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见危不助犯罪化虽在诸多欧洲大陆国家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英美法系与中国,仍是一个倍受争议、值得研究的问题。见危不助犯罪化即通过刑事立法,将见危不助行为规定为刑法上的纯正不作为犯。其中既存在道德的法律强制的问题,又涉及特定社会背景制约之下的社会情势的考量与规范方式的选择。关于见危不助道德归属的判断决定了特定的较高层次的道德义务不应当被刑法化。作为刑法干预人类生活起始的刑事立法,受多种因素制约。中国传统与现实的社会背景、行为主体见危不助的心理机制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刑法观念指导下的刑事政策的定位,都影响到刑事立法在见危不助犯罪化问题上的价值取向。就规制见危不助而言,虽然犯罪化研究是刑事立法范畴的问题,但刑法应当是在穷尽了其他法律手段之后才能被选择的具有最后手段性质的措施,发展和完善其他非刑法手段的可能性应当得到优先考虑。与刑法规定“见危不助罪”、以刑法的强制强迫人们“见危救助”相比,建立与完善具有鼓励和保障性质的法律规范体系,在减少见危不助现象方面将更有效、更符合社会连带关系的本质与刑法谦抑精神的要求。作为整个刑事活动环节之一的刑事立法,它的判断与选择对处于“立法、司法、守法”一体化之中的整个刑事法律系统来说,起着引领和制约的作用。基于刑事一体化的立场,刑事立法也应从“一体化”的要求出发,不仅要研制出法律文本,而且在研制法律的同时应顾及司法与守法的可能后果。基于道德、社会、心理、法律规制方式的选择等多种原因,一般主体的见危不助行为不应当被犯罪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见危不助行为都不得被犯罪化。对夫妻、恋人或同居者之间、医疗机构或医护人员以及国家公职人员这四类特殊主体的见危不助进行限定性思考,应当借助刑法手段进行规制。但目前现实中处理这些案件时,要么存在刑法适用不当,要么缺乏刑法适用的根据。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当借鉴国外刑法上实质的作为义务来源理论,在中国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适当扩展实质的作为义务来源类型,以纯正不作为犯的形式规定具有保护人地位场合的见危不助罪,引入实质的作为义务来源以确定具有保护人地位的主体范围,将部分具有特定身份、地位或受特定事实关系制约的主体之间的不救助行为犯罪化。具体而言,引入生活共同体的概念,规定夫妻、恋人或同居者等存在身份、特定关系等制约的特殊主体间的见危不助罪;对于医疗机构或医护人员和国家公职人员,考虑到其特殊身份与社会职责的承担,可以将其视为具有特殊保护责任的主体,将其见危不助的行为犯罪化,在刑法相关章节中做出独立规定。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风险社会立法犯罪化尺度厘定的省思与归正[J].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0(03)
- [2].网络中立行为犯罪化的反思与重构——以英美的理论和实务为比较[J]. 江汉论坛 2020(07)
- [3].20年来经济刑法犯罪化趋势回眸及思考[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4].当代中国犯罪化的基本方向与步骤——以《刑法修正案(九)》为主要视角[J]. 东方法学 2018(01)
- [5].犯罪化策略与守法策略:博弈分析及其制度镜鉴[J]. 理论导刊 2018(03)
- [6].犯罪化正当性原则的规范性与事实性分析[J].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8(02)
- [7].违法行为犯罪化问题的法理基础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6(22)
- [8].论英美“过度犯罪化”的判断标准——兼论我国“过度犯罪化”的苗头[J]. 法治社会 2017(03)
- [9].我国刑法修正中犯罪化现象反思[J]. 犯罪研究 2017(05)
- [10].美国刑事司法过度犯罪化——成因﹑后果及对策分析[J]. 理论界 2015(04)
- [11].我国犯罪化立法的教义学边界——以犯罪构造为中心[J]. 刑法论丛 2017(04)
- [12].经济领域犯罪化若干问题探讨[J]. 经济刑法 2008(01)
- [13].英国诈骗罪过度犯罪化问题及其解决[J].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 2016(01)
- [14].论司法犯罪化的实践理性[J]. 刑法论丛 2016(02)
- [15].危害原则的发展与犯罪化标准的构建[J]. 刑事法评论 2018(01)
- [16].“套路贷”司法犯罪化:政策背景、适用难题与治理对策[J]. 理论探索 2020(05)
- [17].改革开放40年中国犯罪化立法的回顾、反思与前瞻[J]. 学术论坛 2018(05)
- [18].近年来我国犯罪化的走向——基于对刑法修正案的考察[J]. 警学研究 2019(04)
- [19].冒犯原则与犯罪化的正当性原则——以公开性交为例[J]. 政法学刊 2017(05)
- [20].刑事立法犯罪化趋势的合理性论证[J].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18(02)
- [21].民间融资犯罪化的价值、问题及理念转换[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7(04)
- [22].缓解过度犯罪化问题的公正应得报应理论[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5)
- [23].论后劳教时代的社会与刑事立法之应对——关于犯罪化问题的研究[J].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4(02)
- [24].“毒驾”行为犯罪化的合理性辨析[J].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4(03)
- [25].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探究[J]. 商 2013(12)
- [26].犯罪化三论[J]. 公民与法(法学版) 2013(05)
- [27].见危不助不宜犯罪化之我见[J]. 法制与社会 2012(08)
- [28].金融欺诈的犯罪化限度及路径[J]. 法治研究 2010(10)
- [29].司法上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J]. 中国检察官 2009(01)
- [30].犯罪化基准论纲[J]. 法学论坛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