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芝(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妇幼保健所021000)
【中图分类号】R1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305-01
【摘要】目的讨论新生儿保健。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在新生儿时期对某些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进行筛查,从而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得到及时治疗。
【关键词】新生儿保健
1.新生儿疾病筛查
在新生儿时期对某些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进行筛查,从而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得到及时治疗。在多种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中,对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听力障碍3类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都采用普查,即对所有的新生儿进行检查。PKU和CH应在出生后72小时至7天内采血,一旦确诊,采用饮食疗法治疗苯丙酮尿症,用甲状腺素替代疗法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配戴助听器以提高听力。
2.呼吸与体温的维持
新生儿在宫外环境中最初的24小时是一生中最脆弱和最危险的时期,而建立肺部呼吸功能是第一步。娩出后应立即清理口鼻,有窒息应立即给氧。新生儿呼吸浅,主要为腹式横膈呼吸,胸腹部同时起伏。有的新生儿偶尔出现呼吸暂停现象,此时轻轻地拉其脚趾或轻拍新生儿的床,即可改善呼吸状况。
新生儿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值大于成人,皮下脂肪有限,产热和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较差。因此,产房温度过低、将新生儿放于冰冷的体重计上、身上的羊水不立即拭除等,都可造成新生儿散热增加。
要维持新生儿体温在36~37℃。其措施有:保持环境温度,室内温度在24~26℃;戴帽子,衣被厚度适中;保持身体干燥、穿棉织品,减少体热散失;必要时,可用热水袋(水温50℃左右)放在两床包被之间;换尿布时,可先用热水袋将尿布加温。
3.感染与伤害的预防
监测母亲有无TORCH感染、性传播疾病等。已感染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要留取脐带血或新生儿的静脉血,以检查新生儿有无感染。接生时应检查母亲有无羊膜炎或生殖器疱疹、淋病等。疑似新生儿有宫内细菌感染,应尽快进行细菌培养,在报告提交之前,使用广谱抗菌素。健康的新生儿母婴同室可减少医院内感染的机会。
4.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是母亲与新生儿之间最早和最重要的沟通方式,成功的母乳喂养可促进新生儿依恋感的发展,母婴同室增加了母乳喂养成功的机会。
5.新生儿访视
出院后的新生儿访视由妇幼保健机构专业工作者实施,新生儿期的访视不少于3~4次。第一次访视可在家分娩或住院分娩出院后的l~2天内进行。访视主要内容是了解新生儿出生前后的情况及其高危因素、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吃奶、大小便情况等;检查新生儿脐部有无感染、出血,指导处理方法;向产妇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指导母乳喂养方法和乳房护理等。
第2次访视在出生后或出院后的5~7天进行,住院分娩的新生儿可减少这一次访视。访视时,需要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测量新生儿体重变化,如体重下降幅度超过出生体重的10%时,应寻找原因。观察新生儿黄疸,疑似为病理性黄疸时,保健人员应要求家长带孩子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脐带是否脱落,脐部是否干燥。
第3次访视在出生后10~14天进行。观察黄疸是否消退,测量体重是否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体重恢复不良者应帮助寻找原因。预防佝偻病,指导母亲营养,指导新生儿补充维生素D的方法。
第4次访视在出生后27~28天进行。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测量体重,如果体重增长不足500g,帮助母亲分析原因。访视中及时了解新生儿健康状况,发现可疑疾病时要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6.高危儿的管理
高危儿指在孕期和(或)分娩过程中存在危险因素,出生后需要观察、监护的新生儿。这些危险因素有来自于孕母,也有来自胎儿和新生儿本身。其范围广泛,包括妊娠并发症、妊娠合并症、出生窒息、低出生体重、早产、宫内生长迟缓,以及新生儿疾病如颅内出血、病理性黄疸、缺氧缺血性脑病等。
高危新生儿的访视内容除了与正常新生儿一致外,还要对出院的高危新生儿增加访视时间和访视次数,根据高危新生儿的特点指导保暖,指导父母和其他带养者观察高危新生儿的吃奶、精神、面色、呼吸、哭声、黄疸起始和消退时间、大便的性状和次数等,注意观察脐部感染情况。指导母亲经常变换新生儿体位,定时翻身、侧卧等。
7.亲子依恋的促进
依恋是个体与个体之间所形成的情感联结。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是一种最为重要的亲子关系,影响到婴幼儿的生存与发展。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有利于父母对新生儿作出最大的付出,使新生儿得到安全感,更好地熟悉、认识和适应新的环境,以后在语言、运动、模仿和理解等能力方面也能得到较快的发展。产后1小时内母亲与新生儿间的接触非常重要,这可影响到日后依恋关系的建立。产后l小时内的新生儿张开双眼,活动力强,吸吮反射强,这时让新生儿与母亲在一起,提供母乳喂养,提供母子间的身体和视觉上的接触,对以后亲子间依恋感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玉琼,袁晃堆.东莞地区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筛查研究[J].广州医药,2004年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