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气液为特点的腹部包块临床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宝山[1](2021)在《三阳经的证治分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目前中医界对疾病与其证候的辨治缺乏统一标准的现状,在姚荷生先生搭建的辨证论治框架下,以“六经皆有表证、里证”的思想为指导,先梳理三阳经的表证、里证的证治分类进行展示,为建立系统的“六经辨证”证治分类做一些前期工作,为辨证论治纲领的统一作出一些初步探索。方法:第一步:利用《中华医典》和近代医家的相关书籍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查阅古今医家关于“三阳表证”、“三阳里证”的记载。太阳经查阅关键词主要为“太阳经”、“太阳病”、“太阳表实(风、寒、热、湿、燥、火)”、“太阳表虚(卫、营、气、血、津、液、精、阴、阳)”、“膀胱蓄水”、“膀胱湿热”、“膀胱虚寒”、“膀胱气陷”、“小肠实热”、“寒客小肠”、“小肠虚寒”等;阳明经查阅关键词主要为“阳明经”、“阳明病”、“阳明表实(风、寒、热、湿、燥、火)”、“阳明表虚”、“胃风”、“胃寒”、“胃气虚”、“胃阳虚”、“肠风”、“肠热”、“大肠津亏”等;少阳经查阅关键词主要为“少阳经”、“少阳病”、“少阳表(风、寒、热、湿、燥、火)”、“少阳表虚”、“三焦腑”、“焦膜”、“悬饮”、“结胸”、“胆气郁”、“胆气虚”等,并摘录相关条文。第二步:将上述所摘录的条文进行分类,首分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然后在每一经中又以表、里两纲分类,每一经的表证、里证又分别以虚、实两纲再进行分类。最后每一经的表实证再以病因(主要为外六淫)进行分类,表虚证则以“九大生理物质(卫、营、气、血、津、液、精、阴、阳)”进行分类;里实证以病因(主要为内六淫及病理产物)分类,里虚证则以“九大生理物质”进行分类,而“八纲”中的寒、热两纲则包括在病因分类当中。如下图为姚荷生先生提出的辨证论治框架,即六经结合八纲为大纲,以脏腑经络体窍结合卫、营、气、血、津、液、精、阴、阳为具体细目,汇合了病因辨证、三焦辨证内容的基本框架。也是上述条文进行分类所遵循的框架。第三步:对上述条文以病位、病因、病机为分类原则的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剔除不符合的条文。由于本论文的工作量较大,时间有限,所以目前只是针对单病位、单病因、单病机证候的撰写。第四步:系统整理出每一证候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鉴别诊断、选方用药、药后调护等。结果:共梳理出太阳经表实的主要证候有13条,太阳表燥与表火暂缺;太阳表虚的主要证候有7条。太阳经表的虚实相兼的主要证候有4条。太阳膀胱里实的主要证候有7条,膀胱燥证与火证暂缺;太阳小肠里实的主要证候有7条,小肠的风证、燥证、火证暂缺。太阳膀胱里虚的主要证候有2条;太阳小肠里虚的主要证候有1条。太阳经的表里相兼的主要证候有1条。阳明经表实的主要证候有9条,阳明表虚证暂缺。阳明胃里实的主要证候有15条,胃燥列入阳明胃津亏虚证;阳明大肠里实的主要证候有8条,大肠燥证列入大肠津亏一证。阳明胃里虚的主要证候有4条;阳明大肠里虚的主要证候有2条。阳明经里的虚实相兼主要证候有4条。阳明经的表里相兼的主要证候有1条。少阳经表实的主要证候有11条,少阳经表虚证暂缺。少阳三焦腑里实的主要证候15条,其中上焦焦膜证候5条,中焦焦膜证候5条,下焦焦膜证候3条,兼涉上、中、下三焦焦膜的证候有2条;少阳胆里实的主要证候有3条。少阳三焦腑里虚证暂缺;少阳胆里虚的主要证候2条。少阳经的表里相兼的主要证候有2条。结论:(1)姚荷生搭建的此种辨证论治的框架囊括了八种经典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条理性,临床各科的疾病证候基本都可以在此框架下进行分类。因此也验证了“六经钤百病”之说,如清·柯琴所认为仲景所云之六经,不只适用于伤寒病,杂病同样适用,因此伤寒杂病都可以纳入六经之统属,可谓为百病立法。对辨证论治纲领的统一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值得在理论研究与临床上学习与推广。(2)表证并非只有太阳经,三阳经皆有表证,外六淫皆可侵犯三阳经之表而各自为病,如每一经都有各自的表风证、表寒证、表热证、表湿证、表燥证、表火证等。对临床中表证的诊断及治疗具有很实用的指导意义,从而不至于表里错辨,致使杂病丛生。同时,这也是论文创新点之一。(3)少阳不仅只有半表半里证,也有其自身的表证和里证。本论文中的手少阳三焦腑里证的证治是在姚荷生先生提出的“三焦焦膜辨证”基础下进一步的补充与丰富。此处“三焦”为“脏腑三焦”,不同于温病中的对疾病病位概括的“部位三焦”。所以本论文在补充姚荷生先生提出的“三焦焦膜辨证”理论体系的同时,也丰富的“三焦辨证”的内容,为临床焦膜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极具实用价值的参考。这也是论文的创新点之二。
高宇[2](2020)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邻近肝门部肝细粒棘球蚴病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内囊摘除术、外囊次全切除术治疗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效果。方法1、收集2005年11月至2019年1月行外囊次全切除术及内囊摘除术治疗的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病例。2、整理所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有无牧区接触史、有无宠物饲养史);3、整理所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入院时临床表现(包括腹胀、腹痛、发热、寒战、休克等);4、整理所收集病例术中资料:所行术式(外囊次全切除术及内囊摘除术),术中所见的肝细粒棘球蚴囊肿的大小、个数、与肝门关系,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手术下术后的平均住院天数、术后残腔并发症(感染、积液、胆瘘)发生率、带管时间、手术时间、复发及手术死亡率。结果共有17例患者(47.22%)行内囊摘除术治疗;共有19例患者(52.78%)行外囊次全切除术治疗。36例患者均被治愈。外囊次全切除术组在带管天数以及残腔并发症发生率的方面明显低于内囊摘除术组;两组的术后住院天数相差不大。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15年,目前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外囊次全切除术较传统的内囊摘除术,其术后残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以及带管时间相对较短,并且最大程度上地减少了对肝脏的损害。对于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可以优先选择。
陶鹤云[3](2020)在《健脾养正消症方通过抑制肿瘤糖酵解水平下调胃癌干细胞特性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临床研究与体内外实验研究阐明健脾养正消症方对胃癌有氧糖酵解水平及胃癌干细胞特性的影响,探索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以期揭示健脾养正消症方治疗胃癌的机制。研究方法:1.所有晚期胃癌患者病例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2019年02月到2020年2月份江苏省中医院肿瘤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分为试验组(健脾养正消症方+化疗)和对照组(化疗),其中对照组16例(男性10例,女性6例),试验组15例(男性13例,女性2例)。2组均连续治疗6周,上述病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抽血,使用乳酸检测试剂盒及乳酸脱氢酶检测试剂盒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乳酸(LD)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2.采用MTT法观察健脾养正消症方、顺铂单独与联合用药后对胃癌HGC-27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采用菌落形成实验观察不同浓度健脾养正消症方(2mg/ml,4mg/ml,8mg/ml)对胃癌HGC-27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采用AnnexinV/PI双染法研究健脾养正消症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3.使用葡萄糖检测试剂盒及乳酸检测试剂盒检测健脾养正消症方对胃癌细胞乳酸生成率及葡萄糖消耗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给药后有氧糖酵解代谢通路关键酶的蛋白表达。4.通过皮下注射胃癌HGC-27细胞建立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分组给药后观察裸鼠皮下移植瘤大小,裸鼠体重变化,乳酸脱氢酶检测试剂盒及乳酸检测试剂盒检测健康裸鼠及各组裸鼠血乳酸脱氢酶及乳酸水平。5.通过流式细胞术及细胞成球实验检测分析健脾养正消症方对胃癌干细胞相关标记物及细胞成球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给药后胃癌细胞干性相关蛋白、有氧糖酵解代谢通路关键酶及其上游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6.Western blot法检测给药后胃癌细胞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使用IGF-1作为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动剂,检测IGF-1单独及联合健脾养正消症方对胃癌细胞乳酸生成率、葡萄糖消耗率及细胞成球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给药后干性相关蛋白、有氧糖酵解代谢通路关键酶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研究结果:1.对于晚期胃癌患者而言,在化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能显着提高晚期胃癌患者KPS评分,而单纯化疗组治疗后KPS评分升高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健脾养正消症方对于改善患者治疗期间生活质量效果显着;2.从治疗效果的角度看,中药联合化疗组对比单纯化疗组有效率并无统计学意义;3.晚期胃癌患者血清有氧糖酵解指标乳酸脱氢酶及乳酸水平较正常人水平高,提示其代谢方式偏向于有氧糖酵解,而从治疗后的检测结果来看,单纯使用化疗药物使得患者体内有氧糖酵解水平提高,而在联合使用复方的情况下,患者体内相关指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健脾养正消症方能降低晚期胃癌患者体内有氧糖酵解水平。4.健脾养正消症方水提液(JPYZXZF)在体外能够抑制胃癌HGC-27细胞株活力,诱导细胞凋亡,降低克隆形成率,且呈浓度依赖性;低剂量JPYZXZF(1/3 IC50)在与化疗药DDP联合运用时,能够起到增加DDP化疗敏感性的作用;5.JPYZXZF能够降低胃癌细胞HGC-27肿瘤糖酵解水平,并对有氧糖酵解过程中关键酶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6.健脾养正消症方能够对荷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能够改善肿瘤导致的体重减轻,改善其生活质量;和健康裸鼠比较,荷胃癌裸鼠体内有氧糖酵解水平增强,而健脾养正消症方能够抑制荷胃癌裸鼠体内有糖糖酵解水平。7.JPYZXZF能够下调胃癌HGC-27细胞CD44+CD24+ALDH+细胞亚群比例,降低细胞体外成球能力,并下调干性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提示JPYZXZF能够抑制胃癌细胞干性。8.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上调能够增加胃癌细胞有氧糖酵解水平,与此同时,胃癌细胞干性也随之上升,而JPYZXZF能够挽救其提高有氧糖酵解速率这一恶性作用,同时回复对胃癌细胞干性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1.晚期胃癌患者和健康人相比糖代谢模式偏向于有氧糖酵解;健脾养正消症方治疗晚期胃癌患者,能够降低患者体内有氧糖酵解水平;2.健脾养正消症方能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增加胃癌细胞化疗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胃癌细胞有氧糖酵解水平及干性程度相关。3.健脾养正消症方能够通过抑制PI3K/AKT/mTOR/HIF1-α/c-Myc这一级联反应来下调下游有氧糖酵解通路关键酶表达,降低有氧糖酵解水平,从而抑制胃癌细胞干性。
吕玲玲[4](2019)在《清肠合剂灌肠对粘连性肠梗阻血浆胃动素及白介素-6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清肠合剂灌肠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胃动素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6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组,在西医常规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灌肠治疗(治疗组+清肠合剂,对照组+肥皂水)。观察两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肠鸣音恢复正常的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胃动素和IL-6水平,中转手术例数,以及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的比较。并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一疗程后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正常的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1),肠功能恢复速度显着增快。2.两组患者治疗后胃动素水平均升高、IL-6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胃动素和IL-6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3.治疗1疗程后,两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到显着改善(P<0.01);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4.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清肠合剂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能够更快、更好地恢复患者的血浆胃动素及IL-6,较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江洁敏[5](2019)在《胃癌TNM分期与中医体质、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胃癌TNM分期、中医体质、中医证型之间的联系,为胃癌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07月-2019年01月于普外科及脾胃科就诊后确诊胃癌的患者,在术前填写收集患者一般、中医辨证分型量表、中医体质判定等相关量表,术后收集患者病理资料,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胃癌TNM分期、中医证型及体质的联系。结果1.共收集病例153例,胃癌患者以45-59岁多见,以男性多见。2.病理TNM分期分布情况:Ⅲ期最多,约占50.98%,其次为Ⅱ期、Ⅳ期、Ⅰ期。3.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气血两虚证最多,约占33.99%,其次为气滞血瘀证、肝气犯胃证、脾胃虚寒证、胃热伤阴证、痰湿凝结证。4.中医证型分布在不同病理TNM分期上存在差异(P<0.01)。Ⅰ期以肝气犯胃证为主,Ⅱ期以气滞血瘀证为主,Ⅲ期以气血两虚证为主,Ⅳ期以气血两虚证和脾胃虚寒证为主。在Ⅰ期、Ⅱ期中患者以实证多见;在Ⅲ期、Ⅳ期中患者以虚证多见。5.中医体质分布情况:以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为主,其次为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本次研究未收集有平和质和特禀质。6.中医体质在不同TNM分期中存在差异(P<0.01)。Ⅰ期以气郁质多见,Ⅱ期中以气郁质、血瘀质多见,Ⅲ期、Ⅳ期均以气虚质和阳虚质多见。7.气虚质、阳虚质与气血两虚证相关(P<0.05);气郁质、瘀血质与气滞血瘀证相关(P<0.05);气郁质、湿热质与肝气犯胃证相关(P<0.05);气虚质、阳虚质与脾胃虚寒证相关(P<0.05)。结论1.胃癌患者以男性多见,高发年龄段为45-59岁。2.胃癌病理TNM分期、中医体质、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3.胃癌病理分期以TNMⅢ期多见;中医证型以肝气犯胃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脾胃虚寒证常见;中医辨证分型的虚实中,以虚证多见;气郁质、阳虚质、气虚质为胃癌易感体质。4.胃癌TNM分期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Ⅰ期以肝气犯胃证为主,Ⅱ期以气滞血瘀证为主,Ⅲ期以气血两虚证为主,Ⅳ期以气血两虚证和脾胃虚寒证为主。Ⅰ期、Ⅱ期以实证为主,随着病程的发展,实证转向虚实夹杂或虚证,出现了Ⅲ期、Ⅳ期以虚证为主。病情由轻到重发展,体现了疾病过程中邪正消长的规律。5.胃癌TNM分期与中医体质具有相关性:Ⅰ期以气郁质多见,Ⅱ期中以气郁质、血瘀质多见,Ⅲ期、Ⅳ期均以气虚质和阳虚质多见。可见体质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受其病理因素的变化,而出现了不同的转化。6.胃癌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具有相关性:气虚质与气血两虚证、脾胃虚寒证关系密切;阳虚质与气血两虚证、脾胃虚寒证关系密切;气郁质与气滞血瘀证、肝气犯胃证关系密切;瘀血质与气滞血瘀证关系密切。体质与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两者在同一疾病的发生上有一定的交点。
赵越,易飞[6](2019)在《腹内型韧带样纤维瘤病的影像表现》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内型韧带样纤维瘤病的影像表现。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腹内型韧带样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 8例CT检查均为单发病灶,3例位于肠系膜,密度均匀,其中2例与周围肠管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性强化,延迟期病灶强化达峰值;1例边界清楚,推压周围肠管,使其移位,胃、小肠、结肠壁可见多发结节。1例位于胃结肠韧带,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可见大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低密度区无强化。2例位于后腹膜,1例呈类圆形,1例形态不规则,其中1例推压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增强扫描轻度强化。2例盆腔病灶均位于右侧髂窝,呈分叶状,边界不清,增强扫描不均匀中度强化。4例MRI检查均为单发病灶,其中2例位于肠系膜,呈类圆形,边界清晰;2例位于盆腔,呈分叶状,边界不清。4例T1WI为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信号较复杂,可见条索状、斑片状低信号区及高信号囊变区,增强扫描渐进性不均匀强化。结论腹内型韧带样纤维瘤病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 T2WI呈稍高信号,病灶内常见低信号纤维条索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较低的强化程度、延迟强化的特征对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提高其影像征象的认识有助于正确诊断。
钟欢[7](2019)在《99例左、右半结肠癌证素差异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99例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分析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中医病位、病性证素差异,并探究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左、右半结肠癌的差异及后续的中医治疗提供借鉴及探索方向。方法:以2017.11.01-2018.11.01期间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腹部肿瘤科住院及门诊的左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确诊为结肠癌,制定统一的《左、右半结肠癌患者一般情况及证素信息病例表》对患者进行规范的四诊资料收集,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首发症状、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法。建立数据库,运用相关统计软件,分析左右半结肠癌中医证素差异及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1、病位证素:左半结肠癌常见的是大肠、脾、肾、肝,右半结肠癌常见的是脾、肝、大肠、肾;病性证素:左半结肠癌病性证素以气虚、湿、瘀、阳虚、热为主;右半结肠癌病性证素以血虚、气虚、阳虚、气滞、湿为主。2、吸烟史:左半结肠癌患者病性以气虚、瘀为主;右半结肠癌患者病性以气虚、血虚常见。饮酒史:左半结肠癌患者病性以湿、瘀常见;右半结肠癌患者病性以气虚、血虚为主。3、左半结肠癌患者首发症状以便血、大便性状改变为主,病位以脾与大肠为主,湿、瘀和热常见;右半结肠癌患者首发症状以腹胀腹痛、食欲减退为主,病位在脾和肝,血虚、阳虚常见。4、左半结肠癌患者Ⅰ期热多,Ⅱ期湿、瘀为主,Ⅲ期以气虚、湿常见,Ⅳ期气虚、阳虚多;右半结肠癌患者,Ⅰ期以气滞为主,Ⅱ期以气滞、湿常见,Ⅲ期以气滞、气虚为主,Ⅳ期以血虚、阳虚最常见。结论:1、左、右半结肠癌证素存在差异,多为虚实夹杂证,左半结肠癌患者以实证多见,右半结肠癌患者以虚证为主。2、烟酒史影响左、右半结肠癌的证素分布。3、左为阳多实,右为阴易虚,首发症状差异:左半结肠癌患者以湿、热、瘀常见,右半结肠癌患者以血虚、阳虚常见。4、结肠癌早期以实证为主,左半结肠癌多见湿、瘀,右半结肠癌多有气滞、湿,应适当驱邪;病致后期,以虚证为主,左半结肠癌患者多气虚、阳虚,右半结肠癌患者多血虚、气虚、阳虚,应辅以扶正。
张世珍[8](2018)在《2型糖尿病中医证素、证型与血糖血脂等客观指标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证素为核心,研究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素、证型与血压、BMI、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常规、血凝、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关系,探索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诊断客观化的可能途径,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12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内分泌科的2型糖尿病患者201例,进行中医证素、证型辨别,同时对入选病例检测血压、BMI、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常规、血凝、肝功能、肾功能等客观指标。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2型糖尿病中医证素、证型与上述客观指标间的关系。结果1)病性证素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血瘀160人次、气虚156人次、阴虚87人次、痰浊52人次、阳虚35人次、热盛28人次、津亏14人次,分别占总人数的79.60%、77.61%、43.28%、25.87%、17.41%、13.93%、6.97%;病位证素中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心75人次、肾68人次、肝50人次、大肠42人次、脾39人次、膀胱33人次、肺26人次、胃25人次、胆6人次分别占总人数的37.31%、33.83%、24.88%、20.90%、19.40%、16.42%、12.94%、12.44%、2.99%。2)按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来分:单纯虚证有26例,单纯实证17例,虚实夹杂158例;按兼痰证、兼瘀证、兼痰瘀证、无兼夹证来分:单纯兼痰证11例,单纯瘀证121例,兼痰瘀证42例,无兼夹27例;按气虚、阴虚、气阴两虚、二者均无来分:单纯气虚87例,单纯阴虚54例,气阴两虚37例,二者均无23例。主要证型依次为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兼痰证、肝肾阴虚兼瘀证、气阴两虚兼瘀证、气阴两虚证。3)证素与客观指标的关系:(1)病性证素与客观指标的关系:气虚与胆碱酯酶成正向变化;阴虚与年龄、2h胰岛素倍数、空腹C肽成正向变化,与血清尿素、1h胰岛素倍数成反向变化;阳虚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h胰岛素倍数、胰岛素抵抗指数成反向变化;津亏与空腹血糖、D二聚体成正向变化,与血清肌酐、糖化血红蛋白成反向变化;热盛与1h胰岛素倍数成正向变化,与收缩压、凝血酶时间成反向变化;痰浊与舒张压、甘油三酯、0.5小时胰岛素倍数成正向变化,与凝血酶时间、1h胰岛素倍数成反向变化;血瘀与糖化血红蛋白成正向变化。(2)病位证素与客观指标的关系:肺与胆碱酯酶成正向变化,与LDL、空腹胰岛素成反向变化;脾与空腹C肽成正向变化,与血清尿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成反向变化;肝与收缩压、2h胰岛素倍数成正向变化,与空腹血糖、HDL成反向变化;肾与年龄、BMI成正向变化,与空腹血糖成反向变化;心与心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成正向变化,与舒张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成反向变化;胃与血清尿素、2h C肽倍数成正向变化,与LDL、HDL成反向变化;大肠与空腹血糖、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成正向变化,与心率成反向变化;膀胱与年龄、尿微量白蛋白成正向变化,与甘油三酯、血尿酸成反向变化;胆没有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4)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1)在虚实证的证型分布上,总胆固醇5.26.2mmol/L范围内边缘升高的患者,比≥6.2mmol/患者更趋向于虚证;Hb Alc<6%的患者比Hb Alc>9%的患者更趋向于虚证。(2)在痰瘀兼夹的证型分布上,Hb Alc<6%的患者比Hb Alc>9%的患者更趋向于兼瘀证;总胆固醇相对于升高、边缘升高的患者更趋向于兼痰瘀证;Hb Alc<6%、6≤Hb Alc<7%、7≤Hb Alc≤9%的患者比Hb Alc>9%的患者更趋向于兼痰瘀证;空腹血糖在7mmol/L以下、711.1mmol/L的患者比大于11.1mmol/L的患者更趋向于兼痰瘀证。(3)在气或阴虚证型分布上,未发现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4)在主要证型分布上,气虚血瘀证与气阴两虚证相比较,年龄在5065岁的患者比年龄在8099岁的患者证型更趋近于气虚血瘀证;肝肾阴虚兼瘀证与气阴两虚证相比较,FBP≤7mmol/L比FBP>11.1mmol/L的患者证型更趋近于肝肾阴虚兼瘀证。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素及证型呈不平衡分布。病性证素中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血瘀、气虚、阴虚、痰浊、阳虚、热盛、津亏,病位证素中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心、肾、肝、大肠、脾、膀胱、肺、胃、胆;主要证型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兼痰证、肝肾阴虚兼瘀证、气阴两虚兼瘀证、气阴两虚证;2)中医证素与部分客观指标之间有一定正向或反向的相关性,其中气虚与胆碱酯酶、血瘀与糖化血红蛋白反映出正向的变化趋势,阳虚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h胰岛素倍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反映出相反的变化趋势,阴虚、津亏、热盛、痰浊、肺、脾、肝、肾、心、胃、大肠与部分客观指标间也反映出正向或反向的变化趋势;3)证型与部分客观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虚证与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有关联性;兼瘀证与糖化血红蛋白有关联性;兼痰瘀证与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有关联性;气虚血瘀证与年龄有关联性;肝肾阴虚兼瘀证空腹血糖有关联性;4)部分性质相反的证素可以出现同一指标的关联变化,如:阴虚与2h胰岛素倍数呈正相变化,阳虚则相反;阴虚与1h胰岛素倍数呈反相变化,热盛则相反。表明应用客观指标探索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型客观化具有可能性。
田晶[9](2018)在《成人急性小肠梗阻危险度评分系统的构建》文中提出急性小肠梗阻(Small Bowl Obstruction,SBO)占急诊住院的3%左右。SBO不及时治疗,容易进展为绞窄性小肠梗阻(strangulated small bowelobstruction,SSBO)。SSBO是一种有致死危险的急腹症,指伴有小肠壁血运障碍的肠梗阻,多由肠系膜血管受压、血栓或栓塞所致。在SBO中SSBO发病率为5-42%,总死亡率为20-40%。及时准确的术前评估是SSBO有效治疗的前提。对SSBO的误诊将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和痛苦,而漏诊则可能延误手术时机,增加死亡率和医疗成本。由于SBO病因复杂,术前常常无法确定,对其病因学特征的探讨有助于协助预测肠绞窄的发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诸多临床研究期望从经典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放射学检查等方面寻找能够预测SSBO的模型,但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2-7]。既往的研究表明,无论经典的临床症状、体征或实验室指标,独立预测SSBO的价值不大。常用的X线平片检查对SBO的检出率仅为5060%,对其病因学诊断也存在较大困难。随着CT硬件和软件技术的迅速进步和普及,螺旋CT对SBO的定位、梗阻程度、病因学、病变范围、肠绞窄判定等方面具有明显优越性,但仍需联合其他临床指标综合判断。由于SBO多数为粘连性小肠梗阻(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ASBO),目前多数研究为ASBO相关的预测评分模型。由于以上研究主要针对ASBO患者,嵌顿疝、腹腔内脓肿、腹膜炎、阑尾炎等非粘连因素引起的SBO未被纳入研究,故而其研究结果不适用于所有SBO患者。也有少数关于SBO手术预测模型的研究,但需引入口服造影剂或静脉注射造影剂等变量,临床实施有一定困难,不利于在急诊室推广。对急诊科和普外科医生而言,需要构建一种简单实用、适用于急诊科情况下对SSBO进行判别的综合评分模型。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回顾我院近年收治的成人SBO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学特点,筛选能够预测SSBO的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及CT征象,并构建成人SBO的阻危险度评分系统,以协助急诊医生和普外科医生预测SBO患者是否进展为小肠绞窄并评估手术时机。第一部分:CT平扫对成人绞窄性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目的:筛选对成人绞窄性小肠梗阻(strangulated small bowel obstruction,SSBO)有预测价值的CT征象,探讨CT平扫对SSBO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6年(2010年6月至2016年9月)内住院治疗的487例急性小肠梗阻(Small Bowl Obstruction,SBO)的临床资料,采集每位患者的15种CT平扫征象、临床手术资料及病理学指标。用多因素回归法比较绞窄性梗阻和单纯性梗阻患者CT征象的差异。结果:绞窄组共计259例,单纯组共计22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共有7个CT平扫征象与是否发生SSBO相关,分别是肠系膜积液征、肠壁增厚征、腹水征、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征、肠壁密度增高征及缆绳征、鸟嘴征。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共有5个CT征象与是否发生SSBO密切相关,按其作用强弱依次为:肠系膜积液征(OR=15.165)、腹水(OR=6.359)、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OR=5.891)、肠壁密度增高征(OR=4.026)、肠壁增厚征(OR=2.026)。结论: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肠系膜积液征、腹水、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肠壁密度增高征、肠壁增厚征等CT征象对成人SSBO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第二部分:成人急性小肠梗阻危险度评分系统的构建目的:准确鉴别和早期手术是成人急性小肠梗阻(Small Bowl Obstruction,SBO)合并小肠绞窄时的主要治疗策略,因此,寻找准确的术前预测工具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筛查对预测成人绞窄性小肠梗阻(strangulated small bowel obstruction,SSBO)有价值的危险因素并创建简单实用的预测评分系统。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6年(2010年6月至2016年9月)内住院治疗的487例成人SBO的临床资料,对47个术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回归方程和ROC工作曲线的曲线下面积来创建SBO危险度评分系统。结果:在487例SBO患者中共有259例SSBO(53.18%)。对SSBO具有预测价值的变量包括:肠系膜积液征(odds ratio[OR],OR=12.943)、肌卫(OR=7.275)、腹水征(OR=6.424)、肠壁密度增高征(OR=4.3)、肠壁增厚征(OR=1.848)、白细胞计数(OR=1.144)、性别(OR=0.479)。在此基础上建立了7分的SBO-Score(Small Bowel Obstruction-Score)评分系统,发生SSBO的危险性从低危险分层到高危险分层增高9倍,具有中等预测效能(AUC,0.901;标准误,0.014;95%CI,0.873-0.929)。结论:基于对487例成人SBO临床资料的回顾性研究,筛选了对SSBO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的危险因素,创建了一种对成人SSBO有一定预测价值的新的危险分层模型。第三部分:成人急性小肠梗阻的病因学分析目的:成人急性小肠梗阻(Small Bowl Obstruction,SBO)病因复杂,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SBO的病因谱特征及其与小肠绞窄的关系,为SBO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医院住院手术的320例SBO的患者资料。按照是否合并小肠绞窄、绞窄程度、梗阻病因等不同分类方法,将患者分为绞窄组与单纯组、不可逆性绞窄和可逆性绞窄亚组、不同病因组。分别统计各病因的分布情况、各病因与小肠绞窄的关系等。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320例成人SBO患者中,病因包括粘连107(33.4%)例、外疝73(22.8%)例、扭转46(14.4%)例、内疝32(10.0%)例、套叠28(8.8%)例、肿瘤7(2.2%)例、其他病因27(8.4%)例。其中,绞窄组的扭转与套叠例数显着多于单纯组(p<0.05),绞窄组的肿瘤例数显着少于单纯组(p<0.05)。在绞窄组中,外疝与内疝引起的不可逆绞窄患者显着多于可逆绞窄患者(p<0.05)。粘连、扭转、内疝引起的梗阻患者中,有腹部手术史者分别为105(98.1%)例、33(71.7%)例、30(93.8%)例。结论:在成人SBO患者中,粘连仍是主要病因,其次是腹外疝;扭转与套叠倾向于引起小肠绞窄;外疝与内疝有引起不可逆性肠绞窄的倾向。
郑春辉,于枝梅[10](2017)在《胸腹部气体液体的观察对影像诊断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体胸部及腹部是机体内液体和气体变化极易表现和发现的部位。本文尽量详述胸、腹部液体、气体及气液共存状态下的X线表现,重点在于如何运用X设备,利用液体及气体的变化的自然规律,从而达到影像诊断的目的。
二、以气液为特点的腹部包块临床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气液为特点的腹部包块临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三阳经的证治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中医辨证纲领的研究进展 |
1.六经辨证 |
2.八纲辨证 |
3.脏腑辨证 |
4.经络辨证 |
5.三焦辨证 |
6.卫气营血辨证 |
7.气血津液辨证 |
8.病因辨证 |
9.寒温统一 |
10.内伤与外感辨证纲领统一 |
11.微观辨证 |
12.证素辨证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表里的界定 |
第二部分 三阳经的证治分类 |
太阳表的证治分类 |
太阳经生理 |
太阳表实 |
1.表风 |
1.1 寒风犯表证 |
1.2 风淫经脉证 |
2.表寒 |
2.1 风寒闭表证 |
2.2 风寒闭热轻证 |
2.3 风寒闭热重证 |
2.4 寒凝经脉证 |
2.5 寒风郁阳证 |
3.表热 |
3.1 太阳风温证 |
4.表暑 |
4.1 太阳中暍证 |
5.表湿 |
5.1 风寒夹湿证 |
5.2 风湿夹寒证 |
6.表燥:(暂缺) |
7.表火:(暂缺) |
太阳表虚 |
1.卫气虚 |
1.1 临床表现 |
1.2 病因病机 |
1.3 鉴别诊断 |
1.4 治则治法 |
1.5 选方用药 |
1.6 调护 |
2.卫阳虚 |
2.1 临床表现 |
2.2 病因病机 |
2.3 鉴别诊断 |
2.4 治则治法 |
2.5 选方用药 |
2.6 调护 |
3.营偏虚(营弱卫强) |
3.1 临床表现 |
3.2 病因病机 |
3.3 鉴别诊断 |
3.4 治则治法 |
3.5 选方用药 |
3.5 调护 |
4.卫偏虚(卫弱营强) |
4.1 临床表现 |
4.2 病因病机 |
4.3 鉴别诊断 |
4.4 治则治法 |
4.5 选方用药 |
4.6 调护 |
5.卫气、阳两虚 |
5.1 临床表现 |
5.2 病因病机 |
5.3 鉴别诊断 |
5.4 治则治法 |
5.5 选方用药 |
5.6 调护 |
6.营卫两虚 |
6.1 临床表现 |
6.2 病因病机 |
6.3 鉴别诊断 |
6.4 治则治法 |
6.5 选方用药 |
6.6 调护 |
7.表津不足 |
7.1 临床表现 |
7.2 病因病机 |
7.3 鉴别诊断 |
7.4 治则治法 |
7.5 选方用药 |
7.6 调护 |
太阳表的虚实相兼 |
1.风湿犯表,卫气不足 |
1.1 风邪偏重 |
1.2 湿邪偏重 |
1.3 风湿俱重 |
2.寒风未净,营气不足 |
2.1 临床表现 |
2.2 病因病机 |
2.3 鉴别诊断 |
2.4 治则治法 |
2.5 选方用药 |
2.6 调护 |
太阳里的证治分类 |
太阳里实 |
1.膀胱 |
膀胱生理 |
膀胱的证治 |
1.1 热结膀胱证(热为重,瘀为轻) |
1.2 风热下迫膀胱证 |
1.3 膀胱湿热证 |
1.4 水蓄膀胱证 |
1.5 膀胱蓄热证 |
1.6 膀胱气滞证 |
1.7 冷结膀胱证 |
1.8 膀胱燥证(暂缺) |
1.9 膀胱火证(暂缺) |
2.小肠 |
小肠的生理 |
小肠的证治 |
2.1 小肠实热证 |
2.2 小肠湿热证 |
2.3 寒客小肠证 |
2.4 小肠寒湿证 |
2.5 气滞小肠证 |
2.6 小肠宿食停滞证 |
2.7 小肠湿毒瘀血证 |
2.8 小肠风证(暂缺) |
2.9 小肠燥证(暂缺) |
2.10 小肠火证(暂缺) |
太阳里虚 |
1.膀胱 |
膀胱的证治 |
1.1 膀胱虚寒证 |
1.2 膀胱气陷证 |
2.小肠 |
小肠的证治 |
2.1 小肠虚寒证 |
太阳的表里相兼 |
1 表有风寒,里有蓄水证 |
1.1 临床表现 |
1.2 病因病机 |
1.3 鉴别诊断 |
1.4 治则治法 |
1.5 选方用药 |
1.6 调护 |
阳明表的证治分类 |
阳明经生理 |
阳明表实 |
1.表风 |
1.1 寒风犯表证 |
2.表寒 |
2.1 风寒闭表证 |
3.表热 |
3.1 阳明风热证 |
3.2 热郁胸膈证 |
4.表湿 |
4.1 阳明风湿证 |
4.2 阳明寒湿证 |
4.3 阳明风湿热证 |
5.表燥 |
5.1 阳明风燥证 |
6.表火 |
6.1 阳明风火证 |
阳明表虚(暂缺) |
阳明里的证治分类 |
阳明里实 |
1.胃 |
胃的生理 |
胃的证治 |
1.1 阳明胃风证 |
1.2 阳明中寒证 |
1.3 阳明中寒夹饮证 |
1.4 阳明胃热证 |
1.5 阳明中暍证(阳暑) |
1.6 阳明寒湿证 |
1.7 阳明湿热证(湿热并重) |
1.8 阳明湿热证(湿热俱轻,热胜于湿) |
1.9 阳明胃火证 |
1.10 阳明蓄水证 |
1.11 阳明痰阻证 |
1.12 阳明蓄血证 |
1.13 阳明气滞证 |
1.14 阳明食滞证 |
1.15 阳明胃燥(列入阳明胃津虚证) |
2.大肠 |
大肠生理 |
大肠的证治 |
2.1 阳明肠风证 |
2.2 阳明肠寒证 |
2.3 阳明大肠寒积证 |
2.4 阳明大肠热结证 |
2.5 阳明大肠湿热证 |
2.6 阳明大肠寒湿证 |
阳明里虚 |
1.胃 |
胃的证治 |
1.1 阳明胃气虚证 |
1.2 阳明胃阳虚证 |
1.3 阳明胃津虚证(阳明胃燥证) |
1.4 阳明胃阴虚证 |
2.大肠 |
大肠的证治 |
2.1 阳明大肠津亏证(阳明肠燥证) |
2.2 阳明大肠阳虚失固证 |
虚实相兼 |
1 阳明胃风证 |
1.1 临床表现 |
1.2 病因病机 |
1.3 鉴别诊断 |
1.4 治则治法 |
1.5 选方用药 |
1.6 调护 |
2.阳明中虚寒客证 |
2.1 临床表现 |
2.2 病因病机 |
2.3 鉴别诊断 |
2.4 治则治法 |
2.5 选方用药 |
2.6 调护 |
3.阳明胃热伤气津证(以热盛为主) |
3.1 临床表现 |
3.2 病因病机 |
3.3 鉴别诊断 |
3.4 治则治法 |
3.5 选方用药 |
3.6 调护 |
4.阳明胃热伤气津证(以气津伤为主) |
4.1 临床表现 |
4.2 病因病机 |
4.3 鉴别诊断 |
4.4 治则治法 |
4.5 选方用药 |
4.6 调护 |
阳明的表里相兼 |
1.阳明表里俱热证 |
1.1 临床表现 |
1.2 病因病机 |
1.3 鉴别诊断 |
1.4 治则治法 |
1.5 选方用药 |
1.6 调护 |
少阳表的证治分类 |
少阳经生理 |
少阳表实 |
1.表风 |
1.1 少阳寒风证 |
2.表寒 |
2.1 少阳伤寒证 |
3.表热 |
3.1 少阳风热证 |
4.表湿 |
4.1 少阳风湿证 |
4.2 少阳风湿热证 |
4.3 水郁肤腠证 |
4.4 少阳风饮证 |
5.表燥 |
5.1 少阳燥热证 |
6.表火 |
6.1 少阳风火证 |
7.表气郁 |
7.1 气郁腠理证 |
8.表痰结 |
8.1 痰结腠理证 |
少阳表虚(暂缺) |
少阳里的证治分类 |
少阳里实 |
1.三焦腑 |
三焦腑(焦膜)的生理 |
上焦焦膜的证治 |
1.1 上焦焦膜蓄水证(悬饮证) |
1.2 上焦焦膜气郁证 |
1.3 上焦焦膜痰阻证(痰结胸) |
1.4 上焦焦膜饮停气滞证 |
1.5 上焦焦膜血结证(血结胸) |
中焦焦膜的证治 |
1.6 中焦焦膜蓄水证 |
1.7 中焦水饮郁火证 |
1.8 中焦焦膜痰热互结证(小结胸证) |
1.9 中焦焦膜相火内炽证(火痞) |
1.10 中焦焦膜气郁证(气臌) |
下焦焦膜的证治 |
1.11 下焦焦膜蓄水证 |
1.12 下焦焦膜蓄血证(瘀重热轻) |
1.13 下焦焦膜血水互结证 |
上、中、下三焦兼涉的证治 |
1.14 三焦焦膜水火交结证(大结胸证) |
1.15 三焦焦膜寒痰闭阻证(寒实结胸证) |
2.胆 |
胆的生理 |
胆的证治 |
2.1 胆气郁滞证 |
2.2 胆郁痰扰证 |
2.3 胆热证 |
少阳里虚 |
1 三焦腑 |
三焦腑的证治(暂缺) |
2 胆 |
胆的证治 |
2.1 胆气虚证 |
2.2 胆气虚寒证 |
少阳的表里相兼 |
1 表有风寒,里有水饮郁火证(偏表) |
1.1 临床表现 |
1.2 病因病机 |
1.3 鉴别诊断 |
1.4 治则治法 |
1.5 选方用药 |
1.6 调护 |
2 表有风寒,里有热结证(偏里) |
2.1 临床表现 |
2.2 病因病机 |
2.3 鉴别诊断 |
2.4 治则治法 |
2.5 选方用药 |
2.6 调护 |
结果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不足 |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2)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邻近肝门部肝细粒棘球蚴病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资料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临床诊断 |
2.研究方法 |
2.1 手术方式及分组 |
2.2 手术方法 |
2.2.1 内囊摘除术 |
2.2.2 外囊次全切除术 |
2.3 出院指征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一般情况描述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愈情况 |
1.3 不同术式构成比 |
2.术后平均住院天数 |
3.残腔引流管带管时间 |
4.手术平均时间 |
5.残腔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 |
讨论 |
1.内囊摘除术 |
1.1 内囊摘除术的评价 |
1.2 残腔的处理 |
2.外囊完整剥除术的评价 |
3.外囊次全切除术的评价 |
4.肝叶切除术的评价 |
5.特殊类型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术式选择 |
5.1 囊肿破裂入胆道的情况下的术式选择 |
5.2 囊肿合并胆瘘术式选择 |
5.3 钙化型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术式选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3)健脾养正消症方通过抑制肿瘤糖酵解水平下调胃癌干细胞特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文献研究 |
1 “健脾益气、消症散结”法指导下的中医临床研究及抗胃癌中药组方作用机制初步探讨 |
2 有氧糖酵解和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
2.1 有氧糖酵解 |
2.2 肿瘤干细胞 |
2.3 糖代谢调节肿瘤干细胞特性 |
第二部分 健脾养正消症方对胃癌有氧糖酵解的影响 |
第1节 健脾养正消症方对晚期胃癌患者体内有氧糖酵解水平的影响 |
1.1 病例的收集 |
1.2 研究方法 |
1.3 试验结果 |
第2节 健脾养正消症方对胃癌HGC-27细胞有氧糖酵解的影响 |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第3节 健脾养正消症方对荷胃癌皮下移植瘤裸鼠体内有氧糖酵解水平的影响 |
3.1 研究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第4节 讨论 |
第三部分 健脾养正消症方对胃癌干细胞特性的影响 |
1 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 |
1.1 实验试剂 |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抗体 |
1.4 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来源及细胞培养 |
2.2 细胞成球实验 |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干性标记物表达 |
2.4 Western Blot实验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JPYZXZF对胃癌HGC-27细胞干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 |
3.2 JPYZXZF对胃癌细胞成球能力的影响 |
3.3 JPYZXZF对胃癌干性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健脾养正消症方通过调控胃癌HGC-27细胞有氧糖酵解水平抑制胃癌细胞干性的机制探索 |
1 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 |
1.1 实验试剂 |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抗体 |
1.4 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来源及细胞培养 |
2.2 Western Blot实验 |
2.3 葡萄糖浓度测定实验 |
2.4 乳酸浓度测定实验 |
2.5 细胞成球实验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JPYZXZF对胃癌细胞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 JPYZXZF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有氧糖酵解下调胃癌细胞干性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清肠合剂灌肠对粘连性肠梗阻血浆胃动素及白介素-6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一)病例收集分组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及方法 |
(四)疗效评价标准 |
(五)检测技术 |
(六)数据统计 |
三、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三)疗效评价 |
(四)安全性指标 |
讨论 |
一、现代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认识 |
(一)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机制 |
(二)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
(三)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 |
二、血浆胃动素、IL-6与粘连性肠梗阻的联系 |
三、祖国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认识 |
四、研究结果及疗效评价 |
五、清肠合剂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作用机理探讨 |
(一)清肠合剂的药物研究 |
(二)清肠合剂的组方配伍分析 |
六、研究的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一、发病机制 |
(一)现代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发病机制的认识 |
(二)祖国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发病机制的认识 |
二、治疗方法 |
(一)手术治疗 |
(二)中医药综合治疗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5)胃癌TNM分期与中医体质、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方案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病例来源 |
2.2 胃癌西医诊断标准 |
2.3 胃癌TNM分期 |
2.4 胃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2.5 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标准 |
2.6 病例筛选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信息采集 |
3.2 数据库整理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年龄分布情况 |
2 性别分布情况 |
3 年龄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
4 病理TNM分期的分析 |
5 中医证型的分析 |
5.1 胃癌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
5.2 胃癌患者辨证的虚实分布情况 |
5.3 中医证型与病理TNM分期的关系 |
6 胃癌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 |
7 中医体质与病理TNM分期的关系 |
8 胃癌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 |
8.1 胃癌患者中医体质与气血两虚证的相关性 |
8.2 胃癌患者中医体质与气滞血瘀证的相关性 |
8.3 胃癌患者中医体质与肝气犯胃证的相关性 |
8.4 胃癌患者中医体质与脾胃虚寒证的相关性 |
讨论与分析 |
1 胃癌的发病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2 胃癌病理分期的研究 |
3 胃癌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
4 胃癌中医证型与病理TNM分期的关系 |
5 胃癌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 |
5.1 胃癌与气虚质的关系 |
5.2 胃癌与阳虚质的关系 |
5.3 胃癌与气郁质的关系 |
6 胃癌中医体质与病理TNM分期的关系 |
7 胃癌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8 胃癌病理TNM分期、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的关系 |
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腹内型韧带样纤维瘤病的影像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2 结果 |
2.1 CT表现 |
2.2 MRI表现 |
2.3 手术及病理结果 |
3 讨论 |
3.1 临床概述 |
3.2 病理概述 |
3.3 CT及MRI表现 |
3.4 鉴别诊断 |
(7)99例左、右半结肠癌证素差异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数据处理与分析 |
研究结果 |
1.—般资料 |
2.证素分布情况 |
3.中医证素与相关因素的研究 |
讨论 |
1.中医对左、右理论的认识 |
2.中医对左、右半结肠癌的认识 |
3.证素在左、右半结肠癌的分布差异阐释 |
结语 |
本课题的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左、右半结肠癌一般情况及证素收集病例表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8)2型糖尿病中医证素、证型与血糖血脂等客观指标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 |
1.1.1 糖尿病诊断标准 |
1.1.2 糖尿病中医证素分类标准 |
1.1.3 糖尿病常见复合证候辨证要点 |
1.1.4 纳入标准 |
1.1.5 排除标准 |
1.1.6 剔除标准 |
1.1.7 病例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一般内容 |
1.2.2 统计分析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1.3.1 一般情况结果 |
1.3.2 中医证素分布情况 |
1.3.3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1.3.4 各指标赋值情况 |
1.3.5 病性证素与客观指标关系结果 |
1.3.6 病位证素与客观指标关系结果 |
1.3.7 证型与客观指标关系结果 |
1.4 讨论 |
1.4.1 中医证候诊断客观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
1.4.2 基于证素研究中医证候客观化的优势 |
1.4.3 Logistic回归是适合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的方法之一 |
1.4.4 本研究结果的阐释 |
1.5 结论 |
1.6 不足与展望 |
1.6.1 不足 |
1.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
2.1 古代中医对糖尿病证型的认识 |
2.2 2型糖尿病证型现代研究 |
2.2.1 气阴两虚证为主 |
2.2.2 阴虚热盛证为主 |
2.2.3 脾虚湿瘀证为主 |
2.2.4 痰热(湿)互结证为主 |
2.2.5 其他证型为主 |
2.3 糖尿病不同并发症的中医证型特点 |
2.3.1 心血管 |
2.3.2 脑血管 |
2.3.3 糖尿病肾病 |
2.3.4 糖尿病眼病 |
2.3.5 糖尿病神经病变 |
2.4 实验室指标与糖尿病中医证型 |
2.4.1 身体质量指数 |
2.4.2 空腹血糖 |
2.4.3 胰岛素、C肽 |
2.4.4 糖化血红蛋白 |
2.4.5 血脂 |
2.4.6 同型半胱氨酸 |
2.4.7 C反应蛋白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A 病例采集表 |
附录 B 中医证素表现表及指标登记表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成人急性小肠梗阻危险度评分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CT平扫对成人绞窄性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成人急性小肠梗阻危险度评分系统的构建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成人急性小肠梗阻的病因学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文章发表情况 |
致谢 |
(10)胸腹部气体液体的观察对影像诊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正常状态下, 胸腹部气体、液体存在的形式及平片X线表现 |
1.1 液体独立存在于密闭的空腔或空腔脏器内:胸腔、腹腔、心包、心脏各房室、大血管、淋巴管、胆囊、肝管等。 |
1.2 液体与气体同时存在于空腔气管内, 见于:消化系统。 |
1.3 气体独立存在于空腔气管内:见于呼吸系统。 |
1.4 液体存在于实质性器官、组织、肺泡内。 |
2 异常状态下, 胸腹部液体的变化及X线表现 |
三异常状态下, 胸腹部气体变化及X线表现 |
4 胸腹部气体及液体同时出现的X线表现 |
5 分析总结 |
四、以气液为特点的腹部包块临床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阳经的证治分类研究[D]. 陈宝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邻近肝门部肝细粒棘球蚴病效果分析[D]. 高宇.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健脾养正消症方通过抑制肿瘤糖酵解水平下调胃癌干细胞特性的机制研究[D]. 陶鹤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清肠合剂灌肠对粘连性肠梗阻血浆胃动素及白介素-6的影响[D]. 吕玲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胃癌TNM分期与中医体质、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江洁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腹内型韧带样纤维瘤病的影像表现[J]. 赵越,易飞.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9(04)
- [7]99例左、右半结肠癌证素差异的临床研究[D]. 钟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2型糖尿病中医证素、证型与血糖血脂等客观指标的关系研究[D]. 张世珍.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9]成人急性小肠梗阻危险度评分系统的构建[D]. 田晶. 南京医科大学, 2018(11)
- [10]胸腹部气体液体的观察对影像诊断的意义[J]. 郑春辉,于枝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