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云南是茶树的发源地,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茶树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以云南大叶种为主的红河州茶区,传统上以生产红茶和普洱茶为主,亦开始生产绿茶,特别是名优绿茶。课题选取海拔700m、950m、1200m、1500m、1750m、2000m等6个具有代表性的海拔高度的茶叶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海拔高度茶叶的品质成分、解剖结构、光合作用及抗逆生理进行了研究,旨在探明茶叶品质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对实际生产中的栽培及加工选择最佳的方式提供理论基础,并为研究茶树抗逆生理生化机制及筛选抗逆品种提供参考。1.不同海拔高度茶叶的品质差异研究采用感官审评法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云南大叶种茶叶的感官品质。结果表明其内质香气鲜嫩清高,带天然花香和栗香,滋味鲜醇,外形色泽和汤色以黄绿为主。以海拔1750m处的茶叶品质最好,海拔1500m和2000m次之,低海拔区域,尤其是海拔700m最差。采用化学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云南大叶种茶叶的内含物成分。结果表明,其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为:水浸出物44.62%-48.22%,茶多酚33.49%-38.03%,儿茶素202.49-238.18 mg·g-1,氨基酸2.86%-3.29%,茶氨酸0.86%-1.06%,可溶性糖3.81%-4.32%,咖啡碱2.92%-3.55%,叶绿素1.26-1.68mg·g-1。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儿茶素含量、咖啡碱含量和叶绿素的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云南大叶种茶叶的挥发性物质组成。结果表明,挥发性物质中以萜烯醇类含量最高,其次是烃类,再次是酸酯类和醛酮类,这种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决定了云南大叶种茶叶香气类型为花香。同时,随海拔升高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增加,且带有良好香气类型的芳香族类和杂环类物质只在高海拔区域出现。结合内含物和挥发性物质分析,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茶叶品质逐渐提升,海拔1750m处的茶叶品质最佳,而低海拔区域茶叶的品质较差。2.不同海拔高度茶叶的结构差异研究采用石蜡切片法分析不同海拔高度茶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其上表皮厚度为16-18μm,下表皮厚度为13-15μm,叶片厚度为195-285μm,栅栏组织厚度64-107μm,海绵组织厚度为131-178μm,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比为0.48-0.60。随海拔升高茶树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及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增加,但从海拔1750m到海拔2000m区间内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海拔1750m处的茶叶结构最适合于绿茶的加工,其具有较薄的表皮和角质层,持嫩性好,较厚的栅栏组织层和较大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比,有利于提高茶叶的耐泡性,发达的组织分化有利于内含成分的增加,而低海拔区域的茶叶,尤其是海拔700m的茶叶其结构则适合于发展红茶。3.不同海拔高度茶树的生理学差异研究采用相关仪器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茶树的光合作用,结果表明,其叶面积为16.26-42.19 cm2,蒸腾速率为1.14-2.60 mmol·m-2·s-1,同化速率为5.49-9.3.8μmol·m-2·s-1,随着海拔的升高,茶树叶面积和同化速率降低,进而引起生物量的减少,导致茶叶产量降低,因此建议在适宜的高海拔茶区发展附加值高的名优绿茶。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茶树的特征抗逆性物质,结果表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值为3.35-4.44 U·mg-1,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为2.43-3.72 mg·g-1·min-1,丙二醛(MDA)含量为10.88-14.39μmol·g-1,脯氨酸含量为8.39-21.58μg·g-1。随海拔升高,茶树CAT活性、MDA和脯氨酸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海拔950m和海拔1750m处的茶树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因此可以在海拔1750m处的种群中选育适合于高海拔区域的茶树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