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论文摘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指慢性、反复发作、以肠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难以用解剖、病理及生化检查解释的症候群,即排除器质性病变的肠功能紊乱性疾患。临床上包括一组与排便有关的腹痛、腹胀、肠鸣、排便频率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及粪便中出现粘液、解便不完全的症状。该病持续或间歇发作,但目前各项检查尚未显示有器质性病变存在。 IBS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虽未完全阐明,但已由多年认为的“单纯动力紊乱”的观点,发展到近年来提出的“脑—肠轴学说”。该学说认为IBS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内脏感觉运动异常、消化道激素作用、心理障碍、基因因素、肠道感染以及其他肠腔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近代医学的“生物—生理—社会医学”模式和观点。同时也有观点认为,肠道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细胞是一个网络调控的整体,IBS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这个网络调控失常有关。 由于与IBS相关的病理生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尚不能以单一的病理生理机制来解释其复杂症状,故至今尚无一种药物或单一疗法对IBS完全有效。因此,在治疗时应依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发作频率及症状类型,遵循个体化的原则,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包括精神心理治疗、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对治疗方法和药物的选择应因人而异,对症处理。 在中医学上,肠易激综合征是属于腹痛、便秘、泄泻等范畴。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男女差别不显著。发病率较高,约占人群总数的15%,消化疾病门诊的1/3-1/2。由于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西医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研究进展较快,优势明显,疗效肯定。 中医学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位在肠腑,但肝气疏泄失常,致使脾胃运化失健,大肠传导失司是发病主因。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腹痛、腹胀等;肝气横逆,犯脾克胃,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腹部不适、肠鸣;脾失健运,清浊混杂,下注大肠而致腹泻。初起发病多实,久病多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标实主要责之于肝脾失和、气滞血瘀,本虚责之于脾、肾气虚或阳虚。 目的:本研究基于上述认识,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临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加味痛泻要方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随机选择134例患者作系统观察,分为加味痛泻要方组、痛泻要方组及得舒特对照组。其中加味痛泻要方组66例,口服加味痛泻药方颗粒,一次一袋,一日三次;痛泻药方组26例,口服痛泻药方颗粒,一次一袋,一日三次;得舒特组42例,口服得舒特片,一次50mg,一日三次。三组均连服30天,在此期间均停用其它药物。 结果:加味痛泻要方组66例中,临床痊愈37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4例,显效以上占83.33%,总有效率93.94%;痛泻药方组26例中,临床痊愈10例,显效

论文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研究
  • 1. 古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
  • 2. 现代医家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的研究
  • 二.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2. 诊断及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病例选择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二) 中医诊断标准
  • (三) 病例纳入标准
  • (四) 病例排除标准
  • (五) 疗效评定标准
  • (六) 统计学处理
  • 二. 临床资料
  • 三. 治疗方法
  • 四. 治疗结果
  • (一) 治疗后症状及体征的变化
  • (二) 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 (三)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
  • (四) 疗效与时间关系
  • (五) 不良反应及心、肝、肾功能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机理的认识
  • 2. 加味痛泻药方立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 3. 加味痛泻药方单味药现代研究药理研究
  • 4. 加味痛泻药方的临床实验结果分析
  • 5. 加味痛泻药方的创新之处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对肝郁脾虚型腹泻患者使用辩证施护的效果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07)
    • [2].基于“土中泻木”理论论治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2)
    • [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眩晕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 2020(06)
    • [4].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实验模型研究进展[J]. 中医药学报 2020(04)
    • [5].自拟疏木固土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J]. 福建中医药 2020(04)
    • [6].中医情志护理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6(12)
    • [7].痛泻安肠方治疗86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的临床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82)
    • [8].逍遥散合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 2016(08)
    • [9].穴位埋线调理肝郁脾虚型亚健康随机对照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 2017(02)
    • [10].逍遥散化裁治疗肝郁脾虚型经间期出血临床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7(18)
    • [11].疏肝健脾法联合保留灌肠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直肠炎临床研究[J]. 河南中医 2016(03)
    • [12].乙己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08)
    • [13].宁神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观察[J]. 健康之路 2016(11)
    • [14].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施护的理论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6(05)
    • [15].健康消疲汤治疗肝郁脾虚型疲劳性亚健康95例[J]. 中医临床研究 2016(22)
    • [16].升降汤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5(14)
    • [17].加味逍遥散对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的临床价值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01)
    • [18].敦煌葆元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 西部中医药 2013(07)
    • [19].祛脂愈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72例[J]. 北方药学 2012(03)
    • [20].经安汤治疗肝郁脾虚型经前期综合征疗效观察[J].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 [21].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不孕症60例临床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1(04)
    • [22].芪茵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型)临床研究[J]. 新疆中医药 2008(03)
    • [23].逍遥散联合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无排卵性不孕症的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 2020(07)
    • [24].三气养生操情志护理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37)
    • [25].国医大师方和谦运用和肝汤治疗肝郁脾虚型便秘临床经验[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07)
    • [26].脐灸辅助治疗肝郁脾虚型腹痛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 内科 2019(05)
    • [27].辨证施护对肝郁脾虚型肝癌栓塞术后综合征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医临床研究 2017(21)
    • [28].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J]. 现代中医药 2017(05)
    • [29].疏肝理气、健脾安神法治疗失眠肝郁脾虚型[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6)
    • [30].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5(06)

    标签:;  ;  ;  

    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