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斗争心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主体-生态,车间
斗争心态论文文献综述
唐茂林[1](2015)在《为承认而斗争: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问题是中国制造业的重大现实问题,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奇迹”的故事中,农民工的确也是受益者,中国经济的发展给农民工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通常认为,离职是从组织中得到物质经济收益的雇员终止其组织雇佣关系,离职是雇员基于经济理性的理性选择行为。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常常有两种类型:①物质诉求型,②精神诉求型,本文针对后者。对本文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离职是一种基于劳动尊严的精神诉求,离职是一种劳动抗争的形式,“离职心态”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谋求更高工资与更好物质条件而具有的离职心理状态。本文中,离职心态是新生代农民工因劳动经历而形成的逃避劳动甚至抗拒劳动的离职倾向,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社会心态。本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离职心态?其根源是什么?本文以制造业代工车间为分析单位,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式是结构主义研究范式,采用混合研究法,以劳动异化理论、承认理论和现代世界体系理论为研究视角,应用主体—生态的思维方式,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问题。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从微观层面洞察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并从宏观层面探索其全球性根源。本文的基本思路是:①对相关研究进行批判性回顾,领悟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问题,并提出新的理论视角。②在微观层面,进行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从劳动异化理论和承认理论视角,洞察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③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模型。④在宏观层面,从现代世界体系的分析视野,在主体(新生代农民工)与生态(全球现代性)的思维框架中,探索问题的全球性根源。本文的中心结论为:离职心态是新生代农民工因车间劳动经历而感知组织公平缺失,导致心理契约破裂,形成犬儒主义的负面信念和情感,进而产生逃避劳动甚至抗拒劳动的离职倾向,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社会心态。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问题根植于全球现代性的社会生态,温特制车间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微观生态,全球生产体系的“全球金字塔”是宏观生态。问题的全球性根源是全球生产体系的温特制车间和“全球金字塔”拒绝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尊严和人格尊严。全文共六章,第一章为导论,第六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第二、叁、四和五章构成论文的主体,其研究过程和主要结论如下:1.第二章对相关研究进行批判性回顾,领悟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问题的实质,提出研究的理论视角。①问题的领悟发现,“忍耐”是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异质性特征,制造业竞争优势不能简单的归结于劳动成本低廉,而应归结于农民工低廉、勤劳和忍耐的叁重“迭加优势”。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是一种精神诉求,是抗争性反应。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问题不能简单的归结为经济问题,离职心态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辞职而重新谋职的心态,理性选择理论的解释力度有限。②劳动异化理论、承认理论和现代世界体系理论为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在微观层面,从劳动异化理论和承认理论视角看,新生代农民工会本能的反抗劳动,离职心态就是一种劳动斗争的心态。在宏观层面,从现代世界体系理论视角看,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问题需要研究全球视野,现代世界体系的“中心区”向“边缘区”的资本扩张和国际劳动分工是不平等的。2.第叁章在微观层面展开质性探索,采用扎根研究法。①扎根研究采用受访者推动的个人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方法进行理论抽样,在深圳、东莞和南昌展开,涉及纺织(服装鞋帽)、电子和汽车零配件叁个行业,共收集到18份样本数据,其中,12份数据用于叁级编码,6份数据用于检验理论饱和度。②数据分析是叁级编码法,开放式编码共得到初始条目共527条,从中提取9个初始概念。主轴编码共发现组织公平缺失感、心理契约破裂、犬儒主义和离职倾向4个主范畴,这表明可用这四个概念洞察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选择性编码提取的核心范畴是农民工组织公平缺失感对离职倾向的影响机理,并由此建立了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模型,模型达到理论饱和的要求。③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模型的核心观点是:新生代农民工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感觉组织公平缺失,其后果是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契约破裂,形成犬儒主义的负面信念和情感,产生为逃避劳动甚至抗拒劳动的离职倾向。3.第四章针对扎根研究建立的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模式,展开实证研究。①先在扎根研究建构的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模型中,引入调节变量(新生代农民工性别、年龄和学历)和控制变量(工作嵌入性和就业机会感知),提出实证研究的初始模型和相应的9个研究假设,其中8个假设为开拓性假设。②在质性研究和借鉴成熟量表的基础上,设计组织公平缺失感、心理契约破裂、犬儒主义、离职倾向、工作嵌入性和就业机会感知六份量表,并设计预调查问卷。③预调查在南昌两家企业展开,共获得86份样本,各题项数据呈正态分布,通过项目分析、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发现量表的信度效度均良好,可以作为正式调查的量表,并由此设计正式调查问卷。④由于具有离职倾向的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一定隐蔽性,所以,正式调查采用受访者推动抽样法,在南昌、赣州、深圳、广州、东莞展开,涉及服装鞋帽、电子和汽车零配件叁个行业,共获取263份有效样本,各题项数据呈正态分布,量表的信度效度均良好,可以用于统计检验。⑤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层回归分析,确立了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模型,其核心观点是:不论就业机会如何,新生代农民工在遭遇不平等的经历后,一旦心理契约破裂,就会形成犬儒主义的负面信念和情感,他们会厌恶车间劳动,并形成抗争意识,产生离职倾向;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常常更为脆弱,组织公平缺失感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相对小些,但是,她们也像男性一样有为承认而斗争的劳动抗争意识。4.第五章在宏观层面,从现代世界体系的分析视野,在主体(新生代农民工)与生态(全球现代性)的思维框架中,探讨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问题的全球性根源。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是一种社会生态,根植于全球现代性的社会生态。①温特制车间是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微观生态。温特制车间是资本、生产技术和微观权力共谋的斗争空间,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全景敞视监狱。②全球生产体系的“全球金字塔”是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宏观生态。国家机器、资本增值机器和生产机器建构了全球生产体系的“全球金字塔”,新生代农民工位于全球金字塔的最底层。③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问题的全球性根源是全球生产体系的温特制车间和“全球金字塔”拒绝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尊严和人格尊严。从主体-生态的思维方式看,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问题根植于全球现代性的社会生态,不能简单的归结为物质经济问题,因此,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内核的离职模型、企业理论和二元经济理论的解释力度有限。本文提出的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模型具有一定的原创性,能提供相对满意的解释。本文的研究贡献与原创性体现在四方面:①挖掘旧概念“离职”的新内涵,本文在文献探索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是逃避劳动甚至抗拒劳动的自我保护心态,离职是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抗争的一种形式。②研究视角新颖,与理性选择理论不同,本文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问题,从劳动异化理论、承认理论和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提出新的研究视角。③提出了离职研究的新模型,本文建立了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模型,这是对现有离职模型的有益补充。④主体—生态思维模式是离职研究的新思维,本文在主体与生态思维框架中,反思全球现代性,文章提出温特制车间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微观生态,“全球金字塔”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宏观生态。(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5-01-05)
彭江,刘仲全[2](2009)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基于文化心态与斗争轨迹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本质规定性是科学化,科学与人文之争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的文化主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存在叁种典型的文化心态:偏激、折中与功利心态。科学与人文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斗争轨迹为:课程由经史大一统到西方近代科技为主;力量对比由落后到先进;科学教育由弱到强,由传统到近代;斗争图式由分立到并立到融合。(本文来源于《黑龙江高教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潘延[3](2005)在《自我斗争的心态外化——解读《秋收的一天》和《夜》两篇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40年代初的延安时期是丁玲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交织在丁玲身上的性别意识、知识分子意识和革命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顶峰,丁玲陷入深刻的自我斗争之中,它汇成了丁玲强烈的创作冲动。《秋收的一天》和《夜》呈现出作者自我斗争的矛盾心态,以及通过自我说服自我放弃以获得澄明、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思维方式。(本文来源于《甘肃高师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傅以君[4](2005)在《论社会心态对战后国共斗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心态是人类群体、民族、团体及个人受一定社会环境影响在意识行为上的反映和表现,其表现形式较政治、经济难以把握,也容易为人们忽视。实际上,社会心态对历史进程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就战后中国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斗争,执掌中央政权的国民党在四年之间山崩瓦解,由共产党取而代之。在这历史过程中,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社会心态在这一历史运动过程中亦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6期)
车明怀[5](2004)在《简析江孜抗英斗争前后历任驻藏大臣的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生于 1 90 4年的江孜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在西藏地区与西方殖民主义者斗争最激烈的重大事件 ,这场斗争虽距今已百年之久 ,但其中深刻的教训对我们仍有警示作用。本文通过对江孜抗英斗争前后数位驻藏大臣 (包括帮办大臣和查办藏事大臣 )的心态分析 ,揭示这些大臣的心理状态对战争进程及结果的影响 ,透过对历史的分析得出选派驻藏大臣关乎西藏稳定、国家安全的历史结论。(本文来源于《中国藏学》期刊2004年04期)
王志明,李一峰[6](2002)在《简析领导干部在反腐斗争中的消极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谈起腐败,几乎无人不知其害,无人不深恶痛绝,似乎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然而,现实情况是,深恶痛绝不等于付诸行动,人人喊打也可能只喊不打。究其原因,除了部分领导干部在对待反腐问题上政治意识不强。思想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种种消极心态在作怪。这些消极心态有:(本文来源于《党政干部文摘》期刊2002年08期)
俞国[7](2000)在《从“反右派”斗争看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对知识分子的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建国到反右派斗争的发动 ,党中央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知识分子政策上呈现出正确与失误、成就与缺点并存的两重性。促使整风运动的主题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毛泽东同志对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本文来源于《扬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陈忻[8](1996)在《旷达与怨怒──论南北宋政治斗争对文人心态及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旷达与怨怒──论南北宋政治斗争对文人心态及创作的影响陈忻就整个宋代看,一方面“重文轻武”的政治模式给文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参政入佳的机会,而积贫积弱的现状,外族的威胁侵凌,更使这些以“兼济”为心的文人士大夫无法坐视,他们纷纷上书论政,表现出关心时政、追求...(本文来源于《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6年04期)
陈立旭[9](1996)在《“九一叁事件”后肯定与否定“文革”的斗争与毛泽东的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九一叁事件”后肯定与否定“文革”的斗争与毛泽东的心态陈立旭震惊世界的"九一叁事件"是我党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九一叁事件"的发生,惊醒了世人,启发人们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深入思考,怀疑和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思想也就势所必然地出现了。于是在中国共产党内...(本文来源于《毛泽东思想研究》期刊1996年01期)
余钢[10](1995)在《中国民众的期圣心态与反腐败斗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众的期圣心态与反腐败斗争余钢中国民众自古以来,始终以他们特有的方式与腐败行为作坚强不倔的斗争。但在封建社会,民众与腐败斗争的结果往往是令人悲哀的。要么在官官相护的保护网面前撞得头破血流,家破人亡;要么侥幸遇上一个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敢为民说话、...(本文来源于《理论与改革》期刊1995年11期)
斗争心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本质规定性是科学化,科学与人文之争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的文化主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存在叁种典型的文化心态:偏激、折中与功利心态。科学与人文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斗争轨迹为:课程由经史大一统到西方近代科技为主;力量对比由落后到先进;科学教育由弱到强,由传统到近代;斗争图式由分立到并立到融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斗争心态论文参考文献
[1].唐茂林.为承认而斗争: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
[2].彭江,刘仲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基于文化心态与斗争轨迹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3].潘延.自我斗争的心态外化——解读《秋收的一天》和《夜》两篇小说[J].甘肃高师学报.2005
[4].傅以君.论社会心态对战后国共斗争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5].车明怀.简析江孜抗英斗争前后历任驻藏大臣的心态[J].中国藏学.2004
[6].王志明,李一峰.简析领导干部在反腐斗争中的消极心态[J].党政干部文摘.2002
[7].俞国.从“反右派”斗争看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对知识分子的心态[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
[8].陈忻.旷达与怨怒──论南北宋政治斗争对文人心态及创作的影响[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9].陈立旭.“九一叁事件”后肯定与否定“文革”的斗争与毛泽东的心态[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6
[10].余钢.中国民众的期圣心态与反腐败斗争[J].理论与改革.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