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两个”重要命题

完善“两个”重要命题

一、“两个”重要命题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张伸[1](2021)在《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求供应链具有良好的价值创造能力。近年来兴起的价值共创理论重视消费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为供应链价值创造研究提供了新视角。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开始进行产品的回收与再制造,形成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活动也从传统制造扩展到了再制造领域。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是供应链高效决策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与消费者共创价值的重要保证。股权合作即为重要合作形式,主要包括供应链链上企业间的单向持股和交叉持股、以及链上企业与链外主体间的股权合作(如股权众筹)等。三类股权合作形式虽然各具优势并广泛实践,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故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不确定,需要全面系统地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将以单向持股、交叉持股为例的链上企业股权合作形式和以股权众筹为例的链上企业、链外主体股权合作形式纳入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体系中,全面分析了三类股权合作形式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提出了实现闭环供应链经济价值、环保效应提升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工作和发现:(1)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基础研究。首先界定了股权合作、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等重要概念,明确了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内涵;然后从链上企业、链外主体、消费者角度出发分析了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动因;最后通过系统分析明确了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过程及实现形式,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内容提供了理论支撑。(2)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基本形式和特征不会因为股权合作形式的不同而改变。基本形式和特征是:制造商关注消费者价值虽然损失了自身价值,但是提升了消费者、零售商、回收再制造企业、企业联盟与闭环供应链价值以及环保效应;制造商应创造条件吸引消费者积极参与价值共创,使其与制造商对消费者价值的关注相互配合,形成协同高效的价值共创。(3)考虑单向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针对零售商持股制造商、制造商持股零售商影响下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问题,运用Stackelberg博弈、无约束递阶规划构建相关模型,采用非线性分段函数刻画制造商、零售商单位成本与持股比例的关系,分析了两种单向持股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并通过数值分析与仿真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零售商持股制造商有助于确定制造商对消费者价值关注程度的上限。制造商持股零售商有助于确定制造商对消费者价值关注程度的下限。制造商对零售商持股比例的提升还将促进消费者参与价值共创。(4)考虑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在前述研究基础上首先针对利润单次分配型交叉持股影响下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问题运用Stackelberg博弈、无约束递阶规划构建相关模型,揭示了交叉持股对价值共创的影响,提出了实现价值提升的途径,并通过数值分析与仿真得出了使闭环供应链及各主体价值实现帕累托改进的最优交叉持股比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圆盘定理构建考虑利润精确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全面对比了两种利润分配模式下交叉持股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影响的异同以及最优交叉持股比例的变化,从而为两种利润分配型交叉持股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发现:虽然制造商对零售商最优持股比例的提升增强了对销售渠道的控制,但闭环供应链经济价值、环保效应低于利润单次分配型交叉持股下的对应指标,与直观感受相反。(5)考虑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首先针对无领投股权众筹影响下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问题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有约束递阶规划构建了考虑无领投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解得最优闭环供应链及其各主体价值、环保效应和制造商股权让渡比例,分析了股权众筹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股权众筹领投人,进一步探究相关结果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了股权众筹、链上企业股权合作并存的情形,初步形成了“供应链+多元主体”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式。本文的创新之处如下:(1)提出了考虑链上企业间、链上企业与链外主体间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框架,丰富并拓展了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为研究考虑链上企业、链外主体其他行为的供应链价值共创、定价等相关问题提供了借鉴;(2)采用非线性分段函数刻画了企业单位成本与单向持股比例的变化关系,得出了更全面准确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交叉持股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奠定了基础;(3)对比了利润单次分配型、精确分配型交叉持股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发现了利润精确分配型交叉持股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负面作用,为两种利润分配型交叉持股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构建了考虑无领投、有领投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对比了两种股权众筹对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揭示了有领投股权众筹的实践性,进一步提出了“供应链+多元主体”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式,拓展了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边界。

陈春利[2](2021)在《近十年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研究(2011-2020)》文中指出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人们对中考的讨论有较高的热度,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与高考一样具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作文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所占分值比例较大,是语文教育界仅次于高考作文的热点话题。中考一般是由各个省市单独命题,由于每个地区具体的作文教研情况有所差异,中考作文的命题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地域色彩。重庆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始终走在创新发展的前列,其教育在西南地区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研究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有利于把握重庆市中考方向,也可以为全国各地中考命题提供一些有用的经验借鉴。笔者在对重庆市近十年来中考作文试题和其他相关资料的整理中,发现了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存在着材料作文较难、命题模式较固定等问题,并且在教育实习中发现,中考作文背景下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其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笔者以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为研究对象,对重庆市近十年的中考作文试题命制质量展开探讨,并提出作文教学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通过梳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重庆市中考作文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对论文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说明,思考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借用《课标》《考试说明》、教材来阐述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依据。然后从重庆市中考命题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对重庆市近十年中考作文题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总结出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的大致情况以及命题特点和趋势。第三部分,选取北京、天津和上海这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直辖市作为比较对象,从四个直辖市中考作文的试题内容和评分体系两个方面入手,对试题的命题模式、写作要求、题面字数、内容特点和作文分值、评分标准几个维度展开对比分析,探讨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的经验和不足。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获取师生对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真实看法,进一步分析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质量。第五部分,探讨重庆中考试题命题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第六部分,主要是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笔者通过与一线老师的访谈以及深入课堂,了解教师如何处理中考作文与平时作文教学的关系,根据重庆市实际教学情况提出教学启示。

张国印[3](2020)在《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的偏好信号传递机理 ——一个基于信号博弈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创新作为提升企业绩效和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然而在传统的产品创新中,产品创新失败率极高。其原因是,消费者拥有私有的偏好信息,而企业拥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当两者沟通不畅时,就容易导致企业的创新产品与消费者偏好不匹配,从而产品创新面临失败。因此,企业将消费者引入到产品创新过程中来,希望通过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来获取消费者私有的需求偏好信息,以消费者的视角解决消费者的需求问题,提高产品创新成功率。由于消费者参与的产品创新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传统产品创新方式,从而引起了研究者对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现象(即产品共同创新)的关注。现阶段,关于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的研究,一方面揭示了消费者的参与动机,并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策略互动;另一方面,则基于特定的样本下给出了消费者参与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实质性地影响着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然而,对作为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与企业业绩之间关键性的偏好信息交流问题,理论研究者几乎忽视了“偏好通常是消费者的私人信息”这一基本观察,从而未将消费者偏好信息不对称纳入理论分析框架之中,因此也没有回答“产品共同创新过程中企业如何通过与消费者的交流互动来获取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从而决定企业的生产决策和产品定价决策,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这一问题。基于此,本文在考虑消费者偏好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来研究如下几个问题。(1)消费者产品创新前端(即产品概念设计与筛选阶段)参与并向企业传递直接偏好信号(即消费者的评论、产品建议或独特创意等)情形下,企业能否依据消费者的直接偏好信号来获取消费者真实偏好信息从而决定企业的生产决策和产品定价决策?(2)问题(1)的结论能否扩展到其他运作情形下(如考虑消费者具有讨价还价能力时消费者产品创新后端(即产品测试阶段)参与并向企业传递直接偏好信号的情形、消费者实施努力行为作为间接偏好信号的情形以及考虑消费者具有讨价还价能力时消费者产品创新前端参与并向企业传递直接偏好信号的情形)?(3)在什么条件下,企业愿意构建共同创新平台并引入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通过分析以上三个主要问题,本文获得的主要结论有以下三点。第一,在不同的共同创新运作情形下,企业能够依据消费者的直接偏好信号来获取其真实偏好信息。在消费者前端参与产品创新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参与净效用充分高,则消费者发送与其真实偏好一致的直接偏好信号来传递其偏好信息,企业准确判断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并生产与其偏好匹配的产品;在考虑消费者具有讨价还价能力且产品创新后端参与情形下,当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较低且参与净效用充分高时,消费者发送与其真实偏好一致的直接偏好信号来传递其偏好信息,企业准确判断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并生产与其偏好匹配的产品,实现这一偏好信息传递方式的消费者参与净效用阈值随着讨价还价能力增强而减小;在考虑消费者具有讨价还价能力且产品创新前端参与的情形下,对于任意的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如果消费者参与净效用充分高,则消费者发送与其真实偏好一致的直接偏好信号来传递其偏好信息,企业准确判断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并生产与其偏好匹配的产品,但是,实现这一偏好信息传递方式的消费者参与净效用阈值随着讨价还价能力增强而增大。当消费者声誉成本充分小时,对于不同的共同创新运作情形,消费者都会发送与其真实偏好相反的直接偏好信号来传递偏好信息,企业依然能够依据消费者的直接偏好信号准确判断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并生产与消费者偏好匹配的产品。第二,只要新产品的生产成本充分高,则对于任意给定创新程度的新产品样品,不同偏好类型的消费者实施不同程度的努力水平体验并改进新产品样品,企业可以依据消费者的努力水平准确揭示其真实偏好类型,从而企业依据消费者偏好类型决定其生产决策:当给定企业展示的新产品样品创新程度较低时,在生产决策阶段,企业生产原有产品而不会生产新产品;当给定企业展示的新产品样品创新程度中等大小时,企业依据消费者偏好类型生产与消费者偏好匹配的产品,从而实现创新产品属性与消费者偏好的一致匹配;当给定企业展示的新产品样品创新程度较高时,企业最终将生产新产品并依据消费者偏好类型进行产品定价,通过价格歧视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第三,对于任意的讨价还价能力,如果企业预计到消费者采用与其偏好一致的直接偏好信号传递其真实偏好信息,当消费者参与净效用充分大时,企业一定构建共同创新平台并前端引入消费者参与;当消费者参与净效用不充分大时,则存在一关于消费者偏好新产品的临界先验概率,使得当先验概率低于该临界值时,企业构建产品共创平台。如果企业预计到消费者采用与其偏好相反的直接偏好信号传递其真实偏好信息,则存在另一个关于消费者偏好新产品的临界先验概率,使得当先验概率低于该临界值时,企业构建产品共创平台。总的来说,本论文有如下三点主要的创新性贡献。(1)本文在消费者偏好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基于不同的共同创新运作情形研究了企业依据消费者的直接偏好信号准确推断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的内部机理,弥补了现有共同创新理论研究缺乏关注消费者偏好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缺陷。(2)探讨了企业依据消费者的努力行为作为间接偏好信号来揭示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的可行性,丰富了消费者参与产品共同创新中的偏好信息分享机制和方法,也为现实中企业在产品共同创新中判断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提供了一个新的信号工具。(3)分析了企业关于构建共同创新平台并(产品创新前端)引入消费者参与的决策及相应决策条件,这不仅为实践中企业依据不同的经济环境选择是否构建共创平台并引入消费者参与提供了决策参考,同样也有助于回答现有研究关于引入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对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影响的争议。

姜乔木[4](2020)在《大规模网络分布式估计中的错误数据注入攻击及其防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规模的持续扩大,大规模的分布式网络架构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分布式估计是大规模分布式网络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如何保证分布式估计过程的安全性已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由于网络的开放特性,攻击者可以在分布式估计的执行过程中发起错误数据注入攻击(False Data Injection Attack,FDIA)。论文围绕大规模网络分布式估计中的FDIA及其防御方法展开研究。针对两种网络架构下的四种分布式估计场景,论文研究了分布式估计过程中潜在的FDIA风险、FDIA的检测与防御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在分布式网络参数估计场景下,论文研究了分布式智能电网状态估计和分布式网络丢包层析中的FDIA及其防御方法。针对分布式智能电网状态估计,为了解决现有的实时FDIA检测机制中估计残差协方差矩阵不满秩的问题,论文采用估计残差预白化方法压缩估计残差的维度,使融合中心可以计算预白化后估计残差的概率密度函数。针对分布式网络丢包层析,论文采用不良数据处理(Bad Data Processing,BDP)机制评估测量数据的异常程度,并去除异常的测量数据,从而减轻异常测量数据对估计性能的影响,提高层析结果的可靠性。论文利用测量数据中的“非冗余测量值”设计了一种针对分布式网络丢包层析的隐秘型灰洞攻击策略,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方法,通过消除测量模型中的“非冗余测量值”,破坏灰洞攻击的隐秘性,使BDP机制可以检测并去除受到攻击的测量值。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FDIA防御机制可以有效对抗隐秘型灰洞攻击,同时降低网络丢包层析的误差。(2)在分布式网络拓扑估计场景下,论文研究了网络拓扑估计过程中潜在的FDIA及其防御方法。首先,从攻击者角度,论文设计了一种FDIA策略,恶意节点通过选择性地延迟转发数据包,在端到端传输时延测量值中注入预先设计的错误数据,使网络拓扑估计结果出错。研究结果表明,恶意节点可以通过调整攻击参数发起五种不同类型的FDIA,降低网络拓扑估计正确概率。然后,论文采用皮尔逊拟合优度检验技术,提出了一种FDIA检测方法,并给出了FDIA检测方法的理论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FDIA检测方法可实现较高的FDIA检测概率,同时保证较低的虚警概率。(3)在一致性分布式参数估计场景下,论文研究了FDIA检测中的融合权重矩阵信息获取方法,并分析了融合权重矩阵信息对隐秘型FDIA及其防御方法的作用。在网络中存在多个相互合作的恶意节点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种一致性分布式参数估计的融合权重矩阵估计方法,并设计了一种利用融合权重矩阵信息的隐秘型FDIA策略。通过在发往邻居节点的信息中注入恶意数据,恶意节点可以使正常节点的估计结果收敛于一个错误值。针对存在的FDIA,论文提出了一种实时FDIA检测机制,其中的关键步骤是设计一种基于空间差分统计量的融合权重矩阵特征值估计方法,用于构建相邻节点的实时特征统计量。基于所提出的实时FDIA检测机制,论文给出了maximum-degree准则和Metropolis准则下可对抗FDIA的融合权重系数。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实时FDIA检测机制可以达到较高的攻击检测概率,同时保持较低的虚警概率。(4)在一致性+新息分布式滤波场景下,论文研究了大功率系统噪声的处理方法和FDIA防御方法。首先,论文利用柯西-施瓦茨不等式改进了估计误差协方差矩阵上界的推导方法,并且证明了改进后的估计误差协方差矩阵上界更紧。其次,针对由网络内部恶意节点发起的FDIA,提出了一种基于本地卡尔曼滤波的FDIA检测方法。节点利用本地卡尔曼滤波结果构建测量数据和状态参数的基准值,通过计算接收数据与相应基准值之间的归一化偏差,判断接收数据是否遭受FDIA。最后,论文给出了可对抗FDIA的次优融合权重系数设计方法,并且证明了在次优融合权重系数下滤波误差的收敛性。上述研究成果可以为大规模网络分布式估计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胡玲[5](2020)在《斯宾诺莎幸福论哲学探析》文中提出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及伦理学史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贺麟翻译的斯宾诺莎《伦理学》一书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版,他在此书的“出版说明”中指出,斯宾诺莎的思想被誉为17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思想的最高成就之一,主要是因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世界观上的无神论因素和认识论上的辩证法因素。这两点对斯宾诺莎思想成就的总结反映出了学界在很久以前研究斯宾诺莎所达到的理解和评价。但是相对于我们近些年来对斯宾诺莎更为丰富和深刻的研究来说,以上的理解和评价显然是极为简略而且也不够全面的,特别是对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和幸福论哲学的重要意义,还没有充分地揭示出来。而洪汉鼎在2012年出版的斯宾诺莎《神、人及其幸福简论》一书的“译序”中指出,用知识来制约情感,以期达到最高、最完满的幸福,是斯宾诺莎哲学思想最根本的宗旨。这段话表达出我们在最近时期研究斯宾诺莎理论的幸福论视角。据此,本文的主题就是去阐释斯宾诺莎哲学幸福论的理论成就,同时批判性地考察他的这个理论的一些缺失的困境。本论文通过对斯宾诺莎重要文本的梳理解读,通过对新近的关于斯宾诺莎的研究成果的吸取和升华,进一步看到了,斯宾诺莎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在欧洲的人文主义复兴和理性启蒙的时代闪烁出耀眼的光辉,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在那个时代,只有他的哲学思考真正把世俗的人生幸福问题主题化、世俗化和主体化了。第二,他把伦理学中的善归为福,并且在自然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把伦理学和人生哲学与世界观本体论和方法学认识论内在地统一起来,使他的哲学幸福论有了更为完备的理论和逻辑基础。这也是洪汉鼎和姚大志已经指明了的东西。第三、他还发扬了启蒙时代的科学精神,用理性主义和几何学方法来构建描述自己的幸福论哲学,用来抵制把幸福和自由问题情感化和庸俗化的倾向。然而,任何伟大的思想家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斯宾诺莎思想中包含着自然化的神与超自然的神的理论矛盾、包含着把人世俗化和迷信人的心灵不死的矛盾,包含着否定自由然后又肯定自由的矛盾,特别是他刻意用“几何学”理论方法来构建的理论体系,但是他对幸福论哲学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却有很多不准不清,他的从公理到命题的逻辑推演也常有牵强。当代西方语义、逻辑分析哲学的成果则恰恰可以用来克服他的这些问题,并能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生幸福问题提供指引。本文由绪论、正文的四章、以及全文结语构成。在绪论中,我们分别论证了论文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介绍和讨论分析了国内外研究斯宾诺莎理论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自己如何从这些成果中升华和提炼出更进一步的思考,然后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法、整体思路和论文的初步结论。在论文的第1章,我们从宏观上回顾了古希腊哲学家及中世纪的哲学家们,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等人的伦理学及幸福论思想,并指出这些理论的根本性缺失在于,他们或者没有看到伦理与幸福问题在哲学应该占有的中心位置,或者是把伦理幸福问题和世界观、认识论问题在理论逻辑上割裂开来,或者是把幸福的主体加以神化和非人化。在论文的第2章,我们通过对斯宾诺莎主要着作的文本介绍和分析,呈现出斯宾诺莎斯以“实体”理论为核心概念的世界观本体论思考和他以“真观念”为核心概念的认识论思考,并指出他的这两方面思考最终都是为其哲学的最高主题——人之自由与幸福问题而进行的理论奠基,这就体现出斯宾诺莎从自然主义出发,把本体论、认识论与伦理学内在地统一起来的理论逻辑。论文第3章集中探讨了斯宾诺莎怎样在人性论、伦理学、自由和幸福问题的思考上,一方面坚持自然主义原则,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把自由观和幸福观理性化的意向。但是这并没有破坏其理论的内在一致性。论文的第4章揭示出,斯宾诺莎以几何学方法作为其方法论原则,虽然他对一些重要的概念界定不清,对一些重要命题的逻辑推论也不够严密,但这些问题可以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语义、逻辑分析方法中得到解决,这就可以推进和深化我们对幸福问题的理解。在论文最后的全文结语部分,我们把整个论文的理论内容和研究性结论做了简要和鲜明的概括,同时对论文中论述不充分、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进行了检讨和反省,以便为将来更深入的研究找出方向。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苏日娜[7](2020)在《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文中研究表明数理逻辑,又称符号逻辑、理论逻辑或逻辑斯蒂,数学的一个分支,用数学方法研究的逻辑或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诞生于17世纪末,迄今为止,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数理逻辑最初是作为“运用数学方法的逻辑”而兴起的。随后,数学的发展提出并要求解决数学的逻辑和哲学基础问题,于是数理逻辑又进一步发展成主要是“关于数学的逻辑”,并且与数学基础理论相结合,成了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应用的数学科学。1920年,随着英国着名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数理逻辑的集大成者罗素(1872-1970)来华,数理逻辑正式传入中国。本文以1920-1966年间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地挖掘、收集和整理原始文献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力图从整体上厘清其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主要科学家的贡献和中外数理逻辑交流等情况,较为客观地反映其发展水平和特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4部分内容:1.分前史时期、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梳理数理逻辑的诞生及其各分支的发展历史。2.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数理逻辑的引介工作。分析了罗素来华之前,中国学者关于数理逻辑的探讨以及罗素《数理逻辑》讲演的历史背景、内容与影响。围绕中国第一部数理逻辑译着《罗素算理哲学》及其引起的学术争论,探讨了数理逻辑被最初引进时中国学者的态度、学术水平与传播范围等问题。搜集了早期中国学者的数理逻辑论文,介绍了他们对集合论、数学基础、数理逻辑基础理论3个方面的引介工作。3.回顾和总结了数理逻辑在中国初步奠基时期(1920-1949)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以汪奠基的《逻辑与数学逻辑论》、《现代逻辑》和金岳霖的《逻辑》3部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为切入点,探究了这一时期中国学者数理逻辑研究的方向、水平与贡献。特别探讨了各层次数理逻辑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第一批数理逻辑留学人员的学习与研究。4.回顾和总结了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49-1966)的发展历史与特点。重点讨论了这一时期数理逻辑界为消除科学界和大众对数理逻辑的歪曲和误解所做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分析了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开展与“12年远景规划”对数理逻辑的助推作用,总结了中国学者在数理逻辑理论与应用领域取得的主要成绩。以1952年“院系大调整”为背景,讨论了数理逻辑专门人才的培养情况。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民国时期,以傅种孙、张申府、金岳霖、汪奠基为代表的先行者们为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引介和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引介工作是谨慎的、负责的,也是先进的。他们的工作使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了较高的起点和良好的基础,迈出了历史性的、坚实的一步。2.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初步奠基时期(1920-1949),国内学习和研究数理逻辑的人屈指可数,并没有广泛和稳固的发展基础。一些科学家的工作和具有前瞻性的成果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数理逻辑只是中学、大学课堂里讲授的内容,并没有成为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3.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49-1966),为使数理逻辑具备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中国数理逻辑学家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宣传与普及工作。20世纪五十年代,数理逻辑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数理逻辑发展已经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阶段进入专门研究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数理逻辑在逻辑演算、递归论及数理逻辑的应用等领域有比较集中的研究,尤其在逻辑演算、递归论两个领域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4.大学数理逻辑教育的开展为学科的发展带来了转折。1927年,金岳霖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开设数理逻辑课程。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内接受数理逻辑教育的第一批留学人员出国深造,师从世界知名大师学习。他们回国后,投身教育与科学研究第一线,开创了我国数理逻辑崭新的局面。5.国家政策是助推数理逻辑发展的重要动力。1956年,《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颁布后,数学界及全国各地高等学校相应地开展了远景规划的实施工作。数理逻辑界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科学研究,构建了中国数理逻辑发展的新格局。

刘超[8](2020)在《国际税收竞争与FDI区位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国际税收竞争如何影响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选址决策?鉴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国家经济增长、就业和技术进步的有利推动,各国如何制定合适的引资政策?由此形成的各国彼此间为争夺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竞拍战”对各国福利又有何影响?针对竞争流动资本的理论框架是否同样适用于分析各国之间竞争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回答这些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出发点,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背景下,解决这些问题能够给政府决策层在对内招商引资、优化外资配置,为企业管理者更有效的进行海外投资决策、避免海外投资风险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实际意义所在。现有文献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非常多,但通常局限于潜在东道国的本身禀赋和政策环境,而忽略他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而产生的竞争效应,即没有考虑国际税收竞争的影响。特别指出的是,本文研究所谓的“国际税收竞争”,并不单指政府使用税收手段来争夺FDI,而是包括了各种补贴、退税、土地优惠、建立经开区等大量政策优惠手段来吸引FDI,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因此,本文的主要工作集中在解决两方面问题:在实证方面,本文将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纳入国际税收竞争的理论框架,回答了存在国际税收竞争的情形下,跨国公司的FDI选址决策是如何确定的;在规范方面,本文将不存在国际税收竞争情况下的FDI区位选择视为基准模型,回答了国家或地区参与到国际税收竞争时各方的福利变化是怎样的。本文研究采用的理论分析框架是国际税收竞争分析框架中的“企业竞拍战”(bidding for firms)模型,即H-W模型(Haufler&Wooton,1999),而不是国际税收竞争分析常用的ZMW模型(Wilson,1986;Zodrow&Mieszkowski,1986)或者K-K模型(Kanbur&Keen,1993),这是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外商直接投资这一种生产性投资,以在东道国建厂经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传统的国际税收竞争模型研究对象多为流动资本,因此并不适用于本文。本文从典型事实出发,选取了政治因素、边际成本和中央政府调控三个角度,以Haufler和Wooton(1999)、Ma(2017)构建的FDI政策竞争模型为基础,来研究国际税收竞争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具体来说,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在政治因素层面,本文在考虑存在特殊利益集团游说的情况下,国际税收竞争对跨国公司选址决策的影响以及福利分析,在拓展部分,进一步考虑了要素市场定价机制改变对上述结果的影响。文章在这一部分关注了国外常见的集体行为——利益相关的特殊利益集团可以通过政治献金游说政府以改变政府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态度,从而在国际税收竞争中影响跨国公司最终的选址结果。那么相应的,本文同时关注了东道国政府腐败程度在国际税收竞争中的表现,这是以往同类研究不曾关注过的问题。第二,在生产成本层面,本文在考虑了存在边际劳动成本差异的情况下,国际税收竞争对跨国公司选址决策的影响以及福利分析,在拓展部分,进一步考虑了小国存在非自愿失业时对上述结果的影响。文章在这一部分讨论了市场规模效应、成本节约效应以及就业创造效应三者的交互作用在FDI政策竞争中对跨国公司选址决策的影响,该研究结果能够为目前大量外资撤离中国、涌向东南亚国家的典型事实提供一个全新的阐述视角。第三,在多级政府结构层面,本文将传统国际税收竞争模型中常见的纵向税收引入到文章分析框架,探讨了中央政府在地方引资竞争中发挥的“纠错”效应。文章在这部分更多关注的是福利分析,即中央政府如何制定均衡税收政策来避免地方政府间进行FDI竞争造成的福利损失,引导国家总福利实现最优目标;在拓展部分,本文进一步设计了纵向转移支付机制来解决上述结果中存在公平和效率问题。此外,该部分一个额外的发现是:以地方政府引资竞争的视角,明晰了中央政府设立经济开发区的动机,从而有助于缓解盲目重复建设经开区的问题。通过上述分析论证,本文的主要结论可以归纳如下:第一,关于特殊利益集团游说、要素市场定价机制、市场规模与FDI政策竞争的分析,本文发现特殊利益集团游说行为增加了小国想要得到FDI的动机,因此在FDI竞争中小国有机会克服市场规模效应赢得FDI竞争;无论哪个国家得到FDI,其国家福利和全球总福利均有所下降,造成此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一国对FDI的评价超出了FDI本身带来的经济价值,诱发原因是该国的政治献金数额非常高或者该国政府的腐败程度非常高;如果一国能够打破要素市场的垄断定价权,就可以降低特殊利益集团的游说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扭曲”的配置效率和国家福利,从而帕累托弱改进了FDI竞争均衡结果。第二,关于劳动成本差异、非自愿失业、市场规模与FDI政策竞争的分析,本文发现跨国公司的选址决策取决于市场规模效应、成本节约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国际税收竞争并没有改变跨国公司的选址决策条件,但是影响了参与国福利,研究表明,竞争双方均有可能赢得FDI竞争且均有可能从FDI竞争中提高本国福利,但如果本国在竞争中吸引外资的相对优势不足够明显,竞争双方同样存在即使得到FDI,但损失了国家福利的情况。但无论哪种情况出现,从全球总福利视角来看,由于各国对FDI的评价等于FDI给改国家带来的福利改进,因此国际税收竞争的结果是具有配置效率的。第三,关于中央政府调控、地方引资竞争、转移支付制度与FDI政策竞争的分析,本文论证了中央政府能够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消除地方政府陷入“企业竞拍战”带来的福利损失,并且中央政府干预可以使FDI竞争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更加具有效率。无论地方政府以本地居民福利最大化为目标还是以自身税收收入最大化为目标,中央政府均有能力在均衡中实现国家福利最优。此外,如果地方引资竞争程度较低,中央政府出于限制竞争设立经开区的动机较弱,如果地方引资竞争程度较高,那么中央政府有强烈动机出台具有差异化的建立经开区政策,以引导不同类型外资的有效配置。在中国不断提高对外国资本开放水平的背景下,本文研究结论对中央政府运用经济手段修正“中国式财政分权”导致的地方政府“逐底竞争”以及合理布局经济开发区选址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FDI萎靡的局面下,保持对华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应是政府较为关注的目标,本文结论指出,像过去简单地依靠以激励为主的地方财政补贴和区别内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并不可取,一是由于这些政策多被地方政府所控制,缺乏透明度和游戏规则,容易引起地方政府间的逐底竞争从而扭曲市场价格,二是该做法实际上是直接牺牲本土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而间接地换取GDP增加,导致资源无效率浪费。

王迪[9](2020)在《面向成员行为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决策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物流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物流服务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供应链中各成员能力优势的不断分化,具有资源和信息优势的物流企业逐渐转型成为物流服务集成商的角色,而擅长于从事基础物流服务的企业则成为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上下游通过协同努力共同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解决方案,实现价值创造,从而形成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基本结构:“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物流服务集成商—终端客户”。不同于传统的运作管理研究,从行为运作管理的角度来看,管理者会受到社会偏好的影响,从而修正其决策目标,最终做出“最满意”的决策。一些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研究结论由于忽视了行为因素的影响不再适用,因此研究面向成员行为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决策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先对物流服务供应链以及行为运作管理两大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归纳总结,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本论文通过构建四种典型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决策场景,分析并求解了相应场景中关键行为因素的影响。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结论总结如下:首先,本研究构建了确定需求下的物流服务供应链订单分配场景,求解了一个物流服务集成商和两个先后进入市场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斯坦克尔伯格博弈模型。本论文创新性地考虑了同级成员的行为异质性,分析了在位提供商的分配公平关切和后进提供商的同行公平关切对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的最优定价、最优服务创新水平,以及集成商的最优效用均会随后进服务提供商的同行公平关切系数递增,随在位服务提供商的分配公平关切系数递减。当两种公平关切类型同时存在时,对决策结果的影响取决于同行竞争强度和上下游之间定价系数之间的关系。当供应链中仅存在同行公平关切时,集成商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在此基础上,本论文设计了“加盟费+利润共享”形式的激励契约,研究表明,当参数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实现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决策的优化和集成商效用的提升。此外,通过讨论三种模型拓展情况:考虑不同的公平关切系数;考虑提供商的批发价格为内生决策变量;同时考虑优势不公平和劣势不公平,本论文验证了相关结论的鲁棒性。其次,本论文构建了不确定需求下的物流服务供应链订单分配场景,建立了一个物流服务集成商,一个关键物流服务提供商和一个普通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斯坦克尔伯格博弈模型。从全局优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物流服务集成商的风险厌恶行为,两个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同行竞争以及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强度的单独影响机制和交互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风险厌恶程度会对供应链中的集成商最优定价、最优质量承诺水平,以及服务提供商的最优质量保障水平产生负向影响,而同行竞争和关系强度则会对上述最优决策结果产生正向影响。三种因素之间存在交互影响机制,即“抵消效应”、“放大效应”,以及“均衡效应”。据此本论文提出了两种决策改进策略:通过调节三种因素的关系来实现的“有限改善”,以及通过运用“激励升级+成本共担”契约来实现的“完全改善”。此外,本论文讨论了当物流服务集成商的服务质量承诺水平和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质量保障水平存在关联关系时的拓展情况,验证了相关结论的鲁棒性。第三,本论文结合物流产业智慧化转型的发展背景,构建了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的数据价值转化场景,求解了一个物流服务集成商,一个在位物流服务提供商和一个后进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斯坦克尔伯格博弈模型。考虑到集成商和提供商在服务流程与服务特点方面的差异性,本论文将服务过程中可供转化的数据价值细分为两种类型:需求驱动和供给驱动的数据价值,并检验了集成商在数据价值共享过程中利他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集成商的最优定价和两个服务提供商的最优增值服务水平均会随着需求驱动的数据价值的转化比例递减,从而引发“需求驱动的数据价值悖论”现象;会随着供给驱动的数据价值的转化比例递增,集成商未花费成本而获得了更高的效用,实现了“搭便车效应”。当集成商表现出利他行为时,上述最优决策均随着利他偏好的强度递增,并且三种因素之间会产生“传导效应”。当参数满足一定条件时,客户可以获得一个“最优购买区间”,以更低的市场价格享受更高水平的增值服务。最后,本论文基于对四家中国物流企业的深入调研,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索了客户的不耐心行为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表明,客户的不耐心行为会通过三种中介因素影响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绩效,分别是上下游协同程度、供应链成员的风险厌恶程度以及同级成员之间的竞争强度。与此同时,物流企业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的控制权强度会对三种中介因素的影响机制产生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构建了面向客户行为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管理的全新理论框架。本论文所得的结论不仅能够丰富物流服务供应链和行为运作管理等领域的学术理论,也可以为物流业中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新颖的管理学见解与决策参考。

笪玲[10](2020)在《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文中提出脱贫攻坚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贫困人口分布的新格局使得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下沉到村、扶持到户。传统的扶贫思路缺乏对贫困社会复杂性的充分认识,破解贫困的过程中脆弱性、无力感及排斥等社会问题严重。村寨旅游扶贫过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正在消弭扶贫成效,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轨迹,科学分析其内生的减贫因子,探索新时期让经济增长成果精准“滴落”到贫困阶层的可持续途径。贵州村寨旅游扶贫经过40余年的发展,在探索减贫道路、培育乡村业态、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传统村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全国性经验。梳理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探索村寨旅游扶贫在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和新命题并有效激活其创新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研究整合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按照“背景思考—文献梳理—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咨询交流—专题研究—重点突破”的程序,形成“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村寨旅游扶贫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锁定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的核心命题,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技术路线,整合研究方法,明确论文创新,形成数据来源、案例选择及调研过程的依据;第二,厘清相关概念及理论,对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及特点、可行性及局限性等要素进行系统辨识,为后续研究搭建平台;第三,选择贵州这个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最为典型的省份为研究对象,分析发展村寨旅游扶贫的现实选择及主要阶段;第四,依托“省级层面的整体效果-特定区域的扶贫绩效-样本村的福利感知”搭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评价体系,运用统计描述、扶贫绩效(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福利评估等要素,对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量化评估;第五,系统总结贵州村寨旅游扶贫中政府主导、国际合作、生态补偿、管护机制、文旅融合、村民主体等成功做法,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经验。辨析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乡村异化、机会萎缩、贫富差距、公地悲剧、文化消弭等现实挑战,洞悉深层次的约束缺陷;第六,以贵州传统村寨旅游扶贫模式中暴露的问题为逻辑起点,对资源、资金、技术等影响旅游扶贫的常规因子进行分析,把基层治理、产权制度、土地改革、文化资本、政策整合、产业融合等纳入分析框架,锁定“乡村治理”、“土地产权(产业发展)”、“文化增值”三个视角,分别选择典型的案例村寨,探索提升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的科学路径;第七,在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及案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未来减贫的任务及特点,形成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体系、创新模式、差异化路径及文化价值实现机制。研究方法依托文献收集与综合集成有机结合、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综合运用、案例研究及统计分析法系统集成等思路。质性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的视角,锁定深度田野调查村寨三个,通过“案内分析”及“案间较差”的程序,提高案例研究的有效性;定量研究,设计三个研究层面:(1)全省范围内的统计描述。刻画民族村寨旅游对贫困减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生态优化等方面的贡献;(2)典型区域的计量分析。选取典型样本(黔东南州),构建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对扶贫绩效进行科学评估;(3)问卷统计及分析。通过问卷跟踪及田野调查,运用重要度-满意度(Importance-Satisfaction Analysis,IPA)分析模型进行村寨旅游扶贫的福利效应评价。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进入由单维走向多维、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由效率走向共享、由产业单一走向产业协同的重要时期,理顺乡村治理夯实减贫基础、释放资源能量推动产业发、依托地方基因推动文化振兴,是提升村寨旅游扶贫质量、实现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村寨旅游扶贫是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创造,这一扶贫模式在民族地区具有可行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二,村寨旅游扶贫是贵州的重要选择,是民族地区减贫的重要经验;第三,将基层政府的公共性扎根于乡村社会是推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重要基础;第四,土地是重要的减贫资本,产权制度改革是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第五,文化资本是内生的减贫资本,旅游是促进文化资本增值并减缓贫困的重要动力;第六,我国未来的减贫特征,决定贵州村寨旅游扶贫必须形成以巩固主体多元的减贫格局、构建资源联动的减贫体系、撬动资金整合的投资机制、落实“益贫”的制度安排、建立公平发展的产业格局及激活贫困人口的生计资源为核心质量提升战略,落实创新多元化的村寨旅游扶贫模式、探索差异化的村寨旅游扶贫路径、推动市场化的文化价值实现机制等质量提升举措。

二、“两个”重要命题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个”重要命题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主要章节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具体章节安排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供应链价值共创相关研究
        2.1.1 价值共创理论
        2.1.2 正向供应链价值共创
        2.1.3 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
    2.2 考虑股权合作的供应链相关研究
        2.2.1 股权合作
        2.2.2 考虑单向持股的供应链相关研究
        2.2.3 考虑交叉持股的供应链相关研究
        2.2.4 考虑股权众筹的供应链相关研究
        2.2.5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现状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基础研究
    3.1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内涵分析
        3.1.1 概念界定
        3.1.2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内涵
    3.2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动因分析
        3.2.1 闭环供应链链上企业间股权合作动因分析
        3.2.2 闭环供应链链上企业与链外主体股权合作动因分析
        3.2.3 闭环供应链链上企业与消费者共创价值动因分析
    3.3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过程与实现形式分析
        3.3.1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过程
        3.3.2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实现形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单向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4.1 引言
    4.2 考虑零售商持股制造商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4.2.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4.2.2 考虑零售商持股制造商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求解
        4.2.3 考虑零售商持股制造商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分析
        4.2.4 数值分析与仿真
    4.3 考虑制造商持股零售商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4.3.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4.3.2 考虑制造商持股零售商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求解
        4.3.3 考虑制造商持股零售商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分析
        4.3.4 数值分析与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5.1 引言
    5.2 考虑利润单次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5.2.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5.2.2 考虑利润单次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求解
        5.2.3 考虑利润单次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分析
        5.2.4 数值分析与仿真
    5.3 考虑利润精确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5.3.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5.3.2 考虑利润精确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求解
        5.3.3 考虑利润精确分配型交叉持股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分析
        5.3.4 数值分析与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6.1 引言
    6.2 考虑无领投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6.2.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6.2.2 考虑无领投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求解
        6.2.3 数值分析与仿真
    6.3 考虑有领投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
        6.3.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6.3.2 考虑有领投股权众筹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求解
        6.3.3 数值分析与仿真
    6.4 讨论
        6.4.1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动因分析
        6.4.2 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过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结论与管理启示
        7.1.1 主要工作
        7.1.2 主要结论
        7.1.3 管理启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近十年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研究(2011-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关于中考语文作文试题的研究
        1.2.2 关于中考语文试题命制的研究
        1.2.3 关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2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的命制依据和相关特点
    2.1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的命制依据
        2.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1.2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2.1.3 重庆市初中考试说明
        2.1.4 考试学原理
    2.2 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类型及特点
        2.2.1 命题大致情况梳理
        2.2.2 各类命题形式的特点
    2.3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的内容特点
        2.3.1 作文主题分类
        2.3.2 试题内容特点
3 重庆市与其他三个直辖市中考作文命题比较
    3.1 近十年四个直辖市中考作文试题内容比较
        3.1.1 命题模式比较
        3.1.2 写作要求比较
        3.1.3 题面字数比较
        3.1.4 内容特点比较
    3.2 近十年四个直辖市中考作文评分体系比较
        3.2.1 作文分值比较
        3.2.2 评分标准比较
4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质量的评价调查
    4.1 调查问卷情况
        4.1.1 调查问卷设计
        4.1.2 调查问卷结果
    4.2 教师访谈情况
        4.2.1 访谈设计
        4.2.2 访谈结果
5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问题探析
    5.1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问题
        5.1.1 部分题材质量不高,题干表述稍显复杂
        5.1.2 试题的难度不一致,材料作文易被忽略
        5.1.3 命题的模式较固定,写作类型较为常规
        5.1.4 评分标准比较笼统,考生得分相对集中
    5.2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建议
        5.2.1 优化题材内容,明确题干表述
        5.2.2 降低材料难度,保持难度一致
        5.2.3 创新命题思路,丰富写作类型
        5.2.4 完善评分体系,增强试题信度
6 重庆市中考作文背景下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反思
    6.1 中考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
        6.1.1 教学观念急功近利
        6.1.2 教学计划杂乱无章
        6.1.3 教学方法老套僵化
    6.2 中考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6.2.1 转变作文教学观念,提高自身写作水平
        6.2.2 顺应学生心理发展,循序展开作文教学
        6.2.3 注重学生读说训练,促进读说写的转化
        6.2.4 指导学生审题立意,传授写作方法技巧
        6.2.5 重视作文评分体系,引导学生互评互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的偏好信号传递机理 ——一个基于信号博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创新能力、产品创新性与产品创新绩效
    2.2 消费者参与的概念
        2.2.1 消费者参与的定义
        2.2.2 消费者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2.3 消费者参与动机
    2.4 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策略互动
    2.5 消费者偏好信息收集相关文献
    2.6 消费者参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消费者产品创新前端参与的直接偏好信号传递机理
    3.1 模型描述
    3.2 模型均衡
        3.2.1 消费者“发送与其真实偏好一致的信号”的分离均衡(SE1)
        3.2.2 消费者“发送与其真实偏好相反的信号”的分离均衡(SE2)
    3.3 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后端参与、讨价还价与消费者直接偏好信号传递及消费者参与时机
    4.1 模型描述
    4.2 产品创新后端引入消费者参与产品共同创新的博弈均衡结果
        4.2.1 消费者发送与自身真实偏好相一致信号的分离均衡(SE1)
        4.2.2 消费者发送与自身真实偏好相反信号的分离均衡(SE2)
    4.3 讨论:企业引入消费者参与时机决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消费者努力行为、间接偏好信号传递及企业新产品样品创新性决策
    5.1 模型描述
    5.2 均衡结果
        5.2.1 创新程度决策后的后续博弈均衡
        5.2.2 新产品样品创新程度决策分析
    5.3 比较静态分析
    5.4 数值分析
    5.5 讨论:企业间基于创新能力的联盟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前端参与、讨价还价与消费者直接偏好信号传递及企业共创平台构建决策
    6.1 模型描述
    6.2 后续博弈的策略互动结果
        6.2.1 传统创新博弈中的策略互动
        6.2.2 共创博弈中的策略互动
    6.3 企业的产品共创平台构建策略
        6.3.1 企业构建产品共创平台的基本动机
        6.3.2 企业的产品共创平台构建决策
    6.4 比较静态分析
        6.4.1 消费者参与净效用R对新产品与消费者偏好匹配的影响
        6.4.2 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λ对新产品与消费者偏好匹配的影响
        6.4.3 消费者声誉成本ε对新产品与消费者偏好匹配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管理启示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大规模网络分布式估计中的错误数据注入攻击及其防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分布式估计分类
        1.1.2 分布式估计脆弱性概述
        1.1.3 分布式估计中的安全威胁应对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布式网络参数估计中的安全问题
        1.2.2 分布式网络拓扑估计
        1.2.3 一致性分布式参数估计中的FDIA问题
        1.2.4 一致性+新息分布式滤波中的FDIA问题
    1.3 研究动机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1.5 篇章结构
第2章 分布式网络参数估计中的FDIA及其防御方法
    2.1 研究背景与动机
    2.2 分布式智能电网状态估计中的实时FDIA检测方法
        2.2.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2.2.2 基于残差预白化处理的实时FDIA检测方法
        2.2.3 实时FDIA检测方法性能分析
        2.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2.3 分布式网络丢包层析中的FDIA及其防御方法
        2.3.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2.3.2 改进型BDP机制及其安全问题
        2.3.3 隐秘型灰洞攻击
        2.3.4 针对隐秘型灰洞攻击的防御方法
        2.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附录
第3章 分布式网络拓扑估计中的FDIA及其防御方法
    3.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3.2 基于恶意延迟转发数据包的FDIA方法
        3.2.1 第Ⅰ类FDIA
        3.2.2 第Ⅱ类FDIA
        3.2.3 第Ⅲ类FDIA
        3.2.4 第Ⅳ类FDIA
        3.2.5 第Ⅴ类FDIA
    3.3 基于皮尔逊拟合优度检验的FDIA检测方法
    3.4 FDIA检测方法性能分析
        3.4.1 虚警概率
        3.4.2 检测概率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1 FDIA对网络拓扑估计性能的影响
        3.5.2 基于皮尔逊拟合优度检验的FDIA检测方法的性能
    3.6 本章小结
    附录
第4章 一致性分布式参数估计中的FDIA及其防御方法
    4.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4.2 基于学习的合作式FDIA策略
        4.2.1 第一阶段:监听与学习
        4.2.2 第二阶段:错误数据注入
        4.2.3 实时监控与应对机制
    4.3 基于实时攻击检测和恶意节点重新评估的FDIA防御方法
        4.3.1 基于空间差分统计量的实时FDIA检测方法
        4.3.2 可对抗FDIA的融合权重设计方法
        4.3.3 带惩罚机制的恶意节点重新评估方法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1 监听与学习过程的性能
        4.4.2 基于学习的合作式FDIA的性能
        4.4.3 实时FDIA检测方法的性能
    4.5 本章小结
    附录
第5章 一致性+新息分布式滤波中的FDIA及其防御方法
    5.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5.1.1 一致性+新息分布式滤波模型
        5.1.2 一致性+新息分布式滤波中的FDIA
        5.1.3 FDIA防御机制
    5.2 基于Adv-CSI算法的一致性+新息分布式滤波算法
        5.2.1 Adv-CSI算法
        5.2.2 滤波器增益矩阵的设计方法
    5.3 基于本地卡尔曼滤波的FDIA检测与防御方法
        5.3.1 针对Channel-A FDIA的检测方法
        5.3.2 针对Channel-B FDIA的检测方法
        5.3.3 可对抗FDIA的融合权重系数设计方法
    5.4 滤波算法误差收敛性分析
    5.5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1 基于Adv-CSI算法的一致性+新息分布式滤波算法的性能
        5.5.2 FDIA对一致性+新息分布式滤波性能的影响
        5.5.3 基于本地卡尔曼滤波的FDIA检测方法的性能
        5.5.4 可对抗FDIA的融合权重系数设计方法的性能
    5.6 本章小结
    附录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斯宾诺莎幸福论哲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为什么要回到斯宾诺莎?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初步结论
第1章 斯宾诺莎之前幸福论的非主题化与非人化
    1.1 古希腊时期幸福论的非主题化和边缘化
    1.2 古罗马和中世纪时期幸福论的非主体化和非人化
    1.3 斯宾诺莎之前近现代哲学幸福论的酿育
    1.4 幸福本质问题上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斯宾诺莎幸福论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
    2.1 斯宾诺莎幸福论构建的时代语境
    2.2 斯宾诺莎幸福论构建的思想进程
    2.3 斯宾诺莎幸福论的自然主义本体论基础
    2.4 斯宾诺莎幸福论的客观主义认识论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斯宾诺莎的幸福论
    3.1 斯宾诺莎伦理学和人性论中的自然主义原则
    3.2 斯宾诺莎幸福论中的理性化的自由观
    3.3 斯宾诺莎幸福论中的理性化的幸福观
    3.4 斯宾诺莎幸福论中理性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内在一致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斯宾诺莎幸福论核心命题的概念与逻辑分析
    4.1 斯宾诺莎幸福哲学的几何学方法论
    4.2 斯宾诺莎幸福论核心概念的语义分析
    4.3 宾诺莎幸福论核心命题的逻辑分析
    4.4 斯宾诺莎幸福命题语言逻辑分析的意义
    4.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数理逻辑发展史概述
    2.1 前史时期(古典形式逻辑时期)
        2.1.1 古典形式逻辑发展史简述(至17 世纪末)
        2.1.2 数理逻辑诞生的科学基础与思想基础
    2.2 第一阶段
        2.2.1 数理逻辑指导思想的提出
        2.2.2 布尔代数与关系逻辑的建立
    2.3 第二阶段
        2.3.1 集合论及其悖论
        2.3.2 数学基础三大学派对数理逻辑的贡献
        2.3.3 公理集合论的创建
        2.3.4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及其意义
        2.3.5 逻辑演算的建立与发展
    2.4 第三阶段
第3章 20世纪上半叶数理逻辑的引进
    3.1 罗素《数理逻辑》讲演及其影响
        3.1.1 《数理逻辑》讲演的历史背景
        3.1.2 《数理逻辑》讲演的内容及其影响
    3.2 《罗素算理哲学》及其引起的学术争论
        3.2.1 《罗素算理哲学》成书背景与内容
        3.2.2 《罗素算理哲学》引起的学术争论
    3.3 张申府对数理逻辑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贡献
        3.3.1 张申府生平
        3.3.2 数理逻辑学术活动与贡献
    3.4 数理逻辑其他方面的引介
        3.4.1 集合论与数学基础的引介
        3.4.2 数理逻辑基础理论的引介
    3.5 小结
第4章 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初步奠基(1920-1949)
    4.1 汪奠基《逻辑与数学逻辑论》与《现代逻辑》
        4.1.1 《逻辑与数学逻辑论》
        4.1.2 《现代逻辑》
    4.2 金岳霖的数理逻辑贡献
        4.2.1 金岳霖生平
        4.2.2 《逻辑》及其影响
    4.3 数理逻辑教育的初步开展
        4.3.1 中等教育中的数理逻辑
        4.3.2 高等教育中的数理逻辑
    4.4 留学人员的数理逻辑学习与研究
        4.4.1 留学人员基本情况
        4.4.2 留学人员的学习与研究
    4.5 小结
第5章 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1949-1966)
    5.1 数理逻辑的宣传与普及
        5.1.1 对数理逻辑唯心主义的批判
        5.1.2 数理逻辑科学价值的宣传
    5.2 数理逻辑科学研究的全面开展
        5.2.1 数理逻辑领域的学术交流
        5.2.2 “12 年远景规划”中的数理逻辑
    5.3 数理逻辑各领域重要研究成果
        5.3.1 理论研究成果
        5.3.2 应用研究成果
    5.4 数理逻辑专门人才的培养
        5.4.1 高等院校专门人才的培养
        5.4.2 科研机构专门人才的培养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民国时期数理逻辑发展的特点
        6.1.1 第一代数理逻辑学家的卓越贡献
        6.1.2 数理逻辑是引介的对象,而非研究的对象
        6.1.3 数理逻辑留学人员回国后开创新的局面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数理逻辑发展的特点
        6.2.1 数理逻辑从教学研究相结合到专门研究的阶段
        6.2.2 国家政策助推数理逻辑的发展
        6.2.3 中国数理逻辑学家的国际影响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国际税收竞争与FDI区位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和框架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问题和主要观点
    1.5 本文创新之处
    1.6 本文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税收外部性理论
        2.1.1 横向税收外部性
        2.1.2 纵向税收外部性
    2.2 产业空间布局理论
        2.2.1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2.2.2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2.2.3 廖什市场区位理论
        2.2.4 艾萨德空间经济与区位理论
        2.2.5 新经济地理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际税收竞争:流动资本
        2.3.2 国际税收竞争:跨国公司
        2.3.3 政治因素与FDI区位选择
        2.3.4 劳动成本与FDI区位选择
        2.3.5 国内税收竞争
        2.3.6 述评
第3章 特殊利益集团游说、国际税收竞争与FDI区位选择研究
    3.1 问题提出
    3.2 模型设定
        3.2.1 需求、生产和政府行为
        3.2.2 行动时序
        3.2.3 支付
    3.3 考虑单边议价的政策竞争模型
        3.3.1 市场竞争行为与FDI配置分析
        3.3.2 两个博弈:政府行为与特殊利益集团游说
        3.3.3 福利分析
    3.4 引入讨价还价的政策竞争模型
        3.4.1 环境设定和初步分析
        3.4.2 均衡和福利分析
    3.5 若干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劳动成本、国际税收竞争与FDI区位选择研究
    4.1 问题提出
    4.2 模型设定
        4.2.1 需求和生产
        4.2.2 政府行为
        4.2.3 行动时序
    4.3 缺失政策竞争时跨国公司的选址
        4.3.1 均衡分析
        4.3.2 福利分析
    4.4 考虑政策竞争下的FDI区位选择
        4.4.1 均衡分析
        4.4.2 福利分析
    4.5 失业与劳动法豁免权
        4.5.1 环境设定
        4.5.2 均衡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引资竞争与中央政府调控效应研究
    5.1 问题提出
    5.2 模型构建
    5.3 地区间不存在FDI竞争的情况
        5.3.1 考虑中央政府采取对称政策
        5.3.2 考虑中央政府采取非对称政策
    5.4 地方政府参与FDI政策竞争的情况
        5.4.1 考虑中央政府采取对称政策
        5.4.2 考虑制定有利于优势地区的政策
        5.4.3 考虑支持劣势地区的政策
        5.4.4 部分小结
    5.5 纵向转移支付
        5.5.1 环境设定
        5.5.2 均衡分析
        5.5.3 转移支付还是地方竞争?
    5.6 地方政府变为收入最大化型政府
        5.6.1 当中央政府采取对称政策
        5.6.2 当中央政府采取支持优势地区的政策
        5.6.3 当中央政府采取支持劣势地区的政策
        5.6.4 比较和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三章涉及的引理和命题证明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面向成员行为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决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2.1.1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概念与内涵
        2.1.2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订单分配
        2.1.3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数据价值
        2.1.4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绩效管理
    2.2 行为运作管理的研究现状
        2.2.1 公平关切行为
        2.2.2 风险厌恶行为
        2.2.3 利他行为
        2.2.4 不耐心行为
    2.3 现有研究不足与本文研究重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平关切对物流服务供应链订单分配的影响
    3.1 问题背景
    3.2 模型描述与假设
    3.3 模型构建
    3.4 分析与讨论
    3.5 “加盟费+利润共享”激励契约
    3.6 数值仿真
    3.7 模型拓展
    3.8 结论与管理学启示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确定需求下的服务订单分配:风险厌恶,同行竞争与关系强度的影响
    4.1 问题背景
    4.2 模型描述和假设
    4.3 模型构建
    4.4 分析与讨论
    4.5 “激励升级+成本共担”激励契约
    4.6 数值仿真
    4.7 模型拓展
    4.8 结论和管理学启示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决策优化:数据价值与利他行为的影响
    5.1 问题背景
    5.2 模型描述和假设
    5.3 模型构建
    5.4 分析与讨论
    5.5 数值模拟
    5.6 结论和管理学启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客户不耐心行为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管理
    6.1 问题背景
    6.2 理论基础
        6.2.1 行为运作管理
        6.2.2 供应链控制权
    6.3 研究方法
        6.3.1 基于案例研究构建理论框架的可行性分析
        6.3.2 样本企业选择标准与流程
        6.3.3 数据来源与收集
        6.3.4 数据分析
        6.3.5 信度与效度
    6.4 命题提出与案例分析
        6.4.1 客户的不耐心行为与上下游协同程度
        6.4.2 客户的不耐心行为与同行竞争强度
        6.4.3 客户的不耐心行为与风险厌恶程度
        6.4.4 三种因素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6.5 分析与讨论
    6.6 结论和管理学启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研究贡献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与参与项目情况
致谢

(10)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
    五、资料数据来源与田野调查
第一章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贫困
        二、民族村寨
        三、民族村寨旅游
        四、旅游扶贫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环境贫困理论
        二、资源诅咒理论
        三、精准扶贫理论
        四、乡村治理理论
        五、土地产权理论
        六、文化资本理论
    第三节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及特点
        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
        二、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特点
    第四节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及局限性
        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可行性
        二、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现实选择及发展阶段
    第一节 贵州民族地区的贫困
        一、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
        二、贫困原因错综,贫困治理复杂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寨的主要特征
        一、是交融散布于崇山峻岭中的“活化石”
        二、拥有着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生存智慧
        三、凝固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结构之中
        四、通过仪式性的活动确定社会结构关系
        五、风险依靠有限自我救助社会组织系统
    第三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条件
        一、资源禀赋
        二、脱贫攻坚
        三、市场驱动
    第四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阶段
        一、起步期(改革开放-1990年)
        二、成长期(1991年-2010年)
        三、成熟期(2011年-现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效果评估
    第一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整体效果
        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大格局形成
        二、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推动经济发展
        三、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促进减贫增收
        四、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改善人居环境
        五、民族村寨旅游扶贫重构人地关系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以黔东南为样本
        一、绩效评价样本选择依据
        二、扶贫绩效计算
        三、绩效评价分析
    第三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福利评估
        一、福利的内涵及测量
        二、基于可行能力的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福利评估体系
        三、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福利评估
        四、福利改进方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经验及挑战
    第一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经验
        一、政府主导:贫困地区的合理逻辑
        二、搭建平台:高标准开展国际合作
        三、生态补偿:优化旅游及人居环境
        四、长效管护:乡村设施的投管机制
        五、文旅融合:以旅游激活文化传承
        六、村民主体: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挑战
        一、异化与重构:传统乡村社会的“脱嵌”
        二、机会与风险:产业机会的盲目与麻木
        三、能人与穷人:精英剥夺与贫富差距
        四、扶贫与养贫:难以避免的“公地悲剧”
        五、增长与消亡:贫困减缓中“无根的增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案例研究
    第一节 扶贫困境与乡村治理:来自肇兴侗寨的调查
        一、肇兴侗寨概况
        二、肇兴侗寨的传统社会组织及现代意义
        三、肇兴侗寨旅游扶贫历程
        四、旅游扶贫中基层行政与乡村社会的拉锯
        五、破局:村寨旅游扶贫权利的有序归位
    第二节 扶贫质量与土地产权:来自纳灰村的调查
        一、万峰林纳灰村概况
        二、布依族传统的农地习俗
        三、纳灰村旅游扶贫历程
        四、华冠背后:景区核心村寨的尴尬
        五、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升村寨旅游脱贫质量
    第三节 扶贫创新与文化资本:来自岜沙苗寨的调查
        一、岜沙苗寨民族文化
        二、岜沙旅游扶贫推动民族文化资本化的过程
        三、岜沙旅游扶贫推动民族文化资本化的问题
        四、岜沙旅游扶贫创新激活民族文化资本价值
    第四节 案例思考: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方向
        一、重组乡村治理结构是破解村寨旅游扶贫困境的重要基础
        二、重赋乡村产业活力是提升村寨旅游扶贫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重构乡村文化价值是促进村寨旅游扶贫创新的重要依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及举措
    第一节 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
        一、调整贵州村寨旅游扶贫战略的依据
        二、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
    第二节 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举措
        一、创新多元化的村寨旅游扶贫模式
        二、探索差异化的村寨旅游扶贫路径
        三、推动市场化的文化价值实现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不足及展望
    结论
    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调查问卷
    附录二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村民访谈提纲
    附录三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村组干部访谈提纲
    附录四 部门及案例点主要访谈人员基本信息
    附录五 “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专家打分表
    附录六 田野工作相关照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两个”重要命题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股权合作的闭环供应链价值共创研究[D]. 张伸. 山东大学, 2021(11)
  • [2]近十年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研究(2011-2020)[D]. 陈春利.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的偏好信号传递机理 ——一个基于信号博弈的分析[D]. 张国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4]大规模网络分布式估计中的错误数据注入攻击及其防御方法研究[D]. 姜乔木. 浙江大学, 2020(01)
  • [5]斯宾诺莎幸福论哲学探析[D]. 胡玲. 吉林大学, 2020(12)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D]. 苏日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国际税收竞争与FDI区位选择[D]. 刘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9]面向成员行为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决策优化研究[D]. 王迪. 天津大学, 2020(01)
  • [10]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D]. 笪玲. 西南民族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完善“两个”重要命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