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叙事模式是叙事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类型。由于叙事者总要向读者展开情节、描叙人物,并对小说世界做出有关情感的、思想的或价值上的判断,所以,叙事者总是要在叙述故事时采取某一种方式。古今中外的小说叙事学研究者在建立自己理论模式时尽管在细节上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总体上却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视角、叙事距离、叙事层次等方面。中韩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一人一事的连贯叙述,在叙事空间上采用了非现实空间,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在叙事距离上采用了可信的叙述者。这一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受到西方文学理论的冲击。在一系列‘对话’的过程中,外来小说形式的积极移植与传统文学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共同促成了中韩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这个过程中鲁迅和玄镇键在中国和韩国的文学领域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鲁迅被誉为“民族魂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在《狂人日记》中纯熟地运用了西方小说的技巧,这与中国传统的说故事方法完全不同,可以说它是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始祖。鲁迅之所以能够实现叙事方式上的更新,是因为他具有超凡的对中西方文化的造诣。玄镇健被誉为“韩国的莫泊桑”,他用“清晰的理性”和“锐利的机智”,进行了文学创作。玄镇健作为韩国现代文学中短篇小说的开拓者和巨匠,他所主张的“韩国魂和现代精神的把握”,对韩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综合运用了比较文学和叙述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鲁迅和玄镇键短篇小说的叙事模式由传统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为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的异同性:叙事时间的转变,即故事时间的缩短与本文时间加长和重复的大量采用;叙事空间的转变,即非现实空间的大量减少与现实空间模式的采用和空间相对集中化倾向的显现;叙事视觉的转变,即全知视角的大量退隐与限制视角的大量出现和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多样化倾向;叙事距离的转变,即“戏剧化”的叙述者的出现、不可信的叙述者的出现、“复调”式叙述的出现。有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韩两国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大多是从小说的内容层次的比较研究,而对小说形式层面比较研究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对中韩两国小说叙事模式进行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希望能为丰富和完善中韩小说叙事模式的比较研究,进而为深入发展的中韩两国文学比较研究和文化交流提供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