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1906年,McMurrich首先指出左髂总静脉内存在解剖结构异常,可能导致左髂静脉血栓形成。1956年,May和Thurner在尸解中发现左髂总静脉被右髂动脉压迫于第五腰椎,并在髂静脉内形成一种嵴样的纤维病变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1965年,Cockett和Thomas系统地描述了髂静脉受压迫的临床症状,并发现大部分患者为左下肢受累。髂静脉的这种病变被称为May-Thurner综合征、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或Cockett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静脉回流受阻的一组相关症状,包括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慢性单侧下肢水肿、疼痛、溃疡、静脉曲张等。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和外科手术,但一直疗效不佳。最近,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作为一种微创技术正逐步应用于该综合征治疗。本研究从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对46例May-Thurner综合征患者分二组进行治疗:介入治疗组、抗凝治疗组。介入治疗组21例,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5.9岁。18例为左侧病变,3例右侧病变。表现为单纯性浅静脉曲张(C2)1例,左下肢水肿(C3)2例,小腿皮肤色素沉着、湿疹、瘙痒(C4)6例,小腿、内踝部愈合性溃疡(C5)4例,小腿、内踝部活动性溃疡(C6)8例。抗凝治疗组25例,男1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2.3岁。22例为左侧病变,3例为右侧病变。表现为单纯性浅静脉曲张(C2)5例,左下肢水肿(C3)3例,小腿皮肤色素沉着、湿疹、瘙痒例(C4)7例,小腿、内踝部愈合性溃疡(C5)4例,小腿、内踝部活动性溃疡(C6)6例。全部46例经静脉造影明确诊断,介入治疗组21例,除2例仅行球囊扩张外,其余19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抗凝治疗组25例,均行长期华法令口服治疗,根据INR调整华法令用量(延长INR在1.5-2之间)。本组患者共随访11-36个月,平均13.2个月。介入治疗组中10例患者支架植入前后行髂总静脉测压,前后差值为0-2.2cmH2O,平均1.19cmH2O(P<0.05),提示介入治疗可以减少髂静脉压力差,有利于恢复髂静脉的通畅性。随访12个月,支架通畅率为95.2%,提示近期通畅情况良好。19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术后恢复良好。2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再次行股静脉穿刺造影示左髂总静脉受压段管腔再度狭窄。抗凝治疗组在华法令治疗过程中出现牙龈出血8例,月经量增多5例,但没有大出血病例。治疗后12个月,患肢肿胀率:介入组从81%下降到15%,抗凝组从72%下降到71%(介入组vs抗凝组,P<0.05),说明介入治疗对于减轻患肢肿胀作用显著。患肢活动性溃疡:介入组从38%下降到10%,抗凝组从24%到25%(介入组vs抗凝组,P>0.05)。患肢疼痛:介入组从19%下降到5%,抗凝组从20%到21%(介入组vs抗凝组,P>0.05)。因此在减轻患肢活动性溃疡和疼痛方面,介入组虽较抗凝组有一定优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其原因可能是溃疡和疼痛症状并不是May-Thurner综合征的主要表现,需要较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明确。患肢浅静脉曲张发生率:介入组从90%下降到70%,抗凝组保持为92%(介入组vs抗凝组,P>0.05)。说明介入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肢浅静脉曲张,但短期内疗效不明显。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是May-Thurner综合征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植入的支架具有较高的通畅率,介入治疗相比传统的抗凝治疗近期疗效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