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同义复合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相同语素,同义复合动词
同义复合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郑洁[1](2016)在《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提升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的教学的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就对外汉语教学中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符合动词概述进行了简要介绍,接着分析了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混用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含有相同语素的同意复合动词的教学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6年30期)
李志才[2](2014)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含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同义复合词是指由两个同义或近义的构词成分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通过穷尽性地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下文中简称为《大纲》)中的同义复合词进行统计,共发现1041个同义复合词,其中同义复合动词有647个,可见同义复合词中动词性词语所占比例之高。本文把《大纲》中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中分布在甲乙丙丁四级词汇中的所有的同义复合动词,然后再将其中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按照等级区别分成295组。同时,通过查找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选取其中留学生在使用时常出现混淆的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根据《大纲》的不同等级的词汇以及学生所处的不同等级阶段来设计问卷,针对初中高叁个阶段的学生共设计了叁份问卷,希望借此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查非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使用时可能出现的混用情况,对它们进行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系统分析。本文主要从词语搭配和词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词义又主要包括词的词汇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通过对非母语的汉语学者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错误及其原因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实用的教学策略。在辨析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时,我们运用了反义词区分法、语素辨析法、比较法和语义搭配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结合语境并重视语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师关于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的教学,同时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和使用效率。(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谢子文[3](2011)在《从语素的语义特征考察同义双音复合动词的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语义特征角度考察同义双动语素复合词的构成,可以揭示出构成双动复合词的深层机制。语素的语义特征可以结合词典的释义进行分析,语素的结合则可以从同义、互补、动核、语义方向、声韵等角度进行分析,而语素义和词义则有同化、虚化、融合、暗示、相加等多种关系。(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1年01期)
金美惠[4](2007)在《HSK同义单音节动词及其构成的复合动词的语义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含同一语素的单双音节同义动词的使用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本文将立足于一名外国留学生的立场,更为切合这一群体的自身特点,将研究对象限定在HSK词汇大纲范围之内,对其中同义单音节动词(A、B)以及其构成的复合动词(C)共65组进行语义分析,从A、B组合成词的情况,并发现这一组词过程并非是静止的。成词后的双音节动词虽仍与其组成部分构成同义关系,但在语义上却不是将其简单相加,而是有所偏向、限制或扩大。此外,本文还对其中的双音节动词的逆序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对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提出了相关建议。文章共分5部分,重心为2至4部分。第二部分,文章以语义为依据对65组同义动词进行了类别划分,将其分为6种情况,并选取代表性组类加以说明。第叁部分,文章对11对双音节同素逆序动词进行了考察并逐一作出比较。第四部分,文章基于研究成果作出了针对对外汉语教学法上的建议。本文的研究以语料库为基础,先考察两个单音节同义动词,再加入组词后的双音节动词共同进行辨析,以分析叁者之间的义域关系。研究的成果将更为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人性化趋向,为留学生学习汉语提供切实的帮助。(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同义复合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汉语同义复合词是指由两个同义或近义的构词成分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通过穷尽性地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下文中简称为《大纲》)中的同义复合词进行统计,共发现1041个同义复合词,其中同义复合动词有647个,可见同义复合词中动词性词语所占比例之高。本文把《大纲》中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中分布在甲乙丙丁四级词汇中的所有的同义复合动词,然后再将其中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按照等级区别分成295组。同时,通过查找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选取其中留学生在使用时常出现混淆的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根据《大纲》的不同等级的词汇以及学生所处的不同等级阶段来设计问卷,针对初中高叁个阶段的学生共设计了叁份问卷,希望借此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查非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使用时可能出现的混用情况,对它们进行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系统分析。本文主要从词语搭配和词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词义又主要包括词的词汇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通过对非母语的汉语学者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错误及其原因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实用的教学策略。在辨析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时,我们运用了反义词区分法、语素辨析法、比较法和语义搭配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结合语境并重视语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师关于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的教学,同时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和使用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义复合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郑洁.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
[2].李志才.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含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谢子文.从语素的语义特征考察同义双音复合动词的构成[J].语文学刊.2011
[4].金美惠.HSK同义单音节动词及其构成的复合动词的语义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