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对异族效应影响的眼动研究

练习对异族效应影响的眼动研究

论文摘要

面孔辨认过程是个体如何记录、储存进而提取面部信息的认知过程。当我们看到和我们不同种族的面孔时,会觉得外国人长的基本一样,很难辨认他们。相比于与本族面孔,对异族个体的面孔特征遗忘得更为迅速,其再认正确率随时间的延续下降得更快,这种现象称为“异族效应”。记住一个人的面孔是一项复杂的技能,是一项从婴儿到成人后需不断完善的能力。在成人之前,一般都接触了成千上百的本族面孔,在识别本民族面孔上已经到达了专家水平,而对异族面孔由于缺乏必要的“训练”经验,对某些异族面孔初次识别率却只在随机水平。一些实验表明,训练经验确实能有效提高对异族人脸的识别准确率,但是对本民族人脸识别率影响较小。最近一项fMRI研究表明,ORE水平随着对异族人脸的熟悉度增加而下降,例如人们的梭状回面孔区(Fusiform Face Area, FFA)是对人脸反应最大的区域,外国白人在亚洲居住的越久,其对亚洲人脸的FFA模式越与亚洲人辨认模式一致。这充分说明了经验对异族效应的影响(Golby, Gabrieli, Chiao, & Eberhardt,2001)。本研究旨在通过眼动技术来深入探讨这一现象,力图通过实验来考察练习是否能减少或者消除异族效应,探讨中国人对异族面孔和本族面孔进行加工的不同眼动模式。采用传统的新旧刺激辨认范式,通过四阶段的连续练习,让被试记忆异族人脸,并不断反馈给被试正确答案予以强化,用眼动仪眼记录兴趣区凝视时间百分比、眼跳次数、平均眼跳幅度等眼动指标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练习阶段对消除异族效应是有效的。不同练习阶段均有效减少或消除了异族效应。2.对不同种族的人脸提取信息具有文化差异,看本民族面孔主要集中在鼻子区域,看白人面孔主要集中在眼睛区域。3.对不同种族的辨认阶段的瞳孔大小有差异,看本民族脸的瞳孔变化较小,看白人脸的瞳孔变化较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ORE理论概述
  • 1.1 ORE概念
  • 1.2 面孔识别与异族效应的关系
  • 1.2.1 反应偏向对异族效应的影响
  • 1.2.2 情绪对异族效应的影响
  • 1.2.3 注意对异族效应的影响
  • 1.2.4 异族效应的社会属性
  • 1.3 异族效应的内在机制
  • 1.3.1 异族效应的经验假说
  • 1.3.2 异族效应的神经机制
  • 1.4 异族效应的跨种族训练
  • 1.5 文化差异对异族效应的认知影响
  • 2 眼动研究现状
  • 2.1 研究概述
  • 2.2 眼动分析法在面孔识别研究中的应用
  • 2.3 眼动指标
  • 2.3.1 注视(fixation)
  • 2.3.2 眼跳(saccade)
  • 2.3.3 瞳孔直径与心理负荷的关系
  •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2 问题提出
  • 3 研究意义
  • 3.1 理论意义
  • 3.2 实际意义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被试
  • 1.2 实验设计
  • 1.2.1 实验设计类型
  • 1.2.2 变量分析
  • 1.2.3 实验材料
  • 1.2.4 实验器材与软件
  • 1.2.5 实验程序
  • 1.2.6 分析指标
  • 2 结果分析
  • 2.1 非眼动指标
  • 2.1.1 信号检测论指标分析
  • 2.1.2 ORE指标分析
  • 2.1.3 反应时指标的方差分析
  • 2.2 眼动指标分析
  • 2.2.1 眼动总指标分析
  • 2.2.2 AOI指标分析
  • 2.2.3 瞳孔大小指标分析
  • 2.3 性别对异族效应的影响
  • 2.4 结果讨论
  • 2.4.1 辨认照片的反应时分析
  • 2.4.2 再认成绩的总体分析
  • 2.4.3 眼动指标与练习作用的分析
  • 2.4.4 性别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与总结
  • 1 练习对减弱ORE的有效性
  • 2 文化差异对人脸信息提取的影响
  • 3 辨认不同种族人脸对瞳孔大小的影响
  • 4 练习对面孔辨认的大脑右半球优势区的影响
  • 5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6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面孔识别本族效应的研究概述[J]. 校园心理 2016(05)
    • [2].工读男生攻击性与情绪面孔识别的关系研究[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5(07)
    • [3].自我面孔识别研究的新进展[J]. 应用心理学 2015(02)
    • [4].影响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因素探析[J]. 考试周刊 2017(06)
    • [5].自我面孔识别与注意关系的评述[J]. 时代教育 2016(05)
    • [6].述情障碍大学生面孔识别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 2020(22)
    • [7].中国大学生在东南亚面孔识别中异族效应的实验研究[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8(04)
    • [8].从进化论视角看自我面孔识别加工[J]. 心理科学 2014(06)
    • [9].神奇的面孔识别[J]. 大众心理学 2018(06)
    • [10].自我面孔识别的脑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9)
    • [11].动态面孔识别研究在面孔识别软件中的商业应用[J]. 现代商业 2010(33)
    • [12].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进展[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13].自闭症儿童面孔识别障碍的理论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09(11)
    • [14].大学生情绪对异族效应的影响研究——以东南亚面孔识别为例[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01)
    • [15].情绪面孔识别中的本族偏向效应[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9)
    • [16].加工容量对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影响研究[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7(01)
    • [17].个体对不同情绪变化的本族和异族面孔识别[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4)
    • [18].情绪面孔识别的研究进展[J]. 精神医学杂志 2013(03)
    • [19].老年人面孔识别衰退的理论探究[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09)
    • [20].女性陌生面孔识别优势的眼动研究[J]. 科技资讯 2019(02)
    • [21].面孔识别的特征、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19(08)
    • [22].精神分裂症自知力和自我面孔识别速度的关系[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8(04)
    • [23].基于云的哨兵面孔识别系统设计[J]. 科技创新导报 2013(17)
    • [24].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面孔识别能力与自我接纳、自我效能及自尊的相关性[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2(06)
    • [25].愉快面孔识别优势及其认知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02)
    • [26].以阴性与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面孔识别速度研究[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4(02)
    • [27].面孔识别的特异性及加工模型[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28].维吾尔族和汉族大学生的族际友谊与面孔识别跨民族效应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05)
    • [29].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自我面孔识别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15(21)
    • [30].异族面孔识别的电位效应[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标签:;  ;  ;  ;  ;  

    练习对异族效应影响的眼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