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人类个体是否存在着外显与内隐两种水平的自尊?它们的关系如何?父母养育方式在这两种自尊的形成中起什么作用?人格特质是否在其中起着某种中介作用?这些问题不仅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而且也因此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本研究从3个方面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1)采用IAT、GNAT和SES、FIS测验对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分别进行了检验;(2)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进行了验证;(3)应用EMBU(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QZPS(大七人格问卷)分别对父母养育方式和人格特质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内隐自尊效应确实存在着效应显著;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分离的结构,二者相对独立。(2)父母养育方式对个体的内隐自尊没有影响,从而在研究构想中假设的人格特质的中介作用无从探讨,不成立;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对个体的外显自尊有提升和促进作用,积极的养育方式可以促进内隐自尊的发展;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相关显著,也就是说消极的养育方式是影响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一致性的因素。(3)多个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大因素“善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生的得分(M=123.6)显著的高于男生(M=115.2).外向性、善良、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自尊水平的主要人格特质,内隐自尊与人格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不显著;“外向性”、“善良”“人际关系”在高内隐/高外显,低内隐/高外显,高内隐/低外显,低内隐/低外显四组的差异显著,其中,在“外向性”因素上,高内隐/高外显组被试显著高于高内隐/低外显组和低内隐/低外显组,低内隐/高外显组显著的高于高内隐/低外显组;在“人际关系”因素上,高内隐/高外显组被试显著高于高内隐/低外显组和低内隐/低外显组,低内隐/高外显组显著的高于高内隐/低外显组,在“外向性”因素上,性别和自尊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第一章 文献综述1.1 自尊的概述1.1.1 自尊的内涵1.1.2 自尊的结构1.1.3 内隐自尊的含义及测量方法1.2 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1.2.1 关于结构性分离观点1.2.2 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结合1.3 父母养育方式与自尊1.4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第二章 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2.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2.1.1 研究目的2.1.2 研究意义2.2 研究的总体设计与研究内容2.2.1 研究构想2.2.2 研究内容和研究假设2.3 研究特色与创新2.3.1 工具方面2.3.2 内容方面第三章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研究3.1 引言3.2 研究目的3.3 研究设计3.3.1 被试3.3.2 测量工具3.3.3 施测过程3.3.4 数据处理3.4 结果与分析3.4.1 GNAT内隐自尊效应3.4.2 IAT内隐自尊效应3.4.3 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关系第四章 父母养育方式、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关系4.1 研究目的4.2 研究设计4.2.1 被试4.2.2 研究工具4.3 结果分析4.3.1 父母养育方式、人格特质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关系4.3.2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之间的关系分析第五章 讨论和总结5.1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关系5.2 父母养育方式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之间的关系5.2.1 父母养育方式与外显自尊的关系5.2.2 父母养育方式与内隐自尊的关系5.2.3 父母养育方式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之间的关系5.3 人格特质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之间的关系5.3.1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的关系5.3.2 人格特质与内隐自尊之间的关系5.3.3 不同性别、不同自尊水平的人格特点5.4 本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研究与展望5.4.1 使用测验5.4.2 样本5.4.3 未来研究与展望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致谢附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自尊论文; 内隐自尊论文; 外显自尊论文; 父母养育方式论文; 人格特质论文;
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