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雪玲(莱西市职业教育中心,山东青岛266600)
所谓中等生,是指由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认知能力、价值取向、个性情感、意志和学习状况等原因形成的,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淡薄,定向定位偏离自我,在群体中处于中间状态的群体。他们也是实现教育教学整体目标不可忽视的一个庞大群体。由于没有骄人的成绩,所以不像优等生那样备受教师关注;也不像后进生那样频频犯错误,很少受到教师的批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他们便不知不觉地被边缘化了。
从另一方面来讲,虽然中等生的学习成绩不突出,学习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意志品质不够坚定,但因为没有把全部精力用于学习,反而有更广泛的爱好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教师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引导,激发他们的自信和潜能,让他们在不断取得的点滴成功中体验与感受成功的快乐,使其优势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相信每一个中等生都会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等生。
一、有效关注,充分尊重
中等生是班级中最缺乏关注的一个群体,教师应该充分关注中等生的心理、兴趣、知识和能力、学习状态、思维方式等,才会找准切入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才会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同时,责无旁贷地保护和尊重中等生的自尊,不能因为他们没有突出的表现就漠视他们的存在,更不能因为他们偶尔的错误就对他们横加指责。
二、适时切入,树立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首先,教师要善于在集体活动中观察发现中等生的优点,以此为切入点,激发中等生的优势潜能。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怀着一颗热切的心,为中等生提供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使教学过程也成为中等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更为主动、自觉地为中等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比如,英语课堂上可以设计不同梯度的活动任务,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境和语言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做足准备;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点设计个性化作业,自问自答、自编自演。这样,让中等生也有主动展示独特自我的机会,既丰富了经验,又提高了能力,通过一次次的成功奠定他们自信的根基。
三、放慢脚步,充满期待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在学生的能力倾向分布中,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一种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能上的差异。中等生因为学习相对被动,思维多数处于低水平徘徊的状态,因此对他们的进步不能急于求成,而应针对他们的特点,课堂上放慢脚步,关注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并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让他们与教材对话。让思想在对话中激活,让创造的火花在对话中迸发,这样,他们才会在思维的过程中获得“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的成功体验。教师除了引导,更要对他们的每一次努力和成功充满耐心和期待,激励学生更加努力自信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四、循序培养,激励进取
给中学生设定任务时,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挑选出稍有难度的智力任务,使他们能用足力气,集中注意,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未知的东西。激励学生不断寻找新的方法,获得新的发现,使他们思想得到更新,能在付出后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快乐,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激励自己树立更强的进取心。
五、适时评价,坚持鼓励
心理学家将各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影响进行对比后发现:鼓励组的学生进步最大;表扬组其次;批评组开始进步,然后直线下降;而不表扬不批评组的学生成绩最差。由此可知学生的进步与教师的评价方式存在着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中,中等生便是处于“不表扬、不批评”的位置,从而导致他们缺乏进步的动力。为此,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积极挖掘中等生的优点,对于他们取得的进步要像“及时雨”一样给予恰当、热切的鼓励,使他们从教师的鼓励中发现并强化自己的优点,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进入良性的学习生活状态。
中等生如同藏在叶子后的青涩果实,需要阳光和温暖;又如撂荒干涸的土地,需要雨露的滋润。教师要给这个被遗忘的角落以特别的关注,把师爱的阳光洒到每一位中等生的心灵里,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关怀和鼓励,远离边缘化,回归到学习生活的舞台中并熠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