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范畴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英语,非范畴化,动因机制,语用构建
非范畴化论文文献综述
甘莉[1](2019)在《英语非范畴化动因机制及语用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作为当前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对于英语的研究在国内已经十分普遍。对于英语词汇的非范畴化特征,以及这些英语词汇在运用过程中的动因机制,是英语语言在运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英语作为一种非范畴化的动因机制,以及其与用构建的过程中,其对于词语的特征以及其英语词汇的特征的运用,其实是有着多元化的特质。本文将对英语非范畴化动因机制及语用构建进行简单探讨。(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31期)
李书兰[2](2019)在《浅谈英语动词非范畴化认知机制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通过采取分析、判断、归纳的方法对客观世界千变万化的事物进行分类和定位。这一认知活动叫做范畴化。范畴化研究有效地解释了认知过程中的规律。但是认知系统和语言系统都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语言系统创新的主要途径是扩展和重组现有的资源。在扩展和重组的过程中,范畴成员必然发生地位和资格的变化,就是非范畴化的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动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金融理论与教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琮[3](2018)在《同义反复的非范畴化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非范畴化”理论为基础,在语义学和语用学结合中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同义反复”现象进行研究。同义反复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指的是用同一个词语充当主语、宾语,形成逻辑上为真值的语句。传统修辞学家认为,同义反复可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修辞效果,涉及到同义反复语交流的方法有许多。激进派语用学家认为,同义反复语的意义由语用原则产生。激进派语义学家则认为,同义反复的意义具有规约性,并依赖于不同的语义解释。此外,非激进语言学家则称,同义反复语的意义有一部分来自语义学的规约性,有一部分则来自于语用学的语境。然而,前人的研究较少涉及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交集地带,以及关联理论生成的代码结构。基于刘正光(2006)“语言非范畴化”理论,以及Szymanek(2015)“同义反复句型分类”的理论,借助于逻辑预设与代码和显明模式,本文深入探讨同义反复现象。一方面,避免了前人研究中过于激进的语义和语用学研究;另一方面,利用“(1)x(W(x)→W(x));p→p”的逻辑结构,架构出另一个“G(x)+>?F?y(SIMILAR(F(x),G(y)))”的表达式来强调同义反复的非范畴化产生机制。本文从同义反复的语义抽象机制出发,以识解和理想认知模型为前提,集中阐释同义反复在非范畴化理论框架下的预设模式和逻辑形式,以及代码模式和交际显明。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非范畴化作为语言与认知创新的基本途径与方式,体现了语言系统内语义和句法形态上紧密联系;第二,同义反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义建构方式,在非范畴化理论的解释下,体现出语义,句法,和功能属性的动态变化和交际关联;第叁,逻辑预设和代码显明为同义反复的理论分析提供了优化的心智通道和定识;第四,对同义反复现象的分析扩展了显明的交际意图和认知环境。总之,同义反复看似违背语法常规,却反映出人们认知规律中的非范畴化思维。(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8-06-01)
李伟[4](2018)在《英语名词非规约性句法语义的认知研究——基于非范畴化理论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语言非范畴化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英语名词非规约性使用的句法语义表现,主要体现在英语名词可数性的转化、形容词化和副词化。英语名词在非范畴化后,其在语义、句法等范畴属性上发生改变,呈现新的语法功能。作为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转喻认知促成名词非规约性使用的认知处理和语义构建。非范畴化作为一种思维创新方式和认知过程,是名词非规约性使用的内在认知动因,而追求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则是其外在的语用动机。(本文来源于《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朱汉敏[5](2017)在《非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名词形容词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是一种"非正常"现象丰富的语言,非范畴化理论在解析此类现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近10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非范畴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范围涉及理论和应用等多个方面。语言非范畴化是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英语名词的非范畴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名词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这些名词在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失去了一些名词范畴的典型特征,同时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对英语名词形容词化现象的研究有助于对非范畴化理论的重视,也能促进非范畴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荆楚学术2017年第7期(总第十五期)》期刊2017-12-01)
朱汉敏[6](2017)在《非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名词形容词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是一种"非正常"现象丰富的语言,非范畴化理论在解析此类现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近10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非范畴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范围涉及理论和应用等多个方面。语言非范畴化是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英语名词的非范畴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名词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这些名词在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失去了一些名词范畴的典型特征,同时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对英语名词形容词化现象的研究有助于对非范畴化理论的重视,也能促进非范畴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荆楚学术2017年第8-9期》期刊2017-12-01)
邓慧爱[7](2017)在《范围副词演变中的非范畴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范围副词由表总括、表限定和表类同叁部分组成,这叁部分理论上应是相互独立的。但有的范围副词可兼表其中两部分,通过对其中的"但""仅"两个范围副词对这一非范畴化的现象分析,以期探求其出现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7年09期)
黄俊娟[8](2017)在《英汉特殊被动句的非范畴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近年来有关研究,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了英汉特殊被动化现象的规律和认知机制,认为特殊被动句的形成是非范畴化的结果。英汉特殊被动句在概念、语法和语用叁个方面偏离了原型结构和意义,经历了非范畴化过程。研究结果可为被动句式的扩展和解读提供一定的认知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新余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段玉亭[9](2017)在《汉英专有名词非范畴化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同任何发展的事物一样,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动态过程,是在不断地保持平衡与打破平衡中前进的,这就必然会出现更多新颖的语言现象,来不断弥补认知概念与语言表达之间的空缺。人类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对已掌握的语言资源通过某种方式进行重新加工和利用,既体现了语言的创造力,同时也反映了人类认知的创新,语言的非范畴化便是语言不断发展的表现之一。所谓非范畴化是指范畴内的某一成员丧失本范畴内的部分特征或功能,并且获得其它范畴的某些特征或功能的过程。本文研究发现,在英汉两种语言内都存在着非范畴化现象。本文运用非范畴化理论,通过汉语和英语名词在词义层面和功能意义上的表现,对两种语言的专有名词非范畴化现象进行了比较分析,说明语言是一个由范畴化-非范畴化-再范畴化……的循环往复的动态发展过程,而非范畴化是范畴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既是语言发展的结果,又是语言创新的方式和途径,在非范畴化的过程中,语言实体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变化并不是突变式的,而是渐变式,或回归原态,或进入新的范畴,抑或本身一分为二,分别归属原范畴与新范畴,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非范畴化理论为汉英名词对比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语言中更多的“非常规”语言现象提供了更科学、合理的解释;此外文章还对非范畴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转喻的角度出发,转喻的视角化和意义的主观化是汉英语专有名词非范畴化现象中的运行机制,使现有的词义得到不断的丰富,既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又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名词非范畴化的过程不仅体现了语言发展与创造的动力来源,同时也反映出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理论基础,介绍了非范畴化的定义、重要性;非范畴化的运行机制,以及非范畴化与范畴化之间的关系,指出非范畴化同范畴化一样重要,并且非范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解释日益变化的“非正常”语言现象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章分别分析了汉语专有名词、英语名词在词义、词性方面的非范畴化的不同表现,并对比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表现;第叁章详细分析汉英语专有名词在非范畴化过程中的运行机制以及转喻所发挥的作用;最后一章是对文章的结论以及本文不足的方面。(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6-30)
李振[10](2017)在《从转喻-隐喻连续体角度看汉语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转喻-隐喻连续体的理论视角,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分析汉语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名词非范畴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转喻与隐喻分别作用于这一过程始末。具体来说,非范畴化的起始阶段涉及转喻"视角化"下语义的动态突显与选择;非范畴化完成后,宏观角度来说,范畴隐喻使得突显的语义成分可以实现跨域映射,从而使名词从功能上充当形容词、副词或者动词。(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非范畴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类通过采取分析、判断、归纳的方法对客观世界千变万化的事物进行分类和定位。这一认知活动叫做范畴化。范畴化研究有效地解释了认知过程中的规律。但是认知系统和语言系统都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语言系统创新的主要途径是扩展和重组现有的资源。在扩展和重组的过程中,范畴成员必然发生地位和资格的变化,就是非范畴化的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动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范畴化论文参考文献
[1].甘莉.英语非范畴化动因机制及语用构建研究[J].长江丛刊.2019
[2].李书兰.浅谈英语动词非范畴化认知机制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
[3].王琮.同义反复的非范畴化理论分析[D].济南大学.2018
[4].李伟.英语名词非规约性句法语义的认知研究——基于非范畴化理论的阐释[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朱汉敏.非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名词形容词化现象[C].荆楚学术2017年第7期(总第十五期).2017
[6].朱汉敏.非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名词形容词化现象[C].荆楚学术2017年第8-9期.2017
[7].邓慧爱.范围副词演变中的非范畴化[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
[8].黄俊娟.英汉特殊被动句的非范畴化[J].新余学院学报.2017
[9].段玉亭.汉英专有名词非范畴化的对比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10].李振.从转喻-隐喻连续体角度看汉语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J].绥化学院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