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凸非融合手术论文-蔡思逸,陈峰,王树杰,马璐璐,袁望舒

脊柱侧凸非融合手术论文-蔡思逸,陈峰,王树杰,马璐璐,袁望舒

导读:本文包含了脊柱侧凸非融合手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融合手术,加速康复外科

脊柱侧凸非融合手术论文文献综述

蔡思逸,陈峰,王树杰,马璐璐,袁望舒[1](2019)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实施流程专家共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后路矫形手术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如何促进患者加速康复,一直是脊柱外科医师追求的目标。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的系列围手术期优化措施有助于提高脊柱外科患者的诊疗效果。为规范ERAS临床路径在脊柱外科不同术式中的应用,在《脊柱外科加速康复——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的特点,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达成其ERAS实施流程专家共识,供脊柱外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李劼[2](2019)在《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胸腰椎融合手术入路对术后矢状面重建的影响及脊髓灰质炎伴脊柱侧凸叁种骨盆内固定模式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选择性腰椎融合手术入路对术后矢状面重建的影响目的:探讨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选择性腰椎融合手术入路对术后脊柱矢状面重建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前路或后路选择性胸腰椎融合术且有2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Lenke 5型AIS患者102例,前路手术组56例、后路手术组46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胸腰弯Cobb角、腰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整体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腰段交界性后凸角(thoracolumbarjunctional kyphosis,TJK)、内固定节段角(instrumented segments angle,ISA)、内固定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等影像学参数及SRS-22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平均随访(6.1±2.1)年和(5.3±1.5)年。术前影像学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路组平均融合节段小于后路组(5.3±0.5、5.9±0.8);前路组和后路组远端保留节段分别为1.8±0.7个和1.7±0.7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腰弯平均矫正率分别为73.2%±6.9%和74.8%±10.8%,末次随访时矫正丢失率分别为3.8%±8.7%与2.0%±0.2%;胸弯均获得良好的自发性矫正,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腰弯、胸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TK均较术前增大,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后3个月增大。术后3个月,前路组LL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变化;后路组LL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增大。术后3个月,前路组SS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增大;后路组SS较术前增大,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增大。术后3个月,两组SVA、TJK均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后3个月增大。术后3个月,前路组ISA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前凸较术后3个月减小;后路组ISA前凸较术前增大,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变化;两组术后3个月PJA均较术前增大,末次随访时后路组PJA较术后3个月增大。术后3个月,两组L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LL、ISA及PJ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路组发生断棒1例、假关节3例、迭加现象3例、近端交界性后凸1例;后路组发生迭加现象1例、近端交界性后凸5例。两组患者均未行翻修手术,末次随访时SRS-22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enke 5型AIS前路或后路选择性胸腰椎融合术均可获得满意的冠状面畸形矫正。后路手术能够重建更大的矢状面腰椎前凸,内固定节段前凸成角维持更好,但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更高。第二部分脊髓灰质炎伴脊柱侧凸叁种骨盆内固定模式的比较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采用3种模式的骨盆固定术治疗脊髓灰质炎伴脊柱侧凸(Poliomyelitis-related spinal deformity,PS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并探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了 2000年至2016年在单中心行脊柱-骨盆内固定手术的42例PSD患者的临床资料。42例患者中,15例患者采用Galveston内固定技术治疗,13例患者采用髂骨螺钉内固定治疗,14例患者采用后路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 screw,S2AI)内固定治疗。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影像学参数和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脊柱侧凸研究会-22问卷(SRS-22)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叁组患者术后主弯矫正率分别为51.7%,57.8%和52.1%,局部后凸角,冠状位平衡和骨盆倾斜角均有显着改善(P<0.05)。3种模式骨盆固定术后骨盆倾斜矫正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然而,采用S2AI固定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P<0.05)且术中失血量更少(P<0.006)。术中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0.5%,其中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3.8%。手术年龄(P=0.006)和采用>SRS-Schwab II级截骨(P=0.036)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至末次随访时,25例患者完成生活质量评估,SRS-22和ODI评分得分均得到显着改善。结论:本研究显示42例PSD患者脊柱畸形与骨盆倾斜均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矫正。与Galveston技术和髂骨螺钉固定相比,S2AI螺钉的使用显着缩短了手术时间并降低了术中失血量,并可获得类似的骨盆倾斜矫正。患者手术年龄及采用>SRS-Schwab II级截骨术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4-01)

牛晓健,张莹,杨思振,邱浩,陈武桂[3](2019)在《退行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A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和术后6周内是否出现早期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切口感染、胃肠道反应或不完全性肠梗阻、硬脊膜破裂、胸腔积液、心律失常、肝功能损害和休克)分为早期并发症组和无早期并发症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密度、合并症;术前风险评估指标,包括麻醉风险分级、营养风险筛查、深静脉血栓风险分级、手术风险评估;术前影像学测量指标,包括主弯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脊柱失状位轴;术中相关指标,包括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固定节段数、手术椎间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术中截骨分级、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术后相关指标,包括患者住院输血总量、住院输血次数、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后白蛋白最低值、住院时间。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发现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64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60.8±7.9(50~78)岁,早期并发症发生率32.8%(21/64)。有合并症(57.1%vs 25.6%)、术前营养风险筛查≥1分(42.9%vs16.3%)、手术风险评估≥2分(52.4%vs 25.6%)和手术时间(279.3±97.8min vs 238.8±59.3min)、手术固定节段数(8.1±1.6 vs 6.9±2.1)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骨密度、冠状面Cobb角、CBD、SVA、术前麻醉风险分级、深静脉血栓风险分级和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椎间融合节段个数、减压节段个数、截骨等级以及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后白蛋白最低值、住院时间、住院输血总量、住院输血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术前手术风险评估分值、手术时间、手术固定节段数是早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和手术时间是ADS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每增加1分(OR=3.114,P=0.032)、手术时间每增加1min(OR=1.010,P=0.033),发生手术早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增加2.11倍和0.01倍。结论: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缩短手术时间,对降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有益。(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祁新禹,姚子明,郭东,白云松,李承鑫[4](2018)在《生长棒撑开后最终融合手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经生长棒撑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后行最终矫形融合手术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4年6月于北京儿童医院接受生长棒撑开技术治疗并行最终融合手术的26例EOS患儿临床资料(男15例,女11例);初次手术平均年龄(5. 2±2. 6)岁。对病因、最终融合手术年龄、撑开次数、固定节段数及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Cobb角、胸椎高度、脊柱高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26例均行最终矫形融合手术,平均年龄为(13. 2±2. 3)岁。26例患儿中,17例为先天性脊柱侧凸,6例I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凸,3例幼儿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顶椎位于胸段患儿15例,胸腰段8例,腰段3例;平均每例患儿经历8. 2次撑开术,平均撑开时间间隔为(11. 7±2. 6)个月。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为(69. 3±30. 8)°,末次撑开术后为(49. 4±22. 9)°,最终融合术后为(34. 7±14. 6)°。T1至T12距离从术前的(15. 4±2. 7)cm增至末次撑开术后的(22. 5±3. 6) cm,最终融合术后达(22. 9±3. 5) cm; T1至S1距离从术前的(24. 8±4. 2) cm增至末次撑开术后的(32. 5±4. 8) cm,最终融合术后达(33. 6±5. 2) cm。12例(46%)患儿共出现并发症14例次,主要为内固定相关并发症(12例次,85. 71%),均在撑开手术同时进行翻修;无一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利用生长棒撑开技术治疗EOS患儿可有效控制其脊柱畸形的进展,并保留脊柱及胸廓的生长潜能。最终矫形融合手术的侧凸矫正率约为30%,适用于10岁以上骨骼发育相对成熟、反复出现内固定失败及畸形难以控制的患儿。(本文来源于《临床小儿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何鑫东,董永强,张伟伟,吕炳[5](2018)在《极外侧椎间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极外侧椎间融合手术(XLIF)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DS)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DS患者90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选择性经椎间孔融合联合后路融合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XLI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影像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及OD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Cobb角、胸腰后凸角、侧方移位、Nash-Moe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腰椎前凸角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XLIF可明显缩短DS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VAS、JOA评分、ODI指数及影像学指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创伤外科》期刊2018年04期)

刘佳[6](2018)在《严重后凸型脊柱侧凸前方支撑融合手术的护理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严重后凸型脊柱侧凸前方支撑融合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本院32例脊柱侧凸患者的手术护理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全组患者无死亡及感染,未发生神经并发症,出现胸膜破裂2例。结论完善术前准备,根据术前评估结果妥善安置好手术体位,术中加强体位护理,严密观察气道,关注出血量和生命体征,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20期)

刘刚,王建华,高斌礼,田乐,徐伟明[7](2015)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到2014年在我院骨科治疗的30例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患者,采取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在患者术后1年的复诊及随访中,用影像学检查,评估侧凸及内部固定情况,以及根据患者术后生活运动功能及腰酸、腿疼的改善情况,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经手术治疗后,有6例患者出现了手后并发症。伤口感染3例,采取敏感抗生素治疗,加强局部伤口处消毒,及时换药,在术后3天伤口得到了愈合;脊膜撕裂1例,经术中修补和术后抬高床位加压包扎治疗,伤口得到了愈合;有2例患者出现了下肢麻木不适,给予神经营养补充治疗后症状消失。根据脊柱ODI评分及影像显示,患者术后的脊柱恢复情况较好,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行动不适,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效果显着,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和使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5年53期)

贺尧,李凯,赵胜,李鹏翠,卫小春[8](2013)在《儿童脊柱侧凸非融合手术治疗的发展及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儿童脊柱侧凸的治疗是脊柱外科的挑战之一,外科手术治疗尚没有满意的方法。目的:综述儿童脊柱侧凸外科治疗方法的发展及现状,分析各种方法的利弊,展望儿童脊柱侧凸非融合手术治疗的发展。方法:以"Scoliosis,Infantile scoliosis,Juvenile scoliosis,fusionless surgery,spina limplant"为英文检索词,"脊柱侧凸,少儿型脊柱侧凸,青少年型脊柱侧凸,脊柱内固定器,脊柱侧凸非融合手术"为中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CNKI数据库2001至201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113篇文献,排除无关重复的文献,保留36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脊柱侧凸外科治疗主要方法中,撑开技术可以保证脊柱的生长但需要不断的后期延长,生长导向技术可以避免不断的延长手术,但脊柱的生长不能得到保证,也不能纠正脊柱的旋转畸形;而生长调节技术对脊柱畸形的纠正有一定的作用,但它对严重脊柱畸形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可生长叁维矫形技术的动物实验证明既能保证脊柱的生长,同时能纠正脊柱的旋转,术后不需要不断地延长,理论上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需要临床研究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3年17期)

柳思羽,陈庆贺[9](2011)在《非融合手术治疗脊柱侧凸的临床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脊柱融合术是治疗脊柱侧凸的主要方式,但对于年龄较小的脊柱侧凸患者,脊柱融合术会使患者的脊柱生长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身高,还可能出现曲轴现象、脊柱失代偿、融合节段的脊柱运动功能丧失,以及融合脊柱的相邻节段出现退(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1年19期)

邱贵兴[10](2007)在《脊柱侧凸矫治方向——叁类非融合手术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11月8日~11日,中华医学会第九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国际COA学术大会在郑州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骨科专家,以及国内5000余名专家参会。会上,围绕脊柱矫形这个骨科中的疑难话题,邱贵兴教授报道了脊柱矫形手术(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07-11-19)

脊柱侧凸非融合手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选择性腰椎融合手术入路对术后矢状面重建的影响目的:探讨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选择性腰椎融合手术入路对术后脊柱矢状面重建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前路或后路选择性胸腰椎融合术且有2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Lenke 5型AIS患者102例,前路手术组56例、后路手术组46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胸腰弯Cobb角、腰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整体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腰段交界性后凸角(thoracolumbarjunctional kyphosis,TJK)、内固定节段角(instrumented segments angle,ISA)、内固定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等影像学参数及SRS-22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平均随访(6.1±2.1)年和(5.3±1.5)年。术前影像学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路组平均融合节段小于后路组(5.3±0.5、5.9±0.8);前路组和后路组远端保留节段分别为1.8±0.7个和1.7±0.7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腰弯平均矫正率分别为73.2%±6.9%和74.8%±10.8%,末次随访时矫正丢失率分别为3.8%±8.7%与2.0%±0.2%;胸弯均获得良好的自发性矫正,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腰弯、胸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TK均较术前增大,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后3个月增大。术后3个月,前路组LL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变化;后路组LL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增大。术后3个月,前路组SS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增大;后路组SS较术前增大,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增大。术后3个月,两组SVA、TJK均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后3个月增大。术后3个月,前路组ISA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前凸较术后3个月减小;后路组ISA前凸较术前增大,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变化;两组术后3个月PJA均较术前增大,末次随访时后路组PJA较术后3个月增大。术后3个月,两组L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LL、ISA及PJ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路组发生断棒1例、假关节3例、迭加现象3例、近端交界性后凸1例;后路组发生迭加现象1例、近端交界性后凸5例。两组患者均未行翻修手术,末次随访时SRS-22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enke 5型AIS前路或后路选择性胸腰椎融合术均可获得满意的冠状面畸形矫正。后路手术能够重建更大的矢状面腰椎前凸,内固定节段前凸成角维持更好,但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更高。第二部分脊髓灰质炎伴脊柱侧凸叁种骨盆内固定模式的比较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采用3种模式的骨盆固定术治疗脊髓灰质炎伴脊柱侧凸(Poliomyelitis-related spinal deformity,PS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并探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了 2000年至2016年在单中心行脊柱-骨盆内固定手术的42例PSD患者的临床资料。42例患者中,15例患者采用Galveston内固定技术治疗,13例患者采用髂骨螺钉内固定治疗,14例患者采用后路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 screw,S2AI)内固定治疗。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影像学参数和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脊柱侧凸研究会-22问卷(SRS-22)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叁组患者术后主弯矫正率分别为51.7%,57.8%和52.1%,局部后凸角,冠状位平衡和骨盆倾斜角均有显着改善(P<0.05)。3种模式骨盆固定术后骨盆倾斜矫正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然而,采用S2AI固定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P<0.05)且术中失血量更少(P<0.006)。术中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0.5%,其中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3.8%。手术年龄(P=0.006)和采用>SRS-Schwab II级截骨(P=0.036)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至末次随访时,25例患者完成生活质量评估,SRS-22和ODI评分得分均得到显着改善。结论:本研究显示42例PSD患者脊柱畸形与骨盆倾斜均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矫正。与Galveston技术和髂骨螺钉固定相比,S2AI螺钉的使用显着缩短了手术时间并降低了术中失血量,并可获得类似的骨盆倾斜矫正。患者手术年龄及采用>SRS-Schwab II级截骨术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脊柱侧凸非融合手术论文参考文献

[1].蔡思逸,陈峰,王树杰,马璐璐,袁望舒.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实施流程专家共识[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

[2].李劼.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胸腰椎融合手术入路对术后矢状面重建的影响及脊髓灰质炎伴脊柱侧凸叁种骨盆内固定模式的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2019

[3].牛晓健,张莹,杨思振,邱浩,陈武桂.退行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

[4].祁新禹,姚子明,郭东,白云松,李承鑫.生长棒撑开后最终融合手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8

[5].何鑫东,董永强,张伟伟,吕炳.极外侧椎间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临床效果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8

[6].刘佳.严重后凸型脊柱侧凸前方支撑融合手术的护理配合[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

[7].刘刚,王建华,高斌礼,田乐,徐伟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8].贺尧,李凯,赵胜,李鹏翠,卫小春.儿童脊柱侧凸非融合手术治疗的发展及现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

[9].柳思羽,陈庆贺.非融合手术治疗脊柱侧凸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

[10].邱贵兴.脊柱侧凸矫治方向——叁类非融合手术点评[N].健康报.2007

标签:;  ;  ;  

脊柱侧凸非融合手术论文-蔡思逸,陈峰,王树杰,马璐璐,袁望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