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文化研究

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文化研究

论文摘要

蒙古族民间手工艺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2003年10月巴黎举办的第32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蒙古族民间文学:格萨(斯)尔;蒙古族民间音乐:蒙古族长调、蒙古族呼麦、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蒙古族四胡音乐;蒙古族民间舞蹈:蒙古族安代舞;蒙古族杂技与竞技:蒙古族搏克;蒙古族传统手工技艺: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蒙古族民俗:成吉思汗祭奠、祭敖包、那达慕、鄂尔多斯婚礼,均先后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在这些项目中,有些是属于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如传统手工技艺——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有些是与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相关的,如蒙古族马头琴、蒙古族四胡、蒙古族安代舞、蒙古族搏克、成吉思汗祭奠、祭敖包、那达慕、鄂尔多斯婚礼。诸多项目被列为保护项目,在欣喜的同时,也意味着其中存有的危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文化遗产之中了。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之下,对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就变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学习设计史论专业的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如果能对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或许能为抢救和保护这些遗产做一些基础性的整理工作。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作为蒙古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蒙古族服饰、佩饰、器具、居所、车辆等门类。从设计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对于研究各门类的蒙古族设计将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不能回避的是,目前在国内的学术领域,对于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研究者甚少,也只有悉数发表的研究性成果,这无疑为深入研究带来了诸多困难。本文的研究结合文献、考古资料、田野调查,借鉴内蒙古各地区地方志、蒙古族文学、社会学、史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生产、销售、思想观念、特征、材料与技术、审美等方面进行了专门性的探讨。文末的结语,笔者总结了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历史地位,并提出了其可能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在21世纪的今天,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发展不能全然只按照旧时的传统,而是要不断地寻求其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诸葛铠先生谈及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时提出的“适者生存的再生道路”。蒙古族民间手工艺可以有三种生存方式:一种是整体的传承,并从文化生态学的高度人为地保护那些优秀品种及大师级人物,使之不失传。在提倡继承和保护的过程中也遇到重重矛盾,如蒙古族传统文化与蒙古族现代文化的矛盾、蒙古族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生产技术的矛盾、少量制作与大批量生产的矛盾,以及面临的产业、市场、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对此,不妨通过民间社团开发、组织蒙古族民间手工艺品的生产,通过扩大其产业、市场份额、就业位置来促进其发展。由此可以推衍出另外两条发展道路:一是将蒙古族的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一是将蒙古族民间手工艺品的风格和手工技艺相分离,用现代材料和技艺表现其传统风格的发展模式。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时间和区域
  • (二) 关于“蒙古族”
  • 三、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 (一) 文本对文献的历时性研究
  • (二) 田野实地考察法
  • (三) 综合研究、分类研究、比较研究、专题研究
  • 五、文章的内容
  • 六、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历史源流
  • 第一章 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生产与销售布局
  • 第一节、清代早期的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生产
  • 一、清初——粗放的游牧业是形成家庭小手工业模式的经济基础
  • 二、十七世纪末——内地汉族“雁行”手工业者进入内蒙古地区为其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 第二节、清代中后期的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生产
  • 一、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内地破产手工业者入住内蒙古地区建立专业手工业作坊
  • (一) 归化城
  • (二) 包头
  • (三) 多伦诺尔
  • (四) 定远营
  • (五) 乌兰哈达
  • (六) 经棚
  • (七) 乌丹
  • 二、鸦片战争以后——城市和定居点的增多促进以商品性生产为主的独立手工业作坊、专业工厂和制作场的发展
  • 第三节、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销售布局
  • 一、旅蒙商的发展
  • 二、各地旅蒙商的活动
  • (一) 归化城
  • (二) 包头
  • (三) 贝子庙
  • (四) 多伦诺尔
  • (五) 乌丹
  • (六) 小库伦
  • (七) 阿拉善地区
  • (八) 呼伦贝尔地区
  • (九) 乌拉察布地区
  • (十) 伊克昭盟地区
  • (十一) 张家口
  • 第二章 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思想观念
  • 第一节、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自然观
  • 一、反映蒙古人的生产方式
  • (一) 游牧生产
  • (二) 狩猎生涯
  • (三) 对牲畜的管理
  • 二、反映蒙古人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
  • (一) 高原地带
  • (二) 迁徙生活
  • 三、反映蒙古人的知识体系
  • (一) 天文历法知识
  • (二) 医药知识
  • 第二节、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伦理道德观
  • 一、祖先崇拜
  • 二、英雄崇拜
  • 三、关注女性
  • 四、歌颂母亲
  • 五、尊卑有别
  • (一) 物品摆放位置
  • 1、火撑
  • 2、铺垫
  • 3、其它物品
  • (二) 坐卧位置
  • 1、坐位
  • 2、卧位
  • 六、“佛”、“天”、“祖”的统一
  • 第三节、清代民间信仰对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影响
  • 一、萨满文化的影响
  • (一) 服饰及佩饰
  • (二) 器具
  • (三) 偶像
  • 二、喇嘛教的影响
  • 第四节、清代蒙古族民间风俗对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影响
  • 一、蒙古族礼俗中的民间手工艺品
  • (一) 蒙古族婚礼
  • 1、定亲
  • 2、婚前准备
  • 3、女方接亲
  • 4、男方迎亲
  • 5、婚礼仪式
  • (二) 蒙古族寿礼和丧礼
  • 1、蒙古族寿礼
  • 2、蒙古族丧礼
  • 二、蒙古族节日岁时中的民间手工艺品
  • (一) 白月节
  • (二) 其它节日的祭祀
  • 1、祭佛
  • 2、祭祖
  • 3、祭敖包
  • 4、祭火撑
  • 三、蒙古族会俗中的民间手工艺品
  • 四、蒙古族生产生活习俗与禁忌中的民间手工艺品
  • (一) 生产生活习俗
  • (二) 禁忌
  • 五、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蒙古族民间手工艺品
  • (一) 蒙古族祝赞词
  • 1、对服饰及佩饰的祝赞
  • 2、对蒙古包的祝赞
  • 3、对毛毡的祝赞
  • 4、对娱乐用具祝赞
  • (二) 蒙古族民歌
  • 1、服饰及其佩饰
  • 2、蒙古包
  • 3、用具
  • 第三章 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主要特征
  • 第一节、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实用性
  • 一、满足蒙古人的生活需求
  • 二、体现蒙古人的身份地位
  • 三、符合蒙古人的祈吉意愿
  • 四、丰富蒙古人的业余生活
  • 第二节、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传承性与创造性
  • 一、传承性
  • 二、创造性
  • 第三节、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地域性
  • 一、服饰的地域性
  • 二、佩饰的地域性
  • 三、取材的地域性
  • 第四节、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价值
  • 一、实用价值
  • 二、文化价值
  • 三、历史价值
  • 四、经济价值
  • 第四章 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材料与技术
  • 第一节、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材料
  • 一、材料分析
  • (一) 服饰及佩饰
  • (二) 用具
  • (三) 居所
  • (四) 车辆
  • 二、材料来源
  • (一) 皮、毛、革
  • (二) 木、铁、铜
  • 第二节、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技术
  • 一、制毡、制毯、制皮工艺
  • 二、蒙古包的手工艺技术
  • (一) 蒙古包的搭建
  • 1、建立框架结构
  • 2、苫毡的覆盖
  • 3、带子和围绳的捆扎
  • (二) 蒙古包的拆卸与运载
  • 三、蒙古族服饰及佩饰的手工艺技术
  • 四、蒙古族器具的手工艺技术
  • 五、蒙古族车辆的手工艺技术
  • 六、蒙古族乐器的手工艺技术
  • 第五章 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的审美特征
  • 第一节、从实用到审美
  • 一、从“实用为先”的转化
  • 二、形式大于功能
  • 第二节、对自然美的关注
  • 一、“圆形”穹庐与“天圆地方”
  • 二、兽型艺术类比
  • 第三节、崇高美
  • 一、对蒙古人本质力量的关注
  • 二、雄健美
  • 第四节、以物寄情的象征手法
  • 一、萨满文化中的象征
  • 二、喇嘛教中的象征
  • 第五节、异彩纷呈的装饰纹样
  • 一、历史渊源
  • 二、特色表现
  • 第六节、绚丽夺目的色彩
  • 一、尊白尚蓝
  • 二、喜黄红绿
  • 三、鲜艳的色彩搭配
  • 结语
  • 一、过去的蒙古族民间手工艺是遗留下来的丰富遗产
  • 二、现在的蒙古族民间手工艺是现代文化的原发性基础
  • 三、未来的蒙古族民间手工艺是群众创造的高层次需求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一:插图索引
  • 附录二:表格索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文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