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咽癌的临床与CT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秦贵磷,黄斌豪,段晓蓓[1](2022)在《18F-FDGPETCT显像在难确诊性鼻咽癌中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18F-FDGPETCT显像在难确诊性鼻咽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2月我院临床高度怀疑鼻咽癌的60例患者,首次或多次行鼻咽镜病理活检阴性,行常规18F-FDGPET/CT检查,根据PET/CT结果引导再次行鼻咽镜病理活检。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以最终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为阳性组(鼻咽癌组)及阴性组(非鼻咽癌组)。收集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EB病毒相关抗体及病理等。分析难确诊性鼻咽癌原发灶中PET/CT的临床应用价值、影像学特征、鼻咽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PET/CT鼻咽癌原发灶在左侧壁12例(33.33%)、右侧壁16例(44.44%)、顶后壁+双侧壁8例(22.22%)、平均大小(17.68±5.63)cm3、平均最大标准化摄取值(the 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为(8.36±0.77)。PET/CT诊断难确诊性鼻咽癌的准确率为73%(44/60);阳性预测值为100%(36/36),阴性预测值为33%(8/24)。结合病灶的部位再进行诊断(单侧为恶性,双侧为良性),准确率提高到约为80%(48/60),阴性预测值提高到20/24(83.3%)。大部分炎症病灶一般表现为双侧鼻咽部对称性FDG摄取增高;恶性者大部分表现为单侧病灶,除非病灶范围较大形成肿物,则可能累及双侧。两组间的EB病毒相关抗体、SUVma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中低分化鳞癌与高分化鳞癌的SUVmax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高于后者。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率高达69.81,数量平均(4.68±1.63)个,SUVmax在PET/CT图像亦较高。结论:在难确诊性鼻咽癌患者中,18F-FDGPETCT显像的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魏一娟,贾飞,苏蕾,查开继,高剑波[2](2021)在《能谱CT定量参数值鉴别鼻咽淋巴瘤及鼻咽癌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值在鼻咽淋巴瘤、鼻咽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能谱CT对30例鼻咽淋巴瘤、20例鼻咽癌患者进行GSI双期增强扫描。测量并计算鼻咽部肿瘤组织内动脉期(AP)、静脉期(VP)的碘浓度(IC)、标准碘浓度(NIC)及碘浓度差(ICD)及3组不同能量范围的能谱衰减曲线斜率K,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衡量各能谱参数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鼻咽淋巴瘤组ICAP、NICVP、KVP40-70、KVP40-100均低于鼻咽癌组(均P<0.01),该4个参数对二者的鉴别均有中等诊断效能,AUC分别为0.725、0.820、0.736、0.755。NICVP的AUC最大,当以0.57为阈值时,其鉴别鼻咽淋巴瘤、鼻咽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86.7%、84.94%和77.62%。结论:鼻咽淋巴瘤、鼻咽癌能谱CT多定量参数值存在差异,可作为能谱CT鉴别二者的有效指标。
冯妹妹,饶艳莺,林家豪,钟婧,伍榕霞,郑德春,陈韵彬[3](2021)在《磁共振零回波时间序列评估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磁共振零回波时间(magnetic resonance zero echo time,MR-ZTE)序列在诊断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入组38例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鼻咽癌初诊患者,进行MR-ZTE和CT检查。对两种成像方法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计算这两种方法检出颅底骨质结构侵犯例数及侵犯结构数目,分析比较MR-ZTE与CT诊断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率的差异。[结果] MR-ZTE与CT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位阅片者之间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95和0.89,P均<0.001。MR-ZTE和CT检出有颅底骨质侵犯的阳性例数分别为31例(81.58%)和32例(84.21%),两者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种成像技术对颅底单个骨质结构受侵犯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ZTE的图像质量与CT图像质量相当,两者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出能力一致;MR-ZTE在评价仅骨髓侵犯而无明显骨皮质破坏的早期骨侵犯方面优于CT。因此,MR-ZTE有望作为鼻咽癌磁共振分期扫描的常规序列之一。
谢勇,彭婧[4](2021)在《多排螺旋CT与高场MRI评价鼻咽癌颅底侵犯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鼻咽癌患者分别通过多排螺旋CT和高场磁共振成像(MRI)对颅底侵犯情况进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例鼻咽癌患者,均通过多排螺旋CT和高场MRI进行检查诊断,分析通过两种检查方法对鼻咽癌患者不同位置颅底侵犯的检出率。结果 CT检查的翼板、蝶骨体、斜坡骨、岩锥尖以及卵圆孔处颅底侵犯检出率及总检出率分别为6.0%、4.5%、3.0%、10.0%、1.5%、31.0%,均低于高场MRI检查的13.5%、11.5%、13.0%、20.0%、11.5%、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通过高场MRI进行检查诊断,可以有效提高颅底各个位置的侵犯检出率,给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指导以及根据,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黄筱晓,崔惠勤,滕才钧,韦建林,覃丽兰,邓燕云[5](2021)在《鼻咽癌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与EGFR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相关代谢参数预测鼻咽癌治疗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广西省柳州市工人医院收治的61例[男性44例、女性17例, 年龄21~84(57.8±6.2)岁]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ET/CT显像资料。分析所有患者的18F-FDG PET/CT图像, 计算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肿瘤糖酵解总量(TLG)。所有患者的肿瘤标本经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染色后, 计算标本的EGFR阳性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性别、肿瘤T分期、最大径、病理分型等计数资料;SUVmax、MTV、TLG两样本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年龄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代谢参数等因素对EGFR表达水平的影响, 把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 评估EGFR表达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鼻咽癌患者代谢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61例鼻咽癌患者的EGFR阳性表达率为93%(57/61), EGFR高表达34例(高表达组), EGFR低表达27例(低表达组)。EGFR高表达组的SUVmax、MTV、TLG明显高于低表达组(U=-4.197、-2.273、-2.425, 均P<0.05 )。EGFR高表达组与EGFR低表达组在肿瘤T分期、肿瘤最大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128、5.165, 均P<0.05), 而在性别(χ2=0.720 )、年龄(t=-0.087)、病理分型(χ2=1.914)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肿瘤T分期(OR=0.103, 95%CI:0.018~ 0.582, P=0.025)、肿瘤最大径(OR=1.612, 95%CI:1.090~2.385, P=0.017)、SUVmax(OR=1.270, 95%CI:1.115~1.446, P<0.01)、MTV(OR=1.008, 95%CI:1.002~1.014, P=0.015)、TLG(OR= 1.085, 95%CI:1.015~1.160, P=0.016)是EGFR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SUVmax(OR=1.340, 95%CI:1.019~1.764, P=0.036)是预测EGFR高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结果表明, SUVmax[曲线下面积(AUC)=0.815, 95%CI:0.709~0.921, P<0.01]对于预测EGFR高表达的诊断效能优于MTV (AUC=0.682 , 95%CI:0.548~0.816, P=0.015)、TLG (AUC=0.670, 95%CI:0.535~0.805, P=0.023)。SUVmax、MTV、TLG临界值分别为16.39、136.29 cm3、19.28时诊断鼻咽癌的灵敏度分别为58.8%、50.0%、41.2%, 特异度分别为96.3%、85.2%、96.3%。结论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SUVmax可作为预测鼻咽癌患者EGFR表达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
聂存伟,王冠,马秀梅,蒋鹏,李玲[6](2021)在《磁共振成像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患者中的应用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22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8例,女44例,年龄(65.77±4.23)岁,年龄范围为49~72岁。患者在治疗前均行CT检查及MRI检查,临床医师按照CT、MRI、CT联合MRI的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决策,将定性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单独使用CT、单独使用MRI、CT联合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与定性诊断的一致性,同时比较CT联合MRI诊断与分别单独使用CT或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CT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与CT联合MRI诊断的一致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874,P<0.05)。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与CT联合MRI诊断一致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568,P<0.05)。CT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与CT联合MRI诊断的一致性明显高于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与CT联合MRI诊断的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联合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明显高于CT、MRI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联合CT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具有更加突出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早期诊断价值突出,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参考依据,可成为未来影像学研究的重点方向。
李立峰,薛艳丽,王乃武[7](2020)在《SPECT/CT联合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的价值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CT(SPECT/CT)联合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的价值。方法选取济南市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3例具有MRI及SPECT-CT影像资料的鼻咽癌患者,以患者症状、影像及随访为定性结果,分析MRI、SPECT-CT及联合检查的诊断情况。结果 83例鼻咽癌患者中,52例(62.65%)存在颅底骨侵犯;MRI、SPECT-CT诊断结果不一致共28例,其中,MRI正确率46.43%(13/28),SPECT-CT正确率53.57%(15/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SPECT-CT敏感度较单独行MRI或单独行SPECT-CT显着升高(P<0.05),漏诊率显着降低(P<0.05);准确度、特异度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加SPECT-CT影像报告后,有33例(39.76%)患者临床决策发生变化。结论 SPECT/CT联合MRI能提高鼻咽癌患者早期颅底骨侵犯敏感度,减少漏诊,影响患者临床决策。
吕闻冰[8](2020)在《头颈癌PET/CT影像组学特征的鲁棒性及诊断预后价值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头颈癌是指发生于鼻咽、口咽、下咽等部位的肿瘤。在我国华南地区,尤其以鼻咽癌更为常见,其年发病率高达0.3‰。鼻咽癌PET/CT图像的诊断常受到炎性组织如慢性鼻咽炎FDG高摄取的干扰,特异性受限。尽管放化疗的联合应用使得头颈癌的局部控制率有所提高,但远处转移风险依旧较高,长期生存率仍不理想。传统SUV指标和TNM分期难以刻画肿瘤异质性,对头颈癌的预后预测性能有限。开发新的、诊断预后性能更优的特征对患者的精准诊疗至关重要。影像组学通过定量刻画图像灰度分布模式,提取表征肿瘤内部异质性的高通量影像特征,已在单一模态图像中多类肿瘤的诊断、分期分级、疗效评估及预后预测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果。然而目前影像组学研究仍面临鲁棒性较低、多中心泛化性能不足以及多模态研究匮乏等问题。因此本文旨在针对鼻咽癌和头颈癌PET/CT图像开展影像组学特征鲁棒性分析及其在诊断、预后预测等临床问题上的研究。[材料与方法]1、收集40例鼻咽癌18F-FDG与11C-choline两种PET/CT显像,研究分割和离散化对88个影像组学特征鲁棒性的影响。2、充分考虑矩阵构建过程中的方向、对称性、平均策略、距离、邻域及窗宽等因素,研究多策略提取的PET影像组学特征鲁棒性及其对69例鼻咽癌和37例慢性鼻咽炎的诊断性能。3、研究整合PET特征、CT特征和临床参数的多模态模型对128例鼻咽癌患者的预后价值。4、提出图像层次、矩阵层次以及特征层次的多模态多层次PET/CT融合影像组学模型,并研究其对296例多中心头颈癌患者的预后价值。[结果]1、研究筛选得到8个FDG特征和11个choline特征较为鲁棒。2、不同策略提取的部分特征鲁棒性较低,但其诊断性能较高;影像组学特征SumEntropy、SZLGE 和 LGZE 的 AUC 高于传统指标 SUVmax 和 MATV(0.91-0.93 vs.0.72-0.88,p=0.01-0.04)。3、多模态模型对无复发生存期的预测在测试集上性能有限,但在局部晚期病例上优于单一模态模型(C-index:0.67-0.84 vs.0.64-0.77,p=0.001-0.059)。4、在7种不同的训练集测试集划分下,对于RFS、MFS和OS的预测,分别有5种、6种和5种划分的最大C-index是由图像层次的融合模型所达到的。[结论]1、筛选得到的鲁棒性较高的特征可为将来构建鲁棒性较高的模型提供指导。2、大多数特征的诊断性能主要取决于特征本身的定义,部分受特征提取策略影响;一些影像组学特征的诊断性能优于传统指标。3、PET和CT特征相比临床参数提供了额外的定量肿瘤内部异质性的信息,多模态模型更适用于局部晚期病例的预后预测。4、在图像层次逐体素地整合PET的代谢信息和CT的解剖信息能有效捕获更多有价值的预后信息。
杨易[9](2020)在《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在诊断鼻咽癌分期及预测其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代谢参数在鼻咽癌诊断分期及预测其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PET/CT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3.62±13.80)岁。将其根据有无发生淋巴结转移和(或)远处转移分为两组,其中转移组35例,无转移组15例。将其根据鼻咽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分为两组,其中早期鼻咽癌(Ⅰ-Ⅱ期)8例,进展期(Ⅲ-Ⅳ期)42例。采用Siemens Biography 16 HR PET/CT scanner采集鼻咽癌患者全身图像,所有图像资料在西门子Syngo.via工作站进行处理,经过MM oncology软件采用SUVmax值40%为阈值自动勾画VOI,分别测量鼻咽癌患者原发病灶的PET/CT代谢参数: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峰值标准摄取值(SUVpeak)、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和肿瘤代谢体积(MTV)。分别对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早期(Ⅰ-Ⅱ期)与进展期(Ⅲ-Ⅳ期)患者间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及各种代谢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通过计算约登指数,找到相应的最佳诊断阈值,计算相关敏感度及特异度,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转移组与无转移组原发灶TLG、MT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性别、年龄、SUVmax、SUVpeak、SUV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中,TLG(AUC为0.817)的预测转移效能优于MTV(AUC为0.783)。计算TLG的约登指数为0.571,当TLG取值73.240时对鼻咽癌转移的预测效能最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7.1%、100%;MTV的约登指数为0.467,当MTV取值6.600时对鼻咽癌转移的预测效能最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86.7%。早期鼻咽癌(Ⅰ-Ⅱ期)与进展期(Ⅲ-Ⅳ期)原发灶MT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SUVmax、SUVpeak、SUVmean、TLG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中,MTV(AUC为0.771)预测临床分期有一定准确性,计算MTV的约登指数为0.482,当MTV取值2.685时对鼻咽癌临床分期预测效能最高,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2.5%、85.7%。结论鼻咽癌患者原发灶的PET/CT代谢参数TLG、MTV对预测鼻咽癌转移具有一定价值,且TLG预测转移效能优于MTV。鼻咽癌患者原发灶的MTV与鼻咽癌临床分期有一定关系,利用MTV,18F-FDG PET/CT可以预测鼻咽癌的临床分期。
周敬淳[10](2019)在《DCE-MRI,DWI及血清氨基酸在鼻咽癌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采用定量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以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方法,测定鼻咽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前后各定量参数值(Ktrans、Kep、Ve)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情况,以期探讨DCE-MRI及DWI在鼻咽癌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疗效评价以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分析30例经病理科诊断为低分化鳞状上皮细胞癌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在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前后分别进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分析不同临床分期鼻咽癌与DCE-MRI各参数(Ktrans、Kep、Ve)及DWI表观扩散系数(ADC)的相关性;比较诱导化疗加放疗前后DCE-MRI各参数(Ktrans、Kep、Ve)及DWI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变化;并比较不同疗效以及不同预后患者治疗结束时各参数的差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清氨基酸浓度。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1)放化疗前,鼻咽癌肿瘤区DCE-MRI各参数(Ktrans、Kep、Ve)及DWI表观扩散系数(ADC)高于健侧翼外肌。除II期与Ⅲ期的Kep,Ⅲ期与Ⅳ期间的ADC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临床分期间Ktrans、Kep、Ve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咽癌临床分期、T分期与Ktrans呈正相关,与ADC呈负相关。Ⅲ期与Ⅳ期间的ADC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放化疗后的Ktrans、Kep、Ve值均低于放化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后的ADC值高于放化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完全有效者有6例,部分有效者有17例,稳定者有7例,未出现恶化者,有效率为76.67%。根据不同疗效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DCE-MRI各定量参数及ADC值的改变计算其变化百分率(Percentage change):(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X 100%,不同疗效患者的DCE-MRI各定量参数及ADC值变化百分率(K(PC)trans、Kep(PC)、Ve(PC)、ADC(PC))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4)在随访过程中,放化疗后复发者有3例,复发肿块的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复发肿块的DWI呈高或稍高信号,ADC值为(0.91±0.06)×10-3mm2/s;无复发者的大多数DWI呈等、稍高信号,少数呈稍低信号,ADC值为(1.29±0.21)×10-3mm2/s,复发者与无复发者的ADC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采用液相色谱方法分析30例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中20种氨基酸代谢产物。治疗后鼻咽癌患者血液中天冬氨酸、苏氨酸、瓜氨酸、鸟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含量明显比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牛磺酸、丝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缬氨酸、半胱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含量明显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丙氨酸、甲硫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放化疗前,牛磺酸、苏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瓜氨酸、缬氨酸、半胱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与鼻咽癌肿瘤区DCE-MRI参数Ktrans呈正相关(P值均<0.05)。牛磺酸、谷氨酸、缬氨酸和半胱氨酸与DCE-MRI参数Kep呈正相关(P值均<0.05)。谷氨酰胺、缬氨酸与DCE-MRI参数Ve呈正相关(P值均<0.05)。谷氨酸、谷氨酰胺、缬氨酸与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呈正相关(P值均<0.05)。脯氨酸与Ktrans和Kep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放化疗后,缬氨酸与Ktrans呈正相关(P=0.032)。瓜氨酸与Ktrans呈负相关(P=0.006)。丝氨酸和甘氨酸与Kep呈正相关(P值均<0.05)。甘氨酸、亮氨酸与Ve呈正相关(P值均<0.05)。甘氨酸、亮氨酸、赖氨酸与ADC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1)通过定量DCE-MRI及DWI测量Ktrans、Kep、Ve及ADC值,能够反映出正常组织结构与鼻咽癌病灶间的差异,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否侵及周围组织。Ktrans和ADC可以区分鼻咽癌的早期与晚期,能够很好地对鼻咽癌临床分期进行诊断。(2)通过放化疗治疗后Ktrans、Kep、Ve值均明显降低,ADC值明显升高,有效率达76.67%,说明放化疗对鼻咽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另外,放化疗的疗效越好,则定量DCE-MRI各参数及ADC值的变化百分率越高,因此可以通过各参数的变化百分率来评价放化疗的临床疗效。(3)定量DCE-MRI可基本反映鼻咽癌放化疗后的局部变化情况,对鼻咽癌的复发具有重要诊断价值。DWI能够从分子水平提供病变的特征信息,结合DWI与ADC值能够为鼻咽癌放化疗后复发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4)定量DCE-MRI及DWI可以从不同的病理生理学角度,对鼻咽癌的放化疗效果进行量化评估,为临床鼻咽癌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5)血清氨基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鼻咽癌患者的放化疗效果和血清代谢图谱变化的关系,检测氨基酸对于了解鼻咽癌患者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鼻咽癌的临床与CT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咽癌的临床与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18F-FDGPETCT显像在难确诊性鼻咽癌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设备及显像方法 |
1.3 图像分析方法分析鼻咽癌原发灶在PET/CT上的影像学特征及鼻咽癌淋巴结转移情况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鼻咽癌原发灶在PET/CT上的影像学特征及与病理结果比较 |
2.2 PET/CT淋巴转移情况 |
3 讨论 |
(2)能谱CT定量参数值鉴别鼻咽淋巴瘤及鼻咽癌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方法 |
1临床资料 |
2.CT检查方法 |
3.图像后处理及数据测量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动、静脉两期的IC、NIC、ICD对比结果 |
2.动、静脉两期各组斜率K值对比结果 |
3.ICAP、NICVP、KVP40-70、KVP40-100ROC曲线及AUC结果 |
4.不同阅片医师判读结果的一致性比较 |
讨论 |
(3)磁共振零回波时间序列评估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查方法 |
1.2.1 MRI检查方法 |
1.2.2 CT检查方法 |
1.3 图像处理 |
1.4 图像评估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总体图像质量评分 |
2.2 ZTE序列与CT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总检出率比较 |
2.3 ZTE序列和CT对颅底单个骨质侵犯的检出率比较 |
3 讨论 |
(4)多排螺旋CT与高场MRI评价鼻咽癌颅底侵犯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SPECT/CT联合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的价值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影像检查方法: |
1.2.2 影像分析及阳性征标准: |
1.2.3 颅底骨侵犯定性标准[6]: |
1.2.4 临床决策: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定性结果、MRI、SPECT-CT诊断结果 |
2.2 MRI、SPECT-CT及联合诊断结果 |
2.3 MRI、SPECT-CT及联合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及漏诊率比较 |
2.4 SPECT-CT联合MRI诊断对临床决策的影响 |
3讨论 |
(8)头颈癌PET/CT影像组学特征的鲁棒性及诊断预后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头颈癌概述 |
1.2 影像组学概述 |
1.3 PET/CT影像组学的应用 |
1.4 PET/CT影像组学所面临的问题 |
1.5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分割和离散化对鼻咽癌~(11)C-Choline和~(18)F-FDG PET/CT影像组学特征鲁棒性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病例与PET/CT成像 |
2.2.2 肿瘤分割 |
2.2.3 特征提取 |
2.2.4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分割对特征鲁棒性的影响 |
2.3.2 离散化对特征鲁棒性的影响 |
2.3.3 联合分割和离散化对特征鲁棒性的影响 |
2.4 讨论与总结 |
第三章 多策略提取的鼻咽癌PET/CT影像组学特征鲁棒性及诊断价值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病例与PET/CT成像 |
3.2.2 图像预处理 |
3.2.3 多策略矩阵构建 |
3.2.4 特征提取 |
3.2.5 鲁棒性分析及诊断性能评价 |
3.3 实验结果 |
3.3.1 构建策略对GLCM特征的影响 |
3.3.2 距离对GLCM特征的影响 |
3.3.3 构建策略对GLRLM特征的影响 |
3.3.4 邻域对GLSZM特征的影响 |
3.3.5 窗宽对NGTDM特征的影响 |
3.3.6 与传统指标的比较 |
3.4 讨论与总结 |
第四章 联合临床参数的鼻咽癌PET/CT影像组学特征预后价值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病例与PET/CT扫描 |
4.2.2 治疗与随访 |
4.2.3 图像预处理 |
4.2.4 影像组学特征 |
4.2.5 临床参数 |
4.2.6 预后模型构建 |
4.3 实验结果 |
4.3.1 病例资料 |
4.3.2 单因素特征筛选 |
4.3.3 多因素模型构建 |
4.3.4 模型性能比较 |
4.4 讨论与总结 |
第五章 多模态多层次融合的头颈癌PET/CT影像组学模型预后价值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数据集 |
5.2.2 多层次融合 |
5.2.3 特征提取 |
5.2.4 多中心模型构建 |
5.3 实验结果 |
5.3.1 单因素分析 |
5.3.2 融合策略的性能比较 |
5.3.3 不同划分的性能比较 |
5.4 讨论与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在诊断鼻咽癌分期及预测其转移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1.1 鼻咽癌概况 |
1.2 鼻咽癌诊断的传统影像学方法 |
1.3 鼻咽癌诊断的分子影像学方法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显像剂 |
2.3 患者准备 |
2.4 显像方法 |
2.5 图像分析 |
2.6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2 PET/CT代谢参数 |
4.讨论 |
4.1 PET/CT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
4.2 鼻咽癌一般临床特点 |
4.3 PET/CT代谢参数在鼻咽癌诊断分期及预测其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
4.4 不足与展望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18)F-FDG PET/CT在鼻咽癌诊断、分期及其转移灶判定中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10)DCE-MRI,DWI及血清氨基酸在鼻咽癌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鼻咽癌放化疗及影像学疗效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鼻咽癌的临床与CT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18F-FDGPETCT显像在难确诊性鼻咽癌中的临床价值[J]. 秦贵磷,黄斌豪,段晓蓓. 影像技术, 2022(01)
- [2]能谱CT定量参数值鉴别鼻咽淋巴瘤及鼻咽癌的价值[J]. 魏一娟,贾飞,苏蕾,查开继,高剑波.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21(06)
- [3]磁共振零回波时间序列评估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诊断价值[J]. 冯妹妹,饶艳莺,林家豪,钟婧,伍榕霞,郑德春,陈韵彬. 肿瘤学杂志, 2021
- [4]多排螺旋CT与高场MRI评价鼻咽癌颅底侵犯的临床意义[J]. 谢勇,彭婧. 中国实用医药, 2021(28)
- [5]鼻咽癌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与EGFR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 黄筱晓,崔惠勤,滕才钧,韦建林,覃丽兰,邓燕云.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1(09)
- [6]磁共振成像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中的应用价值[J]. 聂存伟,王冠,马秀梅,蒋鹏,李玲.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21(04)
- [7]SPECT/CT联合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的价值探析[J]. 李立峰,薛艳丽,王乃武.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09)
- [8]头颈癌PET/CT影像组学特征的鲁棒性及诊断预后价值研究[D]. 吕闻冰.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9]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在诊断鼻咽癌分期及预测其转移中的应用价值[D]. 杨易.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DCE-MRI,DWI及血清氨基酸在鼻咽癌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周敬淳. 暨南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