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破产清算中期审计

浅谈企业破产清算中期审计

一、企业破产清算期中审计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伊吉龙[1](2021)在《对企业破产清算审计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过剩的问题或者是"僵尸企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占据了珍贵的社会资源,还扰乱了市场的秩序,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此时,需要使用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清除"僵尸企业",削弱无效供给,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在要求。

俞佳丽[2](2021)在《破产清算案件中存在的若干财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企业破产清算一般在企业的资产管理出现重大风险损失或者企业出现财务造假等严重违法行为时产生。在当下众多的破产清算案例中,存在着许多一般性的财务处理难点和审计问题。本文针对企业破产清算过程中的主要财务障碍,对提高破产清算的效率、合法性提出优化的建议。

雷阳[3](2021)在《预期信用损失法对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财政部于2017年出台了新金融工具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其中指出企业在进行减值计提时将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法”代替原有“已发生损失法”的确认及计量方式,并规定我国所有企业将于2021年起全面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目前现有文献针对我国非金融类企业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影响研究还相对缺乏,因此,探究非金融类企业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可能产生的影响,可以尽快发现新方法应用中存在问题,减少新方法实施过程中的错配性,促进非金融类企业形成内部完备的会计工作系统,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中预期信用损失体系的形成。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出台的研究背景下,本文基于新准则中相关规定及应用指南引导,并结合预期信用损失法相关国内外研究成果,以环保行业企业ZH公司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作为案例对象展开预期信用损失法的预期影响研究,为ZH公司后续正式执行预期信用损失法计量应收款项减值损失提供一定数据及证据支撑。首先,梳理预期信用损失法相关发展历程、定义以及确认方式,对比预期信用损失法与已发生损失法之间的差异,并总结阐述与影响分析有关的基本理论依据。其次,在回顾ZH公司基本情况、经营情况及应收款项状况的基础上,从ZH公司现行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政策选择、减值范围、计提比例以及减值金额状况四方面进行现状分析,指出ZH公司现行减值方法下应收款项坏账计提中存在问题,包括信用风险揭示不够全面、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弱、缺乏完善的坏账损失管理机制、无法客观反映应收款项价值等。再次,结合参与ZH公司构建拟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专项工作内容,分析ZH公司执行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具体思路及参数要点并构建减值计提模型,利用该减值计提模型测算2015-2019年预期信用损失法下ZH公司计提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的数据结果。从次,利用上述计量得到的数据结果与ZH公司原减值方法下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结果对比,分别从减值损失、资产项目与利润情况、财务指标以及财务报告列报等方面进行预期影响分析。研究发现,预期信用损失法能够增强ZH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如实反映ZH公司实际资产质量,充分揭示ZH公司信用风险,同时在落地实施时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ZH公司进一步保障有效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郑静[4](2021)在《僵尸企业处置路径及效果研究 ——以*ST常林为例》文中指出自中共十八大倡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各行各业都在紧锣密鼓的落实去产能工作,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消除各行各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供给侧改革,将“去产能”排在改革的首要位置,指出僵尸企业的存在会继续引发和扩大产能过剩现象,造成发展资源浪费,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大力倡导通过资产重组方式对僵尸企业进行处置和清理。同年,中央经济会议也提出,在出清“僵尸企业”时,不能一味求快,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结构性处置影响,做好债务处置及职工安置工作,在处置路径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兼并重组方式。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处置“僵尸企业”要遵从“有序推进”原则。“有序推进”原则意味着对僵尸企业的处置不能简单地“一破了之”,而应该综合考虑僵尸企业处置的内部成本和外部影响,做到“能活的尽量促其活,实在活不了的则让其死”。考虑到目前疫情对经济和就业的冲击,帮助僵尸企业脱困、有序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则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据此背景,本文首先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僵尸企业的研究,界定了相关概念,以预算软约束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利益相关者及资产重组理论为研究基础,分析其传导机制;其次,本文统计了我国僵尸企业的分布现状、成因以及一般处置路径。并以*ST常林为例,分析其是“僵尸企业”的界定方法,处置背景和路径选择,以及资产重组的具体方法。最后通过分析资产重组绩效、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来评价僵尸企业的处置效果。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对于僵尸企业处置路径的选择可以结合当前的国家政策和企业自身需求;对于资产重组方的选择,可以优先考虑实际控制人的下属子公司。通过对案例企业的绩效分析,本文还发现*ST常林的资产重组绩效较好,市场反应良好;除偿债能力有所欠缺,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都有明显好转,企业价值提升;公司治理能力优化,战略转型升级,研发创新能力增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企业要选择合适的脱僵路径、恢复自身发展活力以及政府和市场要尽好各自的责任的相关建议。

吕磊[5](2020)在《应收账款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 ——以京东白条为例》文中指出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出现后,资产证券化作为现代金融市场上的新起之秀,一度经历了爆发式的快速增长,并与市场已有的股权筹资、债权筹资一并成为现有的重要筹资途径,并在全球迅速扩展。近年来,纵观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变更历程,从逐步兴起到迅速发展,乃至到现在初现繁荣的景象。按照本年中央结算公司公布的《2019年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显示,根据2019年各项数据表明,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继续迅猛成长,本年度总计共发行了资产证券化产品近2.5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7%,同时年末市场资产证券化产品余额为4.2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6%。据2019年数据统计,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实现连续六年快增长,除此以外,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体制创建、产品更新、风险防控等领域也面对着许多机遇与挑战,证券化市场从极速井喷阶段向深入发展阶段不断迈进。本文针对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课题,选取了“京东白条资产支持证券专项计划”案例进行分析。首先从理论为出发点,依据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了资产证券化与风险管理的重要理论,构建基本的理论框架,并将这些理论作为研究依据和基础,具体分析了企业可能会出现的几类风险并且他们为解决风险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然后借助案例分析的方法,具体对本文选择的京东白条ABS案例,展开分析京东白条案例的背景、资产证券化结构及过程,归纳并列举了目前企业相关的风险管理举措。最后,通过对京东白条证券化风险管理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一是严控入池资产标准,从源头降低应收账款证券化风险;二是多管齐下,采取多种信用增级,降低企业证券化风险;三是完善信息披露,排查各个环节风险。希望通过本次案例分析,给我国应收账款证券化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给予一定的贡献与启发。

张丽青[6](2020)在《东北特钢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山克枝[7](2020)在《中弘控股公司债券违约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债券市场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发行规模逐年增长,债券种类推陈出新,随之而来的债券偿付危机事件频发,实质性违约事件屡创新高。不断增加的违约事件不仅给投资者带来巨额损失,而且由违约产生的信用风险传染至整个市场,进而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中弘控股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于2010年借壳上市A股,多年来房地产业是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之一。最近几年,由于宏观经济下行,行业增速放缓,加之房企竞争激烈,阻碍了公司房地产业的开展。而政策环境的收紧直接造成公司地产项目销售停滞,无法为公司创造利润。另一方面由于公司激进的战略布局,导致盲目扩张收购,大量资金外流。在公司内部治理混乱,出现财务造假现象,内部经营恶化。最终公司现金流中断,出现流动性缺口,债券违约爆发。2018年末,由于股票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公司于深交所退市。本文选取中弘控股公司债券违约为例,首先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梳理公司债券违约的具体过程,列举出违约债券的详细信息。然后基于事件发展的进程,从违约原因、违约后果、违约处置三个方面展开案例分析。本文重点关注债券违约原因分析,为了明确债券违约的风险因素识别,在分析债券违约因素时划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为风险萌芽期,第二个时间段为风险积累期,第三个时间段为风险爆发期。这些违约因素相互联系形成一条传导链条,随着债券到期日临近,违约风险通过因素传导链层层积累,最终违约风险爆发。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债券违约后对发债主体带来的后果和连锁反应,对违约债券的后续处置方式及其效果进行评估。最后,本文通过中弘控股公司案例的经验教训为其他发债主体在战略制定、公司治理及违约处置方面提供启示。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债券市场的研究内容提供补充与支持,为社会各界群体提供参考意见和决策依据,最终推动债券市场持续稳定的发展。

慕庆宇[8](2020)在《银行业结构、融资约束与中小企业创新》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性支撑。中小企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进程中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然而,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较小、经营透明度较低等原因,其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并对其创新活动与进一步成长构成融资壁垒。当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战略性课题。鉴于银行业在我国金融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结合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中小银行快速发展的经济现实,探究银行业结构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本文以银行业结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与创新的“总体性考察——作用机制探究——拓展性分析”为基本逻辑脉络,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七个章节进行展开。第一章为绪论。本部分首先利用各类统计数据,对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换挡趋势、各部门研发创新态势、中小企业创新现状与困境、中小银行等金融部门的发展进行统计分析,从而阐释本文研究问题的现实背景。在此基础上,本部分从中小银行发展引致的银行业结构调整视角切入,明确了本文的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对国内外有关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的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与总结,并通过对已有研究的综述进一步明确本文的核心概念与研究范畴。本章首先梳理了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脉络,并从测度方法、现状与成因、对创新的影响等维度对金融影响企业的关键一环——融资约束进行了文献总结。此外,本文从银行业规模、银行业结构等维度对金融发展影响企业融资约束的经典研究进行回顾。与此同时,本部分总结了创新活动的特征、所面临困境及其影响因素,梳理了银行业发展以及不同融资渠道影响企业创新的相关文献,并进一步从法制水平、政府干预与金融市场化层面总结了制度环境影响金融资源配置与企业创新的已有研究。在上述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章对“银行业结构”、“融资约束”与“中小企业创新”三个本文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和说明,并以此明确本文的研究范畴。第三章为银行业结构变迁与中小企业发展的一般性分析。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本部分结合银行业结构变迁与中小企业发展的特征事实,进一步掌握相关研究的制度背景;与此同时,本章从“信息不对称理论”、“金融结构理论”、企业创新的“融资支持观”与“债务约束观”四个方面对本文涉及的主要理论进行梳理与掌握,以期进一步夯实本文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最后,本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整体逻辑框架。第四章基于融资约束视角,考察了中小银行发展引致的银行业结构调整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及创新活动的总体效应,即本文“总体性考察”部分。本章首先从整体层面对银行业结构如何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融资支持效应”以及“债务约束效应”等理论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银行业结构调整下的中小企业创新融资与研发行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利用经典融资约束反映模型(ACW模型与FHP模型),从整体层面对银行业结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际效应进行回归测度,并结合企业创新的高风险特征,提出企业整体融资约束的缓解不等同于创新项目的外源融资得到满足。因此,本部分借鉴已有研究,通过对经典实证模型的重构进一步把视线聚焦于银行业结构对企业创新融资约束的影响。在主要实证回归的基础上,本章利用企业创新融资渠道识别、关键变量重构、更换实证模型、滞后期回归、Tobit回归等手段对上述实证研究进行深入的检验,以保证相关结论的稳健性。第五章对中小银行发展下的企业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是在第四章“总体性考察”的基础上,关于银行业结构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探究”。本部分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了中小银行发展引致的银行业结构调整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企业风险承担视角,进一步对中小企业风险偏好变化下的企业投资选择与内部现金流利用进行理论分析。在实证探究方面,本部分首先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以探究银行业结构对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以及企业信贷水平变化作用于创新的中介效应,从而基于信贷角度初步明确银行业结构影响创新活动的机制路径。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企业风险承担指标与相应实证模型,本章就上述理论分析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实证检验,即基于企业风险承担、投资决策与现金流利用等视角进一步明确银行业结构作用中小企业创新的机制渠道。除此之外,本章还通过统计分析、聚类分析、重构关键指标以及GMM检验等方式对上述研究及相关发现进行稳健性检验。在第六章中,结合上述章节的研究内容,本文基于宏观制度环境视角,对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的制度因素进行“拓展性分析”。结合我国各地区市场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经济现实,本章首先从地区法制水平、金融市场化程度以及政府干预强度三重维度,探究制度环境对银行业结构调整下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从而明晰制度环境不同方面影响企业创新的具体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企业所有权以及融资约束的异质性特征,深入探究制度环境作用于企业创新的机制路径。在具体的实证探究过程中,本章主要利用聚类分析、交互项检验等手段对相关理论分析进行回归检验。本章的工作与发现既是对制度环境、企业创新等领域文献的进一步拓展,同时也为现阶段我国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政策参考,是全文研究的重要补充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结合相关研究发现,从中小企业本身、银行等金融结构、政府部门三重视角,提出本文的对策建议。最后,本部分综合全文的研究历程,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展望。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探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对银行业结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与创新的“总体性考察”,本文发现: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依然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而中小银行发展引致的银行业结构调整能够显着缓解中小企业整体融资约束,表现为企业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显着降低。然而,当把视线聚焦于银行业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时,本文的实证检验说明,中小银行发展引致的银行业结构调整无法显着缓解中小企业创新融资约束,中小银行发展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更加符合“债务约束观”,从而产生企业研发投入的抑制性效应。而有关创新融资渠道的识别探究也说明:当前我国企业创新的主要融资渠道为内源融资、股权融资以及商业信用,银行信贷不仅没有成为企业研发投入的融资渠道,反而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投资。上述研究结论揭示了银行业结构在缓解企业整体融资约束与创新融资约束中的异质性效应。(2)关于银行业结构影响创新活动相关效应背后的“机制路径”,本文研究发现:一方面,当前中小银行发展引致的银行业结构调整能够提升企业信贷融资总量、增强企业银行贷款的可得性,这也是中小银行发展能够显着缓解企业整体融资约束的主要原因,但其对优化企业的信贷期限结构、降低企业信贷成本等无能为力。且中介效应检验的结果说明,中小银行发展所带来的单一的企业银行贷款数量提升是抑制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遵循银企“债务约束观”的研究思路,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小银行发展引致的银行业结构调整显着降低了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并且显着抑制了企业内部现金流对创新项目的支持,而伴随着企业银行贷款的增加与风险偏好的改变,企业的投资也将更加偏重于能够增加抵押品的固定资产、以及具有较强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以上的研究结论明确了银行业结构抑制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主要原因和作用机制,即中小银行发展引致的银行业结构调整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信贷资金,而由于债务还本付息的规制属性,银行贷款的增加使得企业风险偏好发生改变、风险承担水平降低;此时,企业的投资选择更偏重于具有低风险特性的固定资产、以及具有较强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并减少了内部现金流等融资方式对创新活动的支持。(3)上述研究发现,以中小银行发展为代表的银行业结构调整无法显着缓解企业创新面临的融资约束,甚至对其创新投入产生抑制性作用,那么,如何缓解银企“债务约束效应”下的创新抑制就成为本研究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从宏观制度环境视角出发,对企业创新展开进一步的“拓展性分析”。本文研究发现:一方面,法制水平的提升能够显着缓解中小企业创新的“债务约束效应”,表现为法制环境优良的地区,中小银行发展引致的银行业结构调整不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显着的抑制效应。另一方面,与法制水平的提升有所不同,金融市场化水平的提升与政府干预强度的降低无法显着减轻创新的“债务约束效应”,表现为制度环境不同的地区,中小银行发展引致的银行业结构调整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均较为显着。而进一步机制探究发现,法制水平的提升显着缓解了企业信贷融资对创新活动的抑制性效应,而且相较于国有企业或低融资约束的企业,法制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创新“债务约束效应”缓解主要集中于民营企业或高融资约束企业。有关本文的研究增量与贡献,从总体来看,本文系统性探究中小银行发展引致的银行业结构调整如何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及创新活动,是对传统金融发展理论与企业成长理论的有益补充,为金融发展与企业创新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从具体来看,一方面,本文创新性地对融资约束经典反映模型进行运用与重构,从而揭示了银行业结构在缓解企业整体融资约束与创新融资约束中的异质性作用,提升了企业融资约束测度的细致性与精准性,为企业创新所面临融资约束的深入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本文原创性地对银行部门影响企业创新的“债务约束效应”进行较为完备的机制路径探究,厘清了中小银行发展引致的银行业结构调整作用于中小企业创新的具体渠道,同时也为“债务约束观”视角下的企业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借鉴。最后,本文基于宏观制度环境视角,对企业创新进行拓展性分析,既说明了制度环境的不同方面在影响中小企业创新中的异质性作用,同时厘清了制度环境作用于企业创新活动的机制路径。相关研究结论既是对制度环境、企业创新等领域文献的丰富与拓展,同时也为我国提升营商环境、改善金融结构、促进企业创新成长提供了政策参考与有益助力!

王尧[9](2020)在《ST超日破产重整绩效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上市公司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面临着债务规模大、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很多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被交易所终止股票交易,成为退市企业。2018年11月16日,《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的发布,构建了全新的退市制度体系,维护了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而对于陷入债务危机但所处行业未来仍有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来说,实行破产重整既可以让企业获得重生,也保护了各方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如何有效的通过破产重整谋求生存,成为了我国特色市场经济环境下许许多多企业首要考虑的内容。深入研究企业进行破产重整的动因以及如何进行破产重整后的绩效评价是很多学者正在研究的领域,具有很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和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案例公司ST超日破产重整事件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介绍了案例公司ST超日破产重整的整个事件,包括ST超日公司概况、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重整的过程及方案;其次,从市场绩效、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三个方面,对此次重整事件进行绩效分析研究;最后,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发现其在破产重整过后存在股价低迷、企业财务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以及整合风险加剧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得出破产重整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新生、提升绩效的研究结论,并探索其经验对于其他类似问题的上市企业实施破产重整的启发。ST超日破产重整案是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实行市场化重整成功的经典案例,通过本文的研究,丰富了民营企业实施破产重整的相关理论,为企业去产能、摆脱债务危机和提高效益总结经验,为其他面临类似困境的民营企业提供借鉴。

王贵璇[10](2020)在《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优先受偿权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制度是我国建筑行业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建筑行业也获得了卓有成效的快速成长,同时也暴露出来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运行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和困难,在全国各地引发了数量众多的烂尾楼现象。因此,面对全新的经济形势,完善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法律体系十分必要。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是专门用于保证建设工程质量问题的资金项目,主要是在建设工程合同中由签订合同的双方进行约定,大多是在工程有关款项中予以确立。承包人对于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这部分款项是否应当享有优先受偿权,仅从现行法律的内容来看,若认为其属于建设工程价款,那么承包人针对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应当享有优先受偿权,若认为其不属于建设工程价款,那么承包人针对其便不享有优先受偿权。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研究讨论,最终认为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属于工程价款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的特殊性质,不能仅仅因为认可其属于建设工程价款的一部分便认定其享有优先受偿权,否则会造成建设工程在拍卖变更所有权人后质量问题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出现。因此,必须针对建设工程不同的建设进度,对于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在各个情况下是否享有优先受偿权作出分类讨论。经过详细的论证与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是否享有优先受偿权应当根据建设工程施工的进度以及建设工程拍卖后既得权利人对工程用途的计划不同情形,来进行不同的讨论。绝大多数情况下,既得权利人并不会改变已经建造完成或者工程进度已达到一定完成度的建设工程,因此根据工程完工的不同程度,除了在建设工程已经完工而且缺陷责任期已经届满经过的情形下应当支持建设工程承包方对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享有优先受偿权之外,其余情形均不应当支持承包方对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享有优先受偿权。

二、企业破产清算期中审计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破产清算期中审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对企业破产清算审计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企业破产清算审计程序和现状
    (一)程序
    (二)内容
三、企业破产清算审计的相关建议
    (一)提升认识、掌握依据是破产清算审计的前提
    (二)实地盘点、合理评估是破产清算审计的基础
    (三)清收债务、核实外欠是破产清算审计的关键
    (四)确定资产负债率、提出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的实质
    (五)建立专业化的清算团队
    (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结语

(2)破产清算案件中存在的若干财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破产清算涵盖的内容
二、企业破产清算过程中存在的财务处理问题
    (一)破产企业财务披露虚假、财务信息混乱
    (二)破产清算财务制度建设不完全
    (三)破产清算中缺乏有效监管
三、优化企业破产清算过程的途径
    (一)对破产企业财务报告进行财务审计
    (二)加快破产清算流程的制度建设
    (三)破产清算过程中对清算组和破产企业进行全面监管
四、结语

(3)预期信用损失法对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内涵
        2.1.1 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发展历程
        2.1.2 预期信用损失的定义
        2.1.3 预期信用损失的确认方法
    2.2 预期信用损失法与已发生损失法的对比分析
        2.2.1 已发生损失法的定义
        2.2.2 已发生损失法的缺陷
        2.2.3 两种方法的对比分析
    2.3 应收款项减值的相关理论依据
        2.3.1 会计目标理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会计信息质量理论——可靠性和相关性
        2.3.4 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动机
        2.3.5 风险管理理论
第三章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ZH公司概况
        3.1.1 ZH公司主营业务介绍
        3.1.2 ZH公司生产经营现状
    3.2 ZH公司应收款项基本情况
        3.2.1 应收款项整体规模
        3.2.2 应收款项的特点
        3.2.3 应收款项账龄分析
    3.3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现状
        3.3.1 ZH公司现行减值政策的选择
        3.3.2 ZH公司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范围
        3.3.3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的计提比例
        3.3.4 ZH公司近5 年应收款项减值金额统计
    3.4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存在的问题
        3.4.1 信用风险揭示不够全面
        3.4.2 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弱
        3.4.3 缺乏完善的坏账损失管理机制
        3.4.4 无法客观反映应收款项价值
第四章 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预期信用损失的模型构建
    4.1 ZH公司构建预期信用损失减值模型的可研究性说明
    4.2 应收款项减值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的选择
        4.2.1 划分简易方法及一般方法的会计政策
        4.2.2 划分单项和组合计提的会计政策
        4.2.3 一般方法下减值计提相关判定标准的会计政策
        4.2.4 预期信用损失率计量基础的会计估计
    4.3 ZH公司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基本思路
        4.3.1 减值政策及减值计提方法
        4.3.2 单项和组合计提形式
        4.3.3 一般方法下三阶段的划分
    4.4 ZH公司应收款项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计算过程
        4.4.1 预期信用损失计量的前瞻性调整
        4.4.2 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算过程
        4.4.3 其他应收款的坏账准备计算过程
    4.5 ZH公司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减值计提的测算结果
第五章 ZH公司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预期影响及保障措施
    5.1 基于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影响分析
        5.1.1 对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影响
        5.1.2 对各年当期减值计提情况的影响
        5.1.3 对各年计提坏账准备期末余额的影响
    5.2 基于ZH公司资产项目及利润情况的影响分析
        5.2.1 对ZH公司应收款项质量的影响
        5.2.2 对ZH公司流动资产的影响
        5.2.3 对ZH公司资产总额的影响
        5.2.4 对ZH公司信用减值损失的影响
        5.2.5 对ZH公司利润的影响
    5.3 基于ZH公司财务指标的影响分析
        5.3.1 对ZH公司偿债能力的影响
        5.3.2 对ZH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5.4 基于ZH公司财务报告列报的影响分析
        5.4.1 对ZH公司财务报表列报的影响
        5.4.2 对ZH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影响
    5.5 有效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保障措施
        5.5.1 完善减值模型的应用方法
        5.5.2 加强企业的内部风险管控
        5.5.3 建立大数据信用管理系统
        5.5.4 实施多方面员工培训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僵尸企业处置路径及效果研究 ——以*ST常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评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僵尸企业
        2.1.2 企业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预算软约束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4 资产重组理论
    2.3 处置效果的衡量方法
        2.3.1 资产重组绩效法
        2.3.2 财务绩效法
        2.3.3 非财务绩效法
3 我国上市公司僵尸企业现状、成因及一般处置路径
    3.1 我国上市公司僵尸企业相关数据统计
        3.1.1 僵尸企业数量状况
        3.1.2 行业分布状况
        3.1.3 地域状况
        3.1.4 所有制状况
    3.2 僵尸企业的成因
        3.2.1 企业自身丧失发展能力
        3.2.2 地方政府希望获得高额财政补贴
        3.2.3 银行存在一定程度不良动机
    3.3 僵尸企业一般处置路径及比较
        3.3.1 并购重组
        3.3.2 托管经营
        3.3.3 资产重组或剥离
        3.3.4 破产重整
        3.3.5 僵尸企业四种处置路径比较
4 *ST常林及其具体处置路径分析
    4.1 *ST常林公司概况
        4.1.1 *ST常林公司简介
        4.1.2 *ST常林重组前组织架构及股权结构
        4.1.3 *ST常林僵尸企业的认定
    4.2 *ST常林沦为僵尸企业的原因及选择重组路径原因
        4.2.1 *ST常林沦为僵尸企业的原因
        4.2.2 *ST常林公司选择资产重组路径的原因
    4.3 *ST常林公司资产重组具体方案
        4.3.1 重大资产置换
        4.3.2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4.3.3 募集配套资金
        4.3.4 债务处置及职工安置
5 *ST常林处置效果评价
    5.1 资产重组效果评价
        5.1.1 重组市场反应
        5.1.2 重组绩效评价
    5.2 财务绩效评价
        5.2.1 财务指标评价
        5.2.2 经济增加值评价
    5.3 非财务绩效评价
        5.3.1 公司治理水平优化
        5.3.2 企业战略转型成功
        5.3.3 研发创新能力提升
6 研究结论及相关政策性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政策性建议
        6.2.1 基于政府角度
        6.2.2 基于企业角度
    6.3 不足与展望
        6.3.1 本文不足之处
        6.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应收账款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 ——以京东白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产证券化相关研究
        1.2.2 风险管理相关研究
        1.2.3 应收账款证券化风险管理相关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资产证券化理论
        2.1.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2.1.2 资产证券化运作基本原理
    2.2 风险管理理论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产证券化背景及风险分析
    3.1 资产证券化背景
    3.2 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分析
        3.2.1 资产证券化风险产生原因
        3.2.2 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京东白条应收账款证券化案例分析
    4.1 案例背景
        4.1.1 京东简介
        4.1.2 京东白条概述
        4.1.3 京东白条ABS产品存在的问题
    4.2 京东白条ABS结构及流程
        4.2.1 交易结构
        4.2.2 京东白条ABS增级方式
    4.3 京东白条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4.3.1 与基础资产相关的风险
        4.3.2 与资产支持证券相关的风险
        4.3.3 与专项计划管理相关的风险
        4.3.4 其他风险
    4.4 京东白条应收账款证券化风险管理措施
        4.4.1 事前建立健全客户征信体系
        4.4.2 事中建立持续跟踪体系
        4.4.3 事后建立健全催收制度
        4.4.4 形成差异化的风险管理系统
        4.4.5 形成完善的风险反馈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建议
        5.1.1 结论
        5.1.2 管理建议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中弘控股公司债券违约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1.6 论文结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债券的定义与分类
        2.1.2 债券违约的定义
    2.2 债券违约研究的基本理论
        2.2.1 MM理论
        2.2.2 有效市场假说
        2.2.3 优序融资理论
3 中弘控股公司债券违约事件描述
    3.1 违约主体介绍
        3.1.1 公司概况
        3.1.2 公司设立及重大变动情况
        3.1.3 公司控股权变动及重大资产重组情况
        3.1.4 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情况
    3.2 债券违约过程
        3.2.1 债券违约相关事件
        3.2.2 公司债券发行及违约情况
    3.3 债券违约后续处理
4 中弘控股公司债券违约分析
    4.1 债券违约发生的原因
        4.1.1 外部环境收紧为违约风险埋下隐患
        4.1.2 公司经营不善导致违约风险不断累积
        4.1.3 公司流动性危机促使违约风险爆发
    4.2 债券违约的后续处置分析
        4.2.1 处置手段缺乏导致违约处置受限
        4.2.2 处置效率低下导致处置效果不理想
    4.3 债券违约产生的后果
        4.3.1 信用评级下降
        4.3.2 接连不断的诉讼担保导致受限资产增加
        4.3.3 融资成本增加融资风险加剧
        4.3.4 公司价值下跌加速退市进程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启示
    5.1 公司战略的制定应规避信用风险
        5.1.1 重新拟定信用风险衡量维度
        5.1.2 确定合理的融资理念和财务规划
    5.2 强化公司治理水平和履约意识
        5.2.1 提升企业合规管理防控合规风险
        5.2.2 提高企业信息披露水平
        5.2.3 加强企业承担履约责任的意识
    5.3 建立健全违约处置的市场机制和法律体系
        5.3.1 完善市场化的违约处置
        5.3.2 推动债券违约司法救济建设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银行业结构、融资约束与中小企业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1.6 研究局限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发展与融资约束的相关研究
        2.1.1 金融发展的理论脉络
        2.1.2 企业融资约束的研究梳理
        2.1.3 金融发展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2.2 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2.2.1 企业创新的特征与困境
        2.2.2 企业特征与创新行为
        2.2.3 金融发展与企业创新
        2.2.4 制度环境与企业创新
    2.3 文献总结与评述
    2.4 本文关键概念界定与研究脉络说明
        2.4.1 本文关键概念的界定
        2.4.2 本研究的逻辑脉络
第3章 银行业结构变迁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与创新:一般性分析
    3.1 银行业结构变迁与中小企业成长的描述性分析
        3.1.1 银行业结构变迁与中小银行发展
        3.1.2 中小企业成长历程与现状
    3.2 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创新:理论基础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2 金融结构理论
        3.2.3 企业创新的“融资支持观”
        3.2.4 企业创新的“债务约束观”
第4章 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总体性考察
    4.1 本章前言
    4.2 理论分析
        4.2.1 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4.2.2 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创新投入
    4.3 研究设计
        4.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4.3.2 计量模型构建与指标定义
    4.4 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整体融资约束:实证检验与分析
        4.4.1 基于现金流敏感性模型的总体检验
        4.4.2 基于企业特征与指标重构的进一步检验
        4.4.3 本节主要实证结论
    4.5 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创新融资约束:实证检验与分析
        4.5.1 基于企业研发投入的检验
        4.5.2 结合SA指数的模型重构与创新融资约束检验
        4.5.3 基于创新融资渠道识别的进一步检验
        4.5.4 本节主要实证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银行业结构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探究
    5.1 本章前言
    5.2 理论分析
        5.2.1 银行业结构与企业风险承担
        5.2.2 银行贷款与企业投资选择
        5.2.3 银行业结构、内部现金流与企业创新
    5.3 研究设计
        5.3.1 中介效应模型的设定
        5.3.2 企业风险承担指标的设定与模型构建
        5.3.3 企业现金流运用与投资决策的检验
        5.3.4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5.4 实证检验与回归分析
        5.4.1 中介效应回归
        5.4.2 银行业结构对中小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
        5.4.3 信贷可得性变化与企业投资决策
        5.4.4 银行业结构与内部现金流的利用
        5.4.5 进一步实证检验
        5.4.6 有关银行业结构与企业创新的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企业创新的拓展性分析:基于制度环境视角
    6.1 本章前言
    6.2 制度环境、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创新:理论分析
        6.2.1 法制水平、银行业结构与企业创新
        6.2.2 金融市场化水平与政府干预的影响
    6.3 研究设计
        6.3.1 制度环境的度量与指标构建
        6.3.2 我国各区域制度环境的统计描述
        6.3.3 计量模型构建与指标说明
    6.4 实证检验与回归分析
        6.4.1 法制水平的影响
        6.4.2 金融市场化水平的影响
        6.4.3 政府干预强度的影响
        6.4.4 本节的主要实证结论
    6.5 进一步检验与分析
        6.5.1 关键变量滞后一期的检验
        6.5.2 基于企业所有权的检验
        6.5.3 基于银行信贷与企业融资约束的再探究
        6.5.4 本节的主要实证结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从中小企业的角度
        7.2.2 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
        7.2.3 从政府部门的角度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ST超日破产重整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破产重整的概念及模式
        2.1.1 破产重整的概念
        2.1.2 破产重整的模式
    2.2 破产重整的理论依据
        2.2.1 营运价值论
        2.2.2 利益与共论
        2.2.3 社会政策论
        2.2.4 交易费用理论
    2.3 破产重整的绩效分析方法
        2.3.1 事件分析法
        2.3.2 财务指标分析法
        2.3.3 EVA分析法
第三章 ST超日破产重整案例介绍
    3.1 重整双方情况介绍
        3.1.1 重整方超日太阳公司概况
        3.1.2 出资方江苏协鑫集团概况
    3.2 破产重整的动因分析
        3.2.1 外部原因
        3.2.2 内部原因
    3.3 破产重整的过程
    3.4 破产重整的方案
        3.4.1 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
        3.4.2 债权分类和债权调整方案
        3.4.3 经营方案
第四章 ST超日破产重整的绩效分析
    4.1 ST超日破产重整的市场绩效分析
        4.1.1 破产重整对公司的短期股价影响
        4.1.2 破产重整对公司的长期股价影响
    4.2 ST超日破产重整的财务绩效分析
        4.2.1 偿债能力分析
        4.2.2 盈利能力分析
        4.2.3 营运能力分析
        4.2.4 发展能力分析
    4.3 ST超日破产重整的EVA绩效分析
        4.3.1 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
        4.3.2 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4.3.3 计算EVA与分析
    4.4 ST超日太阳破产重整的非财务绩效分析
        4.4.1 利益相关者角度
        4.4.2 企业战略发展角度
第五章 ST超日破产重整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 破产重整后存在的问题分析
        5.1.1 破产重整对于长期股价提升作用不明显
        5.1.2 财务状况未根本改善
        5.1.3 整合风险加剧
    5.2 相关建议
        5.2.1 规避债务风险,提高偿债能力
        5.2.2 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5.2.3 注重后续资源整合
第六章 结论及启示
    6.1 结论
    6.2 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优先受偿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2 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性质争论
    2.1 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研究现状
        2.1.1 学界观点
        2.1.2 相关立法
    2.2 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与缺陷责任期
    2.3 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优先受偿权的法律性质分析
    2.4 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优先受偿权的实践性分析
3 司法实践中的相关案例分析
    3.1 相关案例的整理
    3.2 司法裁判观点的分析
4 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是否应当享有优先受偿权的不同情况
    4.1 破产清算后标的工程后不作原用途
    4.2 破产清算后标的工程用作原用途
        4.2.1 标的工程已竣工验收但缺陷责任期未满
        4.2.2 标的工程已竣工验收缺陷责任期已满
        4.2.3 标的工程尚未建造完成
    4.3 本章小结
5 完善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制度的对策建议
    5.1 加快有关立法
    5.2 建立并推行金融机构担保制度
    5.3 建立并推行担保公司制度
    5.4 建立健全保险公司担保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企业破产清算期中审计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对企业破产清算审计的相关研究[J]. 伊吉龙. 财会学习, 2021(34)
  • [2]破产清算案件中存在的若干财务问题研究[J]. 俞佳丽. 今日财富, 2021(14)
  • [3]预期信用损失法对ZH公司应收款项减值计提的影响研究[D]. 雷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4]僵尸企业处置路径及效果研究 ——以*ST常林为例[D]. 郑静.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5]应收账款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 ——以京东白条为例[D]. 吕磊.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6]东北特钢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D]. 张丽青. 深圳大学, 2020
  • [7]中弘控股公司债券违约案例分析[D]. 山克枝.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8]银行业结构、融资约束与中小企业创新[D]. 慕庆宇. 山东大学, 2020(11)
  • [9]ST超日破产重整绩效研究[D]. 王尧.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10]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优先受偿权问题研究[D]. 王贵璇.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浅谈企业破产清算中期审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