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锦强广西梧州岑溪市马路镇中心小学543200
【摘要】数学的实际本质是直觉思维的修正,是一种美学,是好奇心的保持。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回归数学的本质,围绕数学的本质开展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直觉数学灵感审美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4-202-02
最近听了一节数学公开课,老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这问题一抛出,学生便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为了学会算数,买东西时就会算钱”,“不学习数学,卖东西不会算钱,那就做不了生意”,“学数学是为了考好试”…学生们的回答充满童真,听课的老师也乐了。在学生的回答后,老师告诉学生,要学会算数那很简单,没读过书的人也会算数,还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但是数学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学习,那是为什么呢?
是啊,学了一辈子数学,好像也就没什么用,初中学的勾股定理、二次函数等等,现在都差不多已经忘记了,在生活中还真没用过。数学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甚至很多老师的教也是枯燥无味的,那么如何理解数学对生活的意义,又怎样用生活中的数学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搞懂这个问题,可能学生会更接近数学的本质,让学生获得“数学思维”。
一、数学是一种直觉思维,也是直觉思维的修正。
直觉思维属于右脑思维,直觉思维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如果说逻辑思维用于数学的推理证明,那么直觉思维可用于数学的发明或发现。在当今教育上强调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要求下,在数学学习中也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对于直觉思维,应从两种意义上去理解。一方面,直觉思维是在丰富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在短时间内直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瞬间内作出判断的思维形式。心理学认为,直觉是直接觉察事物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直觉思维是灵感思维,或称“顿悟”思维。灵感思维是经过长期思维后的瞬时顿悟,是思维信息迅速转化和急剧重组,形成新的信息系统,从而使思维出现新的突破。灵感思维过程大体经历两个环节:(1)在经过长时间的思维而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思维从显意识转入潜意识;(2)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或由于思维者头脑内部的思路接通,或由思维者外部的事物的引发),使思维者显意识与潜意识接通,思维的焦点迅速集中,形成瞬间的认识飞跃。
因此,数学直觉思维是由数学直觉与数学灵感两种形式构成的。这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J•S•布鲁纳认为的:“在数学中直觉概念是从两种不同的意义上来使用的:一方面,说某人是直觉地思维,意即他花了许多时间做一道题目,突然间他做出来了,但是还须为答案提出形式证明。另一方面,说某人是具有良好直觉能力的数学家,意即当别人向他提问时,他能够迅速作出很好的猜测,判定某事物是不是这样,或说出在几种解题方法中哪一个将证明有效。”。首先要告诉孩子的就是,数学能帮助你修正直觉。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喜欢用直觉来判断一件事物的对错。但当直觉给我们的答案互相矛盾,而我们充满信心地对某个答案百分百肯定时,数学就充当了弥补人类直觉缺陷的角色。
二、数学是美学,它的规律美存在于生活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数学教学而言,长期的传统教育,已经把数学变成了一种空洞的解题训练,事实上,数学本身就是美学的四大构件之一。这四大构件是,史诗、音乐、造型(绘画、建筑等)和数学。因而数学教育是审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数学追求的目标是从混沌中找出秩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将复杂还原为基本。所有这些都是美的标志。但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对数学的美的教育。讲述数学之美有利于培养鉴赏力。记得一位学者曾经说过:数学既不严峻,也不遥远,它既和所有的人类活动有关,又对每一个真正感兴趣的人有益。比如说3,6,9,12……就是一个最简单的规律。数学不是枯燥的,数学之美也在于去发现它的规律。它是一种语言,用数位计数系统、方程、解析几何、微积分等等来表达世界。
三、数学是好奇心的保持
数学会让学生保持好奇心。好奇心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观点,拥有好奇心的孩子更容易拥有想象力、观察力,也正是好奇心让这个世界进步。如果说好奇心是学好数学的前提,那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是数学促进了好奇心的养成。中学老师给陈景润讲“歌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使陈产生了“悬念心理”,后来促使其逐步攻关,坚持不懈,实现了向“1+2”这一目标的突进。小学阶段是好奇心最强的阶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才是我们教学首先应该关注的问题。
怎么样让孩子接受数学?
(一)力争做位好老师,特别是位有趣的老师
不论学什么,一位好的启蒙老师非常重要。一位好的老师是孩子爱上一个学科的重要条件。而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充满奇趣。所以教师要教好,首先老师就得是位风趣的老师,风趣的语音会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内心积极性,保持孩子应有的好奇与激情。教师就变身成为了学生的朋友,成为了学生的“头”,也就是学生的引领者。只要学生对你、对数学课有了兴趣,那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二)、营造妙趣横生的教学环境,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
精心设计学情、巧设悬念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景的渲染,变换多种形式,学生便会兴趣盎然,热情和激情也就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是引人入胜的课堂,宽松、融洽、和谐的课堂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课堂。理想的课堂氛围,将使数学教学进入更高的境界,将使数学课堂会变的更加美丽动人。另外,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在学生的生活中,已经存在着许多的数学现象和数学知识,只是这些现象与知识常常是零散的、混沌的、粗糙的或者是无序的,因此,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能积极的唤起学生对这些数学现象和数学知识的体验,使他们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将这些体验“数学化”,通过引导使学生发现,呈现在自己面前的数学学习任务就一个自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他们就会以积极的心态去思考、分析和解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在学习乘法估算时,我首先出示“每个钢笔2元7角,妈妈要买6个。”并提问谁能很快说出来妈妈大概要带多少钱?学生们都积极的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学习知道了估算的意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三)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紧密衔接。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秒,对钟面有了充分的了解,在讲解24时计时的方法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通过演示钟面一天的行走过程,来自己发现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和时间的计算,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其实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的升华,只有从数学的本质上开展数学教学,才会使数学教学更有意义,更容易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J•S•布鲁纳:《教育过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