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构造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储层沉积学以及火山岩岩石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分析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震、测井、钻井资料,采用多种地震手段,对徐家围子断陷榆西地区的地层格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同时以营城组地层为目标,开展火山岩储层地震预测研究。根据地震剖面和钻测井资料所反映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层序的沉积特征进行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层序划分,建立了徐家围子断陷榆西地区的地层格架。通过制作构造图和构造发育史剖面图对地层格架内重要界面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进行研究。榆西地区主要受徐西、榆西和宋西断裂控制,这三大断裂对构造演化和地层沉积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是深层气运输的重要通道,与火山岩和气藏的形成密切相关。本区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坳陷期和构造反转期4个演化阶段。通过对火山岩储层岩性、岩相及其与储集空间关系的研究,并结合徐家围子断陷的钻井资料,针对研究区营城组一段地层,从火山岩储层地震识别入手,应用全三维可视化与相干体技术预测出41个火山体,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对火山岩相带和火山岩储层进行预测。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剖面与平面结合分析得出:营城组一段火山岩在研究区内广泛分布;火山岩储层发育受火山机构、火山岩相带、断裂和埋深影响较大,以爆发相和喷溢相为主,靠近断层附近地区发育,物性好、厚度大。最后,通过对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的分析,再结合火山岩储层的预测结果以及多口井的试气结果,指出了研究区营城组一段的有利区带分布。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创新点摘要前言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1.1 研究区概况1.1.1 工区地理位置1.1.2 勘探概况1.2 区域地质特征1.2.1 区域地层发育特点1.2.2 基底断裂的分布1.2.3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第二章 地震资料解释2.1 榆西三维深层地震资料处理简况2.2 构造解释基本思路与流程2.3 层位标定2.4 联井对比2.5 地震反射层波组特征2.6 主要地震反射层位对比追踪的基本原则与反射波特征2.6.1 主要地震反射层位对比追踪的基本原则2.6.2 层位的识别与对比的技术手段2.7 反射终止线解释2.8 断层解释2.8.1 断层的剖面解释与闭合2.8.2 断层的平面组合2.8.3 基岩大断裂解释2.8.4 逆冲断层的解释2.9 成图速度与成图精度分析2.10 构造图的编制第三章 构造特征描述3.1 深层构造特征和局部构造3.2 断裂特征3.3 地层特征3.4 构造演化简史第四章 深层岩性解释及成果4.1 深层地震资料反演4.2 深层地震层序单元及其沉积相分析4.2.1 结合地震属性划分地震相4.2.2 深层地震层序单元的划分及其沉积相分析4.3 深层砂砾岩储层预测4.3.1 研究区砂砾岩储层特征4.3.2 研究区砂砾岩储层预测4.4 深层断陷期烃源岩地层厚度预测第五章 深层火山岩的解释及成果5.1 火山岩地震预测技术5.1.1 火山岩体地震剖面特征5.1.2 火山岩体在地震水平切片上的特征5.1.3 火山岩体在地震反演剖面上的特征5.1.4 火山岩体在地震相干体上的特征5.1.5 火山岩体的地震属性特征5.1.6 火山岩体的可视化特征5.1.7 利用地震相干、倾角和方位角的叠合显示分析储层裂缝5.1.8 火山岩体的分频体特征5.1.9 火山岩体在相空间上的特征5.2 火山岩地震预测及成果5.2.1 火山口的预测5.2.2 火山岩主体解释的基本原则5.2.3 营城组火山岩单体解释的基本方法5.3 工区内火山岩类型及其特征5.3.1 基于全井段录井岩性及岩心观察统计结果5.3.2 主要岩石类型及其典型照片5.3.3 松辽盆地火山岩相分类和岩相模式的识别标准5.4 营城组火山岩相和亚相类型及特征分述5.4.1 火山通道相岩相分类和识别标准5.4.2 火山爆发相岩相分类和识别标准5.4.3 火山喷溢相相岩相分类和识别标准5.4.4 火山侵出相相岩相分类和识别标准5.4.5 火山沉积相相岩相分类和识别标准5.5 工区营城组火山岩相/亚相特征5.5.1 徐深901 井单井火山岩相/亚相划分5.5.2 其它单井火山岩相/亚相划分简述5.6 火山岩储集空间特征5.6.1 火山岩储集空间的分类5.6.2 火山岩孔隙空间结构的特点5.6.3 营城组火山岩储集空间特征5.6.4 火山岩相特征与储层的关系5.6.5 火山岩储层物性的分析方法5.6.6 研究区火山岩的储层描述5.6.7 营城组有利含气区预测5.6.8 对研究区营城组火山岩单体的解释与评价第六章 深层天然气富集规律及有利含气区预测结论参考文献致谢详细摘要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火山岩储层论文; 徐家围子断陷论文; 地层格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