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知识论文-李颖

自由知识论文-李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由知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由知识分子,社会主义,社会改良主义

自由知识论文文献综述

李颖[1](2018)在《1945—1949年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关于社会主义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是一个被不同政治立场者共享的概念。1945—1949年,自由知识分子掀起了一股探讨和追求社会主义的热潮。自由知识分子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问题、民主政治问题以及实现手段问题展开了比较充分的讨论。从在探讨中形成的主流观点来看,这是一次以左翼社会改良主义为主流性质的探讨热潮。从实践上看,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客观环境中,这样的探讨只能扮演尴尬的两面人角色。但从理论上看,它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近代自由知识分子关于社会主义的最有思想力的一次探讨,为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留下了宝贵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李颖[2](2018)在《战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运用与启示(1945—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在国统区遭到强力压制,但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的话语权并未因此而丧失。实际上,如果认真考察思想者的思想资源和思维方法,就会发现在国统区,由自由知识分子创办的舆论空间中,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发展的理论、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理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以及其他基于唯物史观的分析理路并不鲜见。鉴于此,不停留于显性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和宣传的考察,而进一步关注隐性的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和思维方法的应用态势,将为更完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人的精神接触史提供新的视角,开辟新的场域。与此同时,研究这一传播态势,对夯实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公共舆论空间中的话语权也不乏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王晓红[3](2017)在《自由、知识与自由的实现——从康德和马克思的视角看哈耶克的自由》一文中研究指出哈耶克自由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洞察到了获得个人自由所要面临的社会政治难题和自主意识上的困境;从康德和马克思的角度看,其缺陷在于,囿于知识层面这一基础。由于缺乏超验的"人格"存在基础以及人作为目的的自由的最终实现,因而哈耶克的自由,终非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期刊2017年01期)

[4](2017)在《“自由知识与命题教学-自由教育在大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形态研究”成果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该课题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现场测试法等多种方法,在知识分类和命题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学生对不同类型命题的喜爱度,也探讨学生对不同类型知识的不同兴趣及其深层原因,并对自由+求知=创造这一公式进行了相关的探讨。研究认为,命题教学是传授自由知识的有效途径,这一途径是自由教育在大学教学中的极为重要的实践形态。"五I"课程观是实施命题教学,传授自由知识,将自由教育理念贯穿于大学课堂教学的课程理论基础。根据"五I"课程观提出的七条教学原则是从教育教学原理过渡到方法技巧的一种中间形态,该教学原则体系对于自由教育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自由教育关注的是人的理性与智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我国的素质教育是最为接近自由教育的一种本土教育思想,两者相结合对于我国大学的应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大学(研究版)》期刊2017年01期)

李颖[5](2016)在《战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1945-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普遍认识是:社会主义是一种在公正平等的价值目标的指引下,以国有化和计划经济为手段来解决社会不公问题的学说和理想。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受当时国际国内客观形势的影响,在中国的自由知识分子中掀起了一股探讨或追求社会主义的思想之潮。自由知识分子们就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社会主义与政治民主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与实现手段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而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流派——马克思主义,从表面上看,的确不乏批评与质疑之声,但细致分析他们的言论,却不难发现在自由知识分子中实际存在着一股对马克思主义隐而不察、用而不觉的认可和运用的潜流。受国际国内客观形势的影响,到1948年底,这股社会主义思潮逐渐走向分化,大多数自由知识分子选择认同共产党引领的社会主义道路。综合来看,40年代中后期自由知识分子中的社会主义思潮只是伴随当时的“中间路线”思潮而产生的一个规模有限的次生性的思潮,但与之前自由知识分子中的社会主义思潮相比,具有一定的探讨广度和思考深度。从这股社会主义思潮的主体诉求及其言论主体的社会联系来看,其主流性质应该是左翼社会改良主义思潮。在4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扩大民主阵营的力量,但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上,产生了客观的历史负作用。而这一思潮的分化,有利于自由知识分子回归现实与理性,最终选择科学的社会主义。审视这股社会主义思潮的潮涨与潮落,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叁个自信”,对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引领社会思潮都不乏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6)

谢亮[6](2016)在《“士”之“悲悯”:近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邦国痛”与“个体惑”》一文中研究指出"悲悯"情怀下的启蒙心态驱使自由知识分子将关注个体痛苦作为其讨论近代中国问题的切入点并提出相应政治目标。在"痛苦"陈述充斥的语境中,这也使其"自由"主义的诉求一"出场",就将个体自主选择人生并达致相应道德成就与实现"自由"相关联,并试图建立个体道德责任选择与实现国群的集体自由及其富强之间的制度通道。他们居高临下地呈现个体"痛感"并指斥大众"麻木"。但是,他们悖逆了将道德责任论证纳入"自由""言说"的初衷,即个体自主地塑造一种注重平等关系的"强势人格",才是创设自由生活的基础和实际依据,才是它之"说理"的真实意义或力量。他们也未审视启蒙对象和自身是否具备自由主义品质所需的"强势人格"。此深刻道德困境加速使诸多自由知识分子最终滑向形色不等的"集体主义"。游荡"圣王"魂的"好人政治"亦成了其政治实践"品质"。"自由"的此种内在现代性困境——在后发国家表现尤为突出,非"水土不合"、"救亡压倒启蒙"论可概括。(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俞晓霞[7](2014)在《从布鲁姆斯伯里集团到新月派:民国自由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态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布鲁姆斯伯里集团是20世纪初闻名于世的英国精英文化团体,稍后于它出现的"新月派"则是民国时期中国着名的文化团体。通过对这两个文化团体的比较可以发现,除了对理性、自由和艺术的共同尊崇,两者在组织形态建构上也有颇多相似之处。缘起于聚餐和下午茶、以友情和姻亲为主要系带的朋友间聚会,形成了这两个文化团体自由而松散的特点;优越的家庭出身和良好的学校教育背景,标志着其作为中上层精英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沙龙、吟诗、演戏、办刊等组织活动形式,则又成为他们维系友谊、表达共同艺术诉求的载体。中英知识分子在文化身份认同与精神契合层面的这些有趣交集,显示出民国时期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群体在建构形态上对于西方同类群体文化风格的有意模仿与追随。(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4年11期)

吕强,钟涛,王星龙[8](2014)在《浅析网络时代自由知识与作者版权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时代,版权保护已经成为作者、读者、网络运营商博弈的焦点。作者希望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体系维护原创者利益,读者则怀着自由知识的理念希望零成本获得文化需求上的满足,网络运营商则在自由知识的外衣下打法规擦边球谋取商业利益。自由知识与作者版权之争是对版权保护法律的拷问,也是对网络发展新模式展开探索的起点。(本文来源于《传播与版权》期刊2014年03期)

王艳勤[9](2013)在《二战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民主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二战后的民主潮流中,中国的自由知识分子基于时代的要求,主张"中国型的民主"应当两条腿走路,即政治的民主与经济的民主必须兼得。因此,调和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成为战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望;在政治自由与经济平等之间,自由知识分子固然希望一张票与一碗饭兼得,但他们仍然理性地在二者之间进行价值序列的优先性选择;经济民主内部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关系同样让自由知识分子颇费思量,争论的焦点在于计划社会是否必要。自由知识分子的民主想象凸显了他们的人民立场、建立现代国家的愿望以及从城市到乡村的目光转向,这些特点为他们在历史转折关头所作的选择提供了思想史的注脚。(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周光礼[10](2013)在《守望大学“永恒的童心”——评彭道林《大学教育与自由知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已经是世界的高等教育大国,但还远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国人期盼世界一流大学的出现,期待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出现由来已久,然而在这片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土地上竟然是如此之难。不少学者为此研究、反省,提出了许多问题。近日收到彭道林博士的新着《大学教育与自由知识》(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仔细阅读之后,感触颇深。毫无疑问,这本书是有助于回答这类根本问题的。(本文来源于《大学教育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自由知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在国统区遭到强力压制,但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的话语权并未因此而丧失。实际上,如果认真考察思想者的思想资源和思维方法,就会发现在国统区,由自由知识分子创办的舆论空间中,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发展的理论、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理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以及其他基于唯物史观的分析理路并不鲜见。鉴于此,不停留于显性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和宣传的考察,而进一步关注隐性的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和思维方法的应用态势,将为更完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人的精神接触史提供新的视角,开辟新的场域。与此同时,研究这一传播态势,对夯实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公共舆论空间中的话语权也不乏启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由知识论文参考文献

[1].李颖.1945—1949年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关于社会主义的探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2].李颖.战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运用与启示(1945—1949)[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王晓红.自由、知识与自由的实现——从康德和马克思的视角看哈耶克的自由[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7

[4]..“自由知识与命题教学-自由教育在大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形态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研究版).2017

[5].李颖.战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1945-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16

[6].谢亮.“士”之“悲悯”:近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邦国痛”与“个体惑”[J].浙江社会科学.2016

[7].俞晓霞.从布鲁姆斯伯里集团到新月派:民国自由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态建构[J].学术月刊.2014

[8].吕强,钟涛,王星龙.浅析网络时代自由知识与作者版权之争[J].传播与版权.2014

[9].王艳勤.二战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民主想象[J].江苏社会科学.2013

[10].周光礼.守望大学“永恒的童心”——评彭道林《大学教育与自由知识》[J].大学教育科学.2013

标签:;  ;  ;  

自由知识论文-李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