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暖流论文-石晓勇,李鸿妹,王颢,王丽莎,张传松

台湾暖流论文-石晓勇,李鸿妹,王颢,王丽莎,张传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台湾暖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台湾暖流,水文,营养盐,赤潮

台湾暖流论文文献综述

石晓勇,李鸿妹,王颢,王丽莎,张传松[1](2013)在《夏季台湾暖流的水文化学特性及其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影响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2006年夏季对东海区水文化学数据的现场调查,对台湾暖流的水文化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台湾暖流自身的水文化学特性对东海赤潮高发区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夏季,台湾暖流水具有台湾海峡水和黑潮次表层涌升水两个来源,分别构成台湾暖流的表层水和深层水。通过亚硝酸盐含量的多少能够对表层水和深层水进行明显的区分。此外,通过对台湾暖流水文特征的分析,发现夏季台湾暖流在浙江沿海出现的上升流给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温度。并通过对台湾暖流的营养盐含量进行分析,发现相对于硝酸盐含量,台湾暖流含有较高的磷酸盐浓度,能够缓解海区"过剩氮"导致的磷限制。(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3年05期)

曾定勇,倪晓波,黄大吉[2](2012)在《冬季浙闽沿岸流与台湾暖流在浙南海域的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用2008年冬季在东海西南部的4个ADCP测流阵列数据,分析了冬季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在浙江南部近海的时空特征.滤除潮流和周期短于1d的高频波动后得到余流,余流沿着岸线方向流动,主轴方向大致与等深线平行.浙闽沿岸流靠近岸,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的向岸一侧,向西南流动,最大平均流速为0.24m s-1,随着接近海面其范围向离岸方向扩展,在表层可以扩展到60m等深线附近.台湾暖流则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的向外海一侧,向东北方向流动,平均流速小于0.09m s-1,随着接近海底其范围向岸靠近,在底层影响可达30m等深线附近;台湾暖流在70m等深线附近出现分叉,一支继续向东北,另一支转向东.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主要是正压流,平均的正压涡动动能占总涡动动能的84.3%;台湾暖流的时间平均和时间变化部分都有较显着的垂向变化流,而浙闽沿岸流的垂向变化流主要在时间平均部分.沿岸方向的余流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分析得到的第一模态解释总方差的80%,第一模态空间分量其位相在断面上呈步调一致的分布,其振幅在离岸70km处最大,第一模态的时间分量主要是周期为1.5,2~4和15d左右的波动成分;第二模态解释总方差的8%,其空间分量在断面上呈两个位相东西相反、振幅相当的中心,第二模态的时间分量主要是周期为1.2和5d左右的波动成分.观测期间平均风是北风,平均风应力方向向南;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沿岸方向分量的第一模态与风应力的时间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交叉谱分析显示,沿岸方向余流与风应力在周期为1.5和2~5d的波动成分上信号最强且相关性最显着,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变化滞后于风场变化约13h.(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2年07期)

白虹,王凡[3](2010)在《台湾暖流水和长江冲淡水在32°N断面和PN断面上的分布及其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暖流和长江冲淡水是东海西部环流的两个关键分量。台湾暖流起源于台湾海峡和黑潮,通常沿福建和浙江海岸向北流动(翁学传等,1984a;Su et al.,1987;Guan,1994)。与已形成于长江口外的长江冲淡水为特征的沿岸水相遇后,台湾暖流转向东北,甚至转向东(Hu,1994)。冬季,长江冲淡水在一个非常窄的范围内沿海岸线向南流动,但在江河径流(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集刊》期刊2010年00期)

郑沛楠,白志鹏,吴德星,林霄沛[4](2009)在《数值实验论证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均为沿中国东部海域大陆架的北向流。有学者认为存在"台湾-对马暖流流系"。现有的研究均未涉及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在该系统中各自的动力作用。本文作者发现在该系统中对马暖流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借助一个叁维斜压模式,作者设计了几组数值实验来讨论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之间的动力学机制。结果显示台湾暖流对对马暖流几乎没有影响,而对马暖流却对台湾暖流存在重要影响。尽管对马暖流位于"下游区",通过"源-汇"驱动作用,其可以诱生约0.5×106m3/s的台湾暖流水。作者认为,能量通过地形波传导理论可能为这一动力学机制的合理解释。(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09年01期)

王颢[5](2007)在《夏季台湾暖流的水文、化学特性及其对东海赤潮高发区生源要素补充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害赤潮(HAB)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东海海洋环境和水产事业的灾害之一。对东海赤潮高发区长时间的调查已使人们对生源要素在该海域的分布状况及长江冲淡水对该海区的营养盐补给作用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对于来自外海的台湾暖流对该海域生源要素所存在的影响仍不清楚。为此本文通过于2006年夏季对东海区水文化学数据的调查,对台湾暖流的水文化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利用海流资料对台湾暖流源地区的两种水团-台湾海峡水和黑潮次表层涌升水的向东海内陆架区的营养盐通量进行估算。对台湾暖流的营养盐结构进行了探讨,并估算了其在东海赤潮高发区典型断面上升流作用下的营养盐垂直通量。最后对台湾暖流自身的水文特性对东海赤潮高发区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夏季东海海区可划分为11个水团,其中的台湾暖流水具有台湾海峡水和黑潮次表层涌升水两个来源,它们分别构成台湾暖流的表层水和深层水。台湾暖流表层水具有较低的磷酸盐、硅酸盐和硝酸盐,而其亚硝酸盐含量极高,台湾暖流深层水则完全相反。亚硝酸盐可对表层水和深层水进行很好的区分。台湾暖流具有双层结构,在形成初期为垂向双层结构。当其北进至浙江中部海区时则为水平双层结构。表层水受到挤压而向外陆架一侧运动、下沉并扩散进入东海陆架。深层水在与表层水剥离后能够继续北进,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变性,势力也逐渐缩小,穿越长江口区后台湾暖流深层水的势力已较微弱。(2)在夏季,台湾海峡水由南海水和部分黑潮水混合而成,在台湾海峡内流速较快。在海峡北部,势力较强的海峡水甚至有进入黑潮区的迹象。黑潮水在表层不能入侵陆架,但在50米以下存在黑潮入侵的迹象,100米处则非常明显。通过对位于台湾海峡以北截面和台湾-钓鱼岛间的两个截面营养盐通量的计算发现:在夏季黑潮涌升水对东海陆架区的磷酸盐、硅酸盐和硝酸盐输入通量较台湾海峡水略高。而由于流速较慢,其通量密度反而不及台湾海峡水。但主要由黑潮次表层水组成的台湾暖流深层水可直接到达东海赤潮高发区,因此对赤潮高发区的贡献仍较台湾海峡水重要。(3)通过对台湾暖流的氮磷比进行分析,发现台湾暖流表层水和深层水均具有较低的氮磷比,从而能够对东海赤潮高发区的营养盐结构进行调节,缓解海区“过剩氮”所导致的磷限制。台湾暖流引发的上升流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尤其是磷酸盐的补充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长江冲淡水和沿岸水的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的补充的重要性,没有两者的补充,赤潮高发区将很可能出现氮限制。(4)此外,夏季台湾暖流在浙江沿海出现的上升冷水给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赤潮的暴发。密跃层的出现一方面可促使赤潮生物的聚集而引发赤潮,而另一方面其可使陆地径流输入的颗粒物难于下沉,降低真光层的厚度,限制赤潮生物的生长,因此具有两面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7-06-30)

罗义勇,俞光耀[6](1998)在《风和台湾暖流引起东海沿岸上升流数值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叁维数值模型,首先计算了夏季风和台湾暖流引起的东海沿岸上升流。结果表明,风和台湾暖流的作用都可产生顺岸呈带状分布的上升流,风生上升流在20m至30m水层速度较大,其值一般为1.0×10-3cm/s;而台湾暖流形成的上升流则在30m以下速度较大,其值在浙南和闽北一般为1.0×10-3cm/s,在舟山近海为0.5×10-3cm/s。此外,运用Eulerian-Lagrangian方法数值探讨了东海沿岸上升流区海水的源地。逆追踪结果表明,潮因子和风因子对沿岸上升流的贡献都是局地的,即仅能将上升流区附近下层的海水带到沿岸上层;台湾暖流则可将台湾海峡北口的深层水带到闽浙沿岸上层,使闽浙沿岸出现低温、高盐水。(本文来源于《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8年04期)

苏纪兰,王卫[7](1990)在《南海域台湾暖流源地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南海和台湾海峡中7个断面的历史水文资料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沿广东陆架坡折地带全年存在向北的流动,即通常所指的南海暖流。在南海暖流以东常年存在西南向的流动。分析结果还表明台湾海峡向北流动似乎是南海暖流的延续。 使用一个正压数值模式,解释了一些观测到的特征,得到了南海东北部环流合理的模拟。(本文来源于《东海海洋》期刊1990年03期)

翁学传,王从敏[8](1989)在《关于台湾暖流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专题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了台湾暖流水的温、盐特性,来源,变化特征以及对长江冲淡水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岛海洋大学学报》期刊1989年S1期)

苏志清,钱清瑛[9](1988)在《台湾暖流起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台湾东北海域的水文资料分析,作者对台湾暖流起源提出以下看法:台湾暖流起源于黑潮分支和台湾暖水,黑潮分支为主要源泉。台湾暖流的深层水完全来自黑潮分支的深层水,不具有暖流性质,而其上层水是由黑潮分支的上层水和台湾暖水组成。由于台湾暖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与此相应,台湾暖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山东海洋学院学报》期刊1988年01期)

王从敏,翁学传[10](1988)在《台湾暖流的变异与热带太平洋海况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台湾暖流的强弱和黑潮源地海域的径向输入量有关;台湾暖流的变异与El Nio现象的关系也相当密切。(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1988年01期)

台湾暖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2008年冬季在东海西南部的4个ADCP测流阵列数据,分析了冬季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在浙江南部近海的时空特征.滤除潮流和周期短于1d的高频波动后得到余流,余流沿着岸线方向流动,主轴方向大致与等深线平行.浙闽沿岸流靠近岸,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的向岸一侧,向西南流动,最大平均流速为0.24m s-1,随着接近海面其范围向离岸方向扩展,在表层可以扩展到60m等深线附近.台湾暖流则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的向外海一侧,向东北方向流动,平均流速小于0.09m s-1,随着接近海底其范围向岸靠近,在底层影响可达30m等深线附近;台湾暖流在70m等深线附近出现分叉,一支继续向东北,另一支转向东.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主要是正压流,平均的正压涡动动能占总涡动动能的84.3%;台湾暖流的时间平均和时间变化部分都有较显着的垂向变化流,而浙闽沿岸流的垂向变化流主要在时间平均部分.沿岸方向的余流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分析得到的第一模态解释总方差的80%,第一模态空间分量其位相在断面上呈步调一致的分布,其振幅在离岸70km处最大,第一模态的时间分量主要是周期为1.5,2~4和15d左右的波动成分;第二模态解释总方差的8%,其空间分量在断面上呈两个位相东西相反、振幅相当的中心,第二模态的时间分量主要是周期为1.2和5d左右的波动成分.观测期间平均风是北风,平均风应力方向向南;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沿岸方向分量的第一模态与风应力的时间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交叉谱分析显示,沿岸方向余流与风应力在周期为1.5和2~5d的波动成分上信号最强且相关性最显着,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变化滞后于风场变化约13h.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台湾暖流论文参考文献

[1].石晓勇,李鸿妹,王颢,王丽莎,张传松.夏季台湾暖流的水文化学特性及其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影响的初步探讨[J].海洋与湖沼.2013

[2].曾定勇,倪晓波,黄大吉.冬季浙闽沿岸流与台湾暖流在浙南海域的时空变化[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

[3].白虹,王凡.台湾暖流水和长江冲淡水在32°N断面和PN断面上的分布及其变化[J].海洋科学集刊.2010

[4].郑沛楠,白志鹏,吴德星,林霄沛.数值实验论证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的关系[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

[5].王颢.夏季台湾暖流的水文、化学特性及其对东海赤潮高发区生源要素补充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

[6].罗义勇,俞光耀.风和台湾暖流引起东海沿岸上升流数值计算[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7].苏纪兰,王卫.南海域台湾暖流源地问题[J].东海海洋.1990

[8].翁学传,王从敏.关于台湾暖流水的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89

[9].苏志清,钱清瑛.台湾暖流起源的研究[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8

[10].王从敏,翁学传.台湾暖流的变异与热带太平洋海况的关系[J].海洋科学.1988

标签:;  ;  ;  ;  

台湾暖流论文-石晓勇,李鸿妹,王颢,王丽莎,张传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