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普遍的法律现象,道德精神和宗旨渗透于法律的方方面面,在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和谐、推行教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长久的作用。中国古代通过立法实现道德法律化之后,道德精神在司法领域中亦得以充分贯彻,形成了恤刑省罚、执法原情、鞫谳分司、录囚会审、复核、复奏、秋冬行刑、调解教化等法律原则和制度。道德法律化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特征,既是传统法律思想的结晶,也是法律与社会环境有机结合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之所长和传统法律思想的睿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我国当前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道德的适度法律化,不仅有利于推进法治文明建设,也利于道德文明的发展。今天,我们要建立良性的社会秩序,达到总体和谐的社会效果,则更加需要深入研究道德与法律并举、自律与他律并重的社会规范机制,探讨在一定的限度和严格的法律原则之下,实现合法而科学的道德法律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价值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创新
  • 第一章 道德法律化研究中的概念界说
  • 一、礼、礼义与礼治
  • 二、德、道德与德治
  • 三、法、刑与法治
  • 四、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
  • 五、综合述评
  • 第二章 道德法律化的产生基础
  • 第一节 社会基础及理论基础
  • 第二节 政治基础及思想文化基础
  • 第三章 道德法律化在立法中的演进
  • 第一节 秦朝法律中展现的道德精神
  • 第二节 两汉道德法律化的途径和表现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德法律化的演进
  • 第四节 唐代道德法律化的全面发展
  • 第五节 宋代道德法律化的演变
  • 第六节 元明清时期道德法律化的演变
  • 第四章 道德法律化在司法中的表现
  • 第一节 法官的执法精神
  • 第二节 无讼理念的追求
  • 第三节 引经决狱
  • 第四节 亲亲相隐与恤刑省罚原则
  • 第五节 慎刑措施
  • 第六节 调解教化制度
  • 第七节 秋冬行刑制度
  • 第五章 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化的历史评价
  • 第一节 德法兼治 治国安邦
  • 第二节 恪守中正 维护和谐
  • 第三节 预防犯罪 教化为先
  • 第四节 道德法律化的消极作用
  • 第六章 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化的现代价值
  • 第一节 道德法律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 第二节 道德法律化的原则
  • 第三节 道德法律化的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古代备荒救灾的历史经验[J]. 人民论坛 2020(08)
    • [2].论中国古代社会的情理法[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2)
    • [3].古代社会“三寸金莲”习俗长久存在的因素浅析[J]. 文化产业 2020(03)
    • [4].中国古代社会“清官文化”解析[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03)
    • [5].论中国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的积极意义[J]. 学理论 2015(14)
    • [6].浅析血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意义[J]. 才智 2015(25)
    • [7].卷首[J]. 语文建设 2020(16)
    • [8].从“社”字看中国古代社会[J]. 语文学刊 2010(10)
    • [9].文化传承的载体——花钱[J]. 收藏与投资 2017(01)
    • [10].秦汉之际中国的儒学与史学[J]. 牡丹 2017(24)
    • [11].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性质[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12].古代社会也有“房奴”吗?[J]. 金秋 2010(24)
    • [13].“安答”与蒙古古代社会[J]. 青海民族研究 2015(01)
    • [14].从历史档案看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活动及其借鉴[J]. 兰台世界 2015(09)
    • [15].中国古代社会建设思想与实践初探[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3(03)
    • [16].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的研究综述[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09)
    • [17].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对当世的启迪[J]. 兰台世界 2012(24)
    • [18].论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法律化[J]. 消费导刊 2008(18)
    • [19].浅析我国古代社会中礼与法的关系[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2)
    • [20].我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借鉴[J]. 科技视界 2016(13)
    • [21].“劝农”——中国古代社会农业教育评析[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22].古代社会各阶层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J]. 长江丛刊 2019(36)
    • [23].父母官、公仆还是职业官僚?[J]. 法律与生活 2012(19)
    • [24].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J]. 试题与研究 2008(08)
    • [25].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实践的研究[J]. 兰台世界 2011(19)
    • [26].中国古代社会的惧内现象[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6)
    • [27].中国古代社会的权利结构分析[J]. 法律文化研究 2008(00)
    • [28].古代疫情中的社会危机及应对路径[J]. 云梦学刊 2020(03)
    • [29].中国古代官箴文化的清廉思想及其启示[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04)
    • [30].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J]. 教学与研究 2017(11)

    标签:;  ;  

    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