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云(河北省宁晋县第一实验小学055550)
《数学课程标准》在设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领域时,提出:在第一阶段,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经常把数学知识包装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学得有趣、愉快、轻松、主动、深刻。例如:在设计《得数是6、7的加法》这一教案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朋友们去动物园植树的生活情境。为了把数学问题更生活化,我还把例题2中的辣椒图改成了小朋友们种的树苗,让学生说说种树的好处,然后再算出一共种了几棵树,这里不仅给学生渗透了爱劳动的思想品德,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接着,通过创设“学生自己种树”,“逛农业生态园(即把书中的练习搬进了农业生态园,让学生在逛的过程中巩固新知)”,两个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致力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致盎然、思维活跃,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沉浸在学习的愉悦和成功的体验之中。
二、开展生活游戏,体验数学乐趣。
一年级的学生是活泼、天真的,要让我们的学生保留那份活泼与天真,我们的数学课堂也活泼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多彩的数学生活游戏,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后,我设计了一个摆数字的游戏,让学生用火柴棒摆数字,说说每个数字用了几根火柴。然后告诉学生只要移一移,添一根或去一根,这些数字之间能够相互变化,让学生通过合作游戏,自己去发现,然后汇报成果。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地非常主动,通过不断尝试,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又例如:在教学了“20以内的加法”后,我让学生从家里拿来1—10的扑克牌玩,在课堂中玩加减游戏和比大小的游戏。学生兴趣很高,还延续到了课间和活动课上,成了我班的时尚游戏。在游戏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借助生活经验,学会自主探索。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有趣的拼搭》一课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猜一猜,球、正方体、长方体、圆柱谁滚的最快,谁又堆的最高,然后学生通过在斜板上滚一滚知道了球是滚得最快的;在桌面上堆一堆的活动中他们发现了正方体和长方体比较容易堆起来,球是最难堆的;再通过摸一摸的活动发现了它们各自的面又是不同的。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但使学生自己探索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特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组织学生在校门口记录来往车辆,然后加以统计,并发现规律。学生兴趣很高,知识也在娱乐中得到巩固和应用。因此,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意让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并寻找探索新知的依托。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学还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习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