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流行病学调查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流行病学调查

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类分布规律,探讨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权重,并分析各种发病因素与证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Epidate2.0软件作为数据录入软件。数据录入采用不同人员异地双录形式,并进行逐项核查,修改至两次录入数据完全一致,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10.0。结果: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发病中居首位,占44.6%,其次为肾阴亏虚证类(8.6%)、瘀血阻络证类(7.2%)、气血亏虚证类(5.8%)、风痰上扰证类(4.4%)、阴虚血瘀证类(3.8%)、气虚血瘀证类(3.4%)、阳虚血瘀证类(2.4%)、阳虚痰瘀证类(2.4%)、气阴亏虚证类(2.2%)、肾阳不足证类(2.0%)、阴亏痰瘀证类(1.8%)、肝郁痰瘀证类(1.6%)、肝阳上亢证类(1.6%)、气虚痰瘀证类(1.2%)、阴阳两虚证类(0.4%)。论证了“痰瘀之毒”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重要病因这一观点。同时发现,除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外,男性易患肾阴不足证类,而女性易患瘀血阻络证类和气血亏虚证类;中青年患者的肾阴不足证类患病率明显高于老年患者;病程延长,瘀血阻络证类和肾阳不足证类的机率增加;超重者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的机率增加;高脂血症者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风痰上扰证类和肝阳上亢证类的机率明显增加。结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作为高血压病的主要证类,应得到重视。不同性别、年龄、病程、腰围、饮酒、危险因素、血压控制情况与中医的证类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讨论:资料重整后,病因重定性结果,痰瘀眩总计253例,占50.6%,痰瘀已演变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五脏归属从定位结果,心眩者321例,占64.2%,肾眩者313例,占62.6%,心眩和肾眩在高血压病患者中占主位,而以心眩者尤多。故而,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因以痰瘀为主,五脏归属以心为主,痰瘀之毒可并存于高血压病其他各证类及其病程的各阶段。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古代医家对痰瘀致眩的认识
  • 1.1 战国至东汉(AD475-BC265)
  • 1.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BC220-960)
  • 1.3 宋金元(BC960-1368)
  • 1.4 明(BC1369~1644)
  • 1.5 清(BC1644~1911)
  • 2 近代医家对痰瘀互结导致高血压病的认识
  • 3 对痰瘀互结导致高血压病的现代研究
  • 3.1 理论研究
  • 3.2 临床观察
  • 3.2.1 逆转左室肥厚
  • 3.2.2 改善血脂及血流变学
  • 3.2.3 调节肾素、组织因子及内皮素
  • 3.2.4 改善症状
  • 3.2.5 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 3.3 实验研究
  • 4 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毒损心络理论的提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正文
  •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问卷设计
  • 1.2.3 原发性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 诊断标准
  • 辅助检查
  • 高血压病分级
  • 危险因素
  • 靶器官损害及合并临床疾病
  • 高血压病分层
  • 1.2.4 高血压病中医证类诊断标准和证候计分评定标准
  • 证类诊断
  • 证候计分评定标准
  • 1.2.5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纳入标准
  • 排除标准
  • 1.2.6 超重和肥胖指标的确定标准
  • 腰围切割点
  • 身体质量指数
  • 腰臀围比值
  • 1.2.7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1.2.8 流程图
  • 2 结果
  • 2.1 人口学情况
  • 2.2 文化程度、个人史及家族史
  • 2.3 血型及病程
  • 2.4 超重情况、心率、血压及血脂
  • 2.5 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
  • 2.6 证类调查结果
  • 2.7 相关因素与证类的分析结果
  • 表1 一般情况及个人史、家族史等
  • 表2 舌象及脉象
  • 表3 中医症状
  • 表4 血压及心率
  • 表5 血脂
  • 表6 超重和肥胖
  • 表7 危险因素
  • 表8 相关疾病
  • 表9 危险分层
  • 表10 中医证类分布
  • 表11 性别和证类的关系
  • 表12 男性、女性的各证类分布
  • 表13 饮酒史和证类的关系
  • 表14 饮酒者与不饮酒者的各证类分布
  • 表15 吸烟史和证类的关系
  • 表16 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各证类分布
  • 表17 年龄和证类的关系
  • 表18 中青年、老年患者的各证类分布
  • 表19 病程和中医证类的关系
  • 表20 病程分组后的中医证类
  • 表21 腰围和证类的关系
  • 表22 腰围正常者与超重范围者的证类分布
  • 表23 腰臀比和证类的关系
  • 表24 腰臀比正常与超重者的证类分布
  • 表25 体重指数和证类的关系
  • 表26 体重指数正常和超重者的证类分布
  • 表27 危险因素和证类的关系
  • 表28 危险程度分层和证类的关系
  • 表29 相关临床疾病情况和证类的关系
  • 表30 文化程度和证类的关系
  • 表31 高密度脂蛋白和证类的关系
  • 表32 低密度脂蛋白和证类的关系
  • 表33 高密度、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异常者的证类分布
  • 表34 甘油三脂和证类的关系
  • 表35 总胆固醇和证类的关系
  • 表36 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正常、异常者的证类分布
  • 表37 心率和证类的关系
  • 表38 血压和证类1
  • 表39 血压和证类2
  • 表40 血压和证类3
  • 表41 血压和证类4
  • 表42 西药与证类
  • 表43 血型和证类
  • 图1 舌体
  • 图2 脉象
  • 图3 舌苔分布
  • 图4 证类分布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病因重定性
  • 4.2 五脏归属重定位
  • 4.3 对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的统计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高血压病中医证类调查问卷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