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前中国大部分陆相油田存在整体采油速度、采出程度上较低,开发指标提升空间较大。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油田开发难度日益增大。探索进一步提高剩余油动用程度和水驱效率的技术方法,已逐渐成为广大油田开发工作者努力研究的方向之一。本文针对扶余油层主力储层采出程度高、非主力储层剩余油大量富集,且层间非均质特征较强,弱压层产能难以发挥的矛盾,以细分扶余开发层系为技术路线,在查明剩余油分布基础上,采用多套井网部署方式,实现扶余层井网重组,提高剩余储量控制程度,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注水技术政策,充分发挥低产层潜力,提高储层水驱开发效果。以西10-2区块为试点,深化试验区块三角洲储层地质特征,精细刻画剩余油分布特征,室内综合研究与现场实施相结合,总结扶余细分、井网重组技术方法。合理部署细分层系注采井网,提高扶余层剩余油动用程度和水驱效率,并编制扶余油层层系细分、井网重组开发试验方案。以期形成的层系细分、井网重组技术体系基本完善,并可在全区推广;层系细分、井网重组技术针对性强,实现试验区块稳产形势转好,递减率降低2%以上;完善油藏注采关系,提高采油速度0.1个百分点以上,阶段采收率提高10个百分点。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抛石+袋装砂组合堤结构在软基筑堤工程中的应用[J]. 水运工程 2012(12)
- [2].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长6油组3砂组沉积体系及勘探前景[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01)
- [3].面四区沙四段3砂组北部开发特征及潜力分析[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6(04)
- [4].大芦湖油田五砂组特殊地质现象及挖潜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01)
- [5].八面河油田南区沙四一砂组中低渗透油藏开发的难点和主要对策研究[J]. 内江科技 2014(04)
- [6].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核三下段Ⅷ砂组沉积相研究[J]. 内江科技 2010(04)
- [7].泌123、124区块核三段Ⅳ砂组沉积微相研究[J]. 西部探矿工程 2011(11)
- [8].乌里雅斯太212区块腾一下Ⅲ砂组沉积相研究[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3(12)
- [9].葡浅12区块黑帝庙油层黑Ⅰ砂组沉积微相研究[J]. 特种油气藏 2011(01)
- [10].胜二区沙二段7砂组地层基准面旋回与沉积微相研究[J]. 中国地质 2010(01)
- [11].孤岛油田中一区馆6砂组隔夹层分布研究[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12].松辽盆地龙凤山凝析气藏营四砂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7(04)
- [13].高液限土掺石灰和砂组合改良填筑施工工艺研究[J]. 安徽建筑 2015(02)
- [14].渤南洼陷沙三段中亚段9砂组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9(03)
- [15].孩子看不懂题目怎么办[J]. 中华家教 2010(10)
- [16].大情字井油田青三段Ⅻ砂组储层沉积特征[J].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3(02)
- [17].东营凹陷现河油田河4区块沙二10砂组储层特征与预测[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18].川西新马—什邡地区蓬莱镇组三段JP_2~3砂组沉积与储层特征[J].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8(04)
- [19].车排子地区沙一段1砂组储层参数分析[J]. 内江科技 2013(04)
- [20].渤南义941区块S32砂组开发效果评价[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04)
- [21].滴西12井区呼二段Ⅵ砂组沉积微相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22].大情字井地区青三段Ⅻ砂组的物源体系特征[J].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17(06)
- [23].分砂组连井对比方法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8(01)
- [24].面4区沙四段5砂组注水开发特征分析[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6(03)
- [25].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亚段4~7砂组剩余油分布规律[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8(05)
- [26].松辽盆地彰武断陷九佛堂组地层对比与划分[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3(01)
- [27].八面河油田面4-14区沙四段1砂组储层认识及潜力评价[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5(02)
- [28].勘误[J]. 沉积学报 2015(02)
- [29].牛庄洼陷东部沙四纯上5砂组含灰质地层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储层预测[J]. 地质论评 2020(S1)
- [30].八面河广北区沙四段1砂组沉积微相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