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茅盾小说创作的象征意义

论茅盾小说创作的象征意义

一、论茅盾小说创作的象征色彩(论文文献综述)

吕周聚[1](2021)在《如何文学? 怎样革命?——论茅盾的革命文学观》文中研究表明在《从牯岭到东京》中,茅盾通过反思自己在大革命中的经历及《幻灭》《动摇》《追求》的创作历程,通过回顾文坛上革命文学的发展,厘清革命文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错误的观念,为革命文学确立了一些基本的理论范式。从这一角度来说,《从牯岭到东京》遵循文学创作规律,提出了系统的革命文学观,对文学的本质是什么、革命文学应该写什么、应该如何写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批判了当时革命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标语口号化倾向,推动了革命文学的发展,是革命文学的一篇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张绿漪[2](2020)在《茅盾早期小说研究话语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茅盾在1927-1930年的早期小说具有独异特质,不仅由于这些作品创作时受到作者家国和事业的离散情绪影响而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更因为这个时期的创作也揭示了茅盾走上写实主义、革命历史主义之外另一条道路的可能性。茅盾早期小说在不同时期遭逢了不同评价和阐释,形成众声喧哗的研究图景。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话语形式,能够展现出不同时代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标准,在看似中性的叙述背后,体现的是学者意识形态、知识结构,乃至背后深层的的话语权力语境。有鉴于此,论文将茅盾早期小说的研究流变看作是不同时期不同权力在知识领域进行建构和实践的活动,从社会维度的启蒙话语、意识形态维度的政治话语、学者个人维度的审美话语三种话语表达范式出发,探求大陆与英语世界茅盾研究的异同、互动和背后深层的文化机制影响。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茅盾小说研究中在不同时期生成与交融的启蒙话语。指出启蒙具有的现实性正适应了“五四”前后的中国语境,这种关注当下、关注个体的时代诉求也反映在了早期研究之中。不仅如此,研究中期学者在强势政治话语缝隙中流露出的个人化的表达,以及研究后期学界再度回溯到体察个性、人性的启蒙视角,体现着20世纪茅盾研究中的启蒙话语在精神层面的内在一致性。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茅盾小说研究中政治话语在学术领域权力的生成,以及权力对知识的建构。先天带有政治色彩的进化论话语深刻影响了文学批评,成为政治话语进行建构的先导。1940年代直到建国初期,官方对于茅盾及其作品的定位奠定了茅盾作品的评价规格,并通过带有国家意志的文学史书写强化了学术研究的认识。学者专着呈现出的政治倾向,更显示出政治话语向个人领域的蔓延。第三章主要论述了茅盾小说研究中审美话语的构成和流变。审美话语注重作品艺术特质,具体体现为对象征艺术手法、心理分析、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研究。国外茅盾研究作为一种参照,影响了晚近研究的方法选择和思路,显示出这一时期审美话语建构知识的努力。借由话语理论在学术层面的应用,论文在茅盾早期小说研究的学术表达中提炼出话语隐性的存在,以此分析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知识体系,和话语力量强弱的变化。

丁帆[3](2020)在《为我引路的良师益友——我与《文学评论》》文中指出《文学评论》是引我走上文学评论道路的一座灯塔,她照亮了我的学术生涯,开启了我的心智和牢固的人生价值理念。她是生我养我的学术故乡,无论我走到哪里,即便是天涯海角,那都是要回望的星空。那是一个拨乱反正的年代,也是我在文学道路上彷徨踌躇的青春岁月,是《文学评论》编辑部的老师们让我坚定地走向了文学评论的道路。1978年至1979年,我在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做进修教师,那时,我就住在教研室里,天天三点一线:图书馆资料室—食堂—教研

姜佳奇[4](2020)在《国统区小说中的乡绅书写》文中指出“乡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颇具争议的形象群体。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家笔下,乡绅形象各自迥异,乃至呈现出全然相悖的镜像,从而引发了种种争论。本文以国统区小说中的乡绅书写为研究对象,尝试清理出不同时段乡绅书写的话语构成。也就是,以乡绅为“方法”,借助知识考古学和文本细读的手段,探讨“乡绅”这一具有典型性的主体,在现代文学中是如何生成、流变的。20世纪30年代初到全面抗战之前,关涉乡绅的小说创作,多是以较为深广的现实主义笔法,书写动乱中国的复杂人生,从而达成对民族生存现状和民族品格的观照。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在民族主义的统摄之下,在漫长且晦暗不定的抗争岁月里,乡绅的书写,与政治转折和文学论争表现出某种同构。抗战结束后,玄黄未定之际,乡绅的书写呈现出更明显的政治倾向,直接指向迥异的共同体想象方式。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乡绅书写提供了一个文化政治的视角。其文学史的意义,不仅在于挑战现当代文学史中存在的“权力”,更在于,乡绅书写作为一种关乎政治和历史的实践,其“变格”背后的“回心”和精神蕴含,给今日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覃昌琦[5](2020)在《“革命文学”论争与茅盾的革命文学话语再造——以1928年前后茅盾的政治和文学思想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四"运动以后,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道路上,茅盾"一直是站在先驱者的行列",他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引导着革命话语的论争以及左翼文学不断推进。1928年前后,围绕着茅盾对无产阶级革命前途性问题的论争成为了"革命文学"论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声机"概念和"创作哲学"是这一时期论战双方进行思想"落伍"与否论争的两大关键性话语,而研究者对此的挖掘和阐释还不够充分。重新审视茅盾1928年至加入"左联"时段政治、文学思想的流变,可以说是对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精神处境进行观照的有效视角,也是厘清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发生发展"前史"的必要考察。

李延佳[6](2019)在《审美与政治的共鸣、冲突——由《清明前后》的修改及演出看茅盾艺术创造的动力与局限》文中研究指明《清明前后》的创作,对小说巨匠茅盾是个重要挑战。从大纲到剧本的修改、调整过程中,茅盾充分发挥创造主体的能动性,将创作重点从民族资本家惜金重利的典型性转向动摇性、矛盾性和幻想性,以期实现审美化的政治倾向。由于严苛的审查制度和戏剧集中性原则的要求,茅盾调整了人物的政治立场和出场方式,却弱化了戏剧政治主题的尖锐性。由于茅盾对戏剧艺术创作手法与技巧掌握的有限性,又使剧作在语言的功能性、结构的设置、象征的手法运用等方面,均显示出明显缺点和不足。在审美与政治的纠葛中,茅盾小说创作长期存在的这一难题,依然未在戏剧创作中实现突破。

刘帆[7](2019)在《茅盾外国戏剧翻译研究》文中认为茅盾不但是我国现当代着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更是成就卓越的翻译家。茅盾翻译了各类体裁共322个单篇,其中包括28部戏剧,探讨茅盾外国戏剧翻译的目的、选材、策略以及影响,能够系统、全面阐释、剖析茅盾外国戏剧翻译的总体状况。首先,探讨茅盾外国戏剧翻译的目的。茅盾在“新民”诉求中为国民译介外国优秀剧作,同时为本土剧作家提供西方戏剧创作技艺,批判了传统戏剧,使问题剧在中国得以传播。诚然,自身工作需要也使茅盾专注于外国戏剧翻译,其译作不仅丰富了《小说月报》,也充实了商务印书馆旗下其他杂志。其次,探讨茅盾外国戏剧翻译的选材标准。基于前述目的,茅盾在西方戏剧中进行严格挑选,有出于国家和作家的考量,有对妇女、儿童、社会世俗等问题的关注,这些戏剧多样的艺术手法、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戏剧创作初期的单一性,给贫瘠的中国新戏剧带来了新风尚。再次,探讨茅盾外国戏剧翻译的策略。用同一文本不同译者翻译对比、译文原文对比、不同时期同一文本翻译对比可知:茅盾在大量译介西方戏剧的同时,也不断丰富自身的翻译思想,在语言欧化策略、直译方法、转译方式三个方面形成了自身独到的见解,不仅有异于鲁迅等人所倡导的“硬译”,也纠正了当时曲译、乱译等歪风邪气。最后,探讨茅盾外国戏剧翻译的影响。茅盾在从事西方戏剧翻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国外戏剧的精华,将其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他的戏剧翻译理论对当时的剧作者创作也产生了影响,规范了原创戏剧的创作方向,提供了多样创作方法,同时也扩大了大众看戏、演戏的范围,在大众读者中备受好评。总之,系统全面地梳理研判茅盾外国戏剧翻译的目的、选材、策略、影响,不仅可以全方位呈现茅盾外国戏剧翻译思想,也将引起学界对茅盾外国戏剧翻译、茅盾其他体裁翻译乃至茅盾全部翻译的关注,从而为茅盾研究和作家兼翻译家的研究提供范式。

邱凌雁[8](2019)在《《小说月报》译介“浪漫主义”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1921-1931)》文中提出晚清民国时期,西方浪漫主义文学(Romantic Literature)被译介至中国,其张扬个性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在彼时的中国,浪漫主义既是一个舶来自西方的专有名词,又是一个不断被构建的“中国化”的概念。本文以《小说月报》(1921-1931)为基础文献,使用文献学的方法归纳整理其对于浪漫主义作家和作品的译介与挪用,并在此基础上追溯此类作家和作品的西洋源流,探究《小说月报》同人的译介原则与文学理想,思考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实践的深层影响,进而揭示彼时中国文学追寻“浪漫主义”的生动历程。根据上述思路,论文第一章以厘清浪漫主义的概念为主要任务,一方面寻绎中国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一方面探讨中国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译介,通过对西方浪漫主义表现形式的梳理与中文语境中浪漫主义概念的溯源,进一步厘清浪漫主义的内涵,为梳理《小说月报》的浪漫主义文本奠定理论基础。论文第二章是对《小说月报》译介浪漫主义的概观,一方面对译介文本进行纵向梳理,一方面对译介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归纳整理可以发现,1921-1925年《小说月报》译介浪漫主义作家作品数量较多,1926-1927年数量减半,1928-1931年数量继续减少,这与《小说月报》主编的更替、浪漫主义理论的积淀以及中国学界对于浪漫主义态度的转向都有很大关系。在译介内容方面,本文认为《小说月报》偏好推介拜伦、雪莱等具有明显反抗精神的作家,在译介作品时倾向于译介被损害国家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与英法的积极浪漫主义,倾向于选择主题利于精神解放的文本。论文第三章是对《小说月报》中所译介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家作品溯源,通过对作家真实信息的探寻来打破文本陌生感,在了解作家生活经历和文学特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问《小说月报》译介该作家的原因。论文第四章以沈雁冰为例,简要分析了《小说月报》浪漫主义的译介对中国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通过分析倡导“为人生的文学”的现实主义作家沈雁冰的代表作《蚀》三部曲、《子夜》,本文认为浪漫主义的译介与传播对中国现代作家产生深刻影响,使作家在创作时自觉选取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常用的题材,借用浪漫主义的特色主题并采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技巧,使作品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论文结语部分试图通过分析、总结时人对浪漫主义的认识、态度、界定等探求二十年代中国浪漫主义的内涵,还原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建构过程。总体而言,浪漫主义在二十年代具有极重要的工具性价值,其启蒙、解放思想的现实性意义高于文学意义,中国的浪漫主义经选择性译介后以自由与革命的精神内核与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要求相契合,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精神解放的一大助力。

郭大章[9](2019)在《《文艺阵地》散文研究》文中认为散文,在《文艺阵地》中占有极大的比重,是《文艺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艺阵地》以及抗战和抗战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对《文艺阵地》散文进行整体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讨论。第一章,对《文艺阵地》散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概述。《文艺阵地》散文在“一切为了抗战”的思想指导下,对抗战现实进行了真实的呈现,描绘了残破的国土和荒芜的家园,人民困苦不堪的生活和日军残酷的暴行,对抗战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进行歌颂,对抗战中存在的黑暗现实进行暴露与讽刺,并以散文的方式来纪念鲁迅先生,以此为当下的抗战服务。第二章,对《文艺阵地》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归纳。《文艺阵地》散文在其抗战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呈现出现实主义、暴露与讽刺、概念化与公式化的抗战宣传,以及文艺大众化等鲜明的艺术特色。第三章,对《文艺阵地》中重要的散文作家作品进行论述,拟以刘盛亚的“卍字旗下”系列散文、司马文森的“粤北散记”系列散文、思慕的“东游漫忆”系列散文,以及茅盾、萧红、唐弢等名家的散文为例,由“点”及“面”,呈现出《文艺阵地》散文的整体特色。第四章,对《文艺阵地》散文的价值进行总结,概括了《文艺阵地》散文的优点与弊端,归纳《文艺阵地》散文对抗战及抗战文学的作用和影响,探讨《文艺阵地》散文对“五四”散文的继承与发展,对“十七年”散文的影响与关联的文学史意义。通过对《文艺阵地》散文的整体研究,使我们能大致了解到抗战散文的整体风貌,发掘出《文艺阵地》散文对抗战文学的特殊贡献,以及在现当代散文发展历程中的特殊意义。

施军[10](2017)在《茅盾的象征诗学与创作实践》文中认为茅盾是现代文学史上较早从事象征批评与研究的作家。在象征理论方面,他借鉴象征主义思潮中"以有形寓无形"的艺术表现手法,巧妙地将象征主义思潮的艺术特点与传统的象征本体艺术特征共通的地方融合到了一起,建立起"象征"而非"象征主义"的诗学概念。茅盾善于运用象征理论进行作品解读与批评。在文学创作中,他也常用象征思维来构思作品,使作品蕴含着浓浓的象征色彩。

二、论茅盾小说创作的象征色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茅盾小说创作的象征色彩(论文提纲范文)

(1)如何文学? 怎样革命?——论茅盾的革命文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2)茅盾早期小说研究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学界研究概述
        (一)国内茅盾小说研究概况及现状
        (二)国外茅盾小说研究概况及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众声喧哗:启蒙话语的生成与融汇
    第一节 “表现时代的空气”:时代话语的彰显
        一、内核:关注当下的入世态度
        二、汲汲于现实的实用功利思维
    第二节 从个性到个体:个人话语的高扬
        一、对“人”的发现:关注个体生命体验
        二、对“女性”的发现:从人的解放到女性的解放
        三、虽隐犹显:学者的个性化表达
第二章 众流归一:政治话语的形成与建构
    第一节 前导:进化论话语的凸显与实践
    第二节 建构:政治话语场域的扩大和深入
        一、初步建构:阶级概念的简单推演
        二、确立秩序:官方认定和史的书写
        三、自我规训:政治话语的采用和内化
    第三节 返观:海外茅盾研究中的政治预设
        一、美国学界:政治偏见下的价值判断
        二、东欧学界:政治风向下的左翼史观
第三章 众川赴海:审美话语的构成和流变
    第一节 捕获“迷乱灰色中的一星微光”:象征手法研究
        一、渐进的象征读解:从政治修辞到审美哲思
        二、交叉的学术视野:中西方象征研究的参照
    第二节 “茅盾的矛盾”:心理学研究
        一、理性向感性的倾斜:人格结构研究与流变
        二、“心绪的表白”与“隐藏的症候”:创作心理研究与流变
    第三节 “美恶并举,正邪两赋”:人物形象研究
        一、女性形象的构建与重评
        二、性别视角的引入及意义
    第四节 审美话语的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国统区小说中的乡绅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书写动乱中国的复杂人生(1930-1937)
    第一节 “却顾所来径”:早期左翼队伍中乡绅书写的罅隙
    第二节 “再造民族”的不同选择:沈从文与端木蕻良的乡绅书写
    第三节 辛辣讽刺中的灰色人生:“五四”余音里的乡绅书写
第二章 抗战烽火中的民族主义视野(1937-1945)
    第一节 暴露黑暗:大后方苟安的投机者
    第二节 写典型:全民抗战中的异质者
    第三节 寓言式的写作:精神失落的乡绅
第三章 玄黄未定之际的多种政治诉求(1945-1949)
    第一节 压抑农民主体性的制度阴影
    第二节 “破产乡绅”形象与民主吁求
    第三节 “戡乱文学”中尴尬的乡绅书写
第四章 乡绅变格的文学与文化意义
    第一节 挑战“文学史的权力”
    第二节 乡绅变格中的“回心”
    第三节 乡绅变格中的精神意涵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革命文学”论争与茅盾的革命文学话语再造——以1928年前后茅盾的政治和文学思想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时代“洪炉”: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语境
二、作为警语的“留声机”概念与茅盾的“出路”
三、“创作哲学”和茅盾的“现实”抉择
四、结语

(6)审美与政治的共鸣、冲突——由《清明前后》的修改及演出看茅盾艺术创造的动力与局限(论文提纲范文)

一、如何在创作心理定势中寻求突破?
二、审美与政治的纠葛如何在戏剧领域突破?
三、难以逾越的审美与政治鸿沟

(7)茅盾外国戏剧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源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茅盾外国戏剧翻译的目的
    第一节 “新民”的企望
        一、“新民”的前提:语言变革
        二、“新民”的途径:思想改造
    第二节 引入西方戏剧
        一、批判传统戏剧与引入问题戏剧
        二、催生和发展新剧创作技艺
    第三节 完成编辑工作需要
        一、满足《小说月报》需求
        二、充实商务印书馆旗下杂志
第二章 茅盾外国戏剧翻译的选材标准
    第一节 对国家和作家的考量
        一、向欧美强国取经
        二、与弱小民族、国家共振
        三、对格雷戈里夫人的青睐
    第二节 倡导妇女解放
        一、号召女性反抗
        二、树立忠诚与成全的爱情观
        三、揭露自由婚恋与公开社交的弊端
    第三节 彰显儿童本位思想
        一、抒写童心纯真美好
        二、教育儿童勇于实践
        三、告诫儿童生命脆弱
    第四节 剖析社会万象
        一、警示谣言可畏
        二、讽刺人情冷漠
        三、展现战争罪恶
第三章 茅盾外国戏剧翻译的策略、方法和方式
    第一节 欧化策略与文艺大众化的博弈
        一、欧化是文化取向
        二、欧化理论与大众化目的的悖谬
        三、从新生走向成熟的欧化
    第二节 直译方法
        一、直译的倡导
        二、以“读得懂”为前提的直译观
        三、直译中“形貌与神韵”的考量
    第三节 转译方式
        一、转译的发生与途径
        二、转译的弊端与优势
第四章 茅盾外国戏剧翻译的影响
    第一节 对茅盾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对国内剧作家的影响
    第三节 大众读者的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小说月报》译介“浪漫主义”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1921-193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浪漫主义的概念界定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浪漫”传统
    第二节 中国对西方“浪漫主义”概念的译介
第二章 《小说月报》浪漫主义译介概观
    第一节 历时性综述与分析总结
        一、历时性综述
        二、分析总结
    第二节 译介内容分类整理
        一、浪漫主义作家译介概说
        (一) 拜伦译介
        (二) 其他浪漫主义作家译介
        (三) 浪漫主义作家译介的整体状况
        二、浪漫主义作品译介分析
        (一) 浪漫主义作品译介的国别
        (二) 浪漫主义作品译介的主题
第三章 《小说月报》译介之浪漫主义作家溯源
    第一节 作家溯源情况概说
    第二节 作家溯源情况总结
第四章 译与作:以沈雁冰为例
结语 寻找中国1920年代的“浪漫主义”
附录1 “浪漫”的译介
附录2 《小说月报》译介浪漫主义作品介绍
附录3 《小说月报》译介浪漫主义作家、理论、评论介绍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闻及答辩情况表

(9)《文艺阵地》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艺阵地》散文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一切为了抗战
    第二节 抗战现实的真实呈现
    第三节 战时“风景”:歌颂英雄与暴露黑暗
    第四节 有关鲁迅纪念及其他
第二章 《文艺阵地》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抗战的广现实主义
    第二节 暴露与讽刺
    第三节 概念化与公式化:“口号化”的抗战宣传
    第四节 文艺大众化及其他
第三章 《文艺阵地》重要散文作家作品
    第一节 刘盛亚“卍字旗下”系列散文
    第二节 司马文森“粤北散记”系列散文
    第三节 思慕的散文
    第四节 茅盾等名家散文
第四章 《文艺阵地》散文的成就及影响
    第一节 优点与弊端
    第二节 对抗战及抗战文学的贡献
    第三节 “五四”散文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节 “十七年”散文的影响和关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艺阵地》散文篇目统计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文学作品)目录

(10)茅盾的象征诗学与创作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四、论茅盾小说创作的象征色彩(论文参考文献)

  • [1]如何文学? 怎样革命?——论茅盾的革命文学观[J]. 吕周聚.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10)
  • [2]茅盾早期小说研究话语分析[D]. 张绿漪.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3]为我引路的良师益友——我与《文学评论》[J]. 丁帆. 当代作家评论, 2020(02)
  • [4]国统区小说中的乡绅书写[D]. 姜佳奇.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革命文学”论争与茅盾的革命文学话语再造——以1928年前后茅盾的政治和文学思想为中心[J]. 覃昌琦.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6]审美与政治的共鸣、冲突——由《清明前后》的修改及演出看茅盾艺术创造的动力与局限[J]. 李延佳. 东岳论丛, 2019(12)
  • [7]茅盾外国戏剧翻译研究[D]. 刘帆. 陕西理工大学, 2019(09)
  • [8]《小说月报》译介“浪漫主义”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1921-1931)[D]. 邱凌雁. 山东大学, 2019(09)
  • [9]《文艺阵地》散文研究[D]. 郭大章. 西南大学, 2019(12)
  • [10]茅盾的象征诗学与创作实践[J]. 施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09)

标签:;  ;  ;  ;  ;  

论茅盾小说创作的象征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