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诗《唤醒老妇人》的认知诗学解读

意象诗《唤醒老妇人》的认知诗学解读

AStudyof“ToWakenanOldLady”fromthePerspectiveofCognitivePoetics

□袁渊泉

〔摘要〕《唤醒老妇人》是威廉斯意象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诗歌没有直接描述老年的情景,而是描写了一群在黑风冲击下飞翔的小鸟,这使得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充满了丰富的意味。本文尝试从认知诗学入手,从认知语法角度分析诗中“鸟”的意象的涵义,揭示诗歌的主题,挖掘其内在的认知理据,以期为该诗的研究提供新的解读视角。

〔关键词〕认知诗学认知语法意象勾画

1引言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CarlosWilliams1883~1963)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对意象派坚持具体性原则终身服膺未替的诗人。威廉斯坚持使用描述性的意象,他主张“思想只存在于事物中”(Noideasbutinthings)。他的诗作很少使用复杂的结构,繁复的比喻。但实际上,他的白描后面隐藏着深沉的寄托。《唤醒老妇人》是威廉斯意象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虽然诗歌名为《唤醒老妇人》,但是纵观全诗,仅在第一行出现了“老年”这个词语,其他诗行根本未提及任何关于老年的景象,整首诗描写的是一群在阴暗的寒风冲击下飞翔的小鸟,这使得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充满了丰富的意味。本文拟从认知诗学入手,运用认知语法中的相关概念分析诗歌中鸟的意象,从而揭示诗歌的主题意义,挖掘其背后的认知理据,以期对该诗的研究做出一种新的尝试。

2认知诗学与认知语法

认知诗学研究可追溯到Tsur(1983),但真正受到关注确是本世纪初的事,即Stockwell(2002)编写的《认知诗学导论》与Gavins&Steen(2003)合编的《认知诗学实践》的出版。Gavins&Steen(2003:5)认为有两种认知诗学研究:一种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另一种与认知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这两本认知诗学著作中,都有关于认知语法与文学文本研究的章节,可见,认知语法同图形———背景、概念隐喻、脚本和图式等理论一样是认知诗学所包含的主要理论范畴。认知语法是由Langacker创建的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种研究方法(Langacker,1999:13),或是一种既与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相符,又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语言学理论(Taylor,2002:4)。认知语法认为认知和语义是语言形成其句法构式的内在动因,尝试给语法范畴和语法构式做出一个较为系统的、一致的解释,从而为语法解释寻找经验和概念上的理据(王寅,2005:364)。

认知识解(cognitiveconstrual)是认知语法中一个重要概念,指用不同方式对同一情景进行描述的能力,主要包括四个参数:详略度、调焦、突显和视角(Langacker,2008:55)。勾画(profiling)和射体/界标排列组合(trajector/landmarkalignment)是与人们直接相关的两种突显方式(Langacker,2005:7)。认知语法通过“勾画”在概念系统和语法系统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勾画”是指两个实体之间的感知关系。这种关系在视觉感知中普遍存在,通常情况下,更小、更容易识别的“图形”(figure)从更大的“背景”(ground)中被勾画出来。“图形”和“背景”的分离就是“勾画”的结果。在认知语法中,Langacker等人用语义和语法层面的“射体”和“界标”这对术语来表示概念层面和感知中的“图形”和“背景”。“射体”是“关系侧面中的图形”(Langacker,1987:494);“界标”是“一个关系述义中射体或名词述义中侧面以外突显的次结构”(Langacker,1987:490)。虽然动词和名词一样,也存在勾画的现象,但是动词涉及到参与者,所以其使用能改变人们对事件的看法(Hamilton,2003:56)。认知语法将动词定义为勾画过程。在行为链中,射体和界标被看成是关系参与者在顺序上不对称的第一、第二的焦点;动词赋予了这种不对称性。其中,射体是侧重关系中的主要图形;人们着重描述的成分;行为链中最先引人注意的起始点,人们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侧重关系的整个概念。人们在观察、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总会存在将图形从背景中突显出来的情况,每次只能感知到有两种可能的图形中的一种。这就是认知语言学中著名的“人脸和花瓶幻视图”所表现出来的认知突显观的主要内容(Ungerer&Schmid,2001:156~157)。

人们观察世界的视角是主观的,人类的语言同样也是主观的。“猫在桌子下”是一种“典型的视角”(canonicalviewpoint)(Langacker,1991:123)。有时人们可以转换视角,把图形和背景进行倒置处理,让原本体积更大的、静止的桌子成为图形,而原本体积更小的、运动的猫成为背景,表达成“桌子在猫上面”。这样的表达形式因为跟人们日常的体验不同,很难让人接受。但在诗歌中,这样的偏离(deviance)可以使描述的情景充满诗意。勾画普遍存在于诗歌中,是诗人对某一特定情景的主观识解;而诗人的识解又能够使读者对诗中某一情景产生类似的主观看法。在威廉斯的意象诗《唤醒老妇人》中,可以想象:威廉斯感知了最初的情景,并把此情景记录在诗中,最后读者通过其诗作来了解诗人对当时情景的看法。

3解读意象诗《唤醒老妇人》威廉斯在《唤醒老妇人》一诗中没有直接描写题目中的老妇人或老年的情景,而是用意象来表明诗歌主题。全诗只有一个诗节,由十八个诗行组成,共四个句子。第三句,即第十行,是一个仅由两个单词组成的诗行:“Butwhat?”转折连词but表明此句是诗歌意义的转折点。威廉斯用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句使整首诗在概念表达上转入另一个意境,同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并使其对接下来将会发生的事情感到好奇。也就是说,可以将此句之前的九行视为第一部分,包括此句在内的后九行为第二部分。下文就根据诗中实义动词的勾画分别探讨两部分中鸟的图形的突显和隐藏,以揭示鸟的意象的涵义,并由此阐释诗歌主题。

3.1“鸟”图形的突显。总体来看,《唤醒老妇人》一诗勾画了一个客体在静止的背景上的移动。显而易见,诗中“鸟”具有作为“图形”一般具有的完形、小、容易移动或运动的特征,是突显的意象;而周围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不动的“背景”。换言之,“鸟”相对于静止的“界标”(自然环境)而言是移动的“射体”。Stockwell(2002:19)指出:人们往往关注在句子的主题位置所呈现的物体或关注与这些物体相关的焦点或观点。《唤醒老妇人》一诗开篇就通过比喻句,使“鸟”这一意象作为图形进入读者的认知域,使读者有意识地关注这一图形,随之展开想象,并逐渐感知诗人寄托在这一意象中的思想情感。

第一个句子即诗歌的前六行:“Oldageis/aflightofsmall/cheepingbirds/skimming/baretrees/aboveasnowglaze.”句中,除了作谓语的连系动词is外,还有两个非限定形式的实义动词:cheeping和skimming遥cheeping作不及物动词用时,表示“吱吱地叫”,这个动词勾画了一个参与者:施事—鸟。但在这里,cheeping是形容词性的,用来修饰名词“鸟”。skimming用作及物动词,表示“从……表面飞掠而过”,勾画出两个参与者:施事———鸟和受事———秃树。张高远和张殿恩(2008:52)指出:动词非完成体形式在其内部结构上保留了较多动词特征,更强调动作过程义,体现动词的“生机”。威廉斯用这两个动词的非完成体形式勾画了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鸟”的图形,与死气沉沉、令人压抑的“雪面上的秃树”这一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句是七至九行:“Gainingandfailing/theyarebuffeted/byadarkwind要要”这里的gaining和failing都作不及物动词,本义分别为“增加;获利”和“失败;缺乏”,在此引申为“飞高或加速”和“飞低或跌闪”,勾画出一个参与者:施事—鸟。Taylor(2002:397)指出:动词非完成体可以分析成多个具体的动作,动作可以反复进行,没有时间上的边界,可以无限延伸。此句以动词的非完成体形式开头,表明作为图形的小鸟交替反复进行这两个动作,时而高飞,时而跌闪,锲而不舍地在冷冽的寒风中飞行着,找寻着目标(食物)。buffeted是意为“连续猛击,反复袭击”的及物动词,勾画了两个参与者:施事———风和受事———鸟。从句法上看,这是一个被动句,受事“鸟”位于主语的位置,而施事“风”则成了宾语。通常情况下,小句的主语应由语义角色中的施事来充当,如果“选择受事作为主语(例如被动语态)则是一个有标记的表达,需要从动机出发,做出一些特殊的解释:如陌生化,回避主动的责任,或是编码秘密”(Stockwell,2002:61)。在这个被动句中,威廉斯偏离施事作为主语这一原型,把受事“鸟”放在了主语的位置,正是为了突显“鸟”这个图形。鸟被黑风不断地冲击,但是它们并没有放弃飞行,而是努力地对抗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寻找目标(食物)。

3.2“鸟”与“雪”、“风”的图形———背景转换。诗歌的最后一句由最后八个诗行构成:“Onharshweedstalks/theflockhasrested袁/thesnow/iscoveredwithbroken/seedhusks/andthewindtempered/byashrill/pipingofplenty.冶这是由三个小句构成的一个长句。在第一个小句中,作为不及物动词,rested勾画一个参与者:施事—鸟。威廉斯以状语“onharshweedstalks”开始此句,从句法层面来看,他似乎是要突显鸟群休息的场所,而不是突显休息这个动作的施事;然而,从语义上看,诗人则突显了施事—鸟。这个小句表明了结果:鸟群终于找到了目标(食物)。此处,鸟仍是诗人注意的焦点,是突显的图形。

第二个小句中,及物动词covered勾画了两个参与者:施事—种子壳和受事—雪。在句法上,小句中的受事—雪位于主语的位置,使小句成了一个被动句,说明诗人关注的焦点发生了改变,诗人在心理上对图形和背景进行了倒置。在前面的诗行“cheepingbirds/skimming/baretrees/aboveasnowglaze冶,雪原和秃树一起构成名词短语,是未被侧显的界标,或者说是未被勾画的背景,衬托出在冰天雪地里飞行的“鸟”的图形。而此处的“雪”成了诗人突显的图形,雪被破碎的种子壳覆盖,雪面的平静与完整也被破碎的种子壳打破了。broken作及物动词,表示“使……破”,勾画了两个参与者:施事———鸟和受事———种子壳。而此处的broken用作形容词,修饰名词种子壳。这个形容词性的动词完成体形式勾勒出这样一幅情景:鸟找到了目标(食物),它们在草茎上发现了草种,剥掉种子壳,吞下里面的草籽;剥去的种子壳撒落在雪面上,沾染了原本洁白无暇的雪面,使完美的雪面看上去有些破损。

第三个小句里,tempered作及物动词,表示“使……缓和”,勾画了两个参与者:施事—如笛音般的叫声和受事———风。和前一个小句一样,这里也使用了被动语态,受事———风成了主语;此时,风由背景变成了图形,成为认知的焦点。piping作不及物动词,表示“尖叫”的意思,勾画一个参与者:施事———鸟。而piping在此作名词,被形容词shrill修饰。通过这个形容词性的动词进行体形式,可以想象:鸟儿们酒足饭饱之后,心情愉悦,高兴地唱起了歌儿;此时,阵阵如笛音般悦耳动听的鸟叫声把原本阴冷的黑风都弄得柔和了。雪和风由之前的背景转换为此句中的图形,是诗人主观视角转换的结果。

诗人犹如摄影师一样,变换着镜头,调整着焦距,通过主观的图形与背景的分离,让读者从他的视角来观察所描述的情景,关注他所强调的,忽视他所淡化的。同时,这两个被动态的小句也暗示:小鸟拥有惊人的改变自然的力量。

3.3诗歌主题意义的突显。诗歌以隐喻开头,诗人把“老年”比作“雪面上掠过秃树的小小鸣鸟的飞翔”。认知语法利用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形和背景原则来解释句法的多样性,通常句子的主语是突显的图形(射体),而宾语或其他成分是未被突显的背景(界标)。也可以说,隐喻里的目标域是图形,始源域是背景。因为始源域相对于目标域来说是更具体或更直接固定的体验,能够给目标域的理解提供概念背景;在这一背景之下理解目标域能形成一个混合域,或合成空间(Langacker,2008:58)。因此,句中的主语“老年”是图形(射体),而补语“小小鸣鸟的飞翔”是背景(界标)。整首诗除了这里出现的“老年”外,再也没有任何关于老年景象的描述。诗人借此隐喻告诉读者诗歌要阐明的主题是关于“老年”的,而这一主题的揭示又是围绕“鸟”这一意象展开的。通过以上对诗中实义动词勾画的分析,不难看出“鸟”是整首诗中最主要的意象和突显的图形,威廉斯借助这一意象阐明诗歌主题。

在“Butwhat?”问句之前的部分,诗人以“鸟”作为突显的图形,动作的施事;而自然环境中的秃树、雪原、黑风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背景,衬托出“鸟”这一图形。与雪原、秃树相比,鸟显得身形渺小;与黑风相比,鸟显得力量微弱。但是,小鸟并没有因此而自惭形秽,屈服于大自然的威力;小鸟在严寒里、冷风中仍旧精神抖擞、斗志昂扬,自信而优雅地穿行于雪原上的秃树之间,迎着黑风上下起舞,一如既往地找寻着目标(食物)。在问句之后的诗行,鸟逐渐淡出诗人的视线,而之前作为背景衬托鸟图形的自然界中的雪和风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小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草茎上找到了目标(食物),于是栖息在草茎上,剥着草种;由于忙着剥草种,再加上先前飞行的劳累,小鸟停在草茎上休息,变成了一个近似于静止的客体。此时,自然环境里的雪和风也由于小鸟找到食物这件事而发生了改变:雪被小鸟剥落的种子壳覆盖,风也被小鸟发出的阵阵如笛音般的叫声缓和。诗人注意到了这些与小鸟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变化,于是,雪和风成为了突显的图形。这正是小鸟适应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真实写照。

此外,诗歌里一前一后两个动词非完成体形式:cheeping和piping是小鸟一前一后叫声的互相呼应。开头的cheeping(吱吱的叫声)是小鸟随意而紊乱的呢喃;结尾的piping(如笛音般的叫声)是小鸟平静而悦耳的呼喊。换句话说,诗歌对鸟的意象的描写从鸟叫声开始,又以鸟叫声结束。通过鸟叫声的重复,诗人不仅使鸟的图形得到进一步的突显,而且也使读者受这一图形引领,在跟随背景描述的同时,通过知觉化的认识,产生丰富的联想,领悟鸟所蕴含的意义。充满生命力和灵动感的小鸟是大自然生命的点缀,它具有勇敢、坚定的品质和积极、乐观的精神。这样,鸟图形不仅为诗歌营造了诗性氛围,形成了艺术张力,扩展了审美空间,更通过自身的突显,使诗歌的主题得以完美呈现。诗人通过鸟图形表达了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传达了只要生命尚在,就有希望的信念;表露了老年仍有可为,仍可继续美好人生的情思。

4结语

本文从认知诗学出发,通过认知语法中的动词勾画,对威廉斯的意象主义诗歌《唤醒老妇人》进行了解读。诗人将鸟作为突显的图形,通过鸟的意象来阐明诗歌的主题意义。威廉斯在诗中描写的鸟是勇敢、乐观的,它们通过努力适应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找到了食物;所以,人也应该像鸟一样坦然面对步入老年这个事实,并且有所作为。当然,这首诗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分析,比如诗的韵律,诗中各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或者从概念整合角度来解读这首意象诗。而基于认知语法理论来解读这首意象诗,既实现了诗歌的文学价值,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诗歌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本文试为意象主义诗歌的解读提供一种新的尝试。【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意象主义诗歌的认知符号学研究”(14SB016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法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5(4):364~71

2张高远等.认知语法视角下的动名化构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50~55

作者单位: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标签:;  ;  ;  

意象诗《唤醒老妇人》的认知诗学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