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亲有机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的生物降解性研究

聚(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亲有机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的生物降解性研究

一、STUDY ON BIODEGRADABILITY OF POLY (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VALERATE)/ORGANOPHILIC MONTMORILLONITE NANOCOMPOSITES(论文文献综述)

赵冬梅,初小宇,魏丽娜,贾连莹,郑秀君[1](2021)在《纳米纤维素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纤维素作为自然界可再生资源,来源广泛,在当今能源匮乏的形势下,纤维素基材料受到人们的关注。植物资源作为原料的纳米纤维素具有轻量、强度高、气体阻隔性好等的特点,使其在食品包装材料中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纤维素纳米纤维、微晶纤维素和纤维素纳米晶三种纳米纤维素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应用及其在包装材料中展示的阻隔性、力学性能、抗菌性、可降解性能,总结了纳米纤维素对食品包装材料性能的影响,具有多层结构设计的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在食品包装材料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赵玲[2](2021)在《生物降解聚丙撑碳酸酯共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聚丙撑碳酸酯(PPC)是一种无定形的热塑性脂肪族聚碳酸酯,由CO2和环氧丙烷共聚而成的交替共聚物。鉴于其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透明度高,良好的加工性能、优异的气体阻隔性能以及机械柔韧性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生物组织工程、阻隔材料等领域。PPC的研发不仅可以减轻人们对于石油资源的过度依赖性,还可以避免废弃塑料对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以及CO2所产生的温室效应。但是,鉴于PPC玻璃化转变温度低,强度低,热稳定性差,严重限制了PPC在包装材料产业上的使用,故有必要对其性能进行改进。本文主要针对PPC玻璃化转变温度低,强度低,热稳定性差等缺点,利用熔融共混法制备性能优异的PPC共混材料。通过DSC、DMA、TGA、流变、拉伸、SEM等技术手段对PPC共混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进行表征,分析和总结PPC共混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本文获得的结果与结论如下:(1)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不同组分比例PPC/ESO共混材料,并详细研究了共混物的相形态、热性能、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SEM表明ESO液滴分散在PPC基质中,呈两相结构,且两相间存在界面相互作用。共混物中PPC组分的Tg随着ESO含量的增加而增加,Tg由26.3 ℃升到了27.5 ℃。随着ESO含量的增加,PPC/ESO共混物的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得到了提高,当ESO含量为7 wt%,PPC/ESO共混物的屈服强度,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3.8 MPa,12.7 MPa,848.9%,与纯PPC相比,分别提升了约16.9%,25.7%,13.7%。在流变测试中,在低频区域内,PPC/ESO共混物的G’、G’’和|η*|均有显着提高。在FTIR中环氧基团的消失说明了两相间的界面相互作用是由于PPC的端羟基和ESO的环氧基团发生开环反应造成的。随着ESO的引入,PPC/ESO共混物的热稳定性也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初始降解温度Tonset和最大热失重降解温度Tmax分别由264.2 ℃和280.5 ℃升高到了271.8 ℃和289.0 ℃。上述结果说明ESO与PPC之间的开环反应,使得两相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得到提高,进而改善了PPC的性能。(2)利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组分含量不同的PPC/PHBV纤维复合材料,并对PPC/PHBV纤维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热性能、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详细研究。拉伸试验表明随着PHBV纤维含量的增加,PPC/PHBV纤维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和拉伸强度提高,当PHBV纤维含量为40 wt%时,其值分别为995Mpa,20.6 Mpa,说明PHBV纤维可以有效改善PPC的力学性能。复合材料中PPC组分的Tg随PHBV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升高,Tg由25.4 ℃升到了28.7 ℃。PPC/PHBV纤维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温度(VST)随PHBV纤维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当PHBV纤维含量为40 wt%时,VST值是63.3 ℃,比纯PPC高出31.4 ℃,说明PHBV纤维可以有效地改善PPC材料的耐热性。流变试验表明,随着PHBV纤维含量的升高,在整个测试频率范围内,PPC/PHBV纤维复合材料的G’、G’’和|η*|均有显着提高,这是由于一方面PHBV纤维对PPC的增强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PHBV纤维在PPC基质中形成了网络结构。SEM结果表明了PHBV纤维均匀分散在PPC基质中,且PPC与PHBV纤维之间界面结合性较好。总之,PHBV纤维是一种较好的增强剂,可以有效改善PPC的性能。

李昆育[3](2021)在《PBS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自现代工业时代以来,由于科技的急速发展,全世界对石油资源开采过度,使得能源危机已然来临。同时,传统的不可降解塑料的广泛使用也使地球上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近些年来,生物降解塑料在这种背景下快速崛起。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具有优异的生物降解性及生物相容性,是一种发展潜力极大的脂肪族聚酯。然而,PBS韧性较差、结晶速率较慢且难以加工成型,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本文针对以上不足,分别采用滑石粉(Talc)和聚(3-羟基丁酸-co-4-羟基丁酸)(P34HB)两种改性剂与PBS进行熔融共混,系统地研究了PBS/Talc和PBS/P34HB两种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具体工作如下:1.采用熔融共混技术,以PBS为基体,改性和未改性的滑石粉为填料,制备了PBS/Talc复合材料。通过改变滑石粉粒子尺寸和用量,探究了其力学性能、玻璃化转变行为、结晶过程及形态、流变性能、热稳定性和微观形貌的变化。研究表明:当改性后的1250目滑石粉含量为6wt%时,冲击强度达到了88 J/m,相比纯PBS提升了1倍,证明材料的韧性得到了提升;滑石粉的加入破坏了PBS分子链的规整度,使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升高至86.95°C,较纯PBS提高了16.74°C,结晶度从44.14%降低至20.80%,且PBS球晶尺寸减小,证明滑石粉是一种有效的成核剂,可以极大地改善PBS的结晶性能;随着滑石粉含量的升高,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23.95°C升高至-19.66°C,初始热分解温度升高了26°C;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与复数黏度均增大,材料的粘弹性增强。2.使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对PBS进行接枝改性,制备了PBS/P34HB(PBP)和PBS-g-GMA/P34HB(PGP)复合材料并对其各项性能进行表征。研究表明:PBP中PBS与P34HB相容性较差,而加入GMA后,PGP的两相间相容性得到明显提升。当P34HB含量为10wt%时,PGP的冲击强度达到了264 J/m,相比于纯PBS提升了5倍;当P34HB含量为30wt%时,PBP的结晶温度升高至78.90°C,较纯PBS提高了8.69°C;而PGP的结晶温度升高至87.78°C,较纯PBS提高了17.57°C,结晶度也从44.14%降低至30.12%,相比于PBP,PGP的晶区是连续相;随着P34HB含量的升高,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与复数黏度均增大,说明材料的熔体强度得到了提升,更易于加工成型,使PBS的应用得到拓展。

查玉莹[4](2021)在《阻燃植物多糖/聚乳酸复合材料力学与降解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是以淀粉发酵产物乳酸为原料,经化学反应合成的具有完全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PLA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环境友好性、良好的力学性能及易于加工成型等特点,己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纺织、食品包装等领域。但是,纯PLA也存在着玻璃化转变温度不高,韧性差,且易燃烧等缺点,限制了其在更多领域的推广与应用。通常将聚乳酸与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共混改性处理,赋予聚乳酸材料更好的机械性能并保持完全的生物降解性,这样才有利于聚乳酸复合材料更广泛应用。本论文以PLA为基体,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木薯淀粉(Cassava Starch,St)两种植物多糖高分子为填料,以三嗪成炭发泡剂(CFA)和三聚氰胺氰尿酸盐(MCA)分别与聚磷酸铵(APP)等的复配物为膨胀型阻燃剂,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阻燃植物多糖/聚乳酸复合材料。探索植物多糖高分子(MCC、St)、膨胀阻燃剂等填料对PLA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土壤降解、水降解等实验,初步探索了 PLA及其复合材料在土壤与水环境条件下的自然降解规律。具体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 MCA、CFA 分别与 APP、沸石分子筛(Zeolite molecular sieve,ZMS)等复配而成的膨胀型阻燃剂MCA-APP体系(简称M-IFR)和CFA-APP体系(简称C-IFR)与经偶联剂KH570表面改性处理的微晶纤维素(简称MCC)混合,填充到PLA树脂基体中制备阻燃微晶纤维素/聚乳酸(IFR-MCC/PLA)复合材料。通过力学性能、SEM、TG、DSC、LOI、UL-94等测试,研究了阻燃微晶纤维素/聚乳酸(IFR-MCC/PLA)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力学性能及阻燃性。结果表明:阻燃剂具有一定的成核剂的作用,对PLA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有显着影响,C-IFR的成核作用优于M-IFR。MCC可以抑制PLA的受热熔滴现象产生,相同条件下添加少量MCC就可提高复合材料的LOI、且通过UL-94测试。MCC添加量增加过多会降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2)将聚乳酸、磷酸盐酯化改性的木薯淀粉(P-St)分别与阻燃剂C-IFR、M-IFR共混制备阻燃淀粉/聚乳酸(IFR-P-St/PLA)复合材料。通过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淀粉经磷酸化改性后结晶度降低,热塑性增强,P-St与PLA之间界面粘合力增强。阻燃剂C-IFR、M-IFR的添加量对P-St/PL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P-St及阻燃剂C-IFR、M-IFR均使聚乳酸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向着高温方向移动,结晶温度提高。P-St及阻燃剂C-IFR、M-IFR均降低了 P-St/PLA复合材料的最大降解速率温度(Tmax),淀粉与阻燃剂存在某种协同效应,提高了残炭量。(3)采用土壤降解和水降解实验研究了 MCC、St以及阻燃剂C-IFR、M-IFR等填料对PLA复合材料的降解性能影响。运用热重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阻燃植物多糖/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热降解行为。结果表明:MCC、St等填料对PLA的土壤和水降解性都具有促进作用,且添加量越多,降解越快。在相同添加量下,不同填料对复合材料降解的促进作用有所差异,其中P-St对降解性能的促进作用最显着。应用Flynn-Wall-Ozawa(FWO)方程对复合材料的热降解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出,MCC、St和阻燃剂C-IFR、M-IFR会影响PLA的热降解活化能,从而改变聚乳酸的热降解行为。本论文的实验结果可为生物基聚乳酸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阻燃改性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基础数据支撑。

徐晓晴[5](2020)在《CNCs/MMT/PHBH包装膜的制备》文中研究指明使用大量石油化学来源的合成聚合物作为包装材料会导致废物积累,对环境造成负担。本文选择了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己酸酯)(PHBH)作为基质,添加多组分纳米填料制备多元纳米复合包装膜,并对复合包装膜的结晶性、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阻隔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1)蒙脱土/纤维素纳米晶体/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己酸酯)(M@CP)三元纳米复合包装膜是通过使用1wt%的CNCs和不同量的MMT制备的。发现MMT,CNCs和PHBH之间具有协同增强作用。MMT的O-H,CNCs的O-H和PHBH的C=O之间发生了分子间相互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明,当MMT的添加量为3wt%时,纳米复合包装膜的相容性最佳。通过XRD谱图,MMT进入CNCs-PHBH(CP)二元纳米复合包装膜形成插层结构。热重分析(TGA)表明,添加3wt%的MMT可以使纳米复合包装膜的初始热降解温度提高到236.14℃。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偏振显微镜(POM)表明MMT提高了纳米复合包装膜的结晶度,从而证明了 MMT作为成核剂具有良好的成核性能。同时,纳米复合包装膜的机械性能也得到改善。与CP相比,纳米复合包装膜的弹性模量提高了 53.5%。加入5wt%的MMT,水蒸气透过率和氧气透过率分别达到30.74 g/m2·day和34.82 cm3/m2·day,满足肉类包装需求。(2)乙酰化纤维素纳米晶体/蒙脱土/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己酸酯)(A@MP)三元纳米复合包装膜由3wt%的MMT和不同量的ACNs制备。FT-IR、XRD和水接触角测试证明成功制备了 ACN3。通过1H-NMR算出的乙酰化取代度为2.07。结果表明,当三元纳米复合包装膜中加入相同数量的CNCs和ACNs时,由于良好的相容性,ACNs纳米复合包装膜的性能更好。红外光谱表明,随着ACNs的加入,羰基峰向高频移动,证明了纳米填料与基体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TGA表明,当ACNs的含量为2.5wt%时,初始热降解温度升至249.08℃。POM和DSC表明ACNs是良好的成核剂。通过添加2.5wt%的ACNs,纳米复合包装膜的拉伸性能增加到19.76 MPa,水蒸气透过率和氧气透过率分别达到27.53 g/m2·day和30.69 cm3/m2·day。(3)聚乙烯醇(PEG200)-乙酰化纤维素纳米晶体/蒙脱土/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己酸酯)纳米复合包装膜是通过使用3wt%的MMT、2.5wt%的ACNs以及不同量的PEG200制备的。SEM电子显微镜显示,由于PEG200在纳米颗粒上的包覆作用,材料间的相容性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热重分析发现,加入PEG200,复合包装膜的热性能下降,但仍高于PHBH。当PEG200含量为6wt%时,与未添加PEG200的包装膜相比,断裂伸长率增加了 29.9%。阻隔性能在PEG200添加量为4wt%时最佳,水蒸气透过率和氧气透过率分别为26.48 g/m2·day和28.46 cm3/m2·day。

陈彤[6](2020)在《壳聚糖/PCL/PHBV包装膜制备与性能》文中研究说明以PCL(聚己内酯)和PHBV(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为原材料,通过熔融共混挤出造粒,切粒后再热压成膜。在最佳性能比例的基础上添加不同含量的增容剂和不同含量的抗菌材料进行改性,以获得力学性能良好并且有较好热稳定性的包装薄膜,同时具备一定的抗菌性。此类包装薄膜的的制备,可应用于水果蔬菜的包装,并且污染小。通过改变PCL和PHBV的配比,制备出质量分数不同的PCL/PHBV复合膜并研究其性能。扫描电镜与红外光谱发现PCL和PHBV为两相结构,界面不相容;同时力学测试显示随着PHBV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膜的最大载荷先下降后上升,断裂伸长率先下降再上升在下降。PHBV的加入增加了复合膜的亲水性。同时增加了紫外光的屏蔽作用,并且因为PHBV的大尺寸晶体的加入降低了 PCL的结晶温度和结晶强度。添加ATBC(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对20%PHBV/PCL复合包装膜进行改性。力学测试显示,ATBC/PCL/PHBV复合膜的最大载荷先增大再减小,断裂伸长率先增大再减小再增大。ATBC使得复合膜的光线屏蔽作用增强,亲水性能小范围增强。从DSC来看较多的ATBC降低了 PCL和PHBV两相材料的分子链运动能力,复合膜的温度和结晶度。在XRD分析图谱中,ATBC/PCL/PHBV复合膜的X衍射峰强度明显降低。添加CMCS(羧甲基壳聚糖)制备抗菌复合膜。力学测试显示,复合膜的最大载荷和断裂生产率均先降低再上升。CMCS的加入降低了复合膜的可见光和紫外光透射率,并小幅度降低了复合膜的结晶温度和强度,从XRD和DSC中看出,随着CMCS质量分数的增加,结晶峰的面积减小。在抗菌实验中,随着CMCS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膜的抗菌效果增强,几乎与质量成正比。研究得出:在第一阶段20%PHBV/PCL性能最佳,从力学性能和结晶方面都较好,并且有一定的光屏蔽作用和亲水性;第二阶段综合性能选取5%ATBC/PCL/PHBV复合膜继续之后的抗菌实验,结果表明,该膜力学性能较好,ATBC对改善PHBV与PCL的相容性具有促进作用。第三阶段综合来看10%CMCS/ATBC/PCL/PHBV复合膜的性能较好。

徐鹏武[7](2019)在《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结晶行为调控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开发生物基且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已迫在眉睫。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是一种生物基且可降解的聚合物,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堆肥性,在生物医药和包装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PHAs存在晶核密度低、结晶速率慢、容易二次结晶等缺点导致其物理机械性能不佳,限制了PHAs产业的发展。因此,研究PHAs的结晶动力学过程,改善PHAs的结晶性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己酸酯(PHBH)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了PHBH超薄膜的晶体生长动力学过程,探索了PHBH的结晶机理以及自成核诱导的PHBH的结晶过程;进而通过自成核作用、添加乙二酰胺基小分子成核剂、改性大分子成核剂以及施加外场等手段调控PHBH的结晶性能和结晶动力学,并深入研究了PHBH晶体形貌的演变过程,探讨了晶体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结晶行为调控的机理。本研究不仅丰富了聚合物的结晶理论,而且有望促进PHBH产业的发展,从而部分取代石油基聚合物,减小资源和环境的负担。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PHBH超薄膜,系统研究了PHBH晶体形貌随温度的演变过程,并通过Hoffman-Lauritzen理论解释了PHBH晶体形貌演变的机理。当结晶温度大于100 ℃时,PHBH由非环带球晶转变为板条状单晶,对应的结晶机理由机理Ⅱ转变为机理Ⅰ。然后研究了自成核诱导PHBH的结晶过程以及结晶动力学,提出了利用高熔点聚羟基丁酸酯均聚物(PHB)作为PHBH成核剂的方法,利用熔融混合的方式制备了PHBH/PHB混合物,并系统探讨了自成核诱导下PHBH/PHB混合物的结晶动力学及其物理机械性能,结果表明,PHB作为一种高效的成核剂显着改善了PHBH的结晶性能,其成核效果远优于传统的无机成核剂。(2)设计合成了系列中间含不同脂肪链长度的乙二酰胺基小分子(C6H5NHCOCONH(CH2)nNHCOCONHC6H5,n=2、4、8、12,OXAn)成核剂,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PHBH/OXAn共混物,并系统研究了OXAn的化学结构对PHBH结晶动力学和成核效率的影响规律。OXAn与PHBH基体相容性较好,在高温下可以“溶解”在基体中。PHBH/OXAn的结晶速率随着n值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n=8时,PHBH的结晶速率最大,例如加入0.75 wt%OXA8之后,在105 ℃下PHBH的半结晶时间由44 min缩短至2.3 min。而且,OXAn的加入未改变PHBH的晶体结构。因此,通过调节OXAn的化学结构可有效调控PHBH的结晶性能。(3)利用流变仪研究了剪切作用对PHBH结晶动力学的影响,为熔融加工过程中剪切诱导PHBH结晶提供了理论支撑。首先利用Arrhenius方程得到了PHBH的流动活化能为37.2 kJ/mol,然后利用Maxwell离散松弛图谱和线性回归法得到了PHBH分子链在不同温度下发生取向和拉伸的临界剪切速率。只有当剪切速率大于临界剪切速率时,PHBH的分子链才会发生有效取向和拉伸,从而提高PHBH的结晶速率。研究还发现,剪切作用可以提高PHBH的晶核密度,其剪切诱导结晶的效果与剪切速率和剪切时间呈正相关,当剪切速率或剪切时间足够大时,PHBH的结晶速率皆可达到最大值。低剪切速率下增加剪切时间和较短剪切时间下提高剪切速率对PHBH半结晶时间的影响具有等效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剪切作用与成核剂OXA8共同诱导PHBH的结晶过程,剪切与成核剂共同作用之后,PHBH的半结晶时间大幅度降低。(4)以纳米纤维素(NCC)作为生物基成核剂同时提高了PHBH的机械强度和结晶性能。首先设计并高效地将PHBH修饰到NCC表面以改善NCC与PHBH基体的相容性,获得了接枝率为25 wt%的NCC-g-PHBH纳米杂化物;进而制备了生物基与可降解PHBH/NCC-g-PHBH纳米复合材料及薄膜,并研究了NCC-g-PHBH纳米杂化物对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物理机械性能以及亲水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表面修饰显着提高了NCC和PHBH基体之间的相容性,使NCC-g-PHBH均匀分散于PHBH基体中,从而获得了理想的增强效果,例如1.0 wt%NCC-g-PHBH纳米杂化物使PHBH的杨氏模量提高了15%,拉伸强度提高了28%,其增强结果与Halpin-Tsai模型相吻合。此外,NCC-g-PHBH纳米杂化物的加入使PHBH的晶核密度显着提高,在10 ℃ min-1降温速率下PHBH的结晶度由0%提高至33.2%,表面水接触角下降了9 o。(5)以氧化石墨烯(GO)作为成核剂改善PHBH的结晶性能、机械强度,同时赋予其功能性。首先通过偶联反应和自由基共聚的方法将N-(2-(异丁烯酰基氧基)乙基)-N,N-二甲基十二烷-1-溴化铵(LAQ)修饰到GO表面,制备了GO-g-LAQ纳米杂化物及PHBH/GO-g-LAQ纳米复合材料薄膜。LAQ的引入显着提高了PHBH与GO的相容性,使GO-g-LAQ纳米杂化物均匀分散于PHBH基体中。少量GO-g-LAQ使PHBH的结晶速率和晶核密度明显提高,进而使PHBH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储能模量分别提高了60%和140%,耐热温度提高了20 ℃。此外,GO-g-LAQ作为片层状抗菌剂,使PHBH/GO-g-LAQ纳米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率均达到99.9%以上,同时使材料的氧气渗透值下降了86%,有望拓展PHBH在包装领域的应用。

赵作显[8](2019)在《PHA/PLA共混纤维的研制及其结构与性能》文中研究指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石油基合成纤维已广泛应用于纺织、生物医学和农业等多个领域。然而,由于石油基合成纤维不可生物降解且不可再生的缺点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当前,石油资源因过度开发而面临枯竭难题,极大地限制了非生物降解的石油基合成纤维的应用。因此,原料完全来源于生物质资源并且可生物降解的纤维将作为石油基合成纤维的有力替代品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因此,本课题选择一种具有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和可再生的新型生物质材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进行生物基合成纤维的研制。由于PHA存在热稳定性差、晶核密度低、球晶尺寸大以及室温下易二次结晶等缺点,极大地阻碍了 PHA纤维的稳定制备。本课题以第四代PHA材料聚(3-羟基丁酸酯-co-4-羟基丁酸酯)(P3HB4HB)和聚乳酸(PLA)为原料,通过熔体纺丝制备了 PHA/PLA共混纤维。首先研究了 PHA/PLA共混物的相容性,然后探索了纺丝工艺对PHA/PLA共混物可纺性的影响,得到了影响PHA/PLA共混物可纺性的主要纺丝工艺,分析了纺丝工艺参数对PHA/PLA共混物可纺性的影响,得到了 PHA/PLA共混物可以连续稳定纺丝的最优纺丝工艺条件。重点研究了共混比例、卷绕速率和牵伸倍数对PHA/PLA共混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1)PHA/PLA共混物的相容性、结晶性和热稳定性:研究发现PHA/PLA共混物为不相容体系;PHA含量为50 wt%和45 wt%的共混物为双连续相形态,PHA含量低于45 wt%时,PHA/PLA共混物的相形态从双连续相逐渐转变为明显的海岛相。PHA对温度非常敏感,加工温度窗口较窄,而PLA的加入提高了 PHA的热稳定性能,拓宽了 PHA的加工温度窗口。纯PHA成核密度低,结晶速率很慢,而纯PLA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结晶,因此在PHA/PLA共混物的纺丝过程中主要是PLA相的快速结晶赋予了初生纤维一定的强度,提高了 PHA的可纺性。在室温下储存24 h后的PHA/PLA共混物的相邻球晶之间存在明显的缝隙,这是导致PHA脆性大的主要原因。而PHA/PLA共混物中的球晶远远小于纯PHA的球晶,因此将PHA和PLA共混纺丝提高PHA纤维机械性能的途径是可行的。(2)PHA/PLA的可纺性评价:在PHA/PLA初生纤维的试纺和牵伸过程中发现,共混比例、纺丝温度、熔体挤出速率、卷绕速率和牵伸倍数等纺丝工艺是影响PHA/PLA纤维成型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PHA/PLA共混物可以进行熔体纺丝的工艺参数为PHA含量小于50 wt%,纺丝温度为165℃,熔体挤出速率为10~20 rpm,卷绕速率为20~40 m/min。进一步研究发现,PHA/PLA共混物在165℃的纺丝温度下可以连续稳定纺丝的工艺参数为PHA含量不超过40 wt%,卷绕速度为20~30 m/min。(3)共混比例、卷绕速率和牵伸倍数对PHA/PLA共混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PHA/PLA共混纤维的条干均匀性较差,PHA含量越低,纤维直径越小;PLA的加入提高了共混纤维的结晶度,降低了共混纤维的微晶尺寸,提高了共混纤维的机械性能;PHA含量为35 wt%时,共混纤维具有较好的柔韧性,断裂强度最高可达904 MPa,,断裂伸长率可达81%;共混纤维中PHA含量越高,干热收缩率越高。卷绕速率和牵伸倍数对共混纤维B40中PHA相和PLA相结晶的作用相反,即随着卷绕速率的增加,PHA相的结晶度先增大后减小,而PLA相的结晶度先减小后增大;随着牵伸倍数的增加,PHA相的结晶度逐渐增大,而PLA相的结晶度逐渐减小。同时卷绕速率的增加对PHA/PLA共混纤维B40的结晶度的提高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而牵伸倍数的增加则对其结晶度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卷绕速率和牵伸倍数的提高对共混纤维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初始模量的增加都有促进作用,并且卷绕速率为30 m/min、牵伸倍数为2.0时共混纤维的机械性能达到最佳。

张波波,黄崇杏,郭威,王健,黄浩河[9](2019)在《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改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PHBV)的改性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PHBV在包装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方法以PHBV薄膜材料为主,根据PHBV的优缺点,从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2个方面进行阐述。结果 PHBV是一种拥有生物可降解性的热塑性树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PHBV的脆性大、韧性差,必须对其进行改性,且物理和化学改性均有优缺点。结论大量研究表明,PHBV经过改性后性能有所改善,但由于其相容性差导致复合材料性能的提升幅度有限,因此,有待开发和完善PHBV的生物降解性,且工艺简单、成本又低的改性技术。

徐敏,刘畅,孙晓敏,赵西坡,彭少贤[10](2018)在《结晶行为改善聚乳酸韧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聚乳酸作为环境友好型材料具有诸多优良性能,如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高模量、易于成型加工、透明性优等性能。但因其本身存在性脆、结晶性能差等缺点而限制了它的应用,所以通过对聚乳酸进行改性可有效提高其韧性。从聚乳酸结晶的角度出发,通过改变聚乳酸的结晶性能可提高聚乳酸的韧性。主要探讨了有机高分子和无机粒子在聚乳酸结晶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方式对聚乳酸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调控聚乳酸的结晶行为可达到增韧聚乳酸的目的。其中,有机合成高分子主要通过减弱分子间力来抑制结晶,通过减少缠结点使分子链段发生滑移以达到增韧目的;无机粒子通过提供成核位点促进结晶使晶粒减小来传递应力,吸收变形功,阻止裂纹扩展从而增韧聚乳酸。

二、STUDY ON BIODEGRADABILITY OF POLY (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VALERATE)/ORGANOPHILIC MONTMORILLONITE NANOCOMPOSIT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Y ON BIODEGRADABILITY OF POLY (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VALERATE)/ORGANOPHILIC MONTMORILLONITE NANOCOMPOSITES(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纤维素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纤维素纳米纤维
2 微晶纤维素
3 纤维素纳米晶
4 结论与展望

(2)生物降解聚丙撑碳酸酯共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脂肪族聚碳酸酯(APC)的概述
        1.2.1 脂肪族聚碳酸酯(APC)的简介
        1.2.2 聚丙撑碳酸酯(PPC)的简介
        1.2.3 聚丙撑碳酸酯(PPC)的合成
    1.3 聚丙撑碳酸酯(PPC)的结构与性能
        1.3.1 聚丙撑碳酸酯(PPC)的结构与基本性能
        1.3.2 聚丙撑碳酸酯(PPC)的力学性能
        1.3.3 聚丙撑碳酸酯(PPC)的阻隔性能
        1.3.4 聚丙撑碳酸酯(PPC)的降解性能
    1.4 聚丙撑碳酸酯(PPC)的生产与应用研究
    1.5 聚丙撑碳酸酯(PPC)的改性研究
        1.5.1 聚丙撑碳酸酯(PPC)的化学改性
        1.5.2 聚丙撑碳酸酯(PPC)的物理改性
    1.6 环氧大豆油的简介
    1.7 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的简介
    1.8 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聚丙撑碳酸酯/环氧大豆油共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
        2.2.2 共混物的制备
        2.2.3 表征与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形态结构
        2.3.2 热性能
        2.3.3 动态力学性能
        2.3.4 热稳定性
        2.3.5 FTIR分析
        2.3.6 流变性能
        2.3.7 力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丙撑碳酸酯/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纤维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
        3.2.2 共混物的制备
        3.2.3 表征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力学性能
        3.3.2 动态力学性能
        3.3.3 热性能
        3.3.4 流变性能
        3.3.5 维卡软化温度
        3.3.6 形态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4.1 结论
    4.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PBS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降解材料
    1.3 PBS的合成
    1.4 PBS的应用
    1.5 PBS的改性复合材料
        1.5.1 共混型复合材料
        1.5.2 共聚型复合材料
        1.5.3 共聚/共混型复合材料
    1.6 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第2章 PBS/Tal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滑石粉的改性
        2.2.4 PBS/Talc复合材料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2 力学性能测试
        2.3.3 动态力学分析(DMA)
        2.3.4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
        2.3.5 热台偏光显微镜测试(POM)
        2.3.6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7 流变性能测试
        2.3.8 热失重分析(TGA)
        2.3.9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改性滑石粉结构分析
        2.4.2 力学性能分析
        2.4.3 动态力学分析
        2.4.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2.4.5 偏光显微镜分析
        2.4.6 X射线衍射分析
        2.4.7 流变性能分析
        2.4.8 热失重分析
        2.4.9 微观形貌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PBS/P34HB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PBS-g-GMA的制备
        3.2.4 PBS/P34HB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3.3.2 力学性能测试
        3.3.3 动态力学分析(DMA)
        3.3.4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
        3.3.5 热台偏光显微镜测试(POM)
        3.3.6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7 流变性能测试
        3.3.8 热失重分析(TGA)
        3.3.9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BS-g-GMA结构分析
        3.4.2 力学性能分析
        3.4.3 动态力学分析
        3.4.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4.5 结晶形态分析
        3.4.6 X射线衍射分析
        3.4.7 流变性能分析
        3.4.8 热失重分析
        3.4.9 微观形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阻燃植物多糖/聚乳酸复合材料力学与降解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PLA及其复合材料的概述
        1.1.1 聚乳酸的基本结构与性能
        1.1.2 聚乳酸的改性研究现状
    1.2 生物降解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研究
        1.2.1 纤维素/聚乳酸复合材料
        1.2.2 淀粉/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研究
    1.3 阻燃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1.3.1 生物降解阻燃高分子材料
        1.3.2 阻燃聚乳酸的研究进展
        1.3.3 生物质阻燃剂及其阻燃聚乳酸的研究现状
    1.4 聚乳酸复合材料的降解性能研究简介
        1.4.1 聚乳酸的降解过程
        1.4.2 聚乳酸的微生物降解
        1.4.3 水降解
        1.4.4 热降解与热稳定性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5.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阻燃MCC/PLA复合材料的力学与阻燃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及主要仪器设备
        2.1.2 阻燃MCC/PLA复合材料的制备
        2.1.3 阻燃MCC/PLA复合材料的表征
    2.2 偶联剂改性MCC实验结果与分析
    2.3 MCC/PL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2.4 MCC/PLA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2.5 阻燃性能测试结果
        2.5.1 PLA复合材料的阻燃性
        2.5.2 MCC对阻燃PLA复合材料的阻燃性的影响
    2.6 MCC/PLA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2.6.1 PLA及其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2.6.2 C-IFR/MCC/PLA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2.6.3 M-IFR/MCC/PLA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2.7 阻燃MCC/PLA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分析
        2.7.1 MCC对C-IFR/PLA复合材料结晶度的影响
        2.7.2 MCC对M-IFR/PLA体系结晶度的影响
    2.8 本章小结
3 阻燃St/PLA复合材料的力学与阻燃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及主要仪器设备
        3.1.2 磷酸酯化改性淀粉实验
        3.1.3 阻燃St/PLA复合材料的制备实验
        3.1.4 表征与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淀粉改性实验结果
        3.2.2 复合材料吸水率测试
        3.2.3 淀粉/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2.4 阻燃性能
        3.2.5 扫描电镜(SEM)观察
        3.2.6 热重分析
        3.2.7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阻燃植物多糖/聚乳酸复合材料降解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及主要仪器设备
        4.1.2 PLA复合材料试样的制备
        4.1.3 PLA复合材料的降解实验
    4.2 PLA复合材料降解性能表征
        4.2.1 吸水率测试和质量损失率测试
        4.2.2 力学性能测试
        4.2.3 热重分析
    4.3 阻燃聚乳酸复合材料土壤降解实验结果
        4.3.1 聚乳酸及其复合材料的土壤降解
        4.3.2 阻燃聚乳酸复合材料土壤降解实验结果
    4.4 阻燃聚乳酸复合材料的水降解实验结果
        4.4.1 聚乳酸及其复合材料的水降解
        4.4.2 阻燃聚乳酸复合材料的水降解
    4.5 MCC/PLA复合材料热降解动力学
    4.6 阻燃MCC/PLA复合材料热降解
    4.7 阻燃St/PLA复合材料热降解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CNCs/MMT/PHBH包装膜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ST
1 前言
    1.1 生物降解聚合物
        1.1.1 天然生物降解聚合物
        1.1.2 化学合成生物降解聚合物
        1.1.3 微生物来源生物降解聚合物
    1.2 生物纳米复合材料
        1.2.1 等维纳米填料
        1.2.2 一维纳米填料
        1.2.3 二维纳米填料
        1.2.4 多元生物纳米复合材料
    1.3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课题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备与检测仪器
    2.2 实验原料与试剂
    2.3 包装膜的的制备
        2.3.1 PHBH的提纯
        2.3.2 纤维素纳米晶体的制备
        2.3.3 MMT/CNCs/PHBH(M@CP)包装膜的制备
        2.3.4 纤维素纳米晶体的乙酰化
        2.3.5 ACNs/MMT/PHBH(A@MP)包装膜的制备
        2.3.6 PEG200/ACNs/MMT/PHBH包装膜的制备
    2.4 性能检测及检测条件
        2.4.0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4.1 透射电镜(TEM)分析
        2.4.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4.3 X射线衍射分析
        2.4.4 热重分析(TGA)
        2.4.5 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2.4.6 正置热台显微镜分析
        2.4.7 力学性能分析
        2.4.8 阻隔性能分析
        2.4.9 核磁共振(~1H-NMR)光谱分析
        2.4.10 水接触角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MMT/CNCs/PHBH(M@CP)包装膜的性能分析
        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1.2 傅里叶红外光谱(FIR)
        3.1.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1.4 热失重分析(TGA)
        3.1.5 差式扫描量热法(DSC)
        3.1.6 偏光显微镜(POM)
        3.1.7 力学性能分析
        3.1.8 阻隔性能分析
    3.2 ACNs/MMT/PHBH(A@MP)包装膜的性能分析
        3.2.1 ACNs的表征
        3.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2.3 傅里叶红外光谱(FIR)
        3.2.4 热失重分析(TGA)
        3.2.5 差式扫描量热法(DSC)
        3.2.6 偏光显微镜(POM)
        3.2.7 力学性能分析
        3.2.8 阻隔性能分析
    3.3 PEG200-ACNs/MMT/PHBH的表征
        3.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R)
        3.3.3 热失重分析(TGA)
        3.3.4 差式扫描量热法(DSC)
        3.3.5 偏光显微镜(POM)
        3.3.6 力学性能分析
        3.3.7 阻隔性能分析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6)壳聚糖/PCL/PHBV包装膜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聚己内酯
        1.1.1 研聚己内酯的合成
        1.1.2 聚己内酯的基本特性
        1.1.3 聚己内酯的应用
        1.1.4 聚己内酯的改性
    1.2 3-羟基丁酸脂3-羟基戊酸酯共聚物
        1.2.1 PHBV的合成
        1.2.2 PHBV的基本特性
        1.2.3 PHBV的应用
        1.2.4 PHBV的改性
    1.3 3-羟基丁酸脂3-羟基戊酸酯共聚物与聚己内酯材料复合
        1.3.1 共静电纺丝PHBV/PCL
        1.3.2 PCL改性PHBV
        1.3.3 PCL/PHBV/双相磷酸钙药物负载
        1.3.4 PCL/PHBV嵌段共聚
        1.3.5 PHBV/PCL共混
    1.4 壳聚糖
        1.4.1 壳聚糖的抗菌机理
        1.4.2 壳聚糖的特性
        1.4.3 壳聚糖的改性
    1.5 课题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包装膜的吹塑成型
        2.3.2 包装膜的热压成型制备改性
        2.3.3 包装膜的性能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热压过程工艺参数的确定
    3.2 PHBV比例不同对PCL/PHBV复合包装薄膜性能的影响
        3.2.1 PCL/PHBV复合膜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3.2.2 PCL/PHBV复合膜的力学性能测试分析
        3.2.3 PCL/PHBV复合膜的紫外透射率光谱图分析
        3.2.4 PCL/PHBV复合膜微观断面图分析
        3.2.5 PCL/PHBV复合膜水接触角分析
        3.2.6 不同比例PHBV对PCL/PHBV复合膜的熔融结晶性能影响
        3.2.7 PCL/PHBV复合膜X射线衍射谱图分析
    3.3 不同ATBC含量对ATBC/PCL/PHBV薄膜性能的影响
        3.3.1 ATBC/PCL/PHBV复合膜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3.3.2 PCL/PHBV复合膜的力学性能测试分析
        3.3.3 ATBC/PCL/PHBV复合膜的紫外透射率光谱图分析
        3.3.4 ATBC/PCL/PHBV复合膜微观断面图分析
        3.3.5 ATBC/PCL/PHBV复合膜水接触角分析
        3.3.6 不同比例ATBC对ATBC/PCL/PHBV复合膜的熔融结晶性能影响
        3.3.7 ATBC/PCL/PHBV复合膜X射线衍射谱图分析
    3.4 不同CMCS含量对CMCS/ATBC/PCL/PHBV薄膜性能的影响
        3.4.1 CMCS/ATBC/PCL/PHBV复合膜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3.4.2 CMCS/PCL/PHBV复合膜的力学性能测试分析
        3.4.3 CMCS/ATBC/PCL/PHBV复合膜的紫外透射率光谱图分析
        3.4.4 CMCS/ATBC/PCL/PHBV复合膜微观断面图分析
        3.4.5 CMCS含量对CMCS/ATBC/PCL/PHBV复合膜的熔融结晶性能影响
        3.4.6 CMCS/ATBC/PCL/PHBV复合膜X射线衍射谱图分析
        3.4.7 CMCS/ATBC/PCL/PHBV复合膜抗菌性能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7)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结晶行为调控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PHAs概述
        1.2.1 PHAs的发展历史
        1.2.2 PHAs的结构与性能
    1.3 PHAs的多相态结构
        1.3.1 PHAs的结晶形态
        1.3.2 PHAs的晶体结构
    1.4 PHAs结晶的研究进展
        1.4.1 共聚改性
        1.4.2 自成核现象
        1.4.3 成核剂诱导结晶
        1.4.4 外场诱导结晶
        1.4.5 PHAs的结晶动力学
    1.5 PHAs的应用进展
        1.5.1 PHAs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1.5.2 PHAs在包装领域的应用
    1.6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自成核诱导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结晶行为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PHBH超薄膜的制备
        2.2.4 PHBH/PHB共混物的制备
        2.2.5 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HBH球晶形貌分析
        2.3.2 PHBH结晶机理
        2.3.3 自成核诱导下PHBH超薄膜的结晶行为
        2.3.4 自成核诱导下PHBH/PHB共混物的结晶行为
        2.3.5 自成核诱导下PHBH/PHB共混物的机械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乙二酰胺基小分子诱导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结晶行为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乙二酰胺基成核剂的制备
        3.2.4 PHBH/乙二酰胺基成核剂共混物的制备
        3.2.5 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乙二酰胺基成核剂结构分析
        3.3.2 PHBH/OXAn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行为
        3.3.3 PHBH/OXAn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3.3.4 PHBH/OXAn共混物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3.3.5 PHBH/OXAn共混物的晶体形貌
        3.3.6 OXAn在PHBH中的相分离行为
        3.3.7 PHBH/OXAn共混物的晶体结构
        3.3.8 OXAn诱导PHBH的成核机理
        3.3.9 PHBH/OXAn共混物的机械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剪切与成核剂共同诱导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结晶行为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PHBH和 PHBH/OXA8共混物的制备
        4.2.4 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HBH分子链取向和拉伸的临界剪切速率
        4.3.2 剪切温度对PHBH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4.3.3 剪切速率对PHBH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4.3.4 剪切时间对PHBH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4.3.5 剪切作用对PHBH晶核密度的影响
        4.3.6 剪切与成核剂共同诱导PHBH的结晶行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纤维素大分子诱导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结晶行为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1.1 主要原料及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1.3 NCC-g-PHBH纳米杂化物的制备
        5.1.4 PHBH/NCC-g-PHBH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5.1.5 表征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NCC-g-PHBH纳米杂化物的表征
        5.2.2 PHBH/NCC-g-PHBH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
        5.2.3 PHBH/NCC-g-PHBH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5.2.4 PHBH/NCC-g-PHBH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
        5.2.5 PHBH/NCC-g-PHBH纳米复合材料亲疏水性能
        5.2.6 PHBH/NCC-g-PHBH纳米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功能化石墨烯杂化物诱导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结晶行为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1.1 主要原料及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1.3 GO-g-LAQ纳米杂化物的制备
        6.1.4 PHBH/GO-g-LAQ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6.1.5 表征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GO-g-LAQ纳米杂化物的表征
        6.2.2 PHBH/GO-g-LAQ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
        6.2.3 PHBH/GO-g-LAQ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
        6.2.4 PHBH/GO-g-LAQ纳米复合材料的阻隔性能
        6.2.5 PHBH/GO-g-LAQ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机械性能
        6.2.6 PHBH/GO-g-LAQ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6.2.7 PHBH/GO-g-LAQ纳米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8)PHA/PLA共混纤维的研制及其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HA概述
        1.1.1 PHA的结构与分类
        1.1.2 PHA的性能
        1.1.3 PHA的应用
    1.2 PHA的共混改性
        1.2.1 PHA/非生物降解聚合物共混改性
        1.2.2 PHA/生物降解材料共混改性
        1.2.3 成核剂改性
    1.3 PHA类熔纺纤维的研究进展
        1.3.1 PHB纤维
        1.3.2 PHBV纤维
        1.3.3 PHBHHx纤维
        1.3.4 P3HB4HB纤维
        1.3.5 PHA/PLA共混纤维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PHA/PLA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PHA/PLA共混母粒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
        2.3.2 热失重测试
        2.3.3 热台偏光显微镜测试
        2.3.4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
        2.3.5 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2.3.6 流变测试
    2.4 结果分析
        2.4.1 PHA/PLA共混物的热学性能
        2.4.2 PHA/PLA共混物的结晶性能
        2.4.3 PHA/PLA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2.4.4 PHA/PLA共混物的流变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HA/PLA共混物的可纺性探索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备
    3.2 PHA/PLA共混纤维的制备
    3.3 PHA/PLA共混物的可纺性结果分析
        3.3.1 纺丝工艺对PHA/PLA纤维成型的影响
        3.3.2 PHA/PLA共混物可纺性的主观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纺丝工艺对PHA/PLA共混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1 PHA/PLA共混纤维的制备
    4.2 测试与表征
        4.2.1 纤维直径测试
        4.2.2 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4.2.3 差示扫描量热
        4.2.4 热失重测试
        4.2.5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
        4.2.6 力学性能测试
        4.2.7 动态热机械性能测试
        4.2.8 干热收缩率测试
    4.3 结果分析
        4.3.1 共混比例对PHA/PLA共混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3.2 卷绕速率对PHA/PLA共混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3.3 牵伸倍数对PHA/PLA共混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已投稿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致谢

(9)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改性
    1.1 PHBV与可降解聚合物共混
        1.1.1 PHBV与PLA共混
        1.1.2 PHBV与PBAT共混
        1.1.3 PHBV与PCL共混
        1.1.4 PHBV与纤维素共混
        1.1.5 PHBV与纳米纤维素共混
        1.1.6 PHBV与淀粉共混
    1.2 PHBV与不可降解聚合物共混改性
    1.3 PHBV与其他材料共混
2 化学改性
    2.1 交联改性
    2.2 嵌段共聚改性
    2.3 接枝改性
3 结语

(10)结晶行为改善聚乳酸韧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PLA与有机高分子共混
    1.1 与合成大分子共混
        1.1.1 TMC系列
        1.1.2 聚酯系列
    1.2 与天然大分子共混
    1.3 其他大分子
2 PLA与无机分子共混
    2.1 与无机层状分子共混
    2.2 与无机纳米粒子共混
3 结语

四、STUDY ON BIODEGRADABILITY OF POLY (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VALERATE)/ORGANOPHILIC MONTMORILLONITE NANOCOMPOSITES(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纤维素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赵冬梅,初小宇,魏丽娜,贾连莹,郑秀君. 高分子通报, 2021(11)
  • [2]生物降解聚丙撑碳酸酯共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 赵玲.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PBS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昆育.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4]阻燃植物多糖/聚乳酸复合材料力学与降解性能的研究[D]. 查玉莹.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5]CNCs/MMT/PHBH包装膜的制备[D]. 徐晓晴.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6]壳聚糖/PCL/PHBV包装膜制备与性能[D]. 陈彤.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7]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结晶行为调控及性能研究[D]. 徐鹏武. 江南大学, 2019(05)
  • [8]PHA/PLA共混纤维的研制及其结构与性能[D]. 赵作显. 苏州大学, 2019(04)
  • [9]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改性研究进展[J]. 张波波,黄崇杏,郭威,王健,黄浩河. 包装工程, 2019(07)
  • [10]结晶行为改善聚乳酸韧性的研究进展[J]. 徐敏,刘畅,孙晓敏,赵西坡,彭少贤. 塑料, 2018(02)

标签:;  ;  ;  ;  ;  

聚(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亲有机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的生物降解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