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第四纪卡兹克尔特断裂带活动特征

晚第四纪卡兹克尔特断裂带活动特征

一、Activity Feature of Kazkeaerte Fault Zone in the Late Quaternary(论文文献综述)

黄帅堂,马建,刘志坚,赖爱京[1](2021)在《包尔图断裂和硕—和静段晚第四纪以来的地质地貌证据》文中研究指明天山是典型的陆内造山带,对天山内部构造变形特征的探讨,有利于认识其变形过程和应变分配方式。目前,天山活动构造研究多集中于盆—山结合部位,然而,对于天山内部活动断裂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次研究主要聚焦于南天山与塔里木板块的分界断裂—包尔图断裂。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包尔图断裂是一条NWW走向的兼具逆冲性质的左旋走滑断裂,全长逾400 km,是一条区域性深大断裂。断裂控制了小尤路都斯盆地和现代河谷的形成,根据断裂几何展布可初步划分为东西2段,在和硕—和静段,断裂线性笔直,断错了晚第四纪以来的多期地貌面,最大垂直位错量为9.6~10.7 m,最小垂直位移量0.8~0.9 m;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应与断裂东段库米什盆地的左旋滑动速率一致,约0.56 mm/a。断层最新活动断错水系T1阶地,是一条全新世活动断层。

王子韬,程惠红,董培育,庞亚瑾,张怀,石耀霖[2](2020)在《天山造山带及邻区孕震应力场及断裂带活动性特征的数值实验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山造山带构造环境复杂,活动断裂带和强震分布广泛,且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西昆仑—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上,尤以天山地区最为集中.迄今为止,天山造山带地区的主要断裂带的活动特征与孕震应力场特征之间的动力学机理尚未有清晰的认识.本文以GPS等实际观测数据为约束,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域地壳形变、应力/应变积累速率、弹性应变能密度以及库仑应力变化率等关键因素.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地表速度场与研究区域实际GPS观测值基本一致,且主要断裂带上弹性应变能密度分布与实际地震活动性也基本吻合,验证了数值模型和结果的可靠性.结合最新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发现,研究区的断层和地震活动性主要受控于近南北向的主压应力,与主要观测特征相一致.同时,帕米尔高原北部边界带—塔什库尔干断裂(TKF)、天山造山带南边界的东侧—迈丹断裂(MDF)、兴地断裂(XDF)库仑应力增大明显,在未来强震发生的可能性较高,应予密切关注.

舍建忠,朱志新,贾健,段旭杰,彭戈,邸晓辰[3](2020)在《新疆主要断裂的分布及其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地处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塔里木-华北、华南和西藏等板块交汇处,位于古亚洲洋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结合处,地质构造极其复杂,断裂发育,而深大断裂是古板块构造的主要划分标志之一。本文以断裂特征分析为切入点,全面梳理、总结新疆境内主要断裂类型、规模、产状、物质组成、运动方式、力学性质、形成时代及活动性等特征,在新疆境内划分出10条超岩石圈断裂、21条岩石圈断裂和9条壳断裂,共计40个主要深断裂,这些深断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新疆大地构造发展格局完全一致,且往往构成主要构造单元的边界。

胡伟华,常想德,伊力亚尔·阿不力孜,张勇,黄帅堂,何金刚[4](2018)在《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8×1/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及西南天山山前活动构造格局》文中指出野外调查表明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8×1/4级地震发震构造为塔什普什塔—喀拉塔格断裂带,总破裂长度约为103 km,总体呈NEE走向,以南倾逆断层为主,西边界以NNE向左旋走滑断层为主。共分为6段,自西向东包括:喀依代克段以左旋走滑水平运动为主,平均水平位移量6. 4m,最大水平位移量为9. 1 m;色斯克萨依段以左旋走滑水平运动为主,平均水平位移量5. 8 m,最大水平位移量为7. 1 m;塔什普什塔段以高倾角逆冲运动为主,平均垂直位移量为0. 5~3. 0 m,最大垂直位移量为6. 4 m,局部具有左旋走滑水平位移,最大水平位移量为6. 0 m;喀拉塔格段以高倾角逆冲运动为主,平均垂直位移量为4. 0 m,最大垂直位移量8. 0 m;托盖塔格段以高倾角逆冲运动为主,平均垂直位移量为2. 9 m,最大垂直位移量3. 9 m;库如提喀段以缓倾角逆掩运动为主,平均垂直位移量为0. 8 m,最大垂直位移量2. 1 m。西南天山山前活动构造包括塔什普什塔—喀拉塔格逆断层—褶皱带和阿图什逆断层—褶皱带,均为背驼式构造,隶属于帕米尔东北缘扩展构造,主体构造表现为塔里木盆地向南天山山前挤压推覆。喀拉塔格与阿图什这两条南倾的逆断层在深部归根为一条近水平的新近系底部的滑脱层上,属帕米尔前缘最新薄皮构造。在塔什普什塔背斜东段南翼的地震断层沿中新统底部的石膏层出露,震区薄皮构造的滑脱层很可能由该石膏层组成。

闫玮,陈顺云,汪成国,张琳琳[5](2018)在《新疆康苏25.30 m岩石地温应震特征初步分析》文中认为以康苏25.30 m岩石地温监测结果为基础,分析观测点的应震特征,结果表明,岩石地温的前兆异常主要以短临震前异常为主,具有很好的重复性。主要特点包括:4级地震震前特征为高频突跳及温度的快速下降-持续-上升至背景值,地震往往发生在异常结束的530 h内;6级地震主要发生在温度的快速上升或下降变化后的异常持续中,高频出现在震前12 d前,且高频持续时间短。初步分析认为,观测点温度的异常特征主要与其地质构造环境及地下流体的参与密切相关。

宋春燕,马瑾,王海涛,张琳琳[6](2018)在《强震前断裂亚失稳阶段及失稳部位的特征研究——以新疆南天山西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们把处于亚失稳阶段的断裂简称为亚失稳断裂,亚失稳阶段是断层临近失稳的最后阶段,识别这个阶段并判断出地震最终的发生位置是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参考实验室关于断层亚失稳应力状态的研究结果,以6.8级以上地震为研究的目标地震,提出判定具备发生6.8级以上地震的亚失稳断裂研究方法:(1)构造区Benioff应变积累支持6.8级以上地震发生;(2)从高应变积累构造区中找出高应变积累且应变开始缓慢释放的断裂;(3)区分断裂的积累段和释放段,根据断裂释放段的协同化程度判定其是否处于亚失稳阶段,寻找失稳部位;(4)断裂Benioff应变是否符合加速释放模型,分析亚失稳断裂发震的紧迫性.本文以南天山西段为研究区,使用亚失稳断裂判定方法对2008年10月5日乌恰6.8级地震进行回溯性研究,结果显示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在主震前具备上述4个条件,预测取得较好的效果;进而使用该方法对研究区现今应力状态进行探索性预测研究,发现目前柯坪断裂符合亚失稳状态条件的前三条,需关注该断裂的地震活动.

胡伟华,刘培玄,杨新红,陈建波[7](2017)在《2016年阿克陶MS6.7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和帕米尔现代构造应力场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帕米尔高原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晚新生代以来随着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持续不断地挤压汇聚,其构造运动是欧亚大陆最强烈的地区。高原腹地发育一系列近SN向正断层,包括近SN向的塔什库尔干正断层所处的帕米尔中部现代区域的构造应力场以EW向水平拉张为主。2016年11月25日发生的阿克陶MS 6.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塔什库尔干断层分支的NWW向木吉盆地北缘断层,其具有右旋走滑兼正断性质。地震在震中附近产生同震地表形变带,全长约1km,呈近SN-NNE向水平拉伸,发育近EW—NWW向的张裂缝,为地震破裂的产物,张裂缝的最大水平拉伸位移量和最大垂直位移量分别为46cm和16cm。地表破裂带中的NE和NW向张剪裂缝只是连接贯通这些雁列的张裂缝,其水平相对位移量取决于张裂缝的水平拉伸量和张裂缝之间的几何关系。地表形变带表现的拉张性质与帕米尔高原腹地区域现代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为垂直向基本一致,可能与深部热物质上涌造成的上地壳拉伸有关。而地表形变带呈近SN向水平拉张,与区域近EW向拉张应力场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这可能是木吉盆地北缘右旋走滑正断层阶区局部应力场调整的结果。

宋春燕[8](2017)在《断裂亚失稳阶段及失稳部位特征的初步研究 ——以南天山西段和汶川地震为例》文中指出亚失稳阶段是指应力从峰值时刻到产生快速应力降起始时刻之间的阶段,是断层临近失稳的最后阶段,也是区域应力状态由积累为主转变为释放为主的阶段。识别断层的亚失稳应力状态、探讨强震亚失稳阶段即将面临的失稳部位的特征,寻找确认方法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又很有挑战意义的科学问题。在实验室得到的断层亚失稳阶段的特点为野外识别亚失稳应力状态打下了基础。论文结合实验室已有结果,对处于亚失稳应力状态断层的特点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了失稳前发震断裂的演化,分析了断裂协同化过程及应力状态;初步得到野外强震前断层的亚失稳阶段特征,演化过程以及可能的判定指标。地震发生过程中构造应力和应变的变化可以用Benioff应变分析法对其地震活动进行定量描述,分析研究区应变积累释放特征,探讨震前发震断裂是否存在地震加速活动现象或平静现象,以便与实验室应变观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论文首先分析了前人利用Benioff应变研究加速释放方法的研究结果,探讨了其存在的问题,作者改进了已有方法。文中结合实验室研究结果给出了亚失稳断裂的研究方法,继而对南天山断裂带西段发生过2008年乌恰6.8级地震的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开展了回溯性研究,并使用该方法在研究区对目前的应力状态进行了预测性研究。其次以汶川Ms8.0级地震为例,研究地震前后由于介质变化引起的远震转换波到时差的变化特征,从而分析震源区介质所处的应力状态。本项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进展:(1)把处于亚失稳阶段的断裂简称为亚失稳断裂,参考实验室关于断层亚失稳应力状态的研究结果,以Benioff应变积累达到支持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断裂为研究目标,提出判定亚失稳断裂的四步研究方法:(1)构造区Benioff应变积累足以支持7级以上地震发生;(2)从高应变积累构造区中找出高应变积累且应变开始缓慢释放的断裂;(3)区分断裂的积累段和释放段,根据断裂释放段的协同化程度判定其是否处于亚失稳阶段,寻找失稳部位;(4)判断断裂Benioff应变是否符合加速释放模型,分析亚失稳断裂发震的紧迫性。(2)文中在使用累积Benioff应变的加速释放模型方法时,地震序列的空间范围按断裂选取;在时间尺度选取上,取断裂Benioff应变积累释放曲线上最近的一次积累-缓慢释放时段进行分析。实验室岩石随着应力加载,亚失稳阶段应变积累、释放特征主要出现在断层附近。空间的这种选取方法根据实验室亚失稳阶段研究结果,有一定的构造物理意义。(3)本文以南天山西段为研究区,使用亚失稳断裂判定方法对2008年10月5日乌恰6.8级地震进行回溯性研究,结果显示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在主震前满足亚失稳断裂判定方法的4个条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而使用该方法对研究区现今应力状态进行预测性研究,发现目前柯坪断裂符合亚失稳状态条件的前三条:(1)南天山西段研究区的Benioff应变积累支持7级以上地震发生;(2)柯坪断裂累积Benioff应变支持6.8级以上地震发生,并且Benioff应变积累释放曲线出现波动、转平的趋势;(3)柯坪断裂经度77.5°–80°E的段落转为应变积累区,位于经度77.5°E以西的区域应变开始释放;但柯坪断裂目前不符合第4条,地震Benioff应变的释放不符合条件加速模型,表明断裂尚未进入加速协同化阶段。目前仍需密切关注该断裂的地震活动发展情况。(4)利用远震初至波穿越地壳、上地幔等速度界面时产生的一系列PS型透射转换波,测定远震PS转换波与初至P波的到时差Δtps=tps-tp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有可能监测孕震区转换界面以上有限的地层空间内介质物性的变化。选取2001至2012年作为研究时段,利用四川地震台网的YZP和JJS两台站记录到的兴都库什、苏门答腊南部地区两组震中距变化小于3°的远震,得到两个台站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地震前后记录的转换波到时差Δtps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2006年以前Δtps有一个缓慢增大的趋势;汶川地震前约2年左右的时间段内Δtps出现明显低值过程,最大降幅达0.20.3s左右,超过测量误差45倍;震前约23个月低值有一定程度的回返。表明本文提出的远震转换波方法在地震监测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实验研究。

闫玮,朱成英,许秋龙,木拉提江·阿不来提[9](2017)在《阿克陶MS6.7地震前乌帕尔地温变化现象》文中认为喀什-乌恰交汇区属中强震多发区,通过地温观测近1年的观测资料,发现乌帕尔地温观测点在阿克陶MS6.7地震前,地温出现了较为显着的变化,通过定性的描述观测资料的变化过程及变化特征,认为地温在震前半年内出现高频变化及温度的阶升变化,可能与本次阿克陶地震有关,结合该区域小震活动性,其与地温的异常变化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同一个观测点不同深度测项温度变化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本次工作对该变化进行总结,希望对今后资料的变化分析提供参考。

黄静宜[10](2016)在《强震地表破裂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强震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产生地表破裂,地表破裂通常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工程建设中必须回答建设场地是否存在地震地表破裂的潜在危险这一问题,因此,地震地表破裂的评估是当前岩土工程抗震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对城市防灾规划、工程建设以及探索地震的发生机理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在地震地表破裂问题的研究中,工程上感兴趣的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发震断层发生强震时,地表产生破裂的可能性有多大;第二,如果产生地表破裂,破裂的长度和宽度多大,覆盖的范围有多大;第三,在覆盖范围内可能产生哪些震害。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十分困难,这是因为地表破裂的发生受断层的活动性、强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和场地覆盖层厚度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并且与地震的发生一样,地表破裂的产生同样具有不确定性。一百多年来,学术界在这一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地震地表破裂数据库建设、地震地表破裂的概率计算方法、破裂规模的估计和地震地表破裂评估方法的工程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地震地表破裂的研究综述。本文系统的总结、归纳了地震地表破裂这一科学和技术问题的研究历程,评述了当前地震地表破裂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在这一领域需要继续开展的研究工作。本文的这一部分工作对有兴趣开展这一方面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建立了有工程特色的地震地表破裂数据库。广泛收集了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资料,对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了认真的辨析和核实,给出了可靠度的标识,制定了数据录入标准,建立了目前国内最为丰富的地表破裂的数据资料库。这一工作为开展地震地表破裂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3、本文将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引入到地震地表破裂评价中。逻辑回归分析是研究多变量参与、预测某一事件发生概率的数学分析模型,由于对自变量约束弱化而广泛应用于工程、经济和医学等领域。本文介绍了逻辑回归方法的原理和用于地震地表破裂概率预测的适宜性,确定了评价因子及分级,应用SPSS软件及matlab程序进行了数据计算和显着性检验,并用汶川地震和于田地震等实例证明了这一方法应用于地震地表破裂概率评估是合适的。这一工作实现了地表破裂评估结果的概率表达。4、统计给出了地表破裂的几何参数与震级的关系。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地表破裂长度、宽度、水平位错和垂直位错与震级的关系,分别给出了中国大陆、中国西部、中国东部、中国西部走滑断层、中国西部正断层和中国西部逆断层对应的统计关系式,给出了相关系数和剩余方差。同时,统计了震级分别为6.0-6.4、6.5-6.9、7.0-7.4、7.5-7.9和8.0-8.5时,不同破裂长度、宽度、水平位错和垂直位错量的发生频度。上述工作建立了适用于中国大陆地区的震级与地表破裂参数关系式。5、提出了地震地表破裂的工程评估方法。本文在综合考虑断层的活动性、发震断层的上限震级以及覆盖层厚度的基础上,应用本文提出的地震地表破裂可能性的概率评估方法和几何评估方法,给出了地震地表破裂的工程评估方法、危险性分级和工程评价的建议。本文的这一工作推进了活断层研究成果与工程应用的密切结合,为工程场地活断层工程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建立的地震地表破裂数据库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本文将Logistic分析方法应用到地震地表破裂的评价中,实现了地震地表破裂的概率表达,丰富了地震地表破裂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的地震地表破裂评估的工作流程和统计给出的地震地表破裂几何参数表达式对工程场地地震地表破裂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二、Activity Feature of Kazkeaerte Fault Zone in the Late Quaternar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tivity Feature of Kazkeaerte Fault Zone in the Late Quaternary(论文提纲范文)

(1)包尔图断裂和硕—和静段晚第四纪以来的地质地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构造背景
2 包尔图断裂几何结构特征
3 断裂活动最新地貌证据
4 结论与讨论

(2)天山造山带及邻区孕震应力场及断裂带活动性特征的数值实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值计算模型
2 计算结果分析
    2.1 地壳形变特征
    2.2 地壳岩石圈弹性应变能密度积累速率特征
    2.3 主要断裂带活动特征
3 讨论与结论

(3)新疆主要断裂的分布及其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主要断裂分布及特征
    2.1 超岩石圈断裂
        2.1.1 额尔齐斯断裂(4号)
        2.1.2 达尔布特断裂(8号)
        2.1.3 博罗霍洛断裂(14号)
        2.1.4 康古尔-黄山断裂(18号)
        2.1.5 阿其克库都克断裂(20号)
        2.1.6 乌恰断裂(25号)
        2.1.7 阿尔金南缘断裂(34号)
        2.1.8 康西瓦-苏巴什断裂(36号)
        2.1.9 大红柳滩断裂(37号)
        2.1.1 0 木孜塔格-鲸鱼湖断裂(38号)
    2.2 岩石圈断裂
        2.2.1 阿尔曼太断裂(6号)
        2.2.2 巴尔雷克断裂(7号)
        2.2.3 卡拉麦里断裂(10号)
        2.2.4 艾比湖断裂(11号)
        2.2.5 天山北缘断裂(12号)
        2.2.6 哈密大南湖断裂(13号)
        2.2.7 尼勒克断裂(15号)
        2.2.8 那拉提北缘断裂(中天山北侧断裂)(16号)
        2.2.9 那拉提南侧断裂(中天山南侧断裂)(17号)
        2.2.1 0 辛格尔断裂(22号)
        2.2.1 1 兴地断裂(23号)
        2.2.1 2 库车断裂(24号)
        2.2.1 3 车尔臣河-红柳河断裂(27号)
        2.2.1 4 阿尔金北缘断裂(28号)
        2.2.1 5 乌孜别里山口断裂(29号)
        2.2.16空贝利-木扎令断裂(30号)
        2.2.17克孜勒陶-库斯拉普断裂(31号)
        2.2.18柯岗断裂(32号)
        2.2.19库牙克断裂(35号)
        2.2.20喀喇昆仑断裂(39号)
        2.2.21空喀山口断裂(40号)
    2.3 壳断裂
        2.3.1 红山嘴断裂(1号)
        2.3.2 恰尔沟断裂(2号)
        2.3.3 克孜加尔断裂(3号)
        2.3.4 卡拉先格尔断裂(可可托海-二台断裂)(5号)
        2.3.5 克乌断裂(9号)
        2.3.6 雅满苏-苦水断裂(19号)
        2.3.7 卡瓦布拉克断裂(21号)
        2.3.8 皮羌断裂(26号)
        2.3.9 库尔浪南-卡拉克断裂(33号)
3 结论

(4)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8×1/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及西南天山山前活动构造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震区新生代背斜
2地震地表破裂带
3 西南天山山前发震构造模式
4 结论

(5)新疆康苏25.30 m岩石地温应震特征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观测结果与分析
    1.1 测点情况
    1.2 结果及分析
    1.3 前兆异常
        1.3.1 4级地震前异常特征
        1.3.2 6级地震前异常特征
        1.3.3 5级余震前异常特征
2 物理机制探索
3 初步认识

(6)强震前断裂亚失稳阶段及失稳部位的特征研究——以新疆南天山西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域的选取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方法
        2.2.1 Benioff应变积累释放
        2.2.2 Benioff应变加速释放 (ASR) 模型
3 资料及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大震背景
    3.2 亚失稳断裂及失稳部位判定
        3.2.1 断裂Benioff应变积累释放分析
        3.2.2 断裂地震活动时空分析
    3.3 ASR模型应用
4 研究区现今亚失稳状态判断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讨论

(8)断裂亚失稳阶段及失稳部位特征的初步研究 ——以南天山西段和汶川地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震形成机理
    1.2 亚失稳应力状态的提出及研究进展
    1.3 野外亚失稳阶段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1.4 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章 研究思路、方法及研究内容
    2.1 研究方法
        2.1.1 Benioff应变特征
        2.1.2 利用远震转换波到时差研究震源区介质变化
    2.2 研究内容
    2.3 存在问题
第三章 断裂亚失稳阶段及失稳部位的特征研究—以新疆南天山西段为例
    3.1 南天山西段研究区地质背景及地震活动概况
    3.2 亚失稳断裂判定方法
    3.3 资料选取及分析处理
        3.3.1 研究区大震背景
        3.3.2 亚失稳断裂及失稳部位判定
        3.3.3 ASR模型应用
    3.4 南天山西段现今应力状态判断
    3.5 于田 7.3 级地震前观测到的断层协同化现象
    3.6 本章小结
    讨论
第四章 亚失稳阶段地壳介质的时变特征—以汶川Ms8.0 级地震为例
    4.1 资料选取
    4.2 数据处理
    4.3 转换波到时差 ΔtPS特征
        4.3.1 YZP台远震转换波到时差 ΔtPS特征
        4.3.2 JJS台远震转换波到时差 ΔtPS特征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
第六章 讨论
第七章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7.1 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9)阿克陶MS6.7地震前乌帕尔地温变化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 观测点概况
2 观测结果及分析
    2.1 观测结果
    2.2 资料分析
    2.3 对比分析
3 物理机制探索
4 初步认识

(10)强震地表破裂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强震地表破裂的评估方法
        1.2.1 震例统计法
        1.2.2 模拟方法
    1.3 地表破裂研究的工程应用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地表破裂及其灾害
    2.1 强震与地表破裂
        2.1.1 强震的概念
        2.1.2 地表破裂的概念
        2.1.3 强震与地表破裂的关系
    2.2 地表破裂的特征及灾害
        2.2.1 地表破裂的特征
        2.2.2 地表破裂在中国的分布特征
        2.2.3 地表破裂的震害
        2.2.4 地表破裂诱发的次生灾害
    小结
第三章 强震地表破裂数据库的建立
    3.1 中国历史地震概况
        3.1.1 历史地震记载
        3.1.2 历史地震地表破裂资料整理
    3.2 强震地表破裂资料
        3.2.1 地表破裂资料的整理方法和原则
        3.2.2 中国历史强震统计
    3.3 地表破裂资料库的建立
        3.3.1 数据库的内容
        3.3.2 数据库的形式
    小结
第四章 基于逻辑回归分析的地表破裂估计方法
    4.1 Logistic回归的基本原理
        4.1.1 Logistic回归模型
        4.1.2 Logistic回归模型的检验
    4.2 地表破裂的Logistic回归因子
        4.2.1 影响因子
        4.2.2 影响因子分级与量化处理
    4.3 Logistic回归分析的实现过程
        4.3.1 SPSS软件的应用
        4.3.2 参数估计方法
    4.4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地表破裂估计
        4.4.1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应用
        4.4.2 回归结果及检验
        4.4.3 实例验证
    小结
第五章 地表破裂参数与震级的统计关系
    5.1 震级与破裂长度
        5.1.1 震级与地表破裂长度的统计关系
        5.1.2 基于蒙特卡罗方法对L与Ms关系的分析
        5.1.3 震级与地表破裂长度的频度统计
    5.2 震级与破裂宽度
        5.2.1 震级与地表破裂宽度的统计关系
        5.2.2 基于蒙特卡罗方法对lg Dh与Ms关系的分析
        5.2.3 震级与地表破裂宽度的频度统计
    5.3 震级与位错
        5.3.1 震级与水平位错的统计关系
        5.3.2 基于蒙特卡罗方法对lg Dh与Ms关系的分析
        5.3.3 震级与地表破裂水平位错的频度统计
        5.3.4 震级与垂直位错的统计关系
        5.3.5 基于蒙特卡罗方法对lg Dv与Ms关系的分析
        5.3.6 震级与地表破裂垂直位错的频度统计
    小结
第六章 地表破裂评估方法的工程应用
    6.1 危险性等级划分和评估流程
        6.1.1 危险性等级划分
        6.1.2 评估流程
    6.2 活断层判定
        6.2.1 活断层的鉴别
        6.2.2 活断层年代的确定
    6.3 评估因子的获取
        6.3.1 发震断层震级上限的估计
        6.3.2 震源深度的获取
        6.3.3 断层性质的获取
        6.3.4 覆盖层厚度的获取
    6.4 工程应用实例
        6.4.1 孤店断裂
        6.4.2 安宁河断裂
    小结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今后工作展望
附录1 中国历史强震目录
附录2 中国历史强震震害及地表破裂简介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Activity Feature of Kazkeaerte Fault Zone in the Late Quaternary(论文参考文献)

  • [1]包尔图断裂和硕—和静段晚第四纪以来的地质地貌证据[J]. 黄帅堂,马建,刘志坚,赖爱京. 内陆地震, 2021(01)
  • [2]天山造山带及邻区孕震应力场及断裂带活动性特征的数值实验分析[J]. 王子韬,程惠红,董培育,庞亚瑾,张怀,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2020(11)
  • [3]新疆主要断裂的分布及其特征[J]. 舍建忠,朱志新,贾健,段旭杰,彭戈,邸晓辰. 新疆地质, 2020(01)
  • [4]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8×1/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及西南天山山前活动构造格局[J]. 胡伟华,常想德,伊力亚尔·阿不力孜,张勇,黄帅堂,何金刚. 内陆地震, 2018(04)
  • [5]新疆康苏25.30 m岩石地温应震特征初步分析[J]. 闫玮,陈顺云,汪成国,张琳琳. 内陆地震, 2018(02)
  • [6]强震前断裂亚失稳阶段及失稳部位的特征研究——以新疆南天山西段为例[J]. 宋春燕,马瑾,王海涛,张琳琳.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2)
  • [7]2016年阿克陶MS6.7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和帕米尔现代构造应力场初步分析[J]. 胡伟华,刘培玄,杨新红,陈建波. 震灾防御技术, 2017(04)
  • [8]断裂亚失稳阶段及失稳部位特征的初步研究 ——以南天山西段和汶川地震为例[D]. 宋春燕.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7(05)
  • [9]阿克陶MS6.7地震前乌帕尔地温变化现象[J]. 闫玮,朱成英,许秋龙,木拉提江·阿不来提. 内陆地震, 2017(02)
  • [10]强震地表破裂评估方法研究[D]. 黄静宜.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6(02)

标签:;  ;  ;  ;  ;  

晚第四纪卡兹克尔特断裂带活动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