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子弟书研究

红楼梦子弟书研究

论文摘要

子弟书是民间曲艺形式,起源于军中,由八旗子弟发扬光大,从清代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活跃在中国的北方,民国以后退出舞台。子弟书的价值曾被郑振铎肯定——1935年在其主编的《世界文库》中选入了子弟书代表作家罗松窗、韩小窗作品11篇。新时期以来,子弟书被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启功高度地评价子弟书,他认为:“在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奇,在韵文方面,久已具有公认的评价,成为它们各自时代的一绝。有人谈起清代有哪一种作品可以和以上四种杰出的文艺相媲美,我的回答是子弟书。”还有一些学者,他们致力于子弟书材料的梳理,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曾在中国的舞台上活跃了近100年的子弟书,还能再找到它的影子吗?子弟书魅力何在?子弟书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最重要的是:红楼梦子弟书。以《红楼梦》题材改编创作的子弟书最能体现子弟书艺术的特色和魅力,它们是如何阐释了《红楼梦》的文本的?它们是如何在原著和民众之间架起了传播的桥梁的?这是本论文希望回应的一些问题。论文由八部分组成:第一章引言:第二章《红楼梦》子弟书研究的现状:第三章子弟书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第四章子弟书中的红楼梦(子弟书文本研究);第五章韩小窗的代表作《露泪缘》《千金全德》;第六章子弟书的历史文化价值:第七部分是结语:第八部分是附录。针对认为子弟书是古代说唱文学“变文”的变体和子弟书是由满族祭祀时使用的鼓词发展而来的这两种观点,笔者指出,它们或者是片面的或者是委曲附会的,均不能直指子弟书起源的本质。笔者认为,子弟书的产生和繁荣与八旗制度紧密关联,子弟书是军旅生活的产物,在八旗制度的二元社会体制中发展,随着八旗制度的消亡而消亡。本文还认为,子弟书在《红楼梦》向民间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子弟书作者具有特殊的身份教养,是最早接触《红楼梦》原著的群体;二,子弟书的体制适合叙短事抒长情,它把《红楼梦》裁剪成精彩的小故事,使普通民众喜闻乐见。本文还探讨了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的身世和创作,并以取材于《红楼梦》的《露泪缘》为例,指出最优秀的子弟书是“小窗体”子弟书。笔者认为,“闲笔之中见文采、戏笔之中有牢骚和曲笔之中悟人生”概括了“小窗体”的艺术特点。子弟书虽是闲适文人手中的小玩艺,但客观上也有社会诉求、政治诉求和伦理诉求。这一点在“《全德记》《红楼梦》《千金全德》的交互影响”中有所探讨。本文还认为,子弟书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民族融合的特征。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红楼梦子弟书研究现状及研究中的问题
  • 第一节 《红楼梦》子弟书数量
  • 第二节 《红楼梦》子弟书及《红楼梦》子弟书研究的几个特点
  • 第三节 《红楼梦》子弟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第三章 子弟书的起源、发展及消亡
  • 第一节 子弟书的起源
  • 第二节 八旗制度与子弟书的繁荣与衰落
  • 第三节 子弟书文本的流变
  • 第四章 红楼梦故事题材的子弟书
  • 第一节 《红楼梦》从案头走向民间
  • 第二节 《红楼梦》子弟书的改编艺术
  • 第三节 《红楼梦》子弟书的民俗趣味
  • 第五章 韩小窗和韩小窗的《露泪》《全德》
  • 第一节 韩小窗的生平和创作
  • 第二节 露泪缘及小窗体的抒情性
  • 第三节 《千金全德》的伦理主题
  • 第六章 子弟书的历史文化价值
  • 第一节 创造继承的新诗
  • 第二节 满汉文化的融合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学术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韩小窗,把“子弟书”写进大雅之堂[J]. 东北之窗 2009(13)
    • [2].《青楼遗恨》较之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所做的变动[J]. 文化学刊 2016(03)
    • [3].子弟书《糜氏托孤》的文化特征及接受史意义[J]. 学术交流 2015(10)
    • [4].清代子弟书稀见序跋考略[J]. 晋阳学刊 2015(02)

    标签:;  ;  ;  ;  ;  

    红楼梦子弟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