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儿胃肠型感冒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探究小儿胃肠型感冒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154002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胃肠型感冒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在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16例胃肠型感冒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西医治疗组)各158例,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痊愈129例,有效27例,总有效率为98.7%;对照组中痊愈83例,有效54例,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对小儿胃肠型感冒的确诊并不困难,而对于该病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胃肠型感冒;诊断;治疗

胃肠型感冒是由于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临床表现除有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头疼、流鼻涕、打喷嚏、咽痛等症状外,还伴有呕吐、水样便、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甚至还可出现眼结膜炎。胃肠型感冒病人大部分可以治愈,其治疗除给抗病毒药物外,患病后要注意休息.及时补充水、盐、维生素等物质等[1]。本文就小儿胃肠型感冒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做出相关阐述,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16例胃肠型感冒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西医治疗组)各158例,均排除其他可引起咳嗽、发热、腹泻等疾病。观察组中男97例,女61例;年龄2~9岁,平均4.6岁;病程1~17d,平均5.3d。对照组中男94例,女64例;年龄1~9岁,平均4.8岁;病程1~15d,平均4.9d。两组从年龄、性别、病程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诊断

1.2.1症状:观察组158例患儿中有明确感冒接触史者69例,咽干者93例,鼻塞、喷嚏者87例,流涕者49例,低热者127例,咳嗽、咳痰者134例,全身酸痛者87例,头痛者43例,乏力者69例,胃纳差者102例,以上患儿均有腹胀或腹泻症状。对照组158例患儿中有明确感冒接触史者73例,咽干者98例,鼻塞、喷嚏者74例,流涕者65例,低热者102例,咳嗽、咳痰者121例,全身酸痛者79例,头痛者61例,乏力者45例,胃纳差者126例,以上患儿均有腹胀或腹泻症状。

1.2.2体征:基本无明显体征,两组患儿中有17例肺部听诊可发现细微的湿罗音,48例扁桃体可见发红肿大,57例患儿可见鼻咽部充血水肿。

1.2.3实验室检查:观察组中血细胞计数偏高者129例,其中淋巴细胞升高者73例;对照组中血细胞计数偏高者137例,其中淋巴细胞升高者98例。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1)一般治疗:注意患儿饮食,宜饮食清淡、富含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多饮水;注意休息,一般卧床休息3~5d;隔离观察,对于失水严重的患儿要积极补充液体,保持体内酸碱平衡,防止脱水;注意不要贪图凉爽,让空调或风扇直吹;不要食用过于寒凉的食物等。(2)对症治疗:如患儿发热不退可选用退热药;呕吐的患儿可用维生素B6或吗丁啉;腹胀、消化不良的患儿可选用多酶片等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帮助消化,改善食欲;患儿腹泻较轻者,可采取服用少量淡盐水,如腹泻较重则输液治疗,补充水分和电解质。(3)抗感染治疗:选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1.3.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藿香正气软胶囊口服每次1~2粒,每日三次。以上治疗以5d为一个疗程。

1.4疗效评价标准[2]痊愈:头痛、发热、咳嗽、腹泻、腹胀等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无异常,血常规检查正常;有效:以上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仍有腹泻、腹胀等症状,体征可无异常,血常规检查可正常;无效:以上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善,发热、腹泻等持续无改善,血常规可持续异常甚至加重。

1.5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可以看出,观察组中痊愈129例,有效27例,总有效率为98.7%;对照组中痊愈83例,有效54例,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

3讨论

胃肠型感冒是指感冒伴有胃肠道症状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感冒,它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多发病,以夏秋季节为多见,人群均易感但以小儿偏多,这可能与小儿的消化道系统不够完善有关。临床表现上多有鼻塞、流鼻涕、恶寒发热、全身困重、乏力、胸闷脘胀、头昏、恶心呕吐、纳差、腹泻等一系列症状,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3]。

在临床诊断上一般根据典型的感冒症状兼有肠胃道症状即可进行确诊,但同时也有主意与急性肠炎等鉴别。西医对于胃肠型感冒的治疗一般多注意饮食和休息,强调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维持机体的体液和酸碱平衡,如果有明确的致病因素如病毒或细菌等可选用合适的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进行治疗,另外如果患儿发热严重则应预防其发生惊厥,应及时采取退热措施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以防病变的加重。

胃肠型感冒在中医里面多属“湿温”的范畴,其致病原因多数是内伤饮冷,外感风寒所致。饮食失节,湿邪致里,留滞肠胃,侵袭阳明,邪伐胃土,胃气虚损停痰,正气为邪所制,导致升降失常,浊气不降,清阳不升。表症见苔白腻、发热、恶寒、头痛、眩晕、恶心、困倦、疲惫、四肢无力。甚者胸脘痞闷、腹胀、泄泻等。在中医治疗上当遵散风除湿,温化寒饮的方法,而藿香正气散则是这方面方剂的佼佼者,临床上广为应用。藿香正气散主要由白芷、藿香、陈皮、半夏、桔梗、大腹皮、苏叶、白术、茯苓、厚朴等构成,其中藿香、白芷、苏叶发散风寒,陈皮、桔梗、大腹皮调畅气机,白术、茯苓健脾止泻,半夏化痰燥湿,其方共奏疏风止泻之效,故治疗小儿胃肠型感冒疗效显著。

本组数据中,观察组中痊愈129例,有效27例,总有效率为98.7%;对照组中痊愈83例,有效54例,总有效率为86.7。观察组中痊愈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小儿胃肠型感冒的有效率几乎达到100%,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胃肠型感冒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庆洁,藿香正气散联合西药治疗轮状病毒肠炎206例[J],现代中医药,2010,3(2):98—99

[2].苗德远,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胃肠型感冒5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9(4):46—47

[3].陆敏,田耀洲,藿香正气散中药配方颗粒治疗寒湿泄泻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8,6(7):126—127

标签:;  ;  ;  

探究小儿胃肠型感冒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