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隙连接开放剂对药物获得性QT间期异常性疾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缝隙连接开放剂对药物获得性QT间期异常性疾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论文摘要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心血管病人最常见的猝死原因之一。但是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十分复杂,上世纪80年代末的CAST实验让人们认识到由药物导致的心律失常的重要性。许多药物都可以影响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进而导致心电图上QT间期的异常,从而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在药物获得性心律失常中,由QT间期延长而导致的尖端扭转性室速是人们认识最为全面的心律失常之一。但是除了QT间期延长,QT间期缩短也是心律失常又一独立危险指标。随着人们对短QT综合征的认识的近一步深入,发现QT间期缩短所也可以导致心律失常。国际组织和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都明确规定新发明的药物在研发阶段都必须通过QT间期的测试和是否有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检验。但是仅仅因为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而将其退市往往十分可惜。而且药物导致QT间期异常和致心律失常作用十分普遍。对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的研究表明: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在其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既往的研究也表明:缝隙连接在跨室壁复极离散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缝隙连接是心肌细胞与心肌细胞之间的一类特殊的离子通道,他可以增加细胞间电和化学信号的传导,可以平衡心肌细胞间电和化学不稳定性。抗心律失常肽是一种特异性的缝隙连接开放剂,他在增加缝隙连接偶联的同时对其他的特异性的离子通道没有影响。我们设想:在使用那些有致心律失常作用的高危药物同时,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肽,是否可以抵消这些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基于此,本课题选用一种延长QT间期的药物伊布利特,和一种缩短QT间期的药物吡那地尔,利用楔形心肌块模型,来探讨预先灌流抗心律失常肽对其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影响,进而寻找有效的治疗药源性心律失常的方法,同时探讨药物导致的QT间期异常所导致的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我们研究表明:抗心律失常肽可以通过磷酸化缝隙连接蛋白CX43来增加心肌细胞间的偶联,进而减少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从而抑制伊布利特在低钾低镁环境下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作用。但是对短QT情况下的心律失常没有抑制作用。目的:探讨pinacidil(吡那地尔)建立的短QT间期综合征模型致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并观察缝隙连接激动剂AAP10(抗心律失常肽)对该模型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利用pinacidil灌注家兔楔形心肌块建立短QT间期综合征模型。将20只新西兰长耳白兔随机分成pinacidil组和AAP10组,每组10只。pinacidil组灌流10μmol/L的pinacidil, AAP10组灌流AAP10 500nmol/l和pinacidil10μmol/L的混合液,同步记录灌流前后内外膜动作电位和容积心电图,观察灌流前后QT间期,TDR(跨室壁离散度),程序性刺激观察心肌组织不应期和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情况。结果:灌流pinacidil后,QT间期从291±19ms缩到232±19ms(p<0.05),TDR从44±12ms减少到22±7ms(p<0.05),而不应期从164±8ms减少到112±14ms(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从0/10增加至8/10(P<0.05)。AAP10组和pinacidil组的TDR、QT间期、不应期及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没有显著差别。结论:TDR减小和不应期的缩短可能是pinacidil建立的短QT间期模型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抗心律失常肽对pinacidil诱导的短QT间期综合征模型电不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目的:探讨缝隙连接开放剂抗心律失常肽(AAP10)对低钾低镁条件下伊布利特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及心肌电不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伊布利特发生TdP的可能机制以及探索有效的预防方法。方法:54只日本长耳大白兔随机制备成左室楔形心肌块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低钾低镁组、伊布利特灌流组、低钾低镁伊布利特组和AAP10干预组。对照组灌流正常台氏液,低钾低镁组灌流低钾低镁台氏液,伊布利特组灌流浓度2mg/l的伊布利特,低钾低镁伊布利特组灌流同浓度伊布利特的低钾低镁台氏液,AAP10组给予AAP10干预的条件后灌流溶有伊布利特的低钾低镁台氏液,每组灌流时间均为1h40min。比较各组早后除极(EAD)、R on T室性早搏和TdP的发生情况,以及QT间期、T波顶点到终点距离(Tp-e)和Tp-e/QT的变化。同时提取灌流结束后的心肌块组织的蛋白,利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总体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水平,和去磷酸化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钾低镁伊布利特组QT间期、Tp-e和Tp-e/QT延长,EAD、R on T室性早搏TdP的发生率明显增多。AAP10干预组,TdP、QT间期、Tp-e和Tp-e/QT比低钾低镁伊布利特组显著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各组总缝隙连接蛋白Cx43没有统计学差异。低钾低镁伊布利特组与对照组比较,去磷酸化的Cx43水平明显减少。与低钾低镁伊布利特组比较,AAP10组去磷酸化的Cx43水平明显增多。结论:AAP10可以通过开放缝隙连接减少TDR,从而起到预防伊布利特在低钾低镁条件下的致TdP的作用。AAP10降低TDR可能是通过磷酸化缝隙连接蛋白Cx43来实现的。目的研究钙调蛋白激酶Ⅱ和蛋白激酶A信号转导途径在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中的作用。方法日本长耳白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KN93组以及H89组。制备兔左室楔形心肌块灌流模型,正常组灌流蒂罗德液,模型组灌流咖啡因和异丙肾上腺素,KN93组在灌流咖啡因与异丙肾上腺素的基础上加灌KN93,H89组同样在灌流咖啡因与异丙肾上腺素的基础上加灌H89。观察通过程序性刺激触发活动和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情况。结果对照组触发活动和室速诱发率为0。通过灌流咖啡因与异丙肾上腺素以后,QT间期明显缩短,串单刺激在模型组触发活动的诱发率为12/13,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的发生率为8/13,而灌流KN93和H89后触发活动分别减少至4/9和6/11;室性自主心律减少到1/9和2/11。钙调蛋白激酶Ⅱ抑制剂和蛋白激酶A抑制剂可以减少药物灌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模型的触发活动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结论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跟钙调蛋白激酶Ⅱ和蛋白激酶A信号转导途径密切相关。该信号途经有望成为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的治疗靶点。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短QT间期综合征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机制的探讨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抗心律失常肽对低钾低镁条件下伊布利特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影响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钙调蛋白激酶Ⅱ和蛋白激酶A信号转导途径在儿茶酚胺敏感室性心动过速中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  

    缝隙连接开放剂对药物获得性QT间期异常性疾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