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专制的建构和叙事 ——论帝制中国的话语和传播方式

皇权专制的建构和叙事 ——论帝制中国的话语和传播方式

论文摘要

本文是对帝制中国(前221—1840年)皇权专制制度的建立、维持及其影响所做的传播学分析和批判。全文除导言、结语外共分三篇九章。导言部分介绍和分析了传播学的跨学科特点、本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分析框架,是本研究的背景介绍、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说明,也是本文的绪论部分;结语呼应导言,重申了本研究的初衷,强调了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全文分上中下三篇,分别为理论的假设、实证的考量和批判的省思。在全文的九个章节中,第一、二、三章对本文所涉及到的几个核心概念传播、话语和传播方式作了辨析和阐释,并对社会与间接传播的关系做了分析。这三章构成上篇,是全文的前提和铺垫,为下文的分析做过渡。后四章作为中篇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分别对帝制中国社会的传播结构和话语构成,作为传播媒介的汉字、仪式和建筑,皇权专制下皇帝、官僚和百姓的信息博弈以及在特有的传播方式下所形成的独特的传播观念和传播智慧作了分析和阐释。下篇包括八、九两章,分别探讨了传播方式与秩序扩展以及与帝制中国停滞性的关系。第一章是对“传播”这一传播学最基本的概念所做的辨析。文章首先分析了人类传播与交通运输和动物传播的区别,从卡西尔(Ernst Cassirer)关于人是符号化的动物的论断出发,结合马克思等人的相关论述,指出人的本质其实是在传播中展开的,从而建立起传播与人的本质的联系;接着在对当前流行的一些对传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做的定义和分类的梳理和辨析基础上,提出传播其实可以分为内在传播(又叫自我传播)和外在传播两大类,外在传播又可以分为直接传播(或叫在场传播)和间接传播(或叫不在场传播),而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应该具有鲜明的外在化特征,并且确切地说是以间接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在这种研究中,媒介和对媒介的控制成为研究的重心。第二章谈传播对于社会的组织和型构作用。这是上篇的重点,也是全文论述的一个方法论基础。这部分在对内在传播与外在传播的互动、直接传播向间接传播的发展的分析基础上,提出社会其实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言: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研究方法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本土传播学的研究诉求和本研究的特点
  • 三、本选题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 上篇:理论的假设
  • 第一章:传播:人的本质的展开方式
  • 一、人类传播与交通运输和动物传播的区别
  • 二、单向还是互动?
  • 三、传播的“外在化”特征: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 第二章:社会是间接传播的产物
  • 一、内在传播和外在传播的互动
  • 二、直接传播向间接传播的发展
  • 三、社会是一个信息控制系统
  • 第三章:传播方式及其话语表达
  • 一、传播方式:传播手段和传播关系的结合
  • 二、话语:一种社会关系的表达
  • 三、话语分析:探寻语言背后的现实
  • 中篇:实证的考量
  • 第四章:帝制中国的传播结构与话语构成
  • 一、集中控制的政治传播系统
  • 二、差序格局下的社会生活传播
  • 三、宗法一体化的传播结构
  • 四、游民社会:隐秘的话语空间
  • 第五章:作为传播媒介的汉字、仪式和建筑
  • 一、无声的汉字:不表音的文字
  • 二、汉字与帝国的大一统
  • 三、雅俗对立与文化分层
  • 四、仪式和建筑:专制秩序的符号再现
  • 第六章:控制与反控制:皇帝、官僚和百姓的信息博弈
  • 一、特务监察、密摺制度和微服私访
  • 二、信息包围与官场潜规则
  • 三、影射、清议和流言
  • 四、“叫魂”故事的三个版本
  • 五、话语空间的分裂和重组
  • 第七章:传播观念与传播智慧
  • 一、字像思维:从直觉到顿悟
  • 二、迂回的表达和艰难地说服
  • 三、沉默是金
  • 四、人情和面子第一
  • 下篇:批判的省思
  • 第八章:传播方式与秩序扩展
  • 一、间接传播型构社会的原理和力线
  • 二、知识秩序、传播秩序和社会秩序
  • 三、非零游戏——人类命运的逻辑
  • 第九章:传播方式与帝制中国的停滞性
  • 一、帝制中国的停滞性和李约瑟难题
  • 二、传播观念的误区
  • 三、知识向权力的谄媚
  • 四、媒介技术及其运用的缺失
  • 五、致命的退却
  • 六、历史的启示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家传播学会重庆论道[J]. 新闻论坛 2019(06)
    • [2].全球南方、社会主义探索与批判传播学新想象——中印比较三人谈[J]. 全球传媒学刊 2019(04)
    • [3].关于传播学本科教育专业方向的思考——兼论商科与传播学融合人才培养问题[J]. 青年记者 2019(36)
    • [4].体认传播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J]. 新闻界 2020(03)
    • [5].艺术传播学的现实境遇和发展路径——有关艺术传播学的学科构建思考[J]. 才智 2020(06)
    • [6].中国文化外译的翻译传播学模式[J]. 湖北社会科学 2020(02)
    • [7].“用时间消灭空间”的传播学再思考[J]. 新闻传播 2019(22)
    • [8].计算传播学:可能与可为[J]. 新闻与写作 2020(05)
    • [9].“计算传播学”的发展路径:概念、数据及研究领域[J]. 新闻与写作 2020(05)
    • [10].范式转型与科学意识:计算传播学的新思考[J]. 新闻与写作 2020(05)
    • [11].传播学视域下的城市传播影视话语表达——以重庆为传播参照样本[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08)
    • [12].“旅行青蛙”背后的传播学反思[J]. 编辑之友 2020(05)
    • [1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传播学分析[J]. 党史博采(下) 2020(06)
    • [14].翻译传播学论纲[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15].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16].基于项目式教学“传播学”课程的实践与研究[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10)
    • [17].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国家传播学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12)
    • [18].人工智能与计算传播学[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20)
    • [19].依托竞赛平台的传播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J]. 青年记者 2019(32)
    • [20].传播学视域下探析“吃播热”现象的原因[J]. 西部广播电视 2019(21)
    • [21].融合与创新:认知传播学的国际视野与中国学派——中国认知传播学第六届年会暨国际认知传播学术论坛综述[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9(11)
    • [22].浅析粉丝电影对传播学的影响[J]. 农家参谋 2017(18)
    • [23].传播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贡献[J]. 国际新闻界 2018(02)
    • [24].传播学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探析[J]. 传播力研究 2018(21)
    • [25].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吃播热”[J]. 戏剧之家 2017(01)
    • [26].传播学视域下美国文化研究的重构及其问题[J]. 新闻界 2017(03)
    • [27].传播学话语中的现代性谱系——从《媒介现代: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对话》一书谈起[J]. 东南传播 2017(03)
    • [28].网络英语的传播学特点及影响[J]. 科技与创新 2017(10)
    • [29].案例教学在传播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05)
    • [30].传播学专业视频编辑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7)

    标签:;  ;  ;  ;  ;  

    皇权专制的建构和叙事 ——论帝制中国的话语和传播方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