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LJ-300密炼机微机智能控制系统在XM-270密炼机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占光[1](2016)在《密炼机混炼工艺参数的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密炼机的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混炼工艺完成后胶料的物理性能不稳定。由于混炼过程胶料的受热过程是影响胶料性能的关键,本文提出了混炼过程中根据混炼温度曲线对转子转速和冷却水温度进行调整,使得胶料受热过程尽可能相似,然后通过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对排胶指标进行预测和修正,从而保证密炼机生产的混炼胶物理性能稳定。本文以某公司橡胶自动生产线为基础,介绍了密炼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阐述了密炼机的混炼工艺,分析了密炼机的控制系统。密炼机的控制系统主要控制上顶栓压力、冷却水温度和转子转速三个工艺参数,结合参数的工艺需求,给出了调整工艺参数的实现方法。改变混炼工艺参数会影响排胶的控制指标,为了便于过程控制中修正控制指标,建立了工艺参数与控制指标之间的数学预测模型,对比了多元线性回归、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算法的预测结果,结果证明支持向量机算法在混炼指标预测上具有优越性。本文针对转子转速和冷却水温度两个工艺参数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转子转速是唯一能够立即改变混炼状态的控制参数。根据转子转速与混炼温度之间的关系,本文建立了计算模型和类比模型,针对类比模型设计了参数白整定模糊PID控制器,对比了模糊PID与传统PID仿真结果,发现模糊PID具有更好的动态特性。冷却水温度是混炼过程的重要参数。根据密炼机温度控制系统,本文设计了基于永宏PLC的温度控制实验,实验发现在PLC中进行PID参数的在线修正是必要和可行的,然后提出了PLC中进行PID参数在线修正的实现方法,并且进行了仿真分析。
邓强泉[2](2010)在《密炼机液压系统故障机理研究及故障诊断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密闭式炼胶机(以下统称密炼机)是当前世界橡胶工业的主要炼胶设备。密炼机液压系统作为设备的动力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国内对密炼机的研究起步晚,在引进国外密炼机液压系统技术时照搬,使系统工作状态直观性差,参数不易获取,一旦发生故障难以查找和排除,同时,液压系统故障预兆与故障原因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不能用简单的函数关系来描述,对使用传统故障诊断技术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以“找出故障—分析故障—诊断与排除故障”为总线,针对密炼机液压系统故障的特点,笔者首先分析了本系统中关键液压元件的故障机理,并引入T-S模型的模糊故障树分析方法,对各液压零部件故障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估算了液压系统故障事件发生的概率;其次对系统进行建模及故障仿真,进一步揭示了系统各种故障现象与故障原因的内在联系;然后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液压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并通过对GK型密炼机液压系统设置故障和现场诊断,证明了该故障诊断系统能快速准确地对各类故障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利用AMESim软件对密炼机液压系统故障现象进行了仿真分析,有效地解决了知识“窄台阶”的问题,丰富了系统故障样本库;使用Visual Basic进行人机交互界面和整体控制程序的设计,并采用Access建立基于动态数据库的知识库,维护和管理其它数据文件;利用Matlab进行神经网络部分的训练、计算和仿真实验,将结果保存到Access数据库中,这样使开发的故障诊断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本文针对密炼机液压系统的故障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用于液压设备故障诊断的通用方案,对提高密炼机液压系统的使用与维护性能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周福海[3](2010)在《基于模糊控制的小型密炼机上顶栓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子午胎技术的蓬勃发展,用于轮胎配方、混炼工艺以及转子构型等多方面的研究和试验的实验用小型密炼机已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影响这些研究试验项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实验用小型密炼机的控制系统的先进与否。其中密炼机上顶栓系统的控制水平则又是影响实验用小型密炼机控制系统先进性的因素之一,所以加强对上顶栓压力控制系统的研究,对橡胶优化混炼的研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本文针对目前上顶栓压力控制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参数自调节的模糊-PID控制算法的上顶栓压力控制方案。通过对上顶栓液压系统的分析,建立了液压系统模型的传递函数和上顶栓压力模糊控制系统的模型。然后利用Matlab模糊工具箱和Simulink控制工具箱,对密炼机上顶栓压力控制进行仿真研究。根据Matlab仿真对控制系统进行了模糊规则调整和优化。结果显示,相比经典的PID控制,参数自调节的模糊-PID控制算法明显地减小了控制系统的超调量,加快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增强了系统抗干扰性。最后,对上顶栓控制系统进行了软、硬件的设计和模拟实验。以西门子S7-400PLC作为下位机的控制器,实现模糊-PID控制算法。在上位机上利用触摸屏实现了基于WinCC flexible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西门子仿真软件S7-PLCSIM与WinCC flexible运行系统模拟功能的结合,在线模拟了上顶栓压力模糊控制系统的程序。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表明了参数自调节的模糊-PID控制能显着改善上顶栓压力控制效果。
杨顺根[4](2007)在《高效节能技术和设备的推广使用》文中研究表明橡胶行业是国民经济中消耗能源较大的行业之一,一个年产100万套轮胎的传统轮胎企业每小时消耗蒸汽约40吨,消耗电量约7000度。目前轮胎企业用机械式轮胎硫化机硫化1100R20子午胎时,
杨顺根[5](2007)在《橡胶行业节能技术和设备介绍》文中指出介绍了橡胶行业中节能工艺和设备的使用情况及与旧工艺设备的对比情况,包括炼胶、成型、挤出、硫化,力车胎设备等。另外还介绍了新型导热油加热技术、驱动系统节能措施等。建议尽快推广和开发节能技术和设备,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杨文超[6](2007)在《新型剪切啮合型转子密炼机混炼机理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橡塑工业和其他高分子材料行业的蓬勃发展,橡塑制品应用也越来越广,同时对橡塑制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对混炼胶及密炼机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转子作为密炼机的心脏部件,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密炼机及其转子的混炼机理以及实验研究的文献的基础上,对密炼机转子的设计理论进行了研究。系统分析了密炼机转子截面几何形状和几何结构对混炼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新型密炼机转子的设计思路,研制出了新型剪切啮合型转子。综合分析了密炼机转子的常用造型方法,将三维CAD技术引入到转子的设计中,设计出了转子精确的三维模型。建立了转子的有限元网络模型,对转子进行了结构有限元静力分析以及有限元动力学分析,开拓了一条全新的密炼机转子造型、分析和优化设计的路线。本文重点分析了剪切啮合型转子的混炼机理和混炼过程;细致地模拟分析了转子的流场、静力学和动力学特性以及在不同工艺条件下,进行了全钢子午胎胎面胶混炼的实验,对于新设计的转子的性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实验验证。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本人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关于密炼机及其转子的混炼机理以及实验研究的文献,对密炼机转子的设计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型密炼机转子的设计思路,并且研制出了新型剪切啮合型转子。2、对剪切啮合型转子的混炼过程及混炼机理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应用ADINA模拟软件对混炼过程的流场机理进行了全面细致地分析,如压力场,速度场,粘度场,剪切应力场,体积流量流场等参数。3、本文选用了Solidworks作为建立转子三维实体模型的工具,并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转子结构进行了有限元静力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分析了转子的应力、应变,并且对转子的强度进行了校核。首次对转子的临界转速、转子棱的谐响应进行分析研究,计算出转子的固有频率、临界转速及转子棱的谐响应曲线。4、相同工艺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剪切啮合型转子与四棱同步转子、啮合型转子相比,单位能耗低,排胶温度低,混炼胶分散度高。在满足混炼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分散度的前提下,能有效缩短混炼时间,提高了密炼机的生产效率,改善炭黑的分散效果。实验研究表明,该剪切啮合型转子具有良好的分散混炼和分布混炼能力,能够加强胶料在密炼室内的流动,大大改善了混炼效果,提高了生产效率。
刘慧[7](2006)在《四棱VCMT同步转子密炼机混炼机理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橡塑工业及其它高分子材料加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密炼机在高分子材料加工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同时,对密炼机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新型密炼机不断涌现,同步转子密炼机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同步转子密炼机有着比异步转子密炼机更优异的性能,人们一直致力于同步转子密炼机技术的改进、开发和研制。转子是密炼机的核心,所以人们一直致力于密炼机转子的研究。 青岛科技大学混炼工程研究室一直从事密炼机及转子的研发工作,取得了大量成果,特别是在同步转子密炼机的研究方面。本人主要完成四棱变间隙(VCMT)同步转子的研发工作,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 1、本人查阅了大量关于密炼机及其转子的混炼机理、混炼理论以及实验研究的文献,并对密炼机转子的设计理论进行了研究。在系统分析了密炼机转子截面几何形状和几何结构对混炼效果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密炼机转子的设计思路,研制出了新型四棱变间隙(VCMT)同步转子。经查询,本文所研制的四棱VCMT同步转子为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在同步转子密炼机领域的空白。 2、在分析了多种三维实体造型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选用了Solidworks作为建立转子三维实体模型的工具,并采用ADINA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转子进行了结构有限元静力分析。 3、本文重点分析了四棱VCMT同步转子的混炼机理和混炼过程,并在X(S)M—1.7同步转子密炼机实验平台上进行了转子混炼效果的实验。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分别对四棱同步转子、四棱VCMT同步转子、六棱同步转子进行了全钢子午胎胎面胶混炼的对比实验,对设计的新型转子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和实验验证。 4、实验研究表明:相同工艺条件下,本文设计的四棱VCMT同步转子与普通四棱同步转子相比,单位能耗和排胶温度低,混炼胶分散度高,各项物理机
刘朋霞[8](2006)在《纳米填料混炼机理及新型转子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橡胶工业的发展,推动和促进了橡胶加工机械的发展,而各种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则对橡胶加工机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密炼机作为橡胶混炼的重要加工设备,也在不断的进行研究、开发和改进之中,利用密炼机对纳米填料与橡胶基体进行混炼,也是密炼机目前的重要任务。同步转子密炼机是目前剪切型密炼机中最先进的机型之一,其中,转子是密炼机的核心部件,因此,对同步转子密炼机的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开发新型同步转子。本文在查阅大量密炼机混炼机理和混炼理论的基础上,对密炼机转子的设计理论进行了分析,并系统分析了密炼机转子截面几何形状和几何结构对纳米填料混炼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新型密炼机转子的设计思路,研制出了新型六棱同步转子及六棱VCMT同步转子。在综合分析了密炼机转子的常用造型方法后,运用扫描成型法建立了转子的三维实体模型,对模型的质量特性进行了分析计算,并对其进行了有限元结构分析和强度校核。本文重点分析了新型六棱同步转子及六棱VCMT同步转子的纳米填料混炼机理和混炼过程,并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下,对四棱同步转子、六棱同步转子、新型六棱同步转子及六棱VCMT同步转子进行了纳米碳酸钙和白炭黑两种代表性配方的对比实验,对新设计的转子性能进行了分析和实验验证。本实验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针对纳米填料较难分散的特点,本次设计的新型六棱同步转子及六棱VCMT同步转子对纳米填料获得了较好的分散效果,可适用于纳米填料的混炼,其中,新型六棱VCMT转子效果更好。2、在相同的混炼工艺条件下,新型六棱同步转子与普通六棱同步转子和四棱同步转子相比,单位能耗降低,混炼胶分散度较高,门尼粘度低。六棱VCMT同步转子在新型六棱同步转子的基础上,可适当提高填充系数,并降低了对上顶栓压力的要求,从而降低了混炼成本。3、六棱VCMT同步转子可提高纳米填料的分散度以及胶料的各种物理机械性能,与四棱和普通六棱同步转子相比,能有效缩短混炼时间,提高密炼机的生产效率,因此,六棱VCMT同步转子可替代普通同步转子进行纳米填料混炼。实验研究表明,该新型六棱同步转子及六棱VCMT同步转子具有良好的分散混合和分布混合能力,能够使胶料在密炼室内的流动更加复杂,使纳米填料在橡胶基体内充分混合分散,大大改善了混炼效果,提高了生产效率。
谢德文[9](2005)在《支持向量机在混炼胶质量预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支持向量机(SVM)的原理,并试验研究密炼过程中应用SVM模型对混炼胶质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SVM预测模型所得结果与回归分析法模型的预测结果接近,且具有更强的泛化能力;其预测误差控制在门尼粘度均值的3%以内。
张廷凯[10](2005)在《密炼机控制系统设计及其智能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炼是各种配合剂在生胶中混合和分散的过程,其目的是实现配合剂特别是炭黑在胶料中的均匀分散。现在,混炼主要通过密炼机来进行,密炼过程是按规定的步序进行加料混炼,并根据一定准则进行排胶的过程;其机理复杂,而且影响因素众多,因此难于对其机理进行建模,这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人们对混炼的效果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只能凭经验进行把握。 密炼机混炼过程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时间控制法、温度控制法、能量控制法、功率控制法以及它们的组合控制法,本文在介绍各种控制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密炼机的控制系统,实现对密炼机混炼过程的控制、检测和状态显示;本文着重介绍了本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并完成了硬件系统元件的选择以及连接组装,上、下位机软件系统的功能设计和程序实现,抗干扰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等工作,同时完成了系统组装和调试。 近代发展起来的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智能控制为密炼机的混炼过程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利用模糊控制的仿人的特性可以对混炼过程进行调控,利用神经网络强大的建模能力可以对混炼过程进行建模,通过智能控制的方法可以对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对密炼机混炼的智能决策和控制,实现密炼机的智能化。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密炼机智能控制系统模糊控制器和密炼机混炼过程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方法,并研究了密炼机智能控制系统的体系框架。
二、MLJ-300密炼机微机智能控制系统在XM-270密炼机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LJ-300密炼机微机智能控制系统在XM-270密炼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密炼机混炼工艺参数的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概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密炼机组成与原理 |
2.1 密炼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
2.1.1 基本结构 |
2.1.2 工作原理 |
2.2 密炼机混炼工艺 |
2.2.1 配合剂分散过程 |
2.2.2 自动控制工艺流程 |
2.2.3 混炼工艺参数 |
2.3 密炼机控制系统 |
2.3.1 气动控制系统 |
2.3.2 温度控制系统 |
2.3.3 传动控制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混炼过程排胶指标的预测 |
3.1 混炼过程排胶的控制方法 |
3.1.1 单一的控制方法 |
3.1.2 组合的控制方法 |
3.2 混炼过程排胶指标的预测方法 |
3.2.1 多元线性回归法 |
3.2.2 BP神经网络法 |
3.2.3 支持向量机算法 |
3.3 预测精度与分析 |
3.3.1 预测精度计算方法 |
3.3.2 预测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转子转速的控制研究 |
4.1 电机变频调速技术 |
4.1.1 三相异步电机调速原理 |
4.1.2 变频调速技术 |
4.2 建立控制系统模型 |
4.2.1 转速与温度关系的计算模型 |
4.2.2 转速与温度关系的类比模型 |
4.3 自整定模糊PID控制系统设计 |
4.3.1 模糊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4.3.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4 模糊PID控制系统仿真与分析 |
4.4.1 建立模糊PID仿真模型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冷却水温度的控制研究 |
5.1 冷却水温度控制系统 |
5.1.1 系统结构 |
5.1.2 控制系统的特点 |
5.2 建立温度控制实验 |
5.2.1 实验准备工作 |
5.2.2 温度测量与控制原理 |
5.2.3 常规开关控制 |
5.3 温度控制实验内容 |
5.3.1 静态参数整定 |
5.3.2 动态控制试验 |
5.4 温度控制仿真研究 |
5.4.1 建立仿真模型 |
5.4.2 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密炼机液压系统故障机理研究及故障诊断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密炼机液压系统的主要故障问题论述 |
1.3 国内外对液压系统故障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1 液压系统故障机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1.3.2 液压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1.3.3 密炼机液压故障机理及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
1.4.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密炼机液压系统的故障机理研究 |
2.1 密炼机液压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概述 |
2.2 密炼机液压系统的根层故障机理研究 |
2.2.1 比例换向阀的液压卡紧故障分析 |
2.2.2 节流孔或阻尼孔堵塞故障分析 |
2.2.3 系统液压冲击故障分析 |
2.3 基于T-S模型的密炼机液压系统故障关系分析 |
2.3.1 基于T-S模型的模糊故障树简述 |
2.3.2 基于T-S模型的系统动力源故障树分析 |
2.3.3 基于T-S模型的上顶栓液压回路故障树分析 |
2.4 基于AMESIM的密炼机液压系统故障仿真分析 |
2.4.1 密炼机液压系统建模 |
2.4.2 密炼机液压系统的故障仿真研究 |
2.5 密炼机液压系统故障样本知识总结与论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的故障诊断系统设计 |
3.1 神经网络与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理论基础 |
3.1.1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
3.1.2 神经网络应用于故障诊断的理论分析 |
3.1.3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原理 |
3.1.4 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的结合应用分析 |
3.2 密炼机液压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方案 |
3.3 密炼机液压故障诊断知识库的设计 |
3.3.1 知识库中的知识分类 |
3.3.2 知识库中的知识表示 |
3.3.3 知识库转化为数据库 |
3.4 密炼机液压故障诊断系统的软件设计 |
3.4.1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3.4.2 系统软件的结构与性能 |
3.5 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3.5.1 神经网络诊断工具的实现 |
3.5.2 特征信号的提取与数据传输 |
3.5.3 推理机的实现 |
3.5.4 解释器的实现 |
3.6 本章总结 |
第4章 现场实验与研究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条件 |
4.3 实验内容与结果分析 |
4.3.1 现场实验流程 |
4.3.2 专家系统推理诊断 |
4.3.3 神经网络诊断研究 |
4.4 本章总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附录1 密炼机液压系统原理图 |
附录2 系统主要设计程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基于模糊控制的小型密炼机上顶栓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密炼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概述 |
1.1.1 密炼机控制系统发展及现状 |
1.1.2 密炼机的控制方法及其比较 |
1.2 影响密炼机混炼的因素 |
1.2.1 转子结构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1.2.2 转子转速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1.2.3 填充系数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1.2.4 冷却水温度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1.2.5 上顶栓压力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1.3 密炼机上顶栓控制系统的研究进展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模糊控制理论 |
2.1 模糊数学的基础知识 |
2.1.1 模糊集合 |
2.1.2 模糊集合中的基本定义和运算 |
2.1.3 隶属度函数 |
2.1.4 模糊关系与模糊矩阵 |
2.1.5 模糊逻辑推理 |
2.2 模糊控制的基础知识 |
2.2.1 模糊控制概述 |
2.2.2 模糊控制器 |
2.3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3.1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 |
2.3.2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2.4 小结 |
第三章 密炼机模糊控制系统及其控制策略的设计 |
3.1 上顶栓系统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 控制对象的研究 |
3.2.1 上顶栓受力分析 |
3.2.2 控制对象特性分析 |
3.3 上项栓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 |
3.3.1 控制阀的流量方程的建立 |
3.3.2 液压缸和负载的力平衡方程的建立 |
3.3.3 负载的建模 |
3.3.4 上顶栓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框图 |
3.4 实验室用密炼机上顶栓系统的控制策略 |
3.4.1 常规PID 控制理论 |
3.4.2 参数自调节模糊-PID 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密炼机模糊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4.1 上顶栓压力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2 密炼机上顶栓压力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
4.2.1 模糊控制器的模糊语言变量设计 |
4.2.2 语言值选择及隶属函数的设计 |
4.2.3 模糊规则集的设定 |
4.2.4 确定量化因子 |
4.3 系统Simulink 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顶栓压力模糊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
5.1 密炼机下位机的设计 |
5.1.1 下位机的硬件系统 |
5.1.2 下位机控制策略的软件设计 |
5.2 人机界面 |
5.2.1 触摸屏 |
5.2.2 组态软件WinCC flexible |
5.2.3 WinCC flexible 与STEP7 的集成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高效节能技术和设备的推广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炼胶设备节能措施 |
1. 提高密炼机转子转速和压砣压力 |
2. 利用智能密炼机控制系统节能 |
3. 变速混炼工艺技能 |
4. 采用新型转子提高混炼效率 |
二、高效节能新设备 |
1. 销钉机筒冷喂料挤出机作热炼供胶 |
2. 高效工程胎胎面挤出缠绕成型机 |
3. 高效六角形钢丝圈挤出缠卷生产线 |
4. 子午胎高效多鼓成型机 |
5. 新型高效内胎接头机 |
6. 纸塑再生利用平板机 |
三、轮胎硫化系统的节能 |
1. 新硫化工艺 |
(1) 氮气硫化 |
(2)等压变温硫化工艺 |
2. B型轮胎硫化机改用真空泵抽真空 |
3. 改造硫化机外压蒸汽冷凝水外排方式和泛汽利用 |
4. 新型节能轮胎硫化设备 |
(1)电动螺旋式轮胎硫化机 |
(2)轮胎硫化机组 |
(3)节能轮胎硫化机 |
5. 热电联产 |
6. 轮胎硫化机供汽锅炉节能改造 |
四、高效节能力车胎设备 |
1. 力车胎(摩托车胎)弹簧反包成型机 |
2. 丁基内胎接头机 |
3. 液压框式双层内胎硫化机组 |
五、导热油加热技术的应用 |
六、橡机驱动系统节能措施 |
1.节电器的应用 |
2. 交流变频调速的应用 |
(5)橡胶行业节能技术和设备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炼胶设备节能措施 |
1.1 提高密炼机转子转速和压砣压力 |
1.2 利用智能密炼机控制系统节能 |
1.3 变速混炼工艺节能 |
1.4 采用新型转子提高混炼效率 |
2 高效节能新设备 |
2.1 销钉机筒冷喂料挤出机作热炼供胶 |
2.2 高效工程胎胎面挤出缠绕成型机 |
2.3 高效六角形钢丝挤出缠绕生产线 |
2.4 子午胎高效多鼓成型机 |
2.5 新型高效内胎接头机 |
2.6 纸塑再生利用平板机 |
3 轮胎硫化系统的节能 |
3.1 新硫化工艺 |
3.1.1 氮气硫化 |
3.1.2 等压变温硫化工艺 |
3.2 B型轮胎硫化机改用真空泵抽真空 |
3.3 改造硫化机外压蒸汽冷凝水外派方式和冷汽利用 |
3.4 新型节能轮胎硫化设备 |
3.4.1 电动螺旋式轮胎硫化机 |
3.4.2 轮胎硫化机组 |
3.4.3 节能轮胎硫化机 |
3.5 热电联产 |
4 高效节能力车胎设备 |
4.1 力车胎 (摩托车胎) 弹簧反包成型机 |
4.2 丁基内胎接头机 |
4.3 液压框式双层内胎硫化机组 |
5 导热油加热技术的应用 |
6 橡胶驱动系统节能措施 |
6.1 节电器的运用 |
6.2 交流变频调速的运用 |
7 小结 |
(6)新型剪切啮合型转子密炼机混炼机理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密炼机技术的发展 |
1.2 密炼机的混炼特点及其转子造型概述 |
1.2.1 密炼机的混炼特点 |
1.2.2 转子构型概述 |
1.2.3 剪切啮合型转子密炼机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水平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特色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特色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剪切啮合型转子的混炼机理研究及理论分析 |
2.1 剪切啮合型转子密炼机的技术特征 |
2.2 剪切啮合型转子密炼机混炼过程分析 |
2.2.1 剪切啮合型转子密炼机的混炼机理 |
2.2.2 剪切啮合型转子密炼机的混炼过程分析 |
2.3 剪切啮合型转子的流动机理分析 |
2.3.1 压力场 |
2.3.2 速度场 |
2.3.3 速度矢量图 |
2.3.4 轴向速度场 |
2.3.5 剪切应力场 |
2.4 讨论 |
第三章 剪切啮合型转子三维实体造型及有限元结构分析 |
3.1 剪切啮合型转子三维实体造型 |
3.1.1 密炼机转子三维实体造型的必要性 |
3.1.2 密炼机转子三维实体造型方法 |
3.1.3 采用Solidworks进行剪切啮合型转子三维实体造型 |
3.2 数值模拟与有限元分析 |
3.3 剪切啮合型转子的有限元分析 |
3.3.1 Ansys有限元分析模块简介 |
3.3.2 剪切啮合型转子结构静力分析 |
3.3.3 剪切啮合型转子动力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研究 |
4.1 实验装置 |
4.1.1 转子实验平台 |
4.1.2 主要实验设备和仪器 |
4.1.3 设备和胶料的各种性能测试 |
4.2 实验方案 |
4.3 实验配方及其工艺条件 |
4.3.1 主要原材料及常态物理性能 |
4.3.2 实验配方 |
4.3.3 实验条件 |
4.3.4 工艺条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性能比较 |
5.1 实验数据 |
5.2 实验结果比较分析 |
5.2.1 填充系数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5.2.2 上顶栓压力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5.2.3 冷却水温度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5.2.4 转子转速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5.2.5 剪切啮合型转子的性能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所做工作 |
6.2 主要结论 |
6.3 本课题所做贡献 |
6.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四棱VCMT同步转子密炼机混炼机理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密炼机技术发展概况 |
1.1.1 国内密炼机技术发展概况 |
1.1.2 国内密炼机技术发展概况 |
1.2 密炼机转子构型概述 |
1.3 变间隙混炼技术(VCMT) |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四棱VCMT同步转子的设计及混炼机理分析 |
2.1 剪切式密炼机混炼工作原理 |
2.1.1 橡胶混炼过程分析 |
2.1.2 剪切式密炼机的工作原理 |
2.2 同步转子密炼机主要技术特征 |
2.3 四棱VCMT同步转子设计 |
2.3.1 设计依据 |
2.3.2 转子几何结构的设计 |
2.3.3 应用变间隙混炼技术(VCMT) |
2.4 四棱VCMT同步转子密炼机的混炼过程分析 |
2.4.1 四棱VCMT同步转子密炼机的混炼机理 |
2.4.2 四棱VCMT同步转子密炼机的混炼过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四棱VCMT同步转子三维实体造型及有限元结构分析 |
3.1 四棱VCMT同步转子三维实体造型 |
3.1.1 转子三维实体造型的必要性 |
3.1.2 密炼机转子三维实体造型常用方法 |
3.1.3 SolidWorks软件简介 |
3.1.4 采用SolidWorks进行新型转子的三维实体造型 |
3.2 四棱VCMT同步转子有限元结构分析 |
3.2.1 有限元分析技术及发展 |
3.2.2 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
3.2.3 四棱VCMT同步转子有限元结构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实验研究 |
4.1 实验装置 |
4.1.1 转子实验平台 |
4.1.2 主要实验设备和仪器 |
4.1.3 设备和胶料的各种性能测试 |
4.2 实验方案 |
4.3 实验配方及其工艺条件 |
4.3.1 主要原材料及常态物理性能 |
4.3.2 实验配方 |
4.3.3 实验条件 |
4.3.4 工艺条件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结果分析与性能比较 |
5.1 实验数据 |
5.2 实验结果比较分析 |
5.2.1 填充系数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5.2.2 冷却水温度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5.2.3 上顶栓压力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5.2.4 转子转速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5.2.5 四棱VCMT转子的性能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纳米填料混炼机理及新型转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密炼机技术的发展 |
1.2 密炼机转子构型及其混炼特点 |
1.2.1 密炼机转子构型概述 |
1.2.2 橡胶纳米混炼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水平 |
1.2.3 变间隙混炼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水平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1.3.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特色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特色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型六棱同步转子设计及三维实体造型 |
2.1 密炼机转子的设计理论研究 |
2.1.1 密炼机转子优化设计准则 |
2.1.2 密炼机转子设计的主要几何参数 |
2.2 新型六棱同步转子及其 VCMT转子的设计 |
2.2.1 转子突棱曲率设计 |
2.2.2 转子棱顶与密炼室内壁间隙的设计 |
2.2.3 转子轴向几何结构的设计 |
2.2.4 新型六棱VCMT同步转子的设计 |
2.3 密炼机转子三维实体造型 |
2.3.1 密炼机转子三维实体造型的必要性 |
2.3.2 密炼机转子三维实体造型方法 |
2.3.3 采用Pro/E进行同步转子三维实体造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六棱同步转子密炼机橡胶纳米填料的混炼机理研究 |
3.1 橡胶纳米填料在密炼机中的混炼理论分析 |
3.1.1 密炼机的混炼特点 |
3.1.2 纳米填料的特点及应用 |
3.1.3 橡胶纳米填料的混炼理论分析 |
3.2 新型六棱同步转子的混炼机理及混炼过程分析 |
3.2.1 同步转子密炼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
3.2.2 六棱同步转子密炼机的混炼机理分析 |
3.2.3 六棱同步转子密炼机的纳米填料混炼过程分析 |
3.2.4 六棱VCMT同步转子的混炼机理及混炼过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六棱同步转子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4.1.1 有限元技术概述 |
4.1.2 有限元技术的应用 |
4.2 六棱同步转子有限元结构分析 |
4.2.1 转子有限元分析的必要性 |
4.2.2 Pro/E有限元分析模块简介 |
4.2.3 新型六棱同步转子有限元结构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研究 |
5.1 实验装置 |
5.1.1 转子实验平台 |
5.1.2 主要实验设备与仪器 |
5.1.3 设备和胶料的各种性能测试 |
5.2 实验方案 |
5.3 实验配方及其工艺条件 |
5.3.1 主要原材料及常态物理性能 |
5.3.2 实验配方 |
5.3.3 实验条件 |
5.3.4 工艺条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性能比较 |
6.1 实验数据 |
6.2 实验结果分析比较 |
6.2.1 填充系数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6.2.2 冷却水温度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6.2.3 上顶栓压力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6.2.4 转子转速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
6.2.5 不同构型转子的性能比较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支持向量机在混炼胶质量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SVM算法 |
1.1 函数逼近 |
1.2 非线性逼近和核函数 |
2 SVM的应用 |
3 结语 |
(10)密炼机控制系统设计及其智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密炼机及其控制方法的发展概况 |
1.1.1 密炼机的发展概况 |
1.1.2 密炼机混炼工艺及特点 |
1.1.3 混炼过程的影响因素 |
1.1.4 密炼机混炼过程的排胶准则及质量控制 |
1.1.5 密炼机的控制方法和最佳混炼 |
1.2 模糊控制、神经网络和智能控制概述 |
1.2.1 模糊控制 |
1.2.2 神经网络 |
1.2.3 智能控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密炼机下位机控制系统设计 |
2.1 下位机控制系统的功能 |
2.2 密炼机下位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
2.3 下位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2.3.1 PLC控制系统 |
2.3.2 直流驱动系统 |
2.3.3 通讯系统 |
2.3.3.1 PLC与直流调速器的通讯 |
2.3.3.2 PLC与电量仪表的通讯 |
2.3.4 气压比例调压阀的调节 |
2.4 软件系统设计 |
2.4.1 编程语言与环境 |
2.4.2 软件系统整体框架 |
2.4.3 混炼过程程序设计 |
2.4.4 PLC与电量检测仪表间的通讯 |
2.5 控制系统抗干扰技术 |
2.5.1 硬件抗干扰技术 |
2.5.2 软件抗干扰技术 |
2.6 系统测试 |
2.7 外围设备 |
2.8 小结 |
第三章 密炼机上位机控制系统设计 |
3.1 系统功能 |
3.2 系统的特点 |
3.3 上位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
3.3.1 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 |
3.3.2 上位机控制系统的结构 |
3.4 小结 |
第四章 密炼机智能控制系统模糊控制器设计 |
4.1 模糊控制及其基本原理 |
4.2 模糊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 |
4.3 密炼机智能控制系统模糊控制器设计 |
4.4 典型算例 |
4.5 模糊控制系统的实现 |
4.6 模糊控制器的控制特性 |
4.7 小结 |
第五章 密炼机混炼过程的神经网络预测建模研究 |
5.1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5.2 神经网络建模方法 |
5.3 BP算法及其改进 |
5.3.1 BP算法 |
5.3.2 BP算法的计算步骤 |
5.3.3 BP算法的改进 |
5.4 密炼机混炼过程神经网络模型的功能 |
5.5 密炼机混炼过程神经网络建模的方法 |
5.5.1 数据的预处理 |
5.5.2 神经网络结构的优化 |
5.5.3 选择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
5.5.4 选择训练策略 |
5.6 神经网络建模实例 |
5.7 小结 |
第六章 密炼机智能化控制系统研究 |
6.1 智能控制系统的结构 |
6.2 密炼机的智能控制 |
6.2.1 传统控制方法的思考 |
6.2.2 密炼机智能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 |
6.3 密炼机智能控制系统的准备及调整 |
6.3.1 控制系统的初始化 |
6.3.2 控制系统的调整优化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获奖情况 |
四、MLJ-300密炼机微机智能控制系统在XM-270密炼机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密炼机混炼工艺参数的控制研究[D]. 王占光.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2)
- [2]密炼机液压系统故障机理研究及故障诊断系统设计[D]. 邓强泉. 中南大学, 2010(02)
- [3]基于模糊控制的小型密炼机上顶栓控制系统的研究[D]. 周福海. 青岛科技大学, 2010(04)
- [4]高效节能技术和设备的推广使用[J]. 杨顺根. 中国橡胶, 2007(10)
- [5]橡胶行业节能技术和设备介绍[J]. 杨顺根.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07(05)
- [6]新型剪切啮合型转子密炼机混炼机理及实验研究[D]. 杨文超. 青岛科技大学, 2007(04)
- [7]四棱VCMT同步转子密炼机混炼机理及实验研究[D]. 刘慧. 青岛科技大学, 2006(11)
- [8]纳米填料混炼机理及新型转子的实验研究[D]. 刘朋霞. 青岛科技大学, 2006(03)
- [9]支持向量机在混炼胶质量预测中的应用[J]. 谢德文. 橡胶工业, 2005(08)
- [10]密炼机控制系统设计及其智能化研究[D]. 张廷凯. 青岛科技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