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研究课题系重庆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CSTC2007CE9073)的部分研究内容,并受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渝教宣[2007]5号)和重庆大学青年社科基金项目(CDSK 2007-06)资助。工程硕士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新型研究生教育模式,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规模最大、涉及学科领域最广的学位类型。实践证明,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丰富了硕士生培养和学位类型,更新了高校的教育观念,满足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实现了校企的紧密合作,这一教育模式符合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目标的要求。由于高校与企业性质与运行机制的差异,双方在工程硕士的办学理念、合作目标等方面尚存在认识与行为上的不一致,要解决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在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培养实践中不断探索,使工程硕士教育真正有利于教育与行业相结合,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和支持教育,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有利于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深化和改革,使高校、企业和国家都成为这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真正受益者。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15所高校和21个大中型企业工程硕士教育相关人员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对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得出5个影响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主要因素:合作意愿、培养条件、合作规划、过程管理和政府主导。运用协同学、系统学和协同机制等相关理论,分析了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系统在合作准备、培养实施以及持续发展的不同阶段各要素对系统的作用机理,构建了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协同发展的作用模型,明确了协同系统的构成要素。根据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对系统的不同作用,将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机制分为内在机制与外在机制两部分,分析和研究了内外机制中各要素协同作用的机理。论文以重庆大学和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为例,重点分析了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系统协同发展机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产生的成效。论文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和企业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研究,落实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略,从运行机制上提高大学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研究背景1.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特征1.2.1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1.2.2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与特点1.2.3 校企合作对工程硕士培养的意义1.3 国内外工程硕士教育发展概述1.3.1 国内工程硕士的发展概况1.3.2 美国工程硕士教育发展概况1.3.3 国内外工程硕士发展概况的比较1.4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4.1 问题的提出1.4.2 论文研究意义1.5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框架1.5.1 研究思路1.5.2 研究方法1.5.3 论文研究框架2 相关概念及理论介绍2.1 协同学的概念及内容2.1.1 协同学概述2.1.2 协同学的主要内容2.2 系统理论2.3 协同机制理论2.3.1 系统机制的含义2.3.2 系统机制的特点3 影响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因素的实证研究3.1 研究假设的提出3.2 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3.2.1 问卷的设计及数据收集3.2.2 问卷的统计与数据处理3.2.3 问卷的信度检验3.2.4 提取因子与个人属性的相关性分析3.2.5 结果分析4 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机制分析4.1 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作用模型4.2 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4.2.1 合作准备阶段4.2.2 培养实施阶段4.2.3 持续发展阶段4.2.4 信息化的协同管理手段4.3 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的外在机制4.3.1 政策的引导与促进4.3.2 协调校企双方的合作利益4.3.3 发挥监督与评估作用5 案例分析5.1 长安公司简介5.2 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准备阶段5.2.1 合作关系的建立5.2.2 明确工程硕士合作培养目标5.3 工程硕士合作培养实施阶段5.3.1 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人才选拔5.3.2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工程硕士课程体系5.3.3 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解决工学矛盾5.3.4 建立工程硕士双导师制5.3.5 采取工程与工学硕士统筹培养的课题组方式5.4 持续发展阶段5.5 质量监督与控制5.6 成效6 结论与展望6.1 结论6.2 展望致谢参考文献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附录B: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满意度调查表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校企合作论文; 工程硕士论文; 因子分析论文; 协同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