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地区构造古地磁和磁组构研究及喜马拉雅隆升

珠穆朗玛峰地区构造古地磁和磁组构研究及喜马拉雅隆升

论文摘要

针对喜马拉雅地块研究程度较高、许多观点不一致的特点,本文从古地磁的角度出发,系统详细地研究了喜马拉雅地块构造古地磁和磁组构,提出了新的高原隆升模型,主要取得以下认识和进展: 1.根据新的构造古地磁资料,阐明了作为冈瓦纳大陆(印度板块)北部边缘的喜马拉雅地块从古生代以来向北的漂移过程中,有三次向南的短暂漂移:首先在泥盆纪中晚期至晚期有0.6°S的向南位移,从28.4°S漂移到29.0°S;然后晚三叠世到中侏罗世有2.6°S向南的漂移,从18.6°S漂移到21.2°S:最后一次往南漂移是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有3.8°S的向南漂移,从南纬18.6°S漂移到22.4°S。主要由于喜马拉雅地块(印度板块)总体的向北漂移,南北两个超级大陆的相对位置总体上靠得更近了。 2.应用岩石磁组构,结合变形变质、变形期次、变质期次、岩浆活动和岩组,详细研究了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磁组构特征。目前喜马拉雅地块新生代以来明显存在至少两期变形、两期变质,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磁组构同样记录了至少两次韧性变形:第一次是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变形。这次变形非常强烈,在所有磁组构样品的磁面理和磁线理Flinn图上都表现为压扁形椭球体,显示挤压变形;在磁化率各异性度P频谱图和百分率各向异性度H曲线上显示岩石曾经历了强烈的塑性变形。第二次是由南向北的伸展变形,变形仅在局部有显示。地点是MCT的上盘樟木附近、丁仁布桥、康山桥和高喜马拉雅顶部以及特提期喜马拉雅的底部。在磁面理、磁线理Flinn图上表现为拉长形椭球体,显示拉张变形。 3.从变质岩石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构造地质学、地质年代学、岩浆岩岩石学及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对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变质倒置做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认为,只有一对正、逆韧性剪切带的配合,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才能产生管道流(Channel flow)或塑性挤出(ductile extension)。然而主中央断裂(MCT)和藏南拆离系(STDS)主拆离面自新生代以来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不论是显微岩组还是岩石磁组构都至少存在两期变形:早期是强烈的韧性变形,由北往南逆冲:晚期是构造掀斜,由南往北伸展。 4.应用现代变质岩石学、现代构造地质学,结合岩石磁组构、岩组,重新对高喜马拉雅雅结晶岩系变质倒置序列的成因作出新的解释,推测变质倒置和藏南拆离系的形成,可能是逆冲推覆、构造掀斜共同作用的结果。 5.喜马拉雅地块从古生代以来总体向北的漂移过程中,它的三次往南的短暂漂移都与特提斯洋的演化有关。这些往南回返大致分别与古特提斯(S1-P2)、中特提斯(T33-J1)和新特提斯(J33-K1)的打开形成相对应。

论文目录

  • 创新点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选题依据
  • 1.1.3 研究意义
  • 1.2 前人工作基础、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
  • 1.2.1 前人工作基础
  • 1.2.2 研究程度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2 古地磁学原理和研究方法
  • 2.1 古地磁学原理
  • 2.1.1 古地磁学的基本概念
  • 2.1.2 磁性矿物
  • 2.1.3 岩石的磁化强度
  • 2.2 古地磁的研究方法
  • 2.2.1 古地磁采样
  • 2.2.2 古地磁测量和仪器
  • 2.2.3 剩余磁性稳定性检验和退磁
  • 2.2.4 数据处理与资料整理
  • 3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主要地质特征
  • 3.1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主要沉积建造特征
  • 3.1.1 特提斯喜马拉雅(TH)
  • 3.1.2 高喜马拉雅(HH)
  • 3.1.3 低喜马拉雅(LH)
  • 3.1.4 亚喜马拉雅(SH)
  • 3.2 岩浆活动及岩石记录
  • 3.2.1 侵入岩浆活动
  • 3.2.2 脉岩
  • 3.2.3 火山岩
  • 3.2.4 岩浆作用的时空演化规律
  • 3.3 变质岩与变质作用
  • 3.3.1 高喜马拉雅变质岩
  • 3.3.2 变质作用
  • 3.3.3 变质作用的P-T-t轨迹趋势分析
  • 3.3.4 变质期次
  • 3.4 珠穆朗玛峰地区主要地质构造特征
  • 3.4.1 各次级构造单元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
  • 3.4.2 造山带规模的区域性断裂
  • 3.4.3 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构造演化
  • 4 珠穆朗玛峰地区构造古地磁及两个超级大陆的相对运动
  • 4.1 地层概况与采样
  • 4.2 古地磁测试数据
  • 4.3 构造古地磁新结果
  • 4.3.1 天然剩余磁性
  • 4.3.2 热退磁
  • 4.4 讨论
  • 4.5 南北两个超级大陆古生代以来的相对运动
  • 4.5.1 南北两个超级大陆的由来
  • 4.5.2 特提斯演化
  • 4.5.3 印度板块和劳亚大陆古生代以来的相对运动
  • 5 珠穆朗玛峰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磁组构及其构造含义
  • 5.1 引言
  • 5.1.1 构造塑性挤出模型
  • 5.1.2 伸展跨塌模型
  • 5.2 地质背景
  • 5.2.1 岩石建造
  • 5.2.2 主中央断裂
  • 5.2.3 藏南拆离系
  • 5.3 采样和测试
  • 5.4 磁组构特征分析
  • 5.4.1 磁各向异性度P
  • 5.4.2 平均百分率各向异性度H
  • 5.4.3 磁化率椭球体的形状
  • 5.4.4 平均最小磁化率主轴方向
  • 5.4.5 磁各向异性图
  • 5.5 讨论和结论
  • 6 喜马拉雅造山带及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 6.1 喜马拉雅造山带及青藏高原隆升的证据
  • 6.1.1 地质证据
  • 6.1.2 生物群落的时空分布证据
  • 6.1.3 古地磁证据
  • 6.1.4 古地貌证据
  • 6.1.5 古气候证据
  • 6.2 喜马拉雅造山带及青藏高原隆升过程
  • 2-E2)'>6.2.1 俯冲碰撞隆升阶段(K2-E2
  • 3-N1)'>6.2.2 汇聚挤压隆升阶段(E3-N1
  • 2-Q)'>6.2.3 均衡调整快速隆升阶段(N2-Q)
  • 6.3 青藏高原隆升的特征
  • 6.3.1 隆升时代和隆升幅度
  • 6.3.2 隆升方式
  • 6.4 青藏高原隆升的机制
  • 结语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 [1].塔里木盆地化石层磁组构特征与古水流方向分析[J]. 地下水 2017(02)
    • [2].渭河盆地北缘口镇断裂上盘黄土磁组构特征及其意义[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24)
    • [3].磁组构与构造变形[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03)
    • [4].临夏盆地新近纪郭泥沟剖面磁组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 2018(11)
    • [5].拉萨地块保吉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磁组构特征[J]. 地质通报 2019(04)
    • [6].藏东昌都地区侏罗纪岩石磁组构研究及其构造意义[J]. 地质学报 2019(10)
    • [7].龙门山南段盐井-五龙断裂磁组构特征及其对几何学、运动学的制约[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9(02)
    • [8].河南西南部典型白垩纪剖面的岩石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岩石学报 2010(11)
    • [9].基于Delphi的岩石磁组构自动成图系统的设计[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08)
    • [10].北京房山岩体的磁组构特征及其对岩体侵位的约束[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07)
    • [11].陕西蓝田公王岭猿人遗址处L_(15)层磁组构特征及意义[J]. 第四纪研究 2008(06)
    • [12].皖南地区汤口断裂带磁组构特征及地质意义[J]. 华东地质 2018(04)
    • [13].山东胶莱盆地鲁科一井上白垩统火山岩的岩石磁学和磁组构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6(06)
    • [14].长江中游砂山沉积物磁组构特征及其指示的古风场[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1)
    • [15].基于磁组构特征的江汉平原全新世古洪水事件[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06)
    • [16].“巫山黄土”的磁组构特征及成因[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05)
    • [17].泥河湾黑土沟剖面磁组构特征及古湖水文环境变化[J]. 科学通报 2020(11)
    • [18].阿尔金断裂带西段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03)
    • [19].柴西西岔沟新近系磁组构特征对环境变化的响应[J]. 沉积学报 2009(01)
    • [20].秦祁接合带造山缝合带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1)
    • [21].雁林寺韧性剪切带磁组构与有限应变的对比分析[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8(04)
    • [22].南秦岭金池院与张家坝岩体磁组构特征和构造意义[J]. 地质论评 2009(03)
    • [23].库车坳陷克拉苏河新生代沉积岩磁组构特征与古流向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2)
    • [24].龙门山南段山前天全—乐山剖面磁组构研究及其对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指示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2)
    • [25].西秦岭温泉岩体的磁组构特征及其侵位机制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05)
    • [26].贺兰山中段奥陶系米钵山组砂岩磁组构特征及古水流分析[J].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5(04)
    • [27].青藏高原东缘鲜水河断裂带磁组构特征及构造意义[J]. 岩石学报 2013(03)
    • [28].泾河下游全新世古洪水沉积磁组构特征研究[J]. 地下水 2016(03)
    • [29].俄罗斯北部泰米尔半岛褶皱带岩床和玄武岩岩石磁学及磁各向异性[J]. 科学通报 2008(02)
    • [30].磁组构形成机理与动力学意义[J]. 矿物学报 2020(02)

    标签:;  ;  ;  ;  ;  

    珠穆朗玛峰地区构造古地磁和磁组构研究及喜马拉雅隆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