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抗战史剧中的日本文化因素

论郭沫若抗战史剧中的日本文化因素

论文摘要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古代主要是日本文化、文学受到中国文化、文学的泽被。而日本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一种复合的形态,这种复合形态的文化对于不同特质的文化思想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加之文化交往的双向性,近代的中国文学就受到了日本文化、文学的诸多影响。特别是对于20世纪初留学日本的众多新文化运动的战将来说,日本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他们的创作中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中日文化冲撞化合最为丰富的个案实例,他的一生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嬗变的一条主要线索。郭沫若关于学术文化的思考始于留学日本时期,众所周知,他也是现代文学家中在日本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无论从创作经验、写作素材、审美追求还是人格精神上,郭沫若都全面地接受着日本文化的浸染。可以说,从郭沫若前期的诗歌、小说、到抗战时期的戏剧,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文化研究和活动,日本文化对郭沫若的影响都是整体的、多元的、深刻的。因此,我们应从作品的文化意义、哲学意义、审美意义等多方面来探讨郭沫若的所有作品,即使是对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也不例外。本文就是从一个新的观照角度,去重新审视抗战时期郭沫若在重庆所写的历史剧,从而揭示出这几部史剧的新的价值。本文从几个方面来谈日本文化对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影响。首先是坚实的创作基础。在日本生活的二十余年,给郭沫若的史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创作的选题方面看,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郭沫若在日本的学术研究也为他的历史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素材。从人物塑造方面看,在日本接触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特别是日本夫人安娜,是郭沫若创作中众多女子的原型)使郭沫若史剧中的人物形象极其鲜活。在民情风俗方面,日本所保存下来的中国古代特色和风俗民情,使郭沫若在创作戏剧时把环境描述得真实而准确,并带有浓浓的中国古风,十分值得品味。在对历史剧结局的处理上,郭沫若在剧作中展现出了自己对悲剧结局的一些独到的理解。首先是对樱花性格的发挥,樱花的枯荣代表着日本整个国民乃至民族的精神,郭沫若借鉴了这种精神,并把它用在历史剧创作中。因此,剧中人物多在最青春、最富于活力的时刻写到他们的死亡,就像樱花在最灿烂的时候凋落一样。其次,正因为艺术形象的这种灿烂的毁灭方式,使得剧中的死亡具有了更深的涵义。主人公的悲剧性结局是对更高的生命形式和价值的追求,这种形式和价值已经超越了死亡,展现出艺术形象永恒的魅力。再次,婵娟历来被认为是“道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坚实的创作基础
  • 1.1 创作的选题方面
  • 1.2 人物塑造方面
  • 1.3 民情风俗方面
  • 2. 对死亡结局的处理
  • 2.1 樱花性格的发挥
  • 2.2 在死亡中寻求超越
  • 2.3 婵娟之死的新解
  • 2.4 由自杀引起的思考
  • 3. 关于戏剧中的自然和季节性问题
  • 3.1 自然与人的关系
  • 3.2 史剧中的雪、月、花
  • 3.3 对日本俳句中“季题”的运用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致谢
  • 独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论郭沫若抗战史剧中的日本文化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