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水植物对污染水体的水质改善效应研究

沉水植物对污染水体的水质改善效应研究

论文摘要

沉水植物是水体生物多样性赖以维持的基础,它的恢复是水生态修复的关键,其所产生的环境效应是生态系统稳定和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依据。所以系统研究沉水植物对污染水体所产生的水质改善效应是必要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苏州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综合示范项目,开展了以下工作: (1) 选取耐寒沉水植物伊乐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静态试验比较其在不同季节对污染水体的水质改善效应; (2) 研究生物量对不同沉水植物水质改善效应的影响,从试验得出生物量的影响结果,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3) 通过试验对比研究不同种类沉水植物对水质的改善效应; (4) 由于不同沉水植物对生境条件的要求不同,通过配制不同氮磷比例的人工污水,在不同水质条件下对比研究沉水植物的水质改善效应。 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 伊乐藻在一年四季中能存活,并且最大生物量出现在秋季;在秋季和夏季具有较好的水质改善效应。秋季伊乐藻对TN、TP的去除率最高;夏季能快速去除NH3-N和有机物,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 (2) 在一定生物量范围内,伊乐藻、菹草和黑藻对水质改善效应随生物量增加而增大; (3) 对黑藻、苦草、伊乐藻和金鱼藻水质改善效应的比较,综合分析得出:利用黑藻改善污染水体的水质是这四种植物中最佳的选择; (4) 在不同水质条件下沉水植物的水质改善效应不同,黑藻和金鱼藻的适应能力高于苦草和伊乐藻。

论文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 1.1.2 水生态修复已成为重要课题
  • 1.1.3 高等水生植物的恢复是水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
  • 1.1.4 沉水植物恢复后产生的环境效应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苏州水系概况
  • 2.1.2 苏州水环境问题
  • 2.1.3 苏州试验区不同季节的水质状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装置
  • 2.2.3 试验方法
  • 2.2.4 水质监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 2.2.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三章 不同季节沉水植物的水质改善效应
  • 3.1 试验目的
  • 3.2 试验条件
  • 3.3 水体中DO的改善效果
  • 3.4 不同季节的植物量变化
  • 3.5 不同季节的水质改善效应
  • 3.5.1 对TN的去除效果
  • 3.5.2 对TP的去除效果
  • 3-N的去除效果'>3.5.3 对NH3-N的去除效果
  • Mn的去除效果'>3.5.4 对CODMn的去除效果
  • 3.5.5 克藻效应
  • 3.6 结果与讨论
  • 3.7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生物量沉水植物的水质改善效应
  • 4.1 试验目的
  • 4.2 生物量对伊乐藻水质改善效应的影响
  • 4.2.1 试验方法
  • 4.2.2 试验结果
  • 4.3 菹草的生物量对水质改善效应的影响
  • 4.3.1 试验方法
  • 4.3.2 试验结果
  • 4.4 生物量对黑藻水质改善效应的影响
  • 4.4.1 试验方法
  • 4.4.2 试验结果
  • 4.5 结果与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种类沉水植物水质改善效应的对比研究
  • 5.1 试验目的
  • 5.2 水体DO改善效果的比较
  • 5.3 水质改善效应的比较
  • 5.3.1 试验A的水质改善效应比较
  • 5.3.2 试验B的水质改善效应比较
  • 5.3.3 沉水植物水质改善效应与试验时间的回归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水质条件沉水植物的水质改善效应
  • 6.1 试验目的
  • 6.2 试验方法
  • 6.3 试验结果
  • 3-N的去除效果'>6.3.1 沉水植物对NH3-N的去除效果
  • 6.3.2 沉水植物对TN的去除效果
  • 6.3.3 沉水植物对TP的去除效果
  • 6.3.4 植物量的变化
  • 6.3.5 水质改善效应的综合比较
  • 6.4 结果与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试验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态补水措施对杞麓湖水质改善效果的模拟分析[J]. 水电能源科学 2020(11)
    • [2].福州市内河水质改善问题与对策浅析[J]. 福建建筑 2016(05)
    • [3].基于水质评价综合模糊优化法对广州市猎德涌引清调度工程水质改善效果的研究[J].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0(04)
    • [4].多孔混凝土板改造直立硬质护岸的水质改善效果[J]. 中国给水排水 2016(19)
    • [5].基于水、肥、温、气系统一体化的水质改善工艺[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4(03)
    • [6].贵州某入库河口段水质改善工程的设计与分析[J]. 中国给水排水 2011(04)
    • [7].中心平台老龄化污水处理系统的水质改善分析[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04)
    • [8].中山水质改善幅度广东第一、全国第三[J]. 环境 2019(06)
    • [9].凉水河水质改善措施及技术研究[J]. 海河水利 2008(04)
    • [10].北运河水质改善的非传统水源调控关键技术研究[J]. 给水排水动态 2009(04)
    • [11].流域水质改善的公共偏好问题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05)
    • [12].东大湖水质特征分析及水质改善对策[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0(06)
    • [13].山西定襄段牧马河水质改善技术方案研究[J]. 矿产勘查 2019(11)
    • [14].公园人工湖水质改善工程[J]. 中国给水排水 2014(14)
    • [15].大庆油田水质改善项目质量管理分析[J]. 石化技术 2015(11)
    • [16].改性红土应急除藻及水质改善评价:水库现场应用[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0(03)
    • [17].青年湖水质改善工程设计方案探讨[J]. 内蒙古水利 2014(03)
    • [18].火力电厂锅炉启动水质改善措施[J]. 科技与企业 2012(09)
    • [19].湖泊污染状况分析及水质改善对策——以城市远城区湖泊为例[J]. 绿色科技 2018(10)
    • [20].对太子河流域水质改善河流生态蓄水过程及生物响应的分析[J]. 环境与发展 2018(08)
    • [21].“水十条”背景下淮河流域水质改善及对策研究[J]. 治淮 2016(01)
    • [22].城市景观水体水质改善的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以上海市清涧公园中心湖为例[J]. 广东化工 2020(11)
    • [23].清?河许昌段水质改善效果及驱动因素分析[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9(04)
    • [24].南京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与水质改善的顶层设计[J]. 净水技术 2019(05)
    • [25].绿萝对校园景观水体的水质改善作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8)
    • [26].城市河湖水质改善与保障研究[J]. 化工管理 2017(26)
    • [27].温榆河浮游动物多样性及水质改善效果评价[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03)
    • [28].江南某市河网氨氮污染原因分析及水质改善对策措施[J]. 能源环境保护 2012(01)
    • [29].华阳河湖群非汛期水位调控水质改善效应研究[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30].基于MIKE11的污染河流水质改善最佳方案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9(03)

    标签:;  ;  ;  ;  ;  

    沉水植物对污染水体的水质改善效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