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致病新位点的阶段性研究及脑特异基因SEZ-6与癫痫的关系探讨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致病新位点的阶段性研究及脑特异基因SEZ-6与癫痫的关系探讨

论文题目: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致病新位点的阶段性研究及脑特异基因SEZ-6与癫痫的关系探讨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神经病学

作者: 余志良

导师: 谢惠君,菝蒋建明

关键词: 脑特异基因,遗传性癫痫,高热惊厥,基因测序,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寡核苷酸串,聚合酶链反应,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

文献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DM)致病新位点的阶段性研究 背景与目的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DM)是成年人肌营养不良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具有多系统受累的特点,致残率高。迄今DM已经发现两个基因变异位点,分别命名为DM1及DM2,DM1为位于19 q13.2-13.4区域上肌强直性营养不良蛋白激酶(DMPK)基因3′端非翻译区内三寡核苷酸串CTG的异常扩增,DM2为位于3q21区域锌指蛋白9(ZNF9)基因内含子1内四寡核苷酸串CCTG的异常扩增。国内外研究表明可能存在DM致病新位点(DM3)。本研究拟通过某DM大家系来论证是否存在DM致病新位点及探讨可能的致病新位点的位置。 方法 以中国上海地区一个较大的DM家系的31名成员为研究对象,在前期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抽取血样后依次运用下列方法进行研究: 1) PCR扩增结合Southern杂交的方法对该家系的DM1、DM2位点进行检测; 2) 再次进行DM1及DM2位点PCR扩增,PAGE电泳检测; 3) 对该家系的部分成员血样进行DM1位点克隆和测序检测; 4) 在DM1和DM2位点未显示异常之后,先后两次采用全基因组扫描技术为平台的连锁分析方法,运用计算机软件计算LOD值,以判定某些可能与DM连锁的新基因位点(DM3)。 结果 1) 该家系31名成员的血样经以上前三种方法检测其DM1及DM2位点均为正常,即未显示寡核苷酸串CTG或CCTG的异常扩增; 2) 全基因组扫描并参数型连锁分析表明,该家系成员血样DNA上DM1及DM2位点两侧微卫星标记处的LOD值均小于0.3,在D1S484、D2S486、D5S641、D5S471、D5S436、D6S434、D12S79、D14S70、D14S292位点得到的LOD值分别为1.9393

论文目录:

英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致病新位点的阶段性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脑特异基因SEZ-6与遗传性癫痫及高热惊厥的关系探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综述二

就读期间主要工作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9

相关论文

  • [1].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基因分析(天津一家系)[D]. 武慧丽.天津医科大学2011
  • [2].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的临床研究和分子诊断方法探索[D]. 王占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
  • [3].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4q35位点研究[D]. 张京立.军医进修学院2001
  • [4].Sombati癫痫样放电模型中神经元丢失及Caspase3表达的研究[D]. 赵文元.第二军医大学2001
  • [5].腓骨肌萎缩症的疾病基因定位、NEFL基因突变分析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研究[D]. 罗巍.中南大学2003
  • [6].一个肌萎缩侧索硬化家系致病相关基因研究[D]. 史树贵.第三军医大学2003
  • [7].Emery-Dreifuss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病理、emerin蛋白及STA基因表达的研究[D]. 许淑芬.吉林大学2004
  • [8].中药石菖蒲及其主要成分α-细辛醚抗幼鼠癫痫作用的实验研究[D]. 杨立彬.吉林大学2004
  • [9].特发性多发性肌炎的临床研究[D]. 刘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
  • [10].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临床、电生理、病理及骨骼肌形成调节基因表达研究[D]. 赵晓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

标签:;  ;  ;  ;  ;  ;  ;  ;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致病新位点的阶段性研究及脑特异基因SEZ-6与癫痫的关系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