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就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下岗人员已经成为我国进入新世纪后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这股“洪水”对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造成的冲击异常的广泛、痛苦和持久。在不断的摸索中,解决我国失业和下岗问题的途径正在朝着多元化发展。近年来迅速扩大的非正规就业在解决失业问题过程中异军突起,成为了一支受到普遍关注的重要力量。从国际经验来看,发展非正规就业是其他国家缓解就业压力的很好办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就提出了非正规就业这一概念。非正规就业主要是相对于传统典型的就业形式而言的。它不同于正规的全日制工作、与用人单位建立有稳定的劳动法律关系、有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就业。随着对就业问题研究的扩展和延伸,人们注意到非正规就业不仅存在于非正规部门和发展中国家,而且在正规部门和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如各种形式的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等。有资料表明,以灵活就业方式为特征的非正规就业,在各国包括发达国家都呈上升趋势。近期一些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下降,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推行了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中存在着不同特征。比如,非正规就业的从业者,在发展中国家,多是出于谋生需要,因找不到正规就业岗位而进行的非自愿选择,以低文化技能和以从事体力型劳务为主;在发达国家,非正规就业者虽然同样要面对就业权利受限制,工资福利、社会保障、参与培训和更新技术的机会不如正规部门就业等问题,但他们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自愿选择,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掌握信息技术和各类专长的知识阶层正越来越多地加入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就业的行列。因此,正确认识、了解我国的国情,尤其是四川省省情,是制定合理就业政策的关键。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分别从理论和实证方面介绍了非正规就业。第一章在背景介绍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有关非正规就业理论。国外相关理论分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贫困就业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和制度边缘理论四大类。它们分别从市场、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四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非正规就业。同时,国内学者则主要是从统计口径、现实状况、作用等方面对非正规就业进行研究。第二章对非正规就业的概念和就业形式进行介绍,并建立非正规就业总量模型,用经济学方法定性地从宏观上剖析了非正规就业的现状,最后从内、外部分析了非正规就业产生的原因。其中,定性分析是从制度和人力资本两个因素入手,分别分析了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之间的替代效应。第三章立足于四川省实际情况。首先,介绍了四川省就业现状:一是劳动力资源总量增加,供大于求;二是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增加,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是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人数增加。其次,从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四川省就业结构。第三,详细阐述了四川省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和特征。其现状:一是,个体从业人员是城镇非正规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私营从业人员是城镇非正规就业的主要成分。其特征:一是全省城镇非正规就业呈高增长,大大超过了全省的就业增长率;二是非正规就业还抵消了传统正规部门摧毁的就业岗位;三是城镇非正规就业占城镇就业比重上升,就业结构变化有“非正规化”趋势;四是全省各地区的城镇非正规就业发展不平衡。最后,在前三点的基础上,得出了四川省城镇非正规就业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第四章是从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四个角度来搭建就业模式。一是政府。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社保制度和税收监督制度等配套政策措施。二是社会。社会应该加强逐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社区的沟通作用和完善服务网络。三是用人单位。要结合到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特殊性从工会的角度来约束用人单位,同时强调用人单位的行业自律性。四是个人。最重要的是要考虑自身人力资本和维权意识的提高。第五章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发展城镇非正规就业是四川城镇拓宽就业渠道的有效途径,是小企业的孵化器,而且政府的介入有利于非正规就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关于发展非正规就业方面的思考:非正规就业对城镇贫困的影响和对“高级”非正规就业群体个税税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