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性修复论文-张宇策,王鹏,杨大威,姜明久,张军

根性修复论文-张宇策,王鹏,杨大威,姜明久,张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根性修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臂丛神经,撕脱伤,膈神经,肋间神经

根性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策,王鹏,杨大威,姜明久,张军[1](2019)在《不同部位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部位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疗效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外科行膈神经移位术、肋间神经移位术及健侧C7神经移位术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神经部位分为膈神经移位组16例、肋间神经移位组15例及健侧C7神经移位组16例。屈肘、屈指肌力恢复采用BMRC分级系列进行评估,肘关节活动度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试用标准评定。结果 3组不同部位神经移位术后的肌力与肘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膈神经移位术肌力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神经移植长度、损伤至手术时间和功能锻炼时间(χ~2/t=-5.310、7.111、-5.536、3.400,P均<0.01);影响肋间神经移位术肌力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年龄、神经移植长度和功能锻炼时间(χ~2/t=-3.883、8.182、3.067,P均<0.01),健侧C7神经移位术肌力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年龄、损伤至手术时间及功能锻炼时间(χ~2/t=-2.423、-3.381、3.985,P<0.05或P<0.01)。影响膈神经移位术肘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神经移植长度、损伤至手术时间和功能锻炼时间(χ~2/t=-2.340、4.752、-2.221、2.907,P<0.05或P<0.01);肋间神经移位术肘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损伤部位、神经移植长度和功能锻炼时间(χ~2/t=5.000、5.000、2.582,P<0.05);健侧C7神经移位术肘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年龄、神经移植长度、损伤至手术时间有关(χ~2/t=-2.571、4.752、-4.875,P<0.05)。结论 3种不同神经移植术后肌力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有效率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术式肌力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受不同因素影响。(本文来源于《疑难病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吴玮,王祥瑞[2](2017)在《椎间盘修复术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一文中研究指出坐骨神经痛是起自臀部沿坐骨神经径路及分布区域的疼痛,常常伴有相应皮区的感觉减退和针刺感,其终生患病率在12.2%~43%。目前越来越多的微创穿刺技术被用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这篇综述中将介绍一种微创的穿刺技术,椎间盘修复术(disc laser repair system,DLRS),分别从其历史、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本文来源于《中国疼痛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阿不地合比尔·阿不拉,李平,依力哈木江·吾斯曼,艾合买提江·玉素甫[3](2016)在《膈神经与肋间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肋间神经移位和膈神经移位已是治疗肘关节屈曲功能的主要方法,而有些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两种术式均可适用,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优选哪种修复方式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难题。目的:观察膈神经移位至臂丛神经上干前股和肋间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疗效。方法: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20例,其中膈神经移位至臂丛神经上干前股9例(膈神经移位组),肋间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11例(肋间神经移位组),修复后均获得15-36个月的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操作时间并分别进行记录;观察两组患者肱二头肌肌力及肘关节屈曲角度的恢复情况。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制定的"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的试用标准"对肌皮神经的功能恢复进行评价,并计算其优良率,评价2种修复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1膈神经移位组优良率为67%,肋间神经移位组优良率为64%,两组优良率对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2膈神经移位组切口小,出血量少,操作时间短;3膈神经移位组恢复不理想2例,肋间神经移位组恢复不理想3例;4结果表明,2种修复方式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效果良好,能有效恢复屈肘功能;膈神经移位在切口、出血量及操作时间等方面有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6年51期)

吴玮,奥列嘎·瓦西里耶夫娜,陈雪青,叶乐,朱玫娟[4](2016)在《腰椎间盘激光修复术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椎间盘激光修复术与硬脊膜外腔激素注射(ESI)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发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94例患者按1∶1随机分入椎间盘激光修复术组(激光组)和ESI组,每组47例。主要评估指标包括腰痛ODI(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和疼痛数字模拟评分(NRS评分)。结果在随访8周时,两组的ODI评分、NRS评分均显着低于同组基线值(P值均<0.05),且激光组ODI评分的下降程度较ESI组更为显着(校正后两组差异为-2.83,95%CI为-5.48~-0.18,P=0.04),但两组间NRS评分下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52周时,两组的ODI评分、NRS评分均显着低于同组基线值(P值均<0.05),且激光组ODI评分(校正后两组差异为-8.45,95%CI为-12.23~-4.66,P<0.01)和NRS评分(校正后两组差异为-0.70,95%CI为-1.26~-0.14,P=0.02)的下降程度均较ESI组更加显着。两组间在随访8和52周时总体康复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椎间盘激光修复术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疗效较ESI治疗更佳,但本研究结果的推广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医学》期刊2016年06期)

刘宗宝,朱寅,陆剑锋,钱辉,黄建平[5](2015)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肋间神经移位修复肩外展功能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肋间神经移位腋神经修复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肩外展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随访2010—2013年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行肋间神经-腋神经移位术的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5例,其中全臂丛根性撕脱伤3例,C5-7撕脱伤2例。随访18~48个月,随访内容:患者术前肩外展功能,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间隔,是否同时修复肩胛上神经,术后神经肌电图情况,肩外展角度,叁角肌肌力及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患者肌电图检查出现新生电位的平均时间为术后3.5个月,4例叁角肌肌力3级以上,1例肌力2级,肩外展平均角度70°,肩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80%。结论肋间神经-腋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可以获得安全有效的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5年23期)

尹刚,侯春林,盛军,林浩东[6](2012)在《闭孔神经或生殖股神经移位修复腰骶丛根性撕脱伤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闭孔神经或生殖股神经移位修复腰骶丛根性撕脱伤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整尸6具,解剖测量双侧闭孔神经、生殖股神经、股神经及骶神经根的长度、横径和纵径,计算横截面积,并在高倍显微镜下计数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结果右侧闭孔神经经椎体前腹膜后移位至左侧,与左侧股神经均能直接吻合,且有2~3 cm的重迭。左侧生殖股神经、闭孔神经切断后均能与同侧S1、S2神经根吻合,且有2~4 cm的重迭。闭孔神经的神经纤维数目(4400~7800根)为股神经纤维数目(13000~20000根)的1/3,生殖股神经的神经纤维数目(3000~4500根)为骶2神经的纤维数目(4500~8500根)的1/2,闭孔神经纤维数目(4400~7800根)与S1神经纤维数目(5000~9000根)基本相当。结论闭孔神经或生殖股神经可作为动力源神经移位修复腰骶丛根性撕脱伤。(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王斌,李海涛,张剑锋,杨焕友,刘伟[7](2012)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修复前臂屈肌功能的应用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健侧C7移位重建前臂屈肌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椎前通路健侧C7移位修复患侧下干或内侧束时,相关前臂屈肌神经入肌点和尺神经深支起点至健侧C7神经吻合口之间的距离;观测上述肌肉的神经来源;测量C7及其前、后股的长度。结果 C7及其前、后股长度分别为(58.8±4.2)、(15.4±6.7)、(8.8±4.4)mm。C7神经吻合口至入肌点长度:至掌长肌支为(369.4±47.3)mm,至指浅屈肌支为(390.5±38.8)mm(正中神经发出)和(413.6±47.4)mm(骨间前神经发出),至示中指指深屈肌支为(346.2±22.3)mm(正中神经发出)和(408.2±23.9)mm(骨间前神经发出),至环小指指深屈肌支为(344.2±27.2)mm,至拇长屈肌支为(392.5±29.2)mm(正中神经发出)和(420.5±37.1)mm(骨间前神经发出),至旋前方肌支为(495.8±31.3)mm,至尺神经深支起点为(548.7±30.0)mm。骨间前神经均发支支配拇长屈肌、示中指指深屈肌和旋前方肌,支配指浅屈肌5侧(16.7%);正中神经主干均发支支配掌长肌和指浅屈肌,支配示中指指深屈肌10侧(33.3%)、拇长屈肌6侧(20.0%)。结论如果采取腓肠神经移植,前臂肌肉功能在1年内均不能恢复;肱骨短缩、1个神经吻合口有利于前臂屈肌功能的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2年10期)

王瑶[8](2011)在《椎管内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致残严重,损伤的部位位于椎管内探查困难,目前采用的手术方式为利用臂丛以外的神经(副神经、膈神经、肋间神经等)进行移位,修复损伤的神经[1]。但由于可供移位元的动力神经源数目有限及神经再生的距离较长,手功能的(本文来源于《护士进修杂志》期刊2011年15期)

孙建涛[9](2011)在《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随着交通业的发展,高能量的损伤日益增多,临床上臂丛神经损伤,尤其是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多组神经移位修复术是其公认有效治疗方式,其中健侧C7移位修复术被发明20余年来,经多次改进,已成为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重要方法。正因如此,健侧C7移位修复术对健侧肢体的影响成为周围神经外科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一般认为,C7神经根与C6、C8神经根有很高程度的神经交叉支配,使C7神经根的支配区域比较弥散,切断后不会造成健侧上肢严重的不可逆的功能障碍。在临床随访中,也有报道发现切取健侧C7神经根后健侧肢体发生功能障碍及神经源性疼痛,但影响程度各地报道不一,损伤机制尚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探讨。本研究以创伤性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具体损伤情况分期行健侧C7移位及其他多组神经移位修复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肢的恢复情况,并探讨对健侧肢体影响的程度和机制,为扩大健侧C7移位修复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2004年7月~2010年7月在我院分期行健侧C7移位修复术及其他神经移位修复的全臂丛神经撕脱伤的28例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并进行随访。(1)诊断:28例患者通过术前的临床检查、肌电图检测及MRI检查,可初步诊断创伤性臂丛C5~T1的根性撕脱伤,并且经过手术探查、术中肌电及传导测试等得到进一步证实,其中合并同侧膈神经损伤6例,合并副神经损伤1例,合并膈神经和副神经同时损伤7例。(2)手术治疗:采用健侧C7神经根及其他动力神经多组神经移位修复术的重建方法。根据修复神经接触面横截面积的大小,选择健侧C7的全根或后股修复患肢的上干、桡神经或正中神经。(3)术后随访及评价:本组28例患者,对所有患者都进行了术后健侧肢体功能评价,其中26例随访超过12个月;对患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随访21例,随访时间超过2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健侧各指指腹及患肢的触觉、痛觉和两点辨别觉,患肢神经修复靶肌肉的肌力,并依据英国MRC感觉分级标准及修正的英国MRC肌力分级标准作出综合评定。(4)使用SPSS13.0软件对术后3天及术后1年健侧肢体感觉影响分级进行秩和检验,对术后不同时间患侧手指指腹两点辨别觉恢复率进行Chi-Square检验,检验水准a值取0.05。结果:(1)术后对患肢运动功能恢复随访发现:冈上肌肌力恢复达M2+以上者有3例(3/5),肱二头肌肌力恢复达M2+以上者4例(4/5),屈腕及屈指肌肌力恢复达M2+以上者5例(5/8),叁角肌肌力恢复达M2+以上者1例(1/5),肱叁头肌肌力恢复达M2+以上者4例(4/12),伸腕肌肌力恢复达M2+以上者3例(3/8)。由于术式选择健侧C7后股移位至患侧正中神经内侧束,所以患肢感觉功能无明显恢复。(2)对于健侧肢体的影响:所有患者术后健侧肢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减退。术后3天,健侧肢体感觉无明显影响者1例(B组),达S3+者9例(A组2例,B组7例),S3者11例(A组5例,B组6例),S2者7例(A组5例,B组2例),健侧C7神经根全根移位较单纯后股移位对健侧肢体感觉影响明显(P<0.05);术后1年,健侧肢体感觉无明显影响者16例(A组6例,B组10例),达S3+者5例(A组2例,B组3例),达S3者3例(A组2例,B组1例),达S2者2例(A组1例,B组1例),健侧C7神经根全根移位较单纯后股移位对健侧肢体感觉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对健侧影响最重手指两点辨别觉恢复率随访显示,健侧C7单纯后股移位恢复率较高,统计分析后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4例患者出现健侧肢体运动障碍,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2例(A组1例,B组1例)肱叁头肌肌力M5-,2例(A组1例,B组1例)背阔肌肌力M5-, 3例(A组1例,B组2例)伸指肌肌力M5-;1例(A组)出现伸指总肌和拇长伸肌肌力M0,4年后随访仍无明显恢复。结论: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健侧C7移位修复术是目前修复患肢功能的一种有效可行方法,健侧C7神经根可以提供充足的神经纤维束,用来修复上干、下干、正中神经及桡神经,恢复部分肩外展、屈肘、屈伸腕及屈指功能,是其他神经无法替代的。健侧C7移位术后沿再生神经产生的神经卡压可能是影响前臂肌群恢复效果的一个因素,建议在卡压位置行局部神经松解术,以提高恢复效果。由于健侧C7移位修复术对健侧肢体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当选择该术式时,应根据需要切取健侧C7的长度和粗细,尽量保留前股或前股前外侧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感觉的影响和产生神经根性疼痛的可能。(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1-03-01)

沈杰,贺玉英,刘倩,高婷婷[10](2010)在《椎管内神经移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年6月~2009年10月,我们利用椎管内残留的神经移植修复损伤的臂丛神经下干,效果较好。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8例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年龄3~56岁,均为全臂丛神经损伤,且伴有同侧膈神经及副神经损伤。均施行了椎管内(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0年02期)

根性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坐骨神经痛是起自臀部沿坐骨神经径路及分布区域的疼痛,常常伴有相应皮区的感觉减退和针刺感,其终生患病率在12.2%~43%。目前越来越多的微创穿刺技术被用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这篇综述中将介绍一种微创的穿刺技术,椎间盘修复术(disc laser repair system,DLRS),分别从其历史、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性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宇策,王鹏,杨大威,姜明久,张军.不同部位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疗效比较[J].疑难病杂志.2019

[2].吴玮,王祥瑞.椎间盘修复术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

[3].阿不地合比尔·阿不拉,李平,依力哈木江·吾斯曼,艾合买提江·玉素甫.膈神经与肋间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

[4].吴玮,奥列嘎·瓦西里耶夫娜,陈雪青,叶乐,朱玫娟.腰椎间盘激光修复术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上海医学.2016

[5].刘宗宝,朱寅,陆剑锋,钱辉,黄建平.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肋间神经移位修复肩外展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

[6].尹刚,侯春林,盛军,林浩东.闭孔神经或生殖股神经移位修复腰骶丛根性撕脱伤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2

[7].王斌,李海涛,张剑锋,杨焕友,刘伟.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修复前臂屈肌功能的应用解剖[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

[8].王瑶.椎管内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

[9].孙建涛.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1

[10].沈杰,贺玉英,刘倩,高婷婷.椎管内神经移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J].山东医药.2010

标签:;  ;  ;  ;  

根性修复论文-张宇策,王鹏,杨大威,姜明久,张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