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护理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655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岁以上发病率已高达9%~10%。这类疾病的主要特点为气流阻力增大及肺弹性回缩力降低所致的气流受限,影响了正常的呼吸功能,对呼吸功能损害的病理表现为远端肺泡膨大和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大量破坏,丧失了肺回缩力,表现为呼气时气道过早闭塞和呼吸道阻塞,造成肺循环灌注和肺泡通气的严重失匹配,肺、右心功能减退,导致活动能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

1主要功能障碍

1.1有效呼吸减低

由于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患者在呼吸过程中的有效通气量降低,呼气末残留在肺部的气体增加,影响了气体的吸入;长期慢性炎症,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不畅,影响了肺部充分的气体交换;不少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年龄偏大,有不同程度的驼背,肋软骨有不同程度的钙化,限制了胸廓的活动,导致肺通气量下降;缺氧症状,表现为劳力性气短、气促、咳嗽、咳痰等。

1.2病理式呼吸模式

肺气肿影响了患者平静呼吸过程中膈肌的上下移动,减少了肺的通气量;患者为了弥补呼吸量的不足,在安静状态以胸式呼吸为主,甚至动用辅助呼吸肌(如胸大肌、斜角肌、斜方肌等),即形成了病理式呼吸模式,这种病理式呼吸模式造成正常的腹式呼吸模式无法建立,更限制了有效呼吸。

1.3呼吸肌无力

患者有效呼吸减少、呼吸困难及病理性呼吸模式的产生,活动量减少,均影响膈肌、肋间肌、腹肌等呼吸肌的运动,产生呼吸肌无力。

1.4能耗增加和活动能力减退

在病理式呼吸模式中许多不该参与呼吸的肌群参与活动,同时气短、气促常使患者精神和颈背部乃至全身肌群的紧张,均使机体体能消耗增加。另外,患者因惧怕出现劳力性气短,限制自己的活动,有的患者长期卧床,丧失了日常活动能力和工作能力。

1.5心理变化

由于长期处于供氧不足,造成患者精神紧张、烦躁不安,气短、气促等影响患者的休息、睡眠,反过来又增加了患者体能的消耗,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2康复护理评定

2.1呼吸功能测定

在康复医学工作中进行的呼吸功能测定,通常沿用临床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有主观的呼吸功能障碍感受分级和客观检查,从简单的呼吸量测定至比较高级的呼吸生理试验。

这里主要介绍呼吸功能障碍程度评测,以有无出现呼吸短促程度进行分级。

2.2日常生活能力评测

0级:虽存在不同程度的肺气肿,但活动如常人,对日常生活无影响、无气短。

1级:一般劳动时出现气短。

2级:平地步行不气短,速度较快或上楼、上坡时气短。

3级:慢走不到百步即有气短。

4级:讲话或穿衣等轻微活动时亦有气短。

5级:安静时出现气短,无法平卧。

3康复治疗护理措施

3.1治疗作用和目标

3.1.1增进胸腔活动,获得正常、轻松的呼吸方式,教育、引导形成有效的呼吸模式。

3.1.2改善呼吸协调控制,减少呼吸时气管、肺泡塌陷,指导呼吸与日常活动相协调。

3.1.3改善胸廓活动,横膈膜运动。

3.1.4改善通气功能,增加肺活量。

3.1.5建立“控制呼吸能力”的自信心,有助精神放松。

3.1.6帮助相关呼吸肌群放松,提高呼吸效率。

3.1.7帮助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3.2训练方法

3.2.1呼吸功能再训练①重建生理性呼吸模式:训练要领:思想集中,肩背放松,先呼后吸,吸鼓呼瘪,呼时经口,吸时经鼻,细呼深吸,不可用力。训练方法:舒适体位(坐或卧位);一只手放于胸骨底部感觉横膈活动,另一只手置于上胸部感觉胸部和呼吸肌的活动;通过嘴唇慢慢呼气,上腹部向内回缩;通过鼻悠悠地吸气,上腹部逐渐向外扩张;放松呼吸,重复。

②缩嘴呼吸:在呼气过程中通过缩嘴,限制呼气气流,保持气道一定压力,防止肺泡、气管迅速塌陷,促进更多残留气体的排出,改善通气量。训练要领:用鼻吸气,同时关闭嘴;强调噘嘴呼气;吸呼比率为1:2~1:5;呼吸频率<20次/分。③腹式呼吸:放松所有辅助肌群,避免上胸部活动;吸气为主动活动,呼气为被动活动,应缓慢、深长;避免用力呼气,呼气过长,以免导致过度通气、憋气。④胸部扩张呼吸:护士用手掌在患者两侧下胸壁或胸背部加压,用力程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或在胸壁局部或腹部放置一定重量的沙袋让患者对抗。

3.1.2保持和改善呼吸道的通畅有效咳嗽和体位引流排痰是一种帮助过多的支气管分泌物由气道排出的技术。能够在不致病或不增加支气管痉挛的前提下,增加分泌物清除效率。

①有效咳痰具体步骤为:深吸气、暂停;放松呼气;重复以上程序;深吸气;腹肌收缩、两次连续咳嗽;结束。可以重复进行多次,直至将痰排除。②体位引流排痰:体位的摆放以支气管解剖为基础,病变肺部处于高位,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痰液可顺体位引流排出。体位引流能有效清除过多支气管分泌物,改善肺功能。适用于神志清楚、体力较好因各种原因支气管分泌物较多的老年人。体位引流期间配合饮温水、支气管湿化、雾化吸入、化痰和解除支气管痉挛药物、胸部扩张练习、呼吸的控制、有效咳嗽及局部的扣击和震颤都可以增加疗效。体位引流应注意:①在饭后2小时或饭前1小时进行。②引流过程中注意生命体征变化。③下列情况禁忌:严重咯血、高血压;脑外伤、脑水肿、脑动脉瘤;严重心血管问题,主动脉瘤、心律失常;肺水肿、气胸、急性胸膜病变;贫血;食管、胃原因引起的胃液反流。

3.1.3放松练习放松训练有助于阻断气短、气急所致的精神紧张和肌肉痉挛,减少体内能量消耗,提高通气效率。一般要求患者取舒适体位,以坐位为例。身体和头前倾依靠在前面桌上的被子或枕垫上,两手置于被子或枕垫下,让肩背部肌肉充分放松;患者还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进行静气功练习或借助肌电反馈技术进行前额肌、肩带肌的放松。对于不易松弛的患者,教其先充分收缩待放松的肌肉,然后让紧张的肌肉松弛以达到放松的目的,头颈部、躯干、肢体的缓慢摆动有助于放松。缓慢的按摩、牵拉也有助于紧张肌肉

的放松。

3.1.4恢复活动能力

①步行为主的有氧训练:通常可做最简单的12分钟行走距离测定,了解患者的活动能力。然后采用亚极量行走和登梯练习改善耐力。开始进行5分钟活动,休息适应后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当患者能耐受20分钟/次运动后。即可以增加运动。每次运动后心率至少增加20%~30%,并在停止运动后5~10分钟恢复至安静值。②提高上肢活动能力的训练:可以用体操棒做高度超过肩部的各个方向的练习或高过头的上肢套圈练习,还可手持重物(0.5~3kg)作高于肩部的活动,每活动1~2分钟,休息2~3分钟。每日2次。

4康复教育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要加强康复宣传教育,这是预防和控制这类疾病的重要环节,包括:了解正常呼吸道的解剖结构和呼吸肌的功能;认识呼吸在人体生命中在重要作用;掌握正常的呼吸方式和呼吸习惯,注意保护呼吸道清洁卫生;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感冒,减少呼吸道发病的机会;认识吸烟的危害,保持居住环境空气的清新和通畅。

4讨论

COPD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的发病原因是肺部炎症,如吸烟、吸入有害颗粒或气体等。COPD的各种危险因素都可产生类似的炎症过程,从而导致COPD的发生。

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推出,以及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重视,对于COPD这种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病而言,仅仅治愈是不够的,而是要从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情绪等多方面考虑,因此需要患者进行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从而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呼吸功能,减轻精神压力,提高运动耐力,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恢复工作能力。最终让患者摆脱病痛的折磨,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蔡华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2)3445

[2]顾艳荭,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对老年肺肿瘤病人术后康复效果的研究[J],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15(09):47-50

标签:;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