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的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89°35′—97°55′,北纬27°35′—36°35′。北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为邻,东与果洛藏族自治州相通,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南及西南同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和那曲专区交界,西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接壤。东西长738公里,南北宽406公里,土地总面积为26.7万平方公里。玉树摩崖石刻距玉树州结古镇((?))20公里,出结古镇向南,然后转向东南,趋向北。由于地处边陲加上受历史及交通自然环境诸方面的影响。对过去历史遗留下来的许多珍贵的文物资料保护和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在玉树地区发现了不少十分珍贵的文物资料,这些文物资料对研究玉树地区文化历史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其中玉树摩崖石刻为吐蕃时期遗留的珍贵文物,本文对玉树摩崖石刻考证和研究,主要针对目前玉树摩崖石刻研究中出现的断代上不统一;石刻主持者的表述缺乏依据;摩崖石刻艺术风格上的描述混乱就这三点依据相关材料和田野调查提出自己的看法。初步认为玉树摩崖石刻是公元9世纪在吐蕃赞普赤德松赞((?))时期由比丘僧大译师益西央((?))等奉赞普之命主持雕刻的,玉树摩崖石刻中贝库((?))的大日如来((?))摩崖石刻造像是形成藏族自己的艺术风格的端倪和标志,在藏族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位置。而勒库((?))的大日如来佛和供养人摩崖石刻造像、十方佛和众有情摩崖石刻造像等,在风格上也明显属于吐蕃时期的摩崖石刻,而关于这几处摩崖石刻的一些内容阐述还应进行继续研究。不但要从佛教教义的角度去解读,同时也应将这些石刻放到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大背景下,综合全面地去研究它的文化内涵,因为艺术是人们思想化的产物。本文主要通过对玉树地区吐蕃时期的两处摩崖石刻造像及题记等的解读,阐述玉树两处摩崖石刻的基本特点,进而探究两处石刻在对藏族艺术发展史上的特殊贡献。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共分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研究目的和意义,介绍选题的目的和论文主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为研究现状,介绍不同时期历来研究学者对本论文的研究动态;第三部分为论文主要内容,将全文的核心内容概括性的做了简要的介绍;第四部分为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摩崖石刻的主要研究方法不拘囿于传统理论,以石刻文献学理论为基础,主要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同时结合历史文献法、地理学、艺术人类学、宗教人类学、考古学等理论作为研究论文的重点理论依据。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是:以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历史学的文献研究方法为主,并结合地理学、考古学、宗教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该选题进行研究。第二章着重论述玉树两处摩崖石刻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名的由来、石刻造像、佛经、佛塔等的具体分布为主要内容。并对每处遗迹用图片做参照。其中第一部分为地理位置;第二部分为具体分布,在论述玉树摩崖石刻之前必须对玉树及岩刻造像等的具体位置都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这个前提下再对位于玉树两处吐蕃时期的造像进行论述才能反映更加全面且多角度的一个视点。第三章则着重从四个方面不同角度逐层考证论述玉树两处摩崖石刻造像等的年代。依据原始石刻题记并运用藏文文献资料,吐蕃时期的一些相关会盟碑文等进行分析论证,其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雕刻摩崖石刻时当时吐蕃的赞普;第二部分为摩崖石刻主持者及其他重要工匠;第三部分为唐朝两位公主与玉树摩崖石刻;第四部分为摩崖石刻后期修缮对年代考究的影响;从上述四个方面对石刻造像时间上的一些疑点进行分析,并引用一些珍贵的史料和文献提供有力的证据。第四章注重论述玉树摩崖石刻的艺术风格,这一章节中系统地论述两处摩崖石刻各自的艺术特征,通过对宗教艺术的定义的分析理解且将石刻造像置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进行解读,提出玉树贝库的大日如来摩崖石刻造像是藏族艺术趋向成熟的最早吐蕃化的艺术的一个代表。其中第一部分为贝库((?))摩崖石刻造像;主要包括石刻的整体布局、人物造像、纹饰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第二部分为勒库摩崖石刻造像;主要对勒库的大日如来佛和供养人造像、十方佛及众有情造像的艺术风格等的考述。第五章为结语。本章总结内容并归纳要点,提出结论且解决玉树两处吐蕃时期的摩崖石刻造像年代、石刻主持者、艺术风格等相关问题。其中贝库摩崖石刻的雕刻年代为吐蕃第四十代赞普赤德松赞时期,具体年代为藏历火狗年((?))公元806年;勒库摩崖石刻的雕刻年代为藏历木马年((?))公元814年;两处摩崖石刻的主持者皆为大译师比丘僧益西央,其他重要工匠由吐蕃本土工匠组成,其中有吐蕃遣使入唐的大臣巴松((?))负责供养;摩崖石刻造像的艺术风格为藏式风格,其中也有一些中原和中亚艺术风格的借鉴影响,其中贝库的大日如来摩崖石刻造像是藏族艺术趋向成熟且最早吐蕃化艺术的一个代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唐蕃战争对吐蕃佛教文化的影响[J]. 学术探索 2018(09)
- [2].浅谈松赞干布时期的主要藏传特色建筑物[J]. 赤子(下旬) 2016(12)
- [3].吐蕃时期的利玛造像[J]. 西藏人文地理 2016(06)
- [4].国内[J]. 大众考古 2019(01)
- [5].吐蕃在康区的活动遗迹[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6].2017~2018年度中国边疆学视野下西藏历史研究综述——以象雄与吐蕃时期为中心[J]. 中国边疆学 2019(01)
- [7].近十年来吐蕃时期政治制度研究综述[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11)
- [8].论吐蕃佛教戒律[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9].吐蕃时期西藏地方档案管理制度初探[J]. 档案学通讯 2016(01)
- [10].近十年吐蕃研究综述[J]. 商 2015(51)
- [11].西藏阿里卡孜河谷10世纪佛塔供养人题记与壁画研究——兼论与吐蕃时期卫藏及敦煌早期的关联[J]. 文艺研究 2020(02)
- [12].吐蕃乐舞与藏戏之渊源探究[J]. 戏剧之家 2019(28)
- [13].公元前1世纪吐蕃文化略论[J]. 安康学院学报 2018(04)
- [14].吐蕃时期康区“丹域”之名的由来及历史文化之谈[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9(02)
- [15].吐蕃时期主要立法思想分析[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 [16].考察吐蕃时代社会文化“底色”的三个重要维度[J]. 思想战线 2018(02)
- [17].历史时期“吐蕃”概念的时段分析——兼论吐蕃时期政治历史进程[J]. 思想战线 2013(02)
- [18].近二十年来吐蕃研究综述[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2(09)
- [19].劳度叉斗圣变未出现于敦煌吐蕃时期洞窟原因试析[J]. 西藏研究 2010(02)
- [20].论唐蕃长庆会盟后吐蕃与回鹘、南诏的关系[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9(03)
- [21].吐蕃时期的敦煌观音修行院之考[J]. 西藏研究 2017(04)
- [22].吐蕃时期的佛经翻译述略[J]. 中国藏学 2009(04)
- [23].吐蕃时期藏文文献中的盟誓[J]. 中国藏学 2009(03)
- [24].论吐蕃时期的政治与宗教关系[J]. 西藏研究 2008(05)
- [25].论佛苯斗争中的“佛”——以唐代传入吐蕃的汉、印佛教为例[J]. 青藏高原论坛 2018(01)
- [26].吐蕃时期佛教与苯教的交锋与融合[J]. 敦煌学辑刊 2012(01)
- [27].浅谈吐蕃时期法律制度与宗教的关系[J]. 法制与社会 2010(04)
- [28].略论吐蕃与北方草原民族的法律文化交流[J]. 中国藏学 2019(02)
- [29].近十年吐蕃文化研究综述[J]. 黑龙江史志 2013(21)
- [30].吐蕃时期拉萨地区生态环境与都城逻些的相互影响关系[J].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