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干草论文-范金星,张涛,徐平珠,王德泽,王新峰

苜蓿干草论文-范金星,张涛,徐平珠,王德泽,王新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苜蓿干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裹包苜蓿青贮,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乳品质

苜蓿干草论文文献综述

范金星,张涛,徐平珠,王德泽,王新峰[1](2019)在《裹包青贮苜蓿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奶产量及乳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裹包青贮苜蓿代替50%等量干物质的苜蓿干草,分析其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性能以及乳品质的影响。选取产奶量相近的中产奶牛20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头,饲喂全混合日粮,试验组使用裹包青贮苜蓿代替50%等量干物质的苜蓿干草,试验期40 d,其中预试期10 d。在试验期间测定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及乳品质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组在30 d内平均干物质采食量较对照组提高了8.2%(P<0.05);产奶量二者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乳脂率和乳蛋白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7.2%和9.3%(P<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研究结果提示,在奶牛日粮中用裹包苜蓿青贮替代部分苜蓿干草能提高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并对乳品质具有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陈鲁喜,张涛[2](2019)在《苜蓿干草饲喂奶牛试验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是相当优良的牧草,并且因为其有着良好的产量、品质以及适应性和适口性,被广泛种植。在文中主要就针对苜蓿干草饲喂奶牛试验效果进行介绍,为奶牛繁育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今日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0期)

范金星,毛胜勇,何开兵,潘晓亮,王新峰[3](2019)在《裹包青贮苜蓿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产奶量、胎次及产奶天数相近的中产奶牛2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头。其中对照组饲喂全混合日粮,试验组在对照组日粮的基础上使用裹包青贮苜蓿替代50%等量干物质的苜蓿干草,试验期共40d,其中预试期10d,正试期30d。试验期间测定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乳品质及瘤胃发酵参数。结果显示:裹包青贮苜蓿替代苜蓿干草能显着提高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30d内平均干物质采食量提高了8.2%,差异显着(P<0.05);试验组产奶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差异显着(P<0.05),分别提高了7.2%和9.3%,其他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的日粮模式下,试验组瘤胃p H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MCP含量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乳酸和NH3-N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日粮中使用裹包青贮苜蓿替代一部分苜蓿干草能够显着提高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乳品质,同时还能改善瘤胃的发酵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奶牛》期刊2019年10期)

于辉,刘惠青[4](2019)在《砒砂岩和沙混配土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砒砂岩和沙混配土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的影响,试验在鄂尔多斯地区以不同比例(1∶0、3∶1、2∶1、1∶1、1∶2、1∶3、0∶1)砒砂岩和沙混配土种植准格尔和阿尔冈金紫花苜蓿,分别比较了2017年、2018年苜蓿的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确定砒砂岩和沙的适宜混合比例。结果表明:砒砂岩和沙混配土种植紫花苜蓿的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均优于全砒砂岩及全沙的对照处理,在砒砂岩底土条件下砒砂岩和沙1∶1混合比例种植阿尔冈金苜蓿的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最高,在沙为底土条件下砒砂岩和沙1∶2混合比例种植准格尔苜蓿的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最高。(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8期)

吴浪,卢冬亚,张艳,田雨佳,王永颖[5](2019)在《苜蓿干草与苜蓿青贮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特征及其与奶牛瘤胃内细菌含量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比较苜蓿不同加工形式产物(苜蓿干草vs.苜蓿青贮)二级分子结构差异及其与奶牛瘤胃内细菌数量的相关性。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法图谱技术测定苜蓿干草与苜蓿青贮的碳水化合物二级分子结构差异,进而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提取DNA后的微生物菌群分布,比较苜蓿干草或青贮分别作为奶牛瘤胃发酵底物发酵24 h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特定细菌的基因表达量;分析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参数和特定细菌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苜蓿干草的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峰高、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峰面积、总碳水化合物第二亚峰峰高、总碳水化合物第叁亚峰峰高、总碳水化合物第叁亚峰峰面积、总碳水化合物峰面积均显着高于苜蓿青贮的对应指标(P<0.05),但与体外发酵试验中的其他瘤胃细菌含量无显着的相关关系。在体外发酵培养后,苜蓿干草组溶纤维丁酸弧菌数显着高于苜蓿青贮组(P<0.05)。总碳水化合物第二亚峰峰面积与溶纤维丁酸弧菌呈显着负相关(P<0.05),而苜蓿干草与苜蓿青贮的总碳水化合物第二亚峰峰面积无显着差异,说明总碳水化合物第二亚峰峰面积这一分子结构特征参数不是影响溶纤维丁酸弧菌含量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清华,郭会茹,郑爱荣,贺永惠,牛岩[6](2019)在《进口苜蓿干草营养成分分析与质量分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对河南省奶牛场使用的进口苜蓿干草进行质量分级研究。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111家奶牛场采集有效进口苜蓿草捆样本272个,计37个品牌,分析其营养成分含量并进行质量分级。结果发现苜蓿干草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成分变异范围较大。干草样本中,61.76%的CP值大于18%,41.54%的RFV值大于150,32.72%的NDF值小于40%,61.40%的ADF值小于32%。9.93%的粗灰分含量大于12.5%,原因多由砂土过多引起,个别也存在人为掺假现象。苜蓿干草的CP、ADF水平可与质量分级标准相匹配,而RFV、NDF标准则无法与标准相匹配,分别要低1~2个等级。质量在一级以上的干草占37.50%,二级以上的占72.43%,叁级草占27.57%。其中8.82%的干草因CP水平低而被降级,53.69%因RFV水平低而被降级,57.71%因库存时间长被降级。研究显示,当前我国进口苜蓿干草质量不一,NDF含量高是造成降级的主要原因,这与进口苜蓿的二次加压加工工艺有关,也与进口苜蓿贮存期较长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奶牛》期刊2019年08期)

何云,张亮,武小姣,郑爱荣,刘薇[7](2019)在《苜蓿干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线生产企业所用苜蓿干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近红外预测模型。从9个省份的奶牛场及牧草生产企业采集265个苜蓿干草草捆样品,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采用偏最小二乘(PLS)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结合4种散射校正和10种导数处理方法,建立苜蓿干草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粗灰分(Ash)含量这5个指标的近红外预测模型。结果显示:CP含量的预测决定系数(RSQV)和外部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V)最高,而DM、NDF和ADF含量的RSQV和RPDV略低于CP; DM、CP、NDF和ADF含量这4个指标的RSQV均大于0.80、RPDV均大于2.50,说明这4个指标的建模效果较好,能用于实际含量测定; Ash含量的RSQV和RPDV分别为0.793和2.102,分别低于0.80和2.50,说明Ash含量的预测模型仅能用于粗略筛选,暂不能用于实际含量测定。综上所述,本试验初步建立苜蓿干草DM、CP、NDF和ADF含量这4个指标的近红外预测模型,为生产中快速高效测定苜蓿干草这4个指标提供了便利。(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孙林,薛艳林,贾玉山,格根图,张欣昕[8](2019)在《苜蓿干草品质评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国内外牧草品质评价指标、技术和标准,介绍了苜蓿干草品质评定方法,并综述了苜蓿干草品质评定的基本指标体系、能量评价体系及干草品质综合评定指数;对目前我国苜蓿干草品质评价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为探索一套国际接轨、适合我国苜蓿产业发展模式的品质检测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清华,武娜,王婉婉,郭会茹,韩雪林[9](2019)在《国产苜蓿干草营养成分分析与质量分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国产苜蓿干草(草捆)样品进行营养成分及质量分级分析。在9个省的奶牛场或苜蓿生产企业采集240个国产苜蓿(草捆)样品,室温存放不超2周,铡短、粉碎后冰箱冷藏,测定其营养成分含量,并进行质量分级研究。结果表明:苜蓿干草中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成分变异范围较大;50.00%干草的粗蛋白质含量大于18%,32.50%干草的相对饲喂价值大于150,31.67%干草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小于40%,50.42%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小于32%;一级以上的干草占30.41%,在确定苜蓿干草等级时,10.83%的干草因粗蛋白质水平低而被降级,47.08%的干草因相对饲喂价值水平低而被降级,表明提高粗蛋白质水平、降低中性洗涤纤维水平是当前苜蓿干草生产过程中提高质量的主要任务。(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范美超,贾玉山,成启明,包健,张静[10](2019)在《苜蓿干草捆贮藏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苜蓿干草捆贮藏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对含水量为15%、打捆密度为150kg/m3的苜蓿草捆在不同贮藏时间(1、10、30、90、180、360 d)营养物质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过程中,苜蓿干草的粗蛋白(CP)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与贮藏1 d时相比,不同贮藏时间段苜蓿干草的CP含量均显着下降(P<0.05);从CP含量角度评价,苜蓿干草等级由1级下降到2级。苜蓿干草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贮藏360 d时的NDF含量显着高于贮藏时间在90 d之内的NDF含量(P<0.05);从NDF含量角度评价,苜蓿干草等级由2级下降到3级。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也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贮藏10 d之后ADF含量开始显着增加(P<0.05);从ADF含量角度评价,苜蓿干草等级由1级下降到4级。贮藏时间在30 d以上的苜蓿干草DMI值显着低于贮藏时间在30 d之内的DMI值(P<0.05);从DMI值角度评价,苜蓿干草等级由1级下降到3级。贮藏时间在90 d以上的苜蓿干草DDM值显着低于贮藏时间在90 d之内的DDM值(P<0.05);从DDM值角度评价,苜蓿干草等级由1级下降到4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苜蓿干草的RFV值显着降低(P<0.05),且在贮藏180~360 d的时间段内,RFV值下降幅度较大;从RFV值角度评价,苜蓿干草等级由2级下降到3级。综合比较,苜蓿干草在贮藏180 d之后营养价值大幅度下降,因此,在贮藏180 d之内出售或者饲喂家畜比较适合。(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苜蓿干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苜蓿是相当优良的牧草,并且因为其有着良好的产量、品质以及适应性和适口性,被广泛种植。在文中主要就针对苜蓿干草饲喂奶牛试验效果进行介绍,为奶牛繁育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苜蓿干草论文参考文献

[1].范金星,张涛,徐平珠,王德泽,王新峰.裹包青贮苜蓿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奶产量及乳成分的影响[J].家畜生态学报.2019

[2].陈鲁喜,张涛.苜蓿干草饲喂奶牛试验效果分析[J].今日畜牧兽医.2019

[3].范金星,毛胜勇,何开兵,潘晓亮,王新峰.裹包青贮苜蓿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J].中国奶牛.2019

[4].于辉,刘惠青.砒砂岩和沙混配土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5].吴浪,卢冬亚,张艳,田雨佳,王永颖.苜蓿干草与苜蓿青贮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特征及其与奶牛瘤胃内细菌含量相关性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19

[6].王清华,郭会茹,郑爱荣,贺永惠,牛岩.进口苜蓿干草营养成分分析与质量分级研究[J].中国奶牛.2019

[7].何云,张亮,武小姣,郑爱荣,刘薇.苜蓿干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J].动物营养学报.2019

[8].孙林,薛艳林,贾玉山,格根图,张欣昕.苜蓿干草品质评定综述[J].中国草地学报.2019

[9].王清华,武娜,王婉婉,郭会茹,韩雪林.国产苜蓿干草营养成分分析与质量分级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9

[10].范美超,贾玉山,成启明,包健,张静.苜蓿干草捆贮藏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动态变化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9

标签:;  ;  ;  ;  

苜蓿干草论文-范金星,张涛,徐平珠,王德泽,王新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