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化学电源电极反应机理及其现场红外光谱研究

高能化学电源电极反应机理及其现场红外光谱研究

论文摘要

表面电化学以两个凝聚相的荷电界面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它广泛地应用于能源、材料、生命科学等重要的科学领域。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深化对电化学界面的认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采用了红外、拉曼和紫外可见反射光谱技术对电化学体系进行现场研究,开创了新的光谱电化学研究领域。光谱电化学的迅速发展,推动电化学研究由宏观进入微观、由统计平均深入至分子水平。现场光谱电化学方法为界面提供了双电层中物种的化学本质、成键方式和它们随电极电位的变化等重要信息。另一方面,电池工业作为当今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等新型高性能、长寿命、无污染的化学电源的研究与开发成为电池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本论文主要围绕高能化学电源电极反应机理及现场红外光谱技术在电化学界面性质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合成新型电极材料高价银氧化物Ag3O4,首次研究了其电化学制备条件及其在碱性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并提出了其电化学生长过程及反应机理。 对其电化学合成条件的研究发现,应用恒电位沉积方法,于电极电位>1.15V(vs.SCE)时,可在Pt电极上得到黑色产物Ag3O4。在1.38V电极电位下可制备得到其单晶结构颗粒。在恒电位沉积过程中,Ag3O4晶体的形成经历了典型的晶种形成以及晶种继续生长的电结晶过程,其形成可能是经历了一价银向二价银以及三价银的逐步转化。 Ag3O4在碱性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测试以及还原产物XRD分析结果表明:其电化学还原过程比较复杂,当电化学扫描速度较慢时,首圈循环伏安曲线上共有三个还原峰出现,Ag3O4中的三价银首先被还原为二价银,再进一步依次被还原为一价银和单质银;当电化学扫描速度较快时,首圈循环伏安曲线上共有四个还原峰出现,除了上述反应步骤以外,三价银可以直接被还原为一价银。Ag3O4在碱性溶液中的放电曲线测试结果验证了上述反应过程。 对Ag3O4在碱性溶液中测试的循环伏安曲线还原峰面积进行高斯(Gauss)拟合,分析其电化学还原过程中的电荷转移过程并探讨其还原反应机理,发现:Ag3O4分子中本就存在的二价银几乎全部在低电位下直接还原为单质银。对放电曲线各平台长度的数据分析可验证这一反应机理。另外,对不同还原阶段的电极进行交流阻抗研究,进一步深入了对Ag3O4在碱性溶液中还原过程的理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Ag3O4的理论容量为553.1mAh/g,比目前银锌电池中广泛使用的正极材料AgO(432.7mAh/g)高出27.8%。由放电测试可得,即使在119C放电倍率下,Ag3O4在碱性溶液中放电容量依然可达到理论容量的83%,显示了其作为一种新型化学电源正极材料的应用前景。2.应用现场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技术以及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体系中MCMB碳负极、金属锂电极以及二氧化锡负极材料与聚合物电解质的界面性质。 (1)以EC、DEC(体积比1∶1)为增塑剂,LiPF6(1mol/L)为电解质锂盐,制备P(VdF-HFP)基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研究MCMB碳负极材料在该电解质中进行充放电时的界面性质变化。现场拉曼光谱技术及充放电曲线测试结果表明:在首次嵌锂过程中,MCMB颗粒首先由初始嵌锂结构转变为4阶结构,随后经过3阶结构、2阶结构,并于最终转变为1阶结构。现场红外反射光谱研究表明:在首次充电过程中,电解液(主要是碳酸乙烯酯)在0.8V左右分解,ROCO2Li为其可能的分解产物。不同充电深度的交流阻抗结果分析,进一步深入了对于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中,MCMB电极在充电时的界面性质变化以及嵌锂过程的理解。 (2)以PC为增塑剂,LiClO4(1mol/L)为电解质锂盐,制备PMMA基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研究MCMB碳负极材料在该电解质中电化学行为。循环伏安测试表明:首圈阴极充电过程中,电解质体系发生还原反应;而在阳极过程中,几乎没有锂离子可逆的脱出反应过程。现场红外反射光谱结果则表明电解质体系在1.3V左右即发生分解反应。 (3)利用现场红外反射光谱研究充放电过程中金属锂片电极与P(VdF-HFP)基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的界面性质变化,测试结果表明,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金属锂电极上生成的主要产物均为ROCO2Li和Li2CO3。另外,由于金属锂非常活泼,在现场光谱电解池的组装过程中,金属锂片电极可能与所接触到的各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影响其表面性质。为了避免这种影响,我们尝试了组装现场光谱电解池以后,在光谱池的铜柱上现场沉积金属锂层并以其作为研究电极的实验方法。红外光谱与以金属锂片为工作电极测得的红外谱图完全一致,这一结果表明,光谱电解池中电沉积金属锂层作为研究电极是一种可靠的实验方法。 (4)研究了SnO_2电极材料在液态电解液以及P(VdF-HFP)基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中的充放电过程及其界面性质变化。现场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在充电过程中电解液在较高电位下(>1.5V)即在电极表面发生分解,主要产物为Li2CO3,而在较低电位下(<0.7V),则生成ROCO2Li。 (5)对于上述三种电极充电和放电过程的现场红外光谱研究发现,当电极在电解质中具有可逆循环充放电性质时,电极充、放电反应将引起电极表面附近电解质中锂离子溶剂化程度的可逆变化,现场反射红外光谱图则表现为谱峰方向发生倒反的独特现象。这一光谱现象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仅与涉及到Li+的电极反应是否可逆有关,而与电极材料(MCMB、Li、SnO2)和电解质体系的组成(P(VdF-HFP)一EC/DEC-LiPF6、PMMA-PC-LiClO4)无关。3.制备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并探讨其与金属锂电极的界面性质。 以LiN(CF3SO2)2作为电解质锂盐,合成了以SBA-15为无机填料进行掺杂的PEO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膜,该复合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可以达到10-5数量级。红外光谱研究发现,锂盐LiN(CF3SO2)2的加入可以降低PEO聚合物膜的结晶度,而10%重量比的SBA-15掺杂则使得聚合物PEO分子链段中反式构象成分增多,PEO分子部分结构由有序转变为无序,因此导致其室温离子电导率的提高。利用现场升温红外光谱对上述三种聚合物膜体系由晶态向非晶态转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纯相的PEO聚合物膜在60-70℃之间发生转变,对于PEO-Li盐聚合物电解质膜以及SBA-15掺杂的PEO-Li盐聚合物电解质膜,该温度分别降低至40-50℃和30-40℃范围内。 利用现场红外反射光谱技术对全固态梳状聚有机硅氧烷电解质膜(PMSMA-LiN(CF3SO2)2)体系与金属锂电极的界面性质进行了初步探索。对于界面的稳定性研究发现:当金属锂电极与该聚合物体系接触后即发生化学反应,红外光谱图上表现为聚合物体系中分子的逐渐消耗;随着接触时间的增长,这种反应逐渐停止。因此,金属锂与所研究的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体系之间有可能通过化学反应而在电极表面生成钝化膜,这层钝化膜可以阻止二者之间的进一步反应。对于金属锂电极在上述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体系中的充放电过程研究结果则表明:在金属锂电极发生溶解和沉积过程中,均伴随着聚合物体系分子的消耗反应,这一现象有可能是由于充放电过程中电极表面不断暴露出的“新鲜”金属锂与聚合物体系之间的反应造成的。 4.应用现场红外透射光谱技术研究乙醇分子在金电极以及铂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过程,并探讨其电氧化机理。 分别研究了碱性、中性及酸性水溶液介质中,乙醇分子在Au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过程,现场红外透射光谱信息表明:在碱性介质(1mol/L KOH水溶液)中,乙醇电氧化的主要产物为CH3COO-,在酸性介质(1mol/L HClO4水溶液)及中性介质(1mol/L KClO4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行为相似,电氧化产物均为CO2,CH3CHO和CH3COOH。对于无水乙醇在金电极以及铂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乙醇分子在两种电极上的电氧化产物基本相同,均为乙醛和乙缩醛,但在铂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活性远高于金电极。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乙醇在Au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行为与溶液中OH-的浓度有密切关系。其电化学氧化机理可能为:乙醇分子解离掉羟基(-OH)中的H原子,从而在Au电极表面形成吸附态乙醇分子CH3CH2O-Au。吸附态的乙醇分子在一定的电极电位下通过脱氢反应生成乙醛;同时,吸附态的乙醇分子也可能受到Au电极表面吸附态的活性羟基(Au-OH)的亲核进攻而在电极表面形成吸附态的含氧物种CH3-CHOH-O-Au,在一定的电极电位下该吸附态的含氧物种氧化失去一个质子生成乙酸。另外,乙醛也有可能在更高的电极电位下进一步发生电氧化而形成乙酸。在碱性介质中,由于大量OH-的存在,Au电极表面形成的吸附态羟基物种Au-OH远远高于中性或酸性介质,因此更加有利于其对吸附态乙醇分子(CH3CH2O-Au)亲核进攻,而生成乙酸(CH3COO-)。而酸性及中性介质中,电极表面形成的Au-OH较少,吸附态的乙醇分子则更加倾向于在一定的电极电位下直接氧化脱氢生成乙醛,而当电极电位足够高使得Au电极被氧化而在电极表面形成Au的氧化物种后,加大了吸附态乙醇分子氧化生成乙酸的可能性,此时电极表面有乙酸生成。由于无水体系中,电极表面难以形成吸附态的活性羟基(Au-OH或Pt-OH),因此解离吸附在电极表面的乙醇分子主要是在一定的电极电位条件下通过一步脱氢反应生成乙醛分子,随后有可能进一步与乙醇相互作用形成乙缩醛。 5.首次应用现场红外透射光谱技术和电化学方法研究表面活性剂分子十二烷基硫酸钠在多晶金电极表面的吸脱附行为及其水解反应动力学。 分别研究了6mmol/L和16m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中,十二烷基硫酸根分子在多晶金电极上的吸脱附行为。研究发现:在6mmol/L浓度的水溶液中,随着电极电位的负移,吸附态的十二烷基硫酸根分子在-0.2V左右开始脱附,并在-0.8V左右完全脱附;而在16mmol/L浓度的水溶液中,这一过程显得较为复杂,随着电极电位的负移,吸附态的十二烷基硫酸根分子首先在-0.3V左右由不十分规律的半胶束聚集态转变为以碳氢链朝向电极表面的方式垂直排列的较为有序的吸附聚集体,随后在-0.8V左右完全脱附。 除了吸附态分子的变化以外,现场透射光谱同时检测到水溶液体相中由于十二烷基硫酸根的水解反应而引起的光谱信号变化。根据这一信号变化信息,可推算出十二烷基硫酸根分子的水解反应服从一级反应动力学,并可计算得到其在6mmol/L和16mmol/L水溶液中的水解反应常数分别为6.00×10-4s-1和4.99×10-4s-1。 另外,本部分工作证明了现场红外透射光谱方法是一种检测电化学过程的简单、方便而有效的实验技术,不但可以检测溶液体相发生的变化,也可以检测得到吸附态物种的变化信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高能化学电源发展概述
  • §1.1.1 锌-锰电池
  • §1.1.2 铅酸蓄电池
  • §1.1.3 锌-银电池
  • §1.1.4 镉-镍电池和氢-镍电池
  • §1.1.5 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 §1.1.6 燃料电池
  • 第二节 几种高能化学电源的电极反应机理研究概述
  • §1.2.1 锂(离子)电池
  • §1.2.2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
  • §1.2.3 锌-银电池
  • 第三节 现场红外光谱技术在电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 §1.3.1 电化学现场红外光谱方法简介
  • §1.3.2 现场红外光谱技术在化学电源研究中的应用
  • §1.3.3 电化学现场红外光谱技术在有机表面活性分子固/液界面吸附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及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技术及试剂
  • 第一节 实验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的制备
  • §2.2.2 实验装置的组装
  • §2.2.3 物理性质的测试及表征
  • §2.2.4 电化学测试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新型高价氧化银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3.1.1 氧化银电极的研究现状及高价氧化银研究简介
  • §3.1.2 本章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 3O4)的制备、表征及其电结晶生长过程研究'>第二节 高价氧化银(Ag3O4)的制备、表征及其电结晶生长过程研究
  • §3.2.1 实验方法
  • 3O4的电化学制备过程及结构表征'>§3.2.2 Ag3O4的电化学制备过程及结构表征
  • 3O4晶体可能的形成生长过程研究'>§3.2.3 Ag3O4晶体可能的形成生长过程研究
  • 3O4在碱性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第三节 Ag3O4在碱性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
  • §3.3.1 实验方法
  • §3.3.2 循环伏安测试
  • §3.3.3 放电曲线测试
  • 3O4的电化学还原过程'>§3.3.4 XRD分析Ag3O4的电化学还原过程
  • 3O4在碱性水溶液中的电化学反应机理'>第四节 Ag3O4在碱性水溶液中的电化学反应机理
  • §3.4.1 循环伏安和放电曲线测试的数据分析
  • §3.4.2 交流阻抗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中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界面性质研究
  • 第一节 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概述
  • §4.1.1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简介
  • §4.1.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界面性质简介
  • 第二节 MCMB电极在P(VdF-HFP)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中界面性质研究
  • §4.2.1 实验方法
  • §4.2.2 MCMB电极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中的电化学行为
  • §4.2.3 现场Raman光谱测试MCMB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 §4.2.4 现场红外反射光谱测试MCMB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界面性质变化
  • 第三节 MCMB电极在PMMA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 §4.3.1 实验方法
  • §4.3.2 MCMB电极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中的电化学行为
  • §4.3.3 现场红外反射光谱测试MCMB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界面性质变化
  • 第四节 金属锂电极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中的界面性质研究
  • §4.4.1 金属锂电极表面SEI膜简介
  • §4.4.2 实验方法
  • §4.4.3 P(VdF-HFP)基凝胶电解质中金属锂电极的界面性质
  • §4.4.4 PMMA基凝胶电解质中金属锂电极的界面性质
  • 第五节 二氧化锡电极的界面性质研究
  • §4.5.1 实验方法
  • §4.5.2 二氧化锡负极在液态电解液中的界面性质
  • §4.5.3 二氧化锡负极在P(VdF-HFP)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中的界面性质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界面性质初探
  • 第一节 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 §5.1.1 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要求
  • §5.1.2 PEO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导电机理
  • §5.1.3 提高PEO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方法
  • 第二节 PEO基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红外光谱性质研究
  • §5.2.1 实验方法
  • §5.2.2 PEO基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测定
  • §5.2.3 PEO基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现场升温红外光谱研究
  • 第三节 全固态梳状聚有机硅氧烷电解质膜与金属锂电极的界面性质初探
  • §5.3.1 全固态梳状聚有机硅氧烷电解质膜的制备及实验条件
  • §5.3.2 金属锂电极与聚有机硅氧烷电解质膜的界面性质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乙醇电化学氧化的现场红外透射光谱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方法
  • §6.1.1 现场红外透射光谱
  • §6.1.2 电极处理
  • §6.1.3 电化学测试及红外光谱采集
  • §6.1.4 溶液
  • 第二节 不同水溶液介质中乙醇在Au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研究
  • §6.2.1 碱性水溶液中乙醇的电氧化行为
  • §6.2.2 中性水溶液中乙醇的电氧化行为
  • §6.2.3 酸性水溶液中乙醇的电氧化行为
  • 第三节 无水乙醇的电化学氧化研究
  • §6.3.1 无水乙醇在Au电极上的电氧化行为
  • §6.3.2 无水乙醇在Pt电极上的电氧化行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十二烷基硫酸钠在金电极表面吸脱附行为的现场红外透射光谱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方法
  • §7.1.1 现场红外透射光谱
  • §7.1.2 电极处理
  • §7.1.3 实验条件
  • 第二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2.1 6mmol/L SDS在Au电极上的吸脱附行为
  • §7.2.2 16mmol/L SDS在Au电极上的吸脱附行为
  • §7.2.3 SDS的水解反应动力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锂离子电池用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 2020(04)
    • [2].基于复合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固态钠电池[J]. 硅酸盐学报 2020(07)
    • [3].复锂电池用聚合物电解质研究进展[J]. 科技创新导报 2019(21)
    • [4].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优势与应用浅析[J]. 科技展望 2016(23)
    • [5].锂离子电池中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J]. 辽宁化工 2015(04)
    • [6].阻燃聚氨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表征[J]. 精细化工 2020(03)
    • [7].聚合物电解质在电池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 [8].聚乙烯醇-磷酸-硅钨酸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6(06)
    • [9].一种新型的复合离子液体的微孔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5(09)
    • [10].PEO-LiClO_4-Li_4Ti_5O_(12)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性能研究[J]. 电源技术 2013(01)
    • [11].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水电解膜电极的制备方法[J]. 绿色科技 2013(05)
    • [12].碱性聚合物电解质的应用进展及其改性研究[J]. 广州化工 2012(07)
    • [13].碱性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 [14].锌镍电池用碱性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J]. 电源技术 2009(09)
    • [15].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技术的应用[J]. 河北化工 2008(03)
    • [16].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8(01)
    • [17].聚碳酸酯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J]. 高分子学报 2017(06)
    • [18].PEO/PPC/Nano TiO_2-PMMA复合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制备及性能[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5(06)
    • [19].PVA-PC-KOH-H_2O碱性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和表征[J]. 铜陵学院学报 2012(02)
    • [20].一种含硫聚合物电解质的合成及性能[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0(06)
    • [21].阳离子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J]. 精细石油化工 2010(02)
    • [22].碱性聚合物电解质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 2008(06)
    • [23].我国开发成功新型聚合物电解质[J]. 功能材料信息 2008(Z1)
    • [24].锂电池用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J]. 化学进展 2020(04)
    • [25].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J]. 塑料工业 2017(10)
    • [26].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J]. 材料导报 2016(08)
    • [27].含硅氢键聚二硅氧烷/聚醚共混聚合物电解质 Ⅰ.离子电导率研究[J]. 化学学报 2009(22)
    • [28].钠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05)
    • [29].PVA-AA-KOH-H_2O碱性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 功能材料 2010(S2)
    • [30].三维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中水的输运模拟(英文)[J].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8(01)

    标签:;  ;  ;  ;  ;  ;  ;  ;  ;  ;  ;  

    高能化学电源电极反应机理及其现场红外光谱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