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论文文献综述)
王勋政[1](2021)在《基于CAN总线的电梯群控调度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高层建筑物修建的越来越多,此种环境下,电梯也迅速兴起和发展。为了避免电梯运行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存在严重问题,控制装置就必不可少,因此电梯群控技术成为了研究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本文着重研究了电梯的群控系统。本系统通讯采用CAN总线,由于CAN总线的通讯速率快,具有冲撞机制的特性,可以保证系统通讯的实时性和信息传输的准确性。首先,概括设计的背景及意义,对电梯群控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群控系统的性能及特点。然后,确定出系统的控制方案。一方面,对群控系统的结构以及相应的控制方式进行阐述,通过对两种群控的总线方式进行比较,即环形的群控方式和集中的群控方式,从而为设计算法的建模、软件及硬件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对电梯群控系统调度展开调查,参照具体发展状态,完成最优化发展方案的制定任务。另外,结合实际发展趋势,针对不同的电梯群控硬件模块进行科学设计,包括电源模块、显示模块、时钟模块、状态指示模块、单片机模块、CAN收发模块、按键输入模块和信号转换模块,完成了基于CAN总线的电梯群控系统的硬件设计。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对群控系统的调度原则和交通流的模式识别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四种交通模式下的设计。最后,对电梯群控系统进行了软件模块化设计,设计分为如下三大功能模块:状态显示模块、数据通讯模块、群控调度算法实现模块,分析了其功能实现情况,绘制软件流程图。通过对软件和硬件方面的设计实现电梯群控调度系统。
陈世郁[2](2021)在《PLC程序控制技术在工业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现如今,污水问题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充分说明,环境治理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对大量的工业水进行处理是一项极费精力的工作,只靠人工很难完成,通过合理建造智能化处理系统可以提高治理污水的效果,因此,该文对PLC程序控制技术在工业水处理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与分析。
刘茂丰[3](2021)在《巡检无人机的智能机巢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巡检无人机续航能力差,难以满足远距离、长时间的巡检任务需求,设计一款智能机巢,用于“巢-巢”新型架空线路巡检模式。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国内外无人机机巢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巡检作业对智能机巢的机械结构、智能控制系统以及监控软件的实际需求,提出智能机巢的设计方案,明确智能机巢的总体功能框架。接着基于巡检无人机更换电池和起降的需求,设计智能机巢的机械结构,包括停机坪、三轴机械臂以及无人机归位锁紧装置等结构的设计;对滚珠丝杠和步进电机进行选型计算;选择PLC作为三轴机械臂等运动装置的控制器,实现传感器数据读取、电机控制指令发送以及与智能控制系统的数据交互,完成更换电池动作。然后针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软硬件设计,通过监控电池的使用次数、电池电压等状态信息,实现电池的智能管理功能;搭载网络RTK高精度定位系统,通过4G网络通信与巡检无人机进行实时数据交互,实现引导巡检无人机精准降落功能和起飞安全判断功能;设计智能机巢监控软件,实现状态信息监控、电压设置以及手动机巢操作等功能。最后根据本文的设计制作了智能机巢样机,并在线路巡检及变电站投入现场使用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样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预设,对比国内外无人机机巢,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熊峰[4](2021)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工业机器人视觉应用》课程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智能制造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逐步提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制造业迫切需要大量高质量的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但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培养的毕业生难以符合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较为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即促进入以职业为载体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系统化设计,使学习者习得系统化职业能力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论。本研究聚焦中职《工业机器人视觉应用》课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理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首先,通过对工业机器人企业及中职学校调研明确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深入珠三角地区工业机器人企业开展访谈调研掌握人才需求情况,确定工业机器人专业毕业生从业岗位群,挖掘岗位职业能力及核心素养等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对珠三角地区中职院校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明确工业机器人视觉课程开设现状,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课程开发提供依据。其次,在行业专家及中职资深教师共同研讨下,依据工作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为职业行动领域,根据认识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完成学习领域转化。以视觉功能为载体,设计四个难度螺旋上升的学习情境,再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并制作一体化工作页,构建多主体、过程性的评价量表。最后,以“多形状工件分拣”学习情境为例,在实验学校进行教学实验,待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放课程实施效果问卷。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过程、综合评价量表及课后问卷结果综合分析,得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业机器人视觉应用》课程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工业机器人视觉工作站安装、调试水平和技能迁移能力。
魏君一[5](2021)在《基于数字孪生的零件测量系统开发》文中认为智能制造的基础本质上需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中的数据互融互通,数字孪生技术为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相互映射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以零件测量平台为对象,使用数字化建模技术设计了虚拟测量平台,根据虚拟测量平台映射为物理空间中零件测量平台,研究了零件测量平台虚实映射和数据集成方法,开发了基于数字孪生的零件测量监控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给出了基于数字孪生的零件测量系统整体方案,研究了零件测量平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的建模映射技术,根据零件测量平台的数据特点,提出了零件测量平台监控系统构架。(2)依据零件测量系统框架,确定了虚拟测量平台统一的建模方法,分析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数据映射和驱动方法,研究了零件测量系统虚实数据集成的方案。在虚拟测量平台模型的基础上,搭建了物理测量平台,并对零件测量平台中各个测量工位的机械结构与相应的零件夹具进行了介绍,完成了物理平台的PLC控制系统设计。(3)多源异构设备数据采集软件开发与测量系统数据库设计。分析了测量平台中孪生数据的组成,使用OPC、Socket技术开发了PLC与机器人数据实时采集软件。根据测量平台中数据的存储与管理需要,设计了数据库表结构,实现了物理测量平台状态数据的实时采集。(4)根据测量平台控制需求,使用三层软件架构,编写各个测量功能模块,实现监控系统软件对测量平台的测量控制与监控。最后通过零件测量平台进行实例测试,完成了物理测量平台状态数据到虚拟测量平台传输的验证。
江翠翠[6](2021)在《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重型汽车驱动桥零部件的铸造缺陷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指标要素之一。济南鑫源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采购过桥箱盖零部件的毛坯件进行生产加工,为了提高产品的合格率需要对其进行渗油检测,过桥箱盖生产线上原有的传统人工操作的渗油检测装置工作效率低、检测精度不高、零部件合格率只有83%,而市面上出现的一些小型检测设备与本企业检测产品不匹配,高精度的自动化检测设备对本企业来讲经济性能不高。为了契合新旧动能转换理念,根据企业需求与实际情况,在原有渗油检测设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设计,研制了具有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PLC控制的自动化生产设备。首先,研究适用于企业的气密性检测方法。经过对比,结合企业实际,选定为水检冒泡法,用气体压力模拟卡车过桥箱工作运动过程中润滑油产生的压力。其次,研究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设备工作台的控制方案。首先对工作台零部件放置位置做了限定设计;其次对半成品件与成品件不同的结构对工作台的密封性不同的要求做了设计;最后对工作台及检测气体密封设备的工作情况做了控制设计。再次,研究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设备储水箱液位及压力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分别建立各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PID控制及模糊-PID控制算法仿真,对比仿真数据,选定符合企业工艺要求的PID控制算法实现储水槽液位的稳定控制、模糊-PID控制算法实现压力的稳定控制。最后,系统调试。经过为期四个月的试验,根据实际数据计算出利用此研制的设备进行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时的检测正确率提高了95%,解决了人为加压不定量的缺点,缩减了工人数量,降低了劳动强度。本系统作为非标准设备在汽车零部件生产行业中确立了一种新型简单有效的铸造类零件内部气孔、砂眼的检测方法与手段,系统机械结构设计简易、容易操作、受外界干扰小,适用于其他一些小型加工车桥零部件的渗油或气密性检测。
曹铸[7](2021)在《汽车喷涂的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用户对汽车颜色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再仅满足于白、黑、银、灰4种基本色。但目前汽车喷涂车间通常采用的“传统循环管路系统”已无法满足快速切换多种个性化颜色的需求。本文为解决某汽车厂涂装生产中油漆换色时间长、管道清洗困难、易引起色差、混色、生产效率低以及油漆和溶剂大量浪费等问题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基于HMI配方的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某汽车厂喷涂车间的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系统功能需求、设备组成及油漆换色工艺流程。并设计了基于HMI配方的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2)根据设计结构,对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进行选型和搭建。其中包括PLC及外部扩展模块选型、交换机选型及PROFINET配置、电控柜柜面HMI选型及防爆操作盒的设计、PN/PN耦合器选型、其他传感器选型和电气控制柜电源接线等。并采用EPLAN软件绘制电气控制柜的接线原理图。(3)研究基于HMI配方的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软件控制方案,通过分析油漆填充、油漆回收及溶剂清洗的工艺流程,进而绘制程序控制流程图。采用TIA V15博途软件设计并开发PLC主控程序及HMI画面程序。其中画面包括基站、分配站工艺现编界面、系统运行监控界面、参数设定界面、PN/PN交互界面和报警界面等。(4)对控制系统进行调试与运行,并对软硬件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实验调试,包括通信调试,阀岛调试,现编工艺流程功能及系统运行调试。本系统选择S7-1500 PLC和HMI精智面板分别作为核心控制器件和人机交互窗口。实验证明,该系统换色时间短,能够在45~60min内完成两种颜色的切换;实现了易清洗(1次清洗即可达标)的目的,管道清洗后不会出现喷涂色差、混色等现象;并且可回收管道中约85.7%的油漆进行再次使用,与传统循环管路系统相比,该系统节约近82.8%的清洗溶剂,为工业绿色发展奠定基础。该系统已投产使用,根据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可满足油漆快速换色的工艺需求,同时运行稳定可靠,极大地提高了车间生产效率,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经济支出。
乔艳丽[8](2021)在《基于S7-300 PLC的油库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油库是储存油料的基地,油库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直接影响着整个产业的工艺生产和经济效益。因此,设计一个安全高效的油库监控系统,对于提高油库生产效率和提升系统自动化监管水平是极其重要的。本课题以西安市某油库为研究对象,按照厂家要求和油库工艺特点确定了控制需求,设计了基于西门子S7-300 PLC和PROFINET与PROFIBUS-DP总线相结合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方案。在确定总体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硬件部分设计和软件部分设计,硬件部分采用了IPC+PLC+ET200M分站的架构形式,并对PLC模块和现场硬件设备进行了选型。软件部分采用King View 6.55设计上位监控计算机程序,运用STEP 7 V5.6完成PLC控制程序编写,使用Win CC Flexible 2008完成触摸屏程序设计。在油库工艺生产过程中,为实现对厂区供油管道内流量的恒定控制,本文根据管道内流量控制对象的特性,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PID的控制策略,并通过MATLAB仿真对比实验,验证了基于BP神经网络PID算法的优越性和可靠性。实际应用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S7-300 PLC的油库监控系统稳定性高、可靠性强、控制效果显着,可以满足该油库监控自动化的需求。
强亚倩[9](2021)在《适配社会延伸业务的宽带电力线通信组网研究》文中指出在能源互联网中,随着业务流的增长、能量动态化和拓扑结构多变化,建立多种信息交互网络,实现面向业务的通信技术配置已经成为信息流发展重要的一环。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通常指电力载波通信,可直接将信号载波耦合到电力传输线上,实现“一线多用”。传统的PLC通信技术主受限于电力线传输特性的影响,传输衰减大、抗干扰能力弱、组网路由复杂等因素,并未延伸至社会服务领域的通信应用中。因而本文从PLC的传输特性入手,来研究电力载波通信在社会服务应用领域的组网方法。本文针对电力线传输模型,研究了导行波理论,并基于导行波理论和二径衰减模型建立了适应宽带PLC的传输模型,实地验证了模型的可用性。在组网方式上,本文从实地环境中电气设备的分布入手,针对不同信息传输指标提出了不同的组网方法。在宏观组网中,本文基于物理拓扑架构,提出了标签(TAG)分配为基础的组网路由方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证明TAG分配的组网路由方式能更好地显示组网的物理拓扑结构,有利于故障设备的快速定位和高效的信息传输。在面向用户的网络组网中,考虑到终端设备交互较多、负载动态变化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基于分簇蛛网的组网模型,在路由方式的选择上,提出了分簇协同的社会蜘蛛路由算法,并仿真验证了该算法在传输时延和收敛性的优势,为其他组网方法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许雪双[10](2021)在《绿茶生产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茶是一种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多以机械加工为主,产量较大。但是目前茶叶的机械化生产仍存在生产过程监控不实时和现场人机交互软件不完善等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农业领域智能监控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还不够深入。本文以安徽省宣城市的某绿茶生产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加工工艺流程和加工设备,密切联系生产线的控制特点和需求,同时参考国内外的工业控制案例,设计了一套基于PLC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的下位机系统和Lab VIEW编程软件的数据处理上位机人机交互监控软件。通过研究本生产线,首先,明确了各个生产环节的关键参数,制定了针对每个生产环节的上位人机交互界面,其包括参数配置和数据处理;其次,针对复杂的生产线对每个生产工序设计了子控制系统,进行分布式的数据采集,包括杀青子控制系统、揉捻子控制系统、初烘干子控制系统以及炒干和抛光子控制系统,控制软件采用分模块化的编写方式实现对生产线的控制;最后,通过对比不同的通信协议,总结其中的优缺点,最终设计了基于TCP传输控制协议和以太网总线的上、下位机之间的双向数据传输网络、基于Modbus RTU通信协议和485总线进行PLC与传感器等硬件之间的数据通信。上位机监控软件以Lab VIEW软件平台为基础,建立了以传感器、PLC、上位PC机、传感器模块和转换模块等硬件组成的绿茶生产线测试系统。针对各个生产环节设计了单独的监控界面,主要包括数据实时显示曲线,参数设置,数据存储等功能;设计了温度报警功能,对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和设置温度范围报警,以保证生产工序正常进行;设计了历史数据查询可以将历史的温度数据根据日期进行查询,将它们显示成波形曲线方便观察与分析。
二、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AN总线的电梯群控调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梯群控系统的方案设计 |
2.1 电梯群控系统的特性 |
2.2 电梯群控系统性能的分析 |
2.3 群控系统的结构设计 |
2.4 电梯群控的调度原则 |
2.5 电梯控制器的设计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梯群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电梯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3.2 群控制器调度模块的硬件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梯群控系统的调度算法和软件设计 |
4.1 交通流 |
4.2 电梯群控算法的分析与设计 |
4.3 群控系统总体调度原则 |
4.4 四种交通流模式下群控调度算法的实现 |
4.5 模拟验证群控调度算法 |
4.6 电梯群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4.7 电梯通讯模块的实现 |
4.8 软件实现的流程图 |
4.9 系统运行模拟实验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2)PLC程序控制技术在工业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PLC程序控制技术简介 |
2 工业水处理流程分析 |
2.1 物理法 |
2.2 生物法 |
2.3 化学法 |
2.3.1 预处理 |
2.3.2 生化处理 |
2.3.3 沉淀与后处理 |
3 工业水处理中PLC程序控制技术的运用 |
3.1 PLC程序控制系统要求 |
3.2 PLC程序控制系统设计 |
3.2.1 系统的硬件配置 |
3.2.2 控制系统软件 |
3.2.3 系统通信 |
3.3 PLC控制系统的功能开发 |
3.3.1 热备功能 |
3.3.2 实现上位机累积流量同步 |
3.4 PLC控制系统的安全维护 |
3.4.1 工作环境 |
3.4.2 控制系统中干扰及其措施 |
3.5 PLC控制系统在工业污水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
3.5.1 上位机 |
3.5.2 下位机 |
3.5.3 无线通信 |
4 结语 |
(3)巡检无人机的智能机巢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概述 |
1.2 课题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智能机巢总体设计 |
2.1 智能机巢需求分析 |
2.2 智能机巢设计方案和功能框架 |
2.3 智能机巢相关通信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械结构及PLC控制设计 |
3.1 机械结构设计 |
3.2 关键零部件选型计算 |
3.3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控制系统及监控软件设计 |
4.1 智能控制系统硬件平台 |
4.2 智能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3 智能控制系统功能设计 |
4.4 智能机巢监控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
5.1 实验设备 |
5.2 智能机巢实验 |
5.3 监控软件验证 |
5.4 智能机巢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工业机器人视觉应用》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案及思路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相关概念界定 |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 |
二、典型工作任务 |
三、行动领域 |
四、学习领域 |
五、学习情境 |
第二节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特征 |
一、课程开发的平衡性 |
二、课程目标的多元化 |
三、课程内容的关联性 |
四、课程评价的过程性 |
第三节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
一、能力本位原则 |
二、职业成长规律原则 |
三、行动导向原则 |
四、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
第四节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流程 |
第三章 工业机器人企业人才需求与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调研 |
第一节 调研背景与目的 |
一、调研背景 |
二、调研目的 |
第二节 调研对象 |
一、行业企业调研对象 |
二、中等职业学校调研对象 |
第三节 调研过程 |
一、行业企业调研过程 |
二、中等职业学校调研过程 |
第四节 调研结果分析 |
一、工业机器人企业人才需求结果分析 |
二、工业机器人视觉应用课程的现状分析 |
第五节 调研结论 |
一、行业企业调研结论 |
二、中等职业学校调研结论 |
第四章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实践 |
第一节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
第二节 行动领域归纳 |
第三节 学习领域分析 |
一、学习领域转化为课程 |
二、确定课程目标 |
三、选择课程内容 |
第四节 课程标准研制 |
第五节 学习情境设计 |
第六节 教学材料设计 |
一、教学设计 |
二、一体化工作页设计 |
第七节 课程评价设计 |
一、自我评价 |
二、组间评价 |
三、教师评价 |
四、企业评价 |
第五章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与评价 |
第一节 教学实验设计 |
一、教学对象 |
二、教学环境 |
三、实验目的 |
第二节 教学实验实施 |
一、实验准备 |
二、教学方法 |
三、教学设计 |
四、教学实施 |
第三节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效果分析 |
一、学习过程分析 |
二、多元评价表分析 |
三、课程效果问卷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结论 |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性职业能力 |
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性 |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企业人才需求访谈提纲 |
附录B 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C 中职课程建设访谈提纲 |
附录D 工业机器人视觉相关课程建设调查问卷 |
附录E 《工业机器人视觉应用》课程标准 |
附录F 多形状工件分拣教学设计 |
附录G 多形状工件分拣工作页 |
附录H 多形状工件分拣情境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5)基于数字孪生的零件测量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字孪生建模研究现状 |
1.2.2 数字孪生数据集成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基于数字孪生的仿真和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章节安排 |
2 基于数字孪生的零件测量系统总体设计 |
2.1 零件测量平台需求分析 |
2.2 测量平台测量仪器选择 |
2.2.1 接触式测量仪器 |
2.2.2 非接触式测量仪器 |
2.3 零件测量系统整体方案 |
2.4 零件测量系统虚实数据集成方案 |
2.5 基于数字孪生的零件测量监控系统设计 |
2.5.1 零件测量平台数据特点 |
2.5.2 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虚拟测量平台建模与开发 |
3.1 零件测量平台数字孪生虚拟模型构建 |
3.2 虚拟测量平台虚实映射与驱动 |
3.3 虚拟空间中三维模型运动原理 |
3.4 虚拟测量平台开发 |
3.4.1 虚拟测量平台数字化模型开发方案 |
3.4.2 测量平台数字化模型设计 |
3.4.3 测量平台模型渲染与轻量化处理 |
3.4.4 基于Unity的虚拟测量平台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物理测量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
4.1 物理测量平台的实现 |
4.2 测量平台关键测量工位结构结构设计 |
4.3 测量平台控制系统设计 |
4.3.1 PLC控制系统简介 |
4.3.2 PLC的选型 |
4.3.3 PLC开发环境 |
4.3.4 运动控制与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4.3.5 测量平台控制程序方案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零件测量系统虚实空间数据集成方案 |
5.1 测量平台孪生数据分析 |
5.2 数据采集方案 |
5.3 数据存储方案 |
5.4 测量平台数据采集 |
5.4.1 基于OPC的 PLC数据采集 |
5.4.2 基于Stock的工业机器人数据采集 |
5.5 数据库设计 |
5.5.1 数据库设计与E-R模型 |
5.5.2 数据表结构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数字孪生的零件测量监控系统 |
6.1 监控系统功能分析 |
6.2 监控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6.3 监控系统软件开发技术路线 |
6.3.1 监控系统软件数据读取与显示 |
6.3.2 监控系统软件发布与配置 |
6.4 软件的实现 |
6.5 零件测量仿真 |
6.5.1 测量平台工作原理 |
6.5.2 虚拟空间中测量平台数据获取的方法 |
6.5.3 零件测量平台监控系统运行与实验验证 |
6.5.4 系统可靠性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6)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过桥箱盖零部件结构 |
1.2 企业中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设备现状 |
1.3 国内外在本选题领域内研究现状 |
1.4 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方法 |
1.4.1 水检冒泡法 |
1.4.2 氦气示踪检测法 |
1.5 研究意义 |
1.6 设计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
1.7 设计系统的主要功能 |
1.8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1 系统整体控制结构 |
2.2 系统整体控制流程图 |
2.3 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压系统设计 |
3.1 液压系统回路元器件的选择 |
3.1.1 液压控制阀的选择 |
3.1.2 油泵电机的选择及理论数值计算 |
3.2 液压系统回路的PLC控制设计 |
3.3 液压缸参数选择理论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压力控制系统设计 |
4.1 压力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1.1 压力控制阀的选择 |
4.1.2 零部件内部压力信号采集设备的选择 |
4.2 压力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研究 |
4.2.1 常规PID控制 |
4.2.2 模糊-PID控制 |
4.3 压力控制系统的基本数学模型 |
4.4 压力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 |
4.4.1 压力控制系统模糊控制器设计 |
4.4.2 模糊控制表的获取方法 |
4.4.3 压力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 |
4.5 压力控制系统的PLC控制设计 |
4.5.1 压力控制系统中PLC的选择 |
4.5.2 西门子S7-1200 介绍 |
4.5.3 博途软件使用介绍 |
4.5.4 PID功能指令的使用 |
4.5.5 压力控制系统的PLC控制设计 |
4.6 智能PID调节器与PLC中 PID功能指令的对比分析 |
4.7 氦气示踪检测法在气密性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
4.7.1 氦气性质及特点 |
4.7.2 氦气示踪检测法原理 |
4.7.3 改进方法 |
4.7.4 系统MATLAB建模与仿真 |
4.7.5 氦气示踪检测法与水检冒泡法应用于该系统的对比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设计 |
5.1 液位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5.1.1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 |
5.1.2 液位控制系统元器件的选择 |
5.2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的基本数学模型 |
5.2.1 储水槽非线性数学模型的建立 |
5.2.2 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
5.3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 |
5.3.1 常规PID控制 |
5.3.2 模糊-PID控制 |
5.4 储水槽液位控制系统的PLC控制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调试 |
6.1 系统调试目的 |
6.2 系统调试内容 |
6.3 系统调试步骤及结果 |
6.4 系统投入车间岗位使用情况汇总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设备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证明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7)汽车喷涂的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系统设计原则 |
2.1.2 系统需求分析 |
2.2 设备组成及工艺流程 |
2.2.1 设备组成 |
2.2.2 工艺流程 |
2.3 总体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控制系统整体方案 |
3.2 PLC及外部扩展模块 |
3.2.1 PLC选型 |
3.2.2 外部扩展模块 |
3.3 交换机选型及PROFINET配置 |
3.4 电控柜柜面及防爆操作盒设计 |
3.4.1 电控柜柜面设计 |
3.4.2 防爆操作盒设计 |
3.5 PN/PN耦合器选型 |
3.6 其他传感器选型 |
3.6.1 液位传感器 |
3.6.2 压力传感器 |
3.7 电源接线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配置 |
4.2 基于HMI配方的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4.2.1 HMI配方原理 |
4.2.2 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设计方案思路 |
4.2.3 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重要参数分析及HMI配方元素汇总 |
4.3 控制系统程序流程图分析 |
4.3.1 油漆填充 |
4.3.2 油漆回收 |
4.3.3 溶剂清洗 |
4.4 PLC主程序设计 |
4.4.1 填充工艺PLC主程序设计 |
4.4.2 回收工艺PLC主程序设计 |
4.4.3 清洗工艺PLC主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机界面设计 |
5.1 工艺现编界面 |
5.1.1 基站现编界面 |
5.1.2 分配站现编界面 |
5.2 系统运行监控界面及参数设定界面 |
5.3 PN/PN交互界面及报警界面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运行 |
6.1 控制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
6.1.1 通信调试 |
6.1.2 阀岛调试 |
6.1.3 现编工艺流程功能及系统运行调试 |
6.2 控制系统实际应用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电源接线原理图 |
附录B 按钮接线图 |
附录C 故障类型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基于S7-300 PLC的油库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油库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油库项目介绍 |
2.1.1 油库简介 |
2.1.2 工艺流程原理 |
2.2 油库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2.2.1 油库监控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
2.2.2 监控系统变量分析与统计 |
2.3 油库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1 油库监控系统设计依据 |
2.3.2 油库监控系统总体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库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3.1 油库监控系统硬件架构 |
3.2 监控系统硬件选型 |
3.2.1 上位监控计算机选型 |
3.2.2 PLC选型 |
3.2.3 传感器选型 |
3.2.4 触摸屏选型 |
3.3 控制系统硬件接线设计 |
3.4 监控系统控制柜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库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4.1 油库供油系统控制策略分析 |
4.2 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设计 |
4.2.1 PID控制器设计 |
4.2.2 BP神经网络设计 |
4.2.3 BP神经网络PID控制系统结构 |
4.3 系统仿真 |
4.3.1 流量控制系统建模 |
4.3.2 控制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
4.3.3 MATLAB与组态王通讯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库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5.1 上位监控计算机软件设计 |
5.1.1 组态软件配置 |
5.1.2 登陆界面设计 |
5.1.3 主画面设计 |
5.1.4 实时参数画面设计 |
5.1.5 实时曲线画面设计 |
5.1.6 实时报警画面设计 |
5.1.7 实时报表画面设计 |
5.2 PLC程序设计 |
5.2.1 硬件组态与通讯设置 |
5.2.2 PLC主程序设计 |
5.2.3 PLC子程序设计 |
5.3 触摸屏程序设计 |
5.4 控制系统调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9)适配社会延伸业务的宽带电力线通信组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 |
1.2.1 PLC国内外总体研究现状 |
1.2.2 PLC组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宽带PLC组网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PLC在社会延伸服务领域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提高电力线载波QoS的传输技术 |
2.2.1 扩频载波通信技术 |
2.2.2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
2.2.3 工频通信技术 |
2.3 PLC在社会延伸服务应用的场景组网 |
2.3.1 智能灯光控制系统 |
2.3.2 智能家居 |
2.3.3 光伏控制 |
2.3.4 分布式能源管控 |
2.4 PLC在社会延伸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线通信信道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PLC信道衰减特性 |
3.2.1 传输线模型 |
3.2.2 宽带电力线通信信道建模 |
3.2.3 实际传输模型分析 |
3.3 PLC信道噪声特性 |
3.3.1 周期性工频同步脉冲噪声 |
3.3.2 突发脉冲噪声 |
3.3.3 有色背景噪声 |
3.3.4 窄带噪声 |
3.3.5 工频异步脉冲噪声 |
3.4 实际传输衰减测量 |
3.4.1 测试方案 |
3.4.2 测试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TAG分配PLC宏观控制组网路由算法 |
4.1 引言 |
4.2 重庆西门桥台区配电网系统基本架构 |
4.2.1 配电网络架构 |
4.2.2 配电网络物理拓扑 |
4.3 重庆西门桥台区配用电网络组网 |
4.3.1 低压配用电网基本组网要求 |
4.3.2 基于传输衰减指数的TAG分配组网路由算法 |
4.4 仿真分析 |
4.4.1 仿真环境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社会蜘蛛的用户载波组网优化路由算法 |
5.1 引言 |
5.2 适配于用户载波通信延伸业务拓展的网络架构 |
5.2.1 社会延伸业务的载波通信组网需求 |
5.2.2 用户载波网络的通信架构 |
5.3 人工蛛网算法的区域性组网 |
5.3.1 蛛网组网算法 |
5.3.2 分簇组网算法 |
5.3.3 分簇蛛网组网算法 |
5.4 基于分簇协作策略的社会蜘蛛路由优化算法 |
5.4.1 社会蜘蛛算法 |
5.4.2 基于分簇协作策略的簇间社会蜘蛛路由算法 |
5.5 仿真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绿茶生产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茶叶机械国外的研究与发展 |
1.2.2 茶叶机械国内的研究与发展 |
1.2.3 LabVIEW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绿茶加工工艺流程及设备构成 |
2.1 绿茶生产线工艺流程 |
2.2 杀青工艺及设备 |
2.2.1 杀青工艺 |
2.2.2 杀青设备 |
2.2.3 杀青控制特点 |
2.3 揉捻工艺及设备 |
2.3.1 揉捻工艺 |
2.3.2 揉捻设备 |
2.3.3 揉捻控制特点 |
2.4 初烘干工艺及设备 |
2.4.1 初烘干工艺 |
2.4.2 初烘干设备 |
2.4.3 初烘干控制特点 |
2.5 炒干和抛光工艺及设备 |
2.5.1 炒干和抛光工艺 |
2.5.2 炒干和抛光设备 |
2.5.3 炒干和抛光控制特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绿茶生产线总体结构设计 |
3.1 整体结构设计 |
3.2 绿茶生产线监控系统设计 |
3.2.1 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3.2.2 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
3.3 基于PLC的绿茶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
3.3.1 控制需求分析 |
3.3.2 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 |
3.3.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4 开发工具选择 |
3.4.1 现场控制器选择 |
3.4.2 传感器选择 |
3.4.3 供热系统选择 |
3.4.4 过程监控软件选择 |
3.4.5 数据传输协议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信方案设计 |
4.1 通信技术选择 |
4.1.1 LabVIEW的数据通信 |
4.1.2 LabVIEW中的TCP传输控制协议 |
4.1.3 PLC开放式用户通讯 |
4.2 LABVIEW与 PLC双向通讯的实现 |
4.3 传感器的数据采集通信设计 |
4.3.1 温度传感器与上位机的数据通信 |
4.3.2 压力传感器与PLC的数据通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绿茶生产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
5.1 系统运行试验 |
5.2 监控界面设计与试验 |
5.2.1 用户登录及管理模块 |
5.2.2 杀青系统监控界面 |
5.2.3 揉捻系统监控界面 |
5.2.4 烘干系统监控界面 |
5.2.5 炒干系统监控界面 |
5.2.6 炒干系统监控界面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AN总线的电梯群控调度系统研究[D]. 王勋政.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PLC程序控制技术在工业水处理中的应用[J]. 陈世郁.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1(15)
- [3]巡检无人机的智能机巢设计[D]. 刘茂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4]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工业机器人视觉应用》课程开发研究[D]. 熊峰.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
- [5]基于数字孪生的零件测量系统开发[D]. 魏君一.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6]过桥箱盖零部件渗油检测系统的设计[D]. 江翠翠.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7]汽车喷涂的走珠式换色控制系统的设计[D]. 曹铸.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2)
- [8]基于S7-300 PLC的油库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D]. 乔艳丽.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9]适配社会延伸业务的宽带电力线通信组网研究[D]. 强亚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10]绿茶生产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试验[D]. 许雪双.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