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碰撞花岗岩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晚石炭世,后碰撞,花岗岩,找矿意义
后碰撞花岗岩类论文文献综述
施胜伟,虞文英,赵旭辉,石洞[1](2019)在《新疆东准噶尔黑居羚山一带晚石炭世后碰撞花岗岩及多金属矿找矿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准噶尔地区为西伯利亚板块与准噶尔板块接合部位,该区构造演化上经历了前寒武纪的古克拉通阶段,晚古生代为东准噶尔主成矿时代,而晚石炭世—二迭纪是区内重要成矿阶段之一,与东准噶尔后碰撞幔源岩浆活动相关。该区隶跨双峰山-伊吾Au-Hg-Cu-Fe–煤矿带和卡拉麦里Cu-Au—Cr-Sn-石墨矿带两个四级成矿带,带内金钼铜等矿化与石炭纪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其侵入岩多属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稀土含量较高,呈右倾分布模式,具中等铕负异常,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Sr、P、Ti。该区侵入岩属后碰撞岩浆混合花岗岩,通过已发现的矿化线索,表明该区具有寻找与后碰撞岩浆混合花岗岩相关的岩浆热液型金钼铜矿的潜力,为该区的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金属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陆天宇[2](2018)在《西藏拉萨地体尼木后碰撞花岗岩的成因与岩浆混合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南部的拉萨地体位于亚洲大陆的最南端,记录了新特提斯洋俯冲以及随后的印度-亚洲碰撞的相关信息,具有现今地球上最厚的大陆地壳之一,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该区域地壳厚度变化过程的研究还很薄弱,这制约了我们对于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认识与理解。南部拉萨地体中广泛发育了大量的后碰撞埃达克质岩浆岩,其在时空分布以及岩浆岩组成与演化上具有规律性。此外,这些后碰撞的埃达克质岩石通常被认为形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且这些后碰撞埃达克质岩石中轻重稀土分异程度的差别可以用来推测该区域地壳厚度的变化,因而能够包含一些深部下地壳的相关组成信息。因此,我们选择南部拉萨地体中段的尼木地区作为研究区,对该区域内发现的两期后碰撞埃达克质岩石进行了矿物学、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的分析与研究,以期揭示这两期后碰撞埃达克质岩石的成因以及相关地壳厚度变化的情况。尼木后碰撞埃达克质岩中存在的矿物不平衡结构(如:斜长石颗粒具有Ca升高的区域、熔蚀边以及筛状核部,钾长石大斑晶的环斑结构以及花岗闪长岩中的角闪石包裹黑云母现象)表明了该地区在后碰撞岩浆活动阶段存在有大量的岩浆混合作用。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的年龄约15 Ma,而二长花岗岩的年龄约30 Ma,表明尼木地区存在有两期的后碰撞埃达克质岩浆活动。另外,它们的锆石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其岩浆主要来源于加厚的拉萨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且源区残留角闪石与石榴石。花岗闪长岩包体中的锆石显示了比寄主岩稍微偏正的ε_(Hf)(t)值,表明其形成过程中存在有亏损地幔物质的加入。而二长花岗岩包体更负的锆石ε_(Hf)(t)值表明其形成过程中存在有富集地幔物质的贡献。此外,花岗闪长岩中明显更低的(La/Yb)_N值以及更高的Yb含量则暗示了其源区残留更少的石榴石,表明其形成于较浅的地壳深部,指示了拉萨地体在约15 Ma时的地壳相对变薄。因此,我们认为藏南拉萨地体的地壳在印度-亚洲碰撞以后并不是一直持续加厚的,其在大约25 Ma左右可能经历了一期地壳减薄事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何川,龚松林,王璐,钟亚婷,陈能松[3](2017)在《全吉地块西段2.37~2.34 Ga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套的成因:对古元古代早期板块构造局部停滞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板块俯冲系统通常被认为是持续进行未曾间断,然而,实际上俯冲带往往消亡于碰撞造山带伴随着洋盆的闭合和超大陆的汇聚(Silver and Behn,2008)。研究表明在碰撞造山带中大洋板片拆离是导致俯冲停止的关键因素,随后发生构造转换形成大量组分多样的后碰撞岩浆作用(Davies and von Blanckenburg,1995;Zhu et al.,(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陆天宇,贺振宇[4](2017)在《西藏冈底斯尼木后碰撞花岗岩的岩浆混合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浆混合作用是火成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岩浆混合过程中不同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晶体的成核与生长,形成矿物内部复杂的成分变化、矿物之间的不平衡结构以及矿物之中各种包裹体的存在。我们对位于冈底斯带南部15 Ma后碰撞尼木二长花岗岩的岩相学研究发现其发育有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典型矿物显微结构,主要有:具有复杂环带和熔蚀结构的斜长石、角闪石包裹黑云母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陆天宇,贺振宇,张泽明,水新芳,颜丽丽[5](2016)在《西藏冈底斯尼木后碰撞花岗岩的岩浆混合作用:显微结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浆混合过程中不同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晶体的成核与生长,形成矿物内部复杂的成分变化,以及矿物之间的不平衡结构。尼木二长花岗岩位于冈底斯岩浆岩带中部,是代表性的形成于后碰撞构造演化时期的花岗岩体。本文对其中的斜长石与角闪石颗粒进行了详细的结构和成分分析,揭示了斜长石中的港湾状、浑圆状、筛孔状熔蚀结构以及斜长石成分的突然变化和角闪石包裹黑云母的不平衡结构,并探讨了它们的成因以及相关的岩浆混合作用。分析结果显示,斜长石中突变环带的An含量为37.6~40.6,熔蚀环带的An含量为48.2~59.5,均高于两侧斜长石的An含量(18.4~26.4),表明在形成这些结构时有外来基性岩浆的混合使得岩浆成分发生了突变。样品中的部分黑云母被自形的角闪石包裹,黑云母呈浑圆状并且具有港湾状的熔蚀边,这可能是基性岩浆的混合作用使得岩浆的温度升高导致黑云母发生部分熔融,混合后的岩浆在黑云母周围继续结晶形成角闪石。这些显微结构为揭示冈底斯岩浆岩带的岩浆混合作用提供了新证据。(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田健,廖群安,樊光明,聂小妹,王富明[6](2015)在《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断裂以南早石炭世后碰撞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富蕴县五彩城岩体出露于卡拉麦里断裂以南,呈北西-南东向的带状分布,侵位于下石炭统松喀尔苏组,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该岩体形成于早石炭世(206Pb/238U的加权平均年龄为341.1±4.0Ma和340.9±5.1Ma)。岩石组合为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闪长质包体发育。岩石低Si O2(59.35%~69.51%),Na2O>K2O,A/CNK<1.1,SiO2与P2O5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暗色矿物主要为角闪石,显示出I型花岗岩的特点。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和Ba),不同程度的亏损Nb、Ta、P和Ti、ΣREE较高(126.0×10-6~172.7×10-6),δEu不明显(0.75~0.95),与西准噶尔地区早石炭世后碰撞花岗岩的特点相似。花岗岩具有正的εNd值(+5.4~+5.5)、较低的Isr值(0.70289~0.70335)及年轻的Nd模式年龄(tDM1=650Ma、tDM2=650~680Ma),表明花岗岩来源于年轻地壳。岩石地球化学显示,该岩体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与黄羊山、老鸭泉(卡拉麦里断裂以北)等地的晚石炭世A型花岗岩的构造属性一致。五彩城I型花岗岩的锆石年龄代表了卡拉麦里地区后碰撞花岗岩的最老年龄,表明卡拉麦里有限洋盆在早石炭世中期之前(晚泥盆世?)已经闭合。(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尼加提·阿布都逊,木合塔尔·扎日,吴兆宁,郭瑞清[7](2015)在《中天山与吐哈地块的碰撞时限:来自早泥盆世后碰撞花岗岩类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中天山东段路白山一带早泥盆世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广泛发育,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斑状花岗岩及花岗斑岩组成,并伴有大量幔源基性岩浆的底侵.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早泥盆世花岗岩类具高硅、高铝、低钙、贫镁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NCK)为0.94~1.0,属中—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野外地质、岩石矿物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中天山北缘洋盆于志留纪中期闭合,导致中天山与吐哈地块相互碰撞.从晚志留世开始,该区进入后碰撞构造演化阶段,并可能一直持续至晚泥盆世.(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王程,魏启荣,刘小念,丁鹏飞,卜涛[8](2014)在《冈底斯印支晚期后碰撞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出露在冈底斯中带的达布拉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分析、Sr-NdPb同位素组成的讨论.结果显示,达布拉岩体的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由中细粒的边缘相和中粗粒的中央相组成,成岩年龄为230.6±4.3Ma~228.2±3.5Ma,属晚叁迭世.岩体具高Si(w(SiO2)=71.79%~77.27%)、高K(w(K2O)=4.06%~5.26%)、低Ti(w(TiO2)=0.06%~0.40%)含量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16~1.19,为强过铝质花岗岩,负铕异常显着(Eu/Eu*=0.06~0.35),强烈富集Rb、Th和亏损Ba、Nb、Sr、P、Ti.同位素组成上具高(87Sr/86Sr)i值(0.712 7~0.720 1)、低εNd(t)值(-10.6)、高放射成因Pb特征.达布拉岩体为澳大利亚大陆北缘与拉萨地块汇聚碰撞触发的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南向俯冲背景下,在后碰撞伸展阶段由幔源岩浆底侵引发冈底斯成熟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焦光磊,李永军,易善鑫,杨高学,王军年[9](2013)在《西准噶尔由后碰撞向板内体制转变的地质记录——来自克西克A型花岗岩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准噶尔地区广泛发育晚古生代A1型和A2型花岗岩类。克西克岩体侵位于谢米斯台断裂北侧的志留纪—石炭纪火山沉积地层中,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93.3±3.4)Ma,形成于早二迭世,属于西准噶尔地区后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克西克花岗岩具有高硅(SiO2>68.6%)、富碱(Na2O+K2O>8.63%)、低钛(TiO2<0.48%)、贫钙(CaO<1.48%)、相对高铝(Al2O3>13.56%)的特征,属于准铝质-过铝质(A/CNK=0.95~1.11)钾玄岩系列。岩石相对富集稀土元素(除Eu)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及高场强元素(Th、Hf、Zr),相对亏损Ba、Sr、P和Ti等元素,为A1-A2过渡型花岗岩。这种延续性的岩浆演化很好的记录了前后相继的两个构造演化阶段,为标定西准噶尔地区由后碰撞向板内体制转变时限提供了重要佐证。(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期刊2013年03期)
王银川[10](2013)在《秦祁结合部位加里东期碰撞—后碰撞型花岗岩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区位于中央造山系西秦岭造山带与北祁连造山带的结合部位,区域内构造活动强烈,岩浆作用发育,由于构造岩浆活动的多期性,在本区形成了加里东期近东西向展布的岩浆岩带,并沿该带分布着大面积的花岗岩类。本论文拟对西秦岭造山带北缘的熊山沟正长花岗岩体、仙坪正长花岗岩体、葡萄园正长花岗岩体以及北祁连造山带东端南头河正长花岗岩体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重点探讨岩石成因、成岩的物质来源、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大地构造意义等,进一步研究了西秦岭造山带北缘和北祁连造山带东端结合部位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对于探索西秦岭造山带和北祁连造山带的碰撞拼合、形成演化等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基本问题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熊山沟岩体位于西秦岭造山带北缘天水市东南的熊山沟-沙坪-余家坪-利桥一带。该岩体西南部以断层接触与早古生代李子园群变质碎屑岩、古元古代秦岭岩群相邻,东北部与晚奥陶世百花中基性杂岩体呈断层接触关系。该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与板块碰撞地壳加厚熔融所形成的C型埃达克岩相类似。运用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为438.1Ma±2.6Ma(MSWD=0.15),时代为早志留世,表明西秦岭地区早志留世存在碰撞造山过程,岩体形成于加厚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2.仙坪岩体位于西秦岭造山带北缘天水市散岔南的仙坪沟-上仙坪-下仙坪一带,侵位于中新元古代宽坪岩群片麻岩岩组中,南侧与百花中基性杂岩体为断层接触关系。岩石类型为正长花岗岩。该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随着分异指数DI的增大,LREE/HREE、δEu、K/Rb及Nb/Ta比值具有明显降低的演变趋势;Rb/Sr、Rb/Ba比值具有递增的趋势,表明仙坪岩体经历了高程度的分异演化,与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一致。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岩浆结晶年龄为423.8Ma±2.8Ma(MSWD=0.31),时代为晚志留世,结合仙坪正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可知该岩体为碰撞造山后幔源镁铁质岩浆分异的基性岩浆底侵下地壳并发生一定程度的岩浆混合,反映了加里东晚期西秦岭北缘后碰撞阶段的壳幔物质混合演化信息。3.葡萄园岩体位于西秦岭造山带北缘天水市北道区元龙乡之东的太碌-葡萄园-王家庙一带,北部与新生代第四系地层呈断层接触,西端侵入于奥陶系草滩沟群变沉积碎屑岩中,东端被吴砦花岗岩岩体侵入。该岩体的岩石类型以二长-正长花岗岩为主。其中,正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与澳大利亚Lachlan褶皱带未分异的铝质A型花岗岩特征基本一致。通过精确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葡萄园正长花岗岩岩浆结晶年龄为413.8Ma±2.1Ma(MSWD=0.88),时代为早泥盆世早期,形成于加里东末期西秦岭北缘碰撞造山后地壳的伸展阶段,为下地壳物质减压熔融的产物。4.南头河岩体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东端的清水县蔡家湾-南头河-王家庄一带,侵入于奥陶系红土堡组基性火山岩及志留系葫芦河岩群变质碎屑岩中,岩石类型为正长花岗岩。该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样显示与澳大利亚Lachlan褶皱带未分异的铝质A型花岗岩特征很相似。测得的南头河正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10.9Ma±2.2Ma(MSWD=0.51),时代为早泥盆世早期,表明该岩体形成于加里东末期北祁连东端碰撞后的后造山阶段,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物质减压熔融。5.本文通过对熊山沟正长花岗岩、仙坪正长花岗岩、葡萄园正长花岗岩及南头河正长花岗岩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表明加里东期秦祁结合部位存在以关子镇蛇绿岩为代表的古洋壳向北俯冲消减,随着俯冲消减的进行,在秦祁结合部位形成典型的沟-弧-盆构造体系。早志留世西秦岭微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直至后造山阶段以A型花岗岩的出现为特征,标志着造山过程的结束。(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3-05-27)
后碰撞花岗岩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藏南部的拉萨地体位于亚洲大陆的最南端,记录了新特提斯洋俯冲以及随后的印度-亚洲碰撞的相关信息,具有现今地球上最厚的大陆地壳之一,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该区域地壳厚度变化过程的研究还很薄弱,这制约了我们对于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认识与理解。南部拉萨地体中广泛发育了大量的后碰撞埃达克质岩浆岩,其在时空分布以及岩浆岩组成与演化上具有规律性。此外,这些后碰撞的埃达克质岩石通常被认为形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且这些后碰撞埃达克质岩石中轻重稀土分异程度的差别可以用来推测该区域地壳厚度的变化,因而能够包含一些深部下地壳的相关组成信息。因此,我们选择南部拉萨地体中段的尼木地区作为研究区,对该区域内发现的两期后碰撞埃达克质岩石进行了矿物学、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的分析与研究,以期揭示这两期后碰撞埃达克质岩石的成因以及相关地壳厚度变化的情况。尼木后碰撞埃达克质岩中存在的矿物不平衡结构(如:斜长石颗粒具有Ca升高的区域、熔蚀边以及筛状核部,钾长石大斑晶的环斑结构以及花岗闪长岩中的角闪石包裹黑云母现象)表明了该地区在后碰撞岩浆活动阶段存在有大量的岩浆混合作用。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的年龄约15 Ma,而二长花岗岩的年龄约30 Ma,表明尼木地区存在有两期的后碰撞埃达克质岩浆活动。另外,它们的锆石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其岩浆主要来源于加厚的拉萨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且源区残留角闪石与石榴石。花岗闪长岩包体中的锆石显示了比寄主岩稍微偏正的ε_(Hf)(t)值,表明其形成过程中存在有亏损地幔物质的加入。而二长花岗岩包体更负的锆石ε_(Hf)(t)值表明其形成过程中存在有富集地幔物质的贡献。此外,花岗闪长岩中明显更低的(La/Yb)_N值以及更高的Yb含量则暗示了其源区残留更少的石榴石,表明其形成于较浅的地壳深部,指示了拉萨地体在约15 Ma时的地壳相对变薄。因此,我们认为藏南拉萨地体的地壳在印度-亚洲碰撞以后并不是一直持续加厚的,其在大约25 Ma左右可能经历了一期地壳减薄事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碰撞花岗岩类论文参考文献
[1].施胜伟,虞文英,赵旭辉,石洞.新疆东准噶尔黑居羚山一带晚石炭世后碰撞花岗岩及多金属矿找矿意义[J].中国金属通报.2019
[2].陆天宇.西藏拉萨地体尼木后碰撞花岗岩的成因与岩浆混合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3].何川,龚松林,王璐,钟亚婷,陈能松.全吉地块西段2.37~2.34Ga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套的成因:对古元古代早期板块构造局部停滞的启示[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4].陆天宇,贺振宇.西藏冈底斯尼木后碰撞花岗岩的岩浆混合结构[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5].陆天宇,贺振宇,张泽明,水新芳,颜丽丽.西藏冈底斯尼木后碰撞花岗岩的岩浆混合作用:显微结构证据[J].岩石学报.2016
[6].田健,廖群安,樊光明,聂小妹,王富明.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断裂以南早石炭世后碰撞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15
[7].尼加提·阿布都逊,木合塔尔·扎日,吴兆宁,郭瑞清.中天山与吐哈地块的碰撞时限:来自早泥盆世后碰撞花岗岩类的证据[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王程,魏启荣,刘小念,丁鹏飞,卜涛.冈底斯印支晚期后碰撞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证据[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
[9].焦光磊,李永军,易善鑫,杨高学,王军年.西准噶尔由后碰撞向板内体制转变的地质记录——来自克西克A型花岗岩的证据[J].西北地质.2013
[10].王银川.秦祁结合部位加里东期碰撞—后碰撞型花岗岩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D].长安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